近年來,學校在擴招,學生在增加,學校規模在擴大,但是如何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則是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近些年來,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尖鋭,學非所用現象日益突出,根源就在於我國教育體制滯後。
一、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
1.教育結構不合理。從入學教育到畢業,整個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都存在問題。2009年全國大學應届畢業生有610萬,加上歷届没有就業人員超過700萬大學畢業生,基本上仍有一半找不到工作,很多大學畢業生甚至願意接受保姆、保安或無薪實習生之類的工作。試想,如果大學畢業生和普通工人没有區别,那麽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有什麽意義?廣東經濟增幅高達14.1%也遠不及大學生就業增幅的28%。
中國已跨入工業化階段,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工人,而我國現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工業化所需要的技能工人遠遠不足。盡管大學的擴招給予更多人受教育的機會,但如果培養了一大批没有用的高級人才又有何意義呢?因此,培養人才的過程演變成浪費人才的過程。中國基礎研究的很多方面領先世界,但中國産品的附加值爲什麽遠遠趕不上其他國家?一個原因在於技能工人的缺乏。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嚴重滯後,形成了:一方面大學本科生的大量過剩,另一方面企業很難找到急需的技工人才,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工業化進程。
2.教育方式滯後。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學校和教師的自主空間越來越小。現在大學生考試要標準答案,研究生教學要指定教科書,大學教育方式初中化。評判大學生優劣的標準在於標準答案的正確與否。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只啃書本知識,不問國家大事,不聯繫實際,爲了考試得到好成績,無形之中,將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遏制人的社會責任和個性的自由發揮。
3.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往往是重城市,輕農村;重重點學校,輕一般學校,忽視教育資源公平性。現今,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教育的整個教育過程中,很多政策出臺不是爲了培養人才,而往往傾向於分割利益。比如實驗小學、實驗中學、示範高中、重點中學制度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除了成績因素,家庭背景和經濟實力成了可與成績並列的另外要素。這種教育資源的差异化分配必將影響教育質量的“兩級分化”和受教育者的兩級分化,形成了潜在的腐敗,教育資源兩極分配的後果就是貧富分配的代際傳承,也注定了没有享受精英教育的子女,也可能要繼續他們的辛酸命運。
4.教育花費過高。在我國,因財政投入不足,教育花費成爲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調查顯示,城市、小城鎮、農村的貧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裏窮是因爲“家裏有孩子要讀書”,特别是農村家庭,教育花費是他們的頭號開支。調查發現,在擁有就學階段孩子的農村家庭中,
子女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達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鎮家庭中分别達到25.9%和23.3%。在我國有子女的家庭中,子女教育費用超過醫療、養老、住房等消費,居家庭總消費的第一位。目前,我國大學每年學費在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甚至更高,比1989年增長了25倍,其漲幅是居民收入增長的10倍。按照國際通行的高校學費標準,學費一般占人均GDP的20%左右。中國一名大學生的費用相當於中國人均GDP的80%左右,更相當於中國農民13年以上的純收入。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比例大,弱勢群體人數多,貧富差距大的國家,高等教育收費過高,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就會一步步地失去了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一個社會不斷地受制於不平等就會造成社會公正與平等權利的損害,這種損害將以社會不穩定或犯罪等其他形式表現出來。
5.高教體制面臨的其他問題。一是入學考試問題,目前我們尚未找出其他辦法來代替高考制度,但改革應試制度勢在必行,統一入學考試制度使只會死啃書本的學生進入大學。二是教育質量問題,目前大學教育質量堪憂,重視書本知識,忽視社會實踐,大學過程中所必修的“社會實習”、“社會調研”等課程只是“放羊式”地讓學生自己掌握,缺乏教師指導。學生所寫的“畢業論文”基本是從網絡上下載别人的資料凑合而成的,甚至連句、字都搞錯了也不知道。教師上課學生可以搞其他小事,考試時,借抄别人的筆記複印下來進行復習。這樣的學習態度與方法,目的是爲了一紙文憑、别的全不考慮。四、五年的大學本科生畢業了能學到什麽?恐怕連他本人也不知道。三是財政問題,我國的財政教育投入占GDP的2—3%,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2%,而發達國家則達到6%以上。
人們已經意識到,以追求單純的GDP數字增加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人們也已經意識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追求單純的擴招、學校規模擴大和入學率的提高的改革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我國教育體制必須加快改革步伐,這不僅僅是培養人才問題,而且也是社會政治問題(“畢業即失業”若成爲事實,其社會政治動盪也將不可避免)。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多的人在呼吁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實際上没有停止過,教育必須改革,但改革方向不能受制於權力龢利益驅動。
二、對教育體制改革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教育體制改革方向。
我們必須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國情,以人爲本,按照每個人的個性、特點、愛好、專長等特點分門别類,建立有關人才的檔案資料。高校在選擇人才時,既有全面的“通才”,也有各種各樣的“奇才”、“專才”、“怪才”,不必責全求庇。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個性、愛好、專長。從普通高校角度來説,需要有全面發展的人才,但並不排斥具有某些專長而又突出的“專才”生。我國高校體制改革必須轉變過去傳統招生制度模式,廣招各式各樣有“一技之長”爲我所用的人才進入高校,以彌補我國對各種人才的需求。
2.建立健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設一流的國家”。因此,教育必須改革和創新。“教育改革要使學、思、知、行四個方面相結合,就是學思要結合,知行要統一”。我們必須破除固步自封,不求進取的思想觀念,樹立以人爲本,提高人的素質,推動教育三個優先,即:一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二是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三是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3.倡導科學的學校育人模式。
學校的育人模式,指的就是以什麽方式和標準培養人,即如何育人的問題。今天,我們的教育,無論是理論超越還是制度變革都顯得滯後,我們曾片面地提倡適應社會,使教育成爲急功近利的“摇錢樹”,單純成了“就業的訓練場”,扭曲教育的光輝形象;我們一味追求規範性,忽視個性培育,不鼓勵冒險,不寬容失敗,容易形成槍打出頭鳥,其實寬容失敗本身也是一種觀念創新,美國硅谷企業普遍推崇的價值觀就是“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我們既要確立創新成功的奬勵機制,更要確立創新失敗的寬容機制,使成功者舒心,失敗者安心;我們忽視了人的生命價值,片面追求昇學率,使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忽視了人的良知與追求。
學校的育人模式應該是汲取古今中外學校育人的精華,使接受教育的人成爲國家合格與優秀的建設人才,爲此,學校的育人模式應該是:“以品德培養成爲先導,以個性培養爲核心,以知識傳授爲基礎,以能力發展爲重點,以情感陶冶爲動力,以綜合素質的提高爲根本”,造就國家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4.調整教育結構。
我國的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結構昇級,勢必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與此相適應的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專門人才。根據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按照國家的産業政策來選用人才,爲此我國教育結構的調整,可以考慮:一是轉變學校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脱節的傾向。使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互補充;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互配合。二是確定高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合理比例,適當提高職業教育的比重。三是高等教育的層次和各類專業結構的設置,直接面向市場的需要進行優化,大力培養市場的急需人才。
5.確定人才開發的不同重點。
我國目前面臨着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多種經濟形態并存的局面,在經濟上面臨着加快工業化和知識經濟挑戰的雙重任務,迫切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爲此,必須確定人才開發的不同重點,既需要培養造就一批能够向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衝擊的攻堅骨幹,又需要面向市場、企業和基層,培養大批適應生産、建設、服務、管理等一綫急需的實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上,重點抓好“尖子”、攻堅骨幹和“一綫”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着重解决:一是高等學校應當營造有利於發揮教師和學生創新精神的良好環境。學校應建設一批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地,加强與企業和服務部門、管理部門的結合,廣泛實行學、産、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切實加强實踐教育和創新能力訓練,加快實現科研成果向企業的轉移。二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我省高等教育招生的大部分將用於發展綜合性和社區性的高等職業教育。應當通過改革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成人高校及其他途徑,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使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適應中小企業、城鎮第三産業及農村實用性人才的需要。三是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在的制度。
6.努力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局面,必然造成城鄉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引起收入差距也跟着擴大。收入的差距可以影響人的一時,但是接受教育的機會却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强調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决不意味着把學校辦成千篇一律,學校還是要辦出特色。
7.增加財政投入。
目前,我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很多貧困子女上不了學,更上不了大學。在印度,窮人爲什麽也能上大學,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政府的高投入,目前印度高等教育規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如此龐大的高校教育體系能够在低收費的境况下維持正常運轉。主要原因便是政府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把更多的教育資源分配在農村地區。二是高校善於理財,處處爲學生着想,學生不需要支付學費,住宿費等。
改變我國教育投入不足,政府責無旁貸,問題在於增加教育投入應有法定的規定指標與比例,比如可以考慮從財政收入中提取20%左右投入教育,在程序安排上優先普及基礎教育,再提高專業教育,争取在近期(5年内)我國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並争取達到發達國家的教育投入水平。
(吴厚德)
2009年2月18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