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到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其中,工程科技人力資源約占1/3。但我們存在的問題是“規模大,水平低”,企業科技創新的願望和能力“雙重”薄弱,核心競争力不强,科研經費投入不足。這與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多年來“重文輕工”關係很大。從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以來,文科專業的大比率擴張和工科專業的相對萎縮,普通工科招生難等現象日漸明顯,“工冷文熱”現象日益嚴重。
據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發佈的《2006年大學評價報告》對667所普通高校(全國共1300餘所)開設最多的前10名專業進行統計,其中有7個是熱門文科專業,分别是英語(554所)、法律(407所)、國際經濟與貿易(384所)、藝術設計(382所)、會計(382所)、市場營銷(361所)、工商管理(356所),形成鮮明對照的前10名專業中僅有3個理工類,分别是計算機(526所)、信息與計算機科學(370所)、電子信息工程(367所),顯然這3個都是高科技專業,而不是社會急需的傳統工科專業。
2008年全國普遍高校畢業生總數達559萬人,學工科的僅占30%,而這30%中,有一半以上學的是熱門高科技工科專業,如計算機、生物工程通訊、信息、電子、新材料等。在傳統工科專業中,最熱門的是建築專業,另外,電力和石油因爲是壟斷行業,所以專業報考也比較熱。而剩下的機械、造船、鋼鐵、化學、紡織、汽車、制藥、地質、水力水電等傳統工科專業,每年畢業生占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僅10%。這對於近十年來我國紡織、機械、造船、鋼鐵、化工、勘探的迅速發展,造成了供不應求局面。據報導,全國煤礦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只有1萬名,但進煤礦工作的僅800名。
目前我國工科院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强,主要是因爲工程教育的定位不明確,培養工程師的目標不清晰,培養人才的結構、類型與産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脱節,工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落後,學科交叉不强,缺乏特色,導致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不能統籌發展,工程理念、創新設計和實踐教育環節薄弱,學生動手能力低下,缺乏敬業精神,畢業後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工科教師隊伍非工化趨勢嚴重,評價體系錯位,重論文、輕實效,教育培訓本身與産業的需求結合不緊密,培訓視野不開闊,體制不順,投入不足,基礎教育缺乏對工程科技與創新的興趣培養,青少年只想當科學家(最想當老闆),很少想當工程師。目前的“科學教育”只重知識的傳授,缺乏解决問題的實際能力的訓練。
由於文科過度擴招和傳統工科專業普遍萎縮,已經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以下僅舉幾個數據來説明。
1.經濟類專業擴招的泡沫。1992年全國只有40多所高校開設金融專業,而到2006年開設這一專業的有600多所,畢業生人數增加了10多倍。但社會需求却因金融體制改革而大幅减少,各大國有銀行都在不斷裁員。
2.我國現在1200萬會計職業大軍,而每年從設置了會計專業的500多所高校畢業的會計專業畢業生10多萬人,造成市場嚴重過剩。
3.從2000年到2004年,全國各高校5年間共增加新聞專業335個,而到2005年底,新聞學類本科專業點激增到661個,僅2005年就增加202個專業點。有一個事例説明新聞專業人才的過剩,2004年南方報業集團招聘,4萬多學生競争200個職位,招聘人員辦法是:先挑出博士,再挑碩士,至於本科生就不理了。
4.英語、管理、法律等情况大同小异,都是嚴重的供大於求。因此,考研成爲一個新出路,不但在國内考,還走向國外。據報導,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學的傳媒管理專業,2005-2006年碩士班,百名學生中有13名來自中國。一些英國高校MBA班,中國學生占到90%以上。這些學成歸國者,仍因找不到合適工作,由“海龜”(“海歸”)變成“海帶”(“海待”)。
從實際情况看,在大專及工程職業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業人才、自主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把教育從應試中解脱出來、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更是解决就業難的一劑良方。但教育部門在這一方面的工作乏善可陳,未見强而有力的行政措施,缺乏從政府層面、政策鼓勵層面的推動,一切全由高校自主,存在放縱自流的現象。
有鑒於此,建議:
(一)改革高校專業設置。要按專業(産業)發展需求,調整學科種類,專業設置應根據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靈活調整。要明確工程學科培養目標,建立工科評估標準,不能再納入到理科的標準中。
(二)注重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在全社會倡導尊重工程的文化意識,要重實踐、重動手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建立創新實驗與實習基地,多爲國家培養創新工程技術人才。
(三)政府要大力扶持創業教育。比如設立政府(教育部門)的創業教育試驗基地建設和運行的基金投入、創業種子基金的設立、創業諮詢及社會就業的成長動態研討、創業的税收優惠、創業的風險評估以及保險制度、創業跟踪與及時指引等。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要善於瞭解校企合作的利益趨向,構建多樣化合作平臺。
(孔令人)
2009年1月15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