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客家漫步》中看客家民間習俗


  (鄭景雲,女,華南理工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作為中原南下的客家人,作為漂泊千年“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客家人,他們一路走來,“走”出了燦爛的客家文明,走出了美麗的客家民俗,用客學研究專家譚元亨說過的一句話:“這種民風何處尋?這一民俗之美,理應大書特書!”是的,美在客家,美更在客家的民間習俗。

  客家人的民俗傳承于中原文化,在千年來的遷徙中也吸收了南越、閩越等地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情。在黃發有先生的《客家漫步》中,客家民俗風情從一個個溫馨的民俗小故事中娓娓道來,芳香四溢。

  《客家漫步》中涉及了誕生、婚嫁、祭祀、服飾、飲食居住幾個方面的民俗。下面以這幾個方面展開來看:

  一、誕生禮儀

  這是標誌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1)“胞衣跡”——“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跡!”

  胞衣,即嬰兒胎盤,在梅州客家地區,人們十分珍視自己的“胞衣跡”(即埋藏胞衣的地方)。客家人把胞衣當作是很神聖的東西,認為其與嬰兒有特殊感應關係。因此,歷來有對嬰兒的“胞衣”保密的習俗。嬰兒出生後,嬰兒胞衣只有當祖母的才有權處理(如果祖母不在,則由父親處理,)一般是將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範圍內,具體埋藏胞衣的地點只有當事的祖母才知道,終生保密。《客家漫步》中提到,外出的人“每到年關,總是匆匆忙忙地往幾千裏外的老家趕。並且借三嬸的口說出一句話‘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跡!’”

  客家人把自己的出生地稱之為“胞衣跡”。客家人的“開埠精神”決定了客家人長年在外“闖世界”、打拼事業,但是,客家人無論身處何地,都不會忘了自己的出生地——“胞衣跡”,這也就是客屬的華僑和或外出的人都逢年過節就往“胞衣跡”趕的原因。

  (2)做三朝

  還是在“胞衣跡”故事中,《客家漫步》提到了“洗三朝”這個民俗。“老家的小孩出生三天后,都要請接生婆去‘洗三朝’。洗三朝的湯水中兌入了許多草藥汁,接生婆一邊洗,口中一邊唱著祝福的歌訣。周圍的客家地區還在湯水中放上一把鎖和一隻秤砣,鎖叫‘長命鎖’,砣叫‘千斤砣’,自然是祝願孩子長命百歲、命運寶重”。

  在客家地區,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首先是選個吉時;再是給小孩洗澡水中要加入藥材,包括了香附、艾草、布荊葉等,有些地區是在藥水中加鎖和砣(福建上杭地區),意義如上所寫。也有些地區是在藥水中加入一些紅蛋,或是放入比較大的圓卵石“做膽”,表示孩子將來才會大膽。在洗三朝的過程中,要分發紅蛋給觀禮的族民吃,接生婆在幫小孩洗的過程中舉手投足都要說祝福話,過程很是神聖。做過三朝的孩子就會健康地成長了。

  二、婚嫁習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具體的婚嫁行禮過程和我國傳統過程相似,並且提及較多,在這裏把客家地區特有的兩種婚嫁習俗“夜嫁”和“哭嫁”提出來。

  (1)夜嫁

  《客家漫步》中提到:“客家人迎親、拜堂的時間一般擇在午夜子時至淩晨,所以接親隊伍都要夜行。”“客家人嫁女娶親總是在晚上。”“鄭玄注《周禮》雲:‘古娶妻之禮,以昏為期。’《酉陽雜俎》則雲:‘在婚禮必用昏,以期陽往陰來也。今行禮於曉。’又說夜裏迎親是氏族社會搶親風俗的遺存。對於夜裏出門的習俗,民間亦有不同解釋,有的說夜裏出門不易碰到出殯、死人、妖邪等不吉利的事物,有的說夜裏出行天微明時抵達寓‘暗裏投光’之意。”

  (2)哭嫁

  《客家漫步》中作者借觀看堂姐的婚禮來描述客家地區的婚嫁習俗。其中提到哭嫁這一客家地區傳統婚嫁習俗。“客人吃晚飯時,堂姐已經在廂房裏和嬸嬸哭成一團,她的一些小姐妹也靠在門口,雙手抹淚。客家人多有哭嫁的習俗,並認為‘不哭不發,越哭越發’、‘新人不哭,娘家無福’。”“客人們吃完晚飯後,迎親隊伍點響了‘梳妝炮’,族中婦女和姐妹開始幫堂姐梳妝打扮,哭嫁的聲音也越來越響。”

  客家民俗中有哭嫁這一項,有些地方新娘在婚前一段時間要邀請姐妹一起練哭嫁歌。哭嫁的風俗有三種形式。一是有韻無詞的哭,用哭音的高低快慢來哭;二是有韻有詞的哭,即在哭音的基礎上加上歌詞;三是罵哭,即如果新娘出嫁前待遇不好的一種發洩方式。哭嫁在古時是婦女對出嫁的恐懼心理形成的一種表達情感方式,但演變成為客家地區一道獨特的民俗。

  以上兩種婚嫁的現象演變至當代的客家地區已不大多見,尤其是夜嫁的現象基本已絕跡。因為客家人在辦喜事時喜歡找風水先生挑個吉日吉時,而且在白天辦喜事可以辦得更加熱鬧,更多的人可以分享這種喜悅,因此,現在婚嫁基本都是白天舉行。至於哭嫁,現在也比較少,現代的客家人生活越過越好,這種習俗就逐漸被人們所淘汰,但是在某些客家山區也還保留這種傳統的習俗。

  三、服飾習俗

  《客家漫步》中用一個“蒼涼的涼帽”的小故事展示了客家地區一種獨特的涼帽。

  “它是用薄薄的篾片或麥杆紡織成的一種獨特的斗笠,它的頂部縫著布,有的還繡著花,花型多系梅花。在圓形涼帽的邊緣,除了臉的正面一方,還垂掛著五寸來長的折疊的均勻的布條,有青色的、藍色的、白色的,還有花色的。它是客家婦女在山路上行走時,涼帽上布條隨人體的擺動而飄舞,清風徐來時更是姿態萬千。”“這種被客家人親切地稱為‘涼笠哩’的涼帽據說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這種帽子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作遮臉用:客家人原系中原士族,那時的婦女是不能抛頭露面的。但由於戰亂他們輾轉流離,來到閩西、粵東和贛南的山區,這時的婦女由於生活所迫是要參加勞動的,但又不能隨便見人,因此,她們就想辦法在男人們戴的斗笠上罩一塊黑布來遮臉,在眼睛位置開兩個洞。但是長久的勞作這種打扮不方便,就將罩著的布剪開,改成在四周掛布條,隨後又乾脆剪去遮蓋臉部的布簾,就成了今天的樣子。另一種說法是作防身用。客家人的長年遷徙使得他們要應對各種危險,婦女也得作好防身的打算,因此,設計出一種帶布條的帽子,一來可以遮臉,一來可作恐嚇作用。

  此外,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烏成衣,自織夏布做帳,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受勞作因素,客家婦女不纏足不束胸。

  四、飲食習俗

  民以食為天,飲食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風格。客家流行一日三餐,二餐吃乾飯,一餐吃粥。原鄉客家人不像福佬人早餐吃粥,客家人早上就要開始勞動,所以早餐中餐吃乾飯,晚上才吃粥。客家大本營夏季炎熱,吃粥容易消化。

  在廣東菜的三人流派中,廣州菜、潮州菜都曾經歷過秦代以後的“漢越融合”階段,而客家菜則不是。這是因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歷盡艱難險阻,多群體有組織而遷,整族而徙,成片聚居。在一個相對而言的廣闊地區內,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為主,自然其生活習俗不易被同化,反而同化了當地生活習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區遷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習俗。因此,作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風味自然也保留下來。第二個原因是,就地理條件和物產而言,東江地區與客家人祖籍中原較為接近,兩者都屬內陸腹地,遠離海邊,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客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裏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家常便菜,醃菜幹、蘿蔔幹常年不斷,配以時令青菜,莧菜,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為普遍。家家戶戶都能製作一些小菜,如生搓醃菜,生搓蘿蔔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還有豆醬,豆腐乳等,是常見菜。豆腐乾、釀豆腐等豆腐菜也很出名。

  大米除做飯、粥外,還可做粉幹,缽糕,籠床糈之類。粉幹以潔白嫩細,柔軟滑韌的特點聞名遐邇。還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種如糕、圓、凍、果之分,其味有甜,鹹,堿之別。每逢喜慶之日,家家戶戶都有製備,敬神,餉客,饋贈親友均宜,亦是農村年節傳統食品。

  風味小食有肉圓和燈盞糕等。肉類食品,燒大塊、白斬雞最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鹵豬肉、菜幹蒸豬肉是平時傳統菜肴。

  五、客家酒俗 

  客家人的釀米酒很是出名,是客家招待人的必備的一項。據《客家漫步》中提到:

  “客家米酒的釀造原料是糯米,釀制時先將原料用水泡透,然後瀝幹水,將米盛進木制的飯甑,再把飯甑放入預先舀入適量清水的大鍋,用柴火將原料蒸成‘酒飯’。等‘酒飯’被晾到微溫時,釀制者按一定比例配入特製的‘酒餅’,再把‘酒飯’裝入酒缸糖化發酵,上面蓋上蓑衣或稻草等保溫村料。數天之後,‘酒飯’便酒氣熏氣,這就是讓人‘尋尾嘴’(越吃越愛)的‘酒釀’。當釀制者認為發酵已經恰如其分時,便在酒醅中兌入適量的涼開水,再把酒醅裝入密封的酒甕。只要儲存得合理,這些酒醅數年不壞,而且越陳越佳。”

  這一段描述把客家釀米酒的過程寫得很清楚。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也稱“娘酒”。這就是常說的“客家娘酒”的由來。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

  客家人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一般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六、建築特點

  在《客家漫步》提到很多客家的特色建築。

  如山亭——“在客家人聚居區的山嶺間行走,哪怕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只要有路,你就一定會不斷地看到默立路旁的簡陋山亭。……這些年來,我漂泊于大江南北,再也沒遇上像客家人這般關切路人的人群。大概只有像客家人這樣‘漂泊千年’的人群,在深深體味了行路之難後,才會對事不關己的路人投注將心比心的溫柔。”確實,不斷遷移的客家人千年來在“走”著,只有不斷地“走”著的人才能體會到亭的意味,這使我們可以暫時歇息,以便“走”更長的路。

  如土樓——“在閩粵贛交界地區的山嶺中,尤其是汀江流域的下游,一座座奇特的土樓演繹著神秘的‘山中傳奇’。這些由客家人用生土夯築的民居,與周圍的地形融成有機的整體,就像是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蘑菇群。”

  客家的土樓曾被稱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曾經還被美國偵察機拍攝誤以為是中國某軍事基地的土樓,是客家人建築中最閃耀一顆明星。

  如石筆——“在福建、廣東的客家聚居區,在一些客家宗祠的前面,矗立著一種非常獨特的石質建築物,高者達五六丈,低者也有三四丈的高度,它們狀如旗杆,上面浮雕著彩雲繚繞的瑞獸祥鳥,出神入化的刻石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這有點類似于故宮的華表,但樣式不太相同。這一支支的石筆蘊含著客家人崇文尚武的精神,記錄的是客家子弟的奮鬥史績。客家地區一向尊師重教,做讀書人是客家人的重要的價值所在。

  傳統的客家房屋建築的特徵,多為廳堂廚房間閣四方式。以土木結構平房為主,有上下廳,左右兩擺橫屋左右對稱,前後左右各有天井。廳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龕供奉祖宗,廳與廳之間有廂房。典型的前有坪,後有園,四扇大門,還有門樓。廳兩側房間為寢室,廳堂平日用餐會客,年節祭祀;橫屋多用來做廚房、禾倉,放農具傢具雜物。浴室多在屋內,豬牛欄和廁所則在屋外。各種建築,城關一般採用磚木結構,農村多為木架土牆,邊遠山村純木建築也不少。鄉間還有“九廳十八井”的龐大建築和修起高大圍牆防寇的“土堡”建築,至今在農村仍很普遍,它便於家族聚居,便於兄弟分居。城區房屋原也以上下廳或三四廳平房為主,城中房屋或為祠堂,後來一部分門面演變成商店。

  據中國民俗辭典載:福建西南部及廣東廣西北部傳統客家住房樣式為群體式院落住房,因客家長期聚族而居,幫成群體式。多為土木結構,外牆用厚達一米以上的夯土承重牆,與內部木構架相結合,並加若干與外牆垂直相交的隔牆。外牆下面一般不開窗,故形如堡壘。一種為大型院落,平面前方後圓,內部由中、左、右三部分組成。院落重疊,屋宇參差;一種為平面方形、矩形或圓形的磚樓與土樓,大者直徑達70余米,用三層環形房屋相套,達300餘間。外環房屋高四層,底層作廚房及雜間用,二層儲藏糧食,三層以上住人。其他兩環房屋僅高一層,中央建堂,供族人議事、婚喪典禮及其他活動之用。兄弟分居時,原則上平均分配,但長子不離灶,如有廁所則屬於“滿子”(最小的兒子),俗諺雲:“長子座灶,滿子座屎窖。”

  《客家漫步》中涉及的客家民俗之廣,不足以一一述之,僅從幾點已足以展示客家民俗之美。民俗本身就是文化的積澱,願從這幾方面能品嘗出客家文化的美。

  

參考資料:

  

  〔1〕黃有發:《客家漫步》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2〕譚元亨:《客家與華夏文明》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譚元亨:《客家文化審美導論》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