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探討


  摘要

  “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最普遍的尊稱,也是與臺灣客家地區百姓關係最親近的神祗,流傳不少與他為題材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更是因“俗”而“真”,最能展現質樸的一面,極具特色。以往對於“伯公”的研究多偏重于信仰文化或“伯公祠”的建築等探討,就“伯公”民間傳說故事的研究較少觸及。因此,本文就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加以搜集匯整,並分為“伯公”前身的由來、“伯公”的神格職務與神威、“伯公”與客家莊的開發以及“伯公”與“伯婆”四者,加以探討;同時,嘗試發掘此類民間傳說故事裏所呈現臺灣客家文化的內涵與特色。

  一、前言

  “伯公”由於有著普遍而深遠的民間信仰作基礎,所以成了民間口頭文學中十分活躍的一個藝術形象,流傳不少與“伯公”為題材的傳說、故事、歌謠、童謠、諺語、笑話、歇後語等等民間文學作品,可以說俯拾可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間伯公信仰的普及,與伯公民間傳說故事的流傳深遠息息相關〔1〕,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中,有關伯公靈驗的情節,百姓往往深信不疑,讓他們在信仰上更為堅定與虔誠。

  劉守華在《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雲:“流行於民間口頭的土地神故事,其內容形式多姿多彩,有許多並不表現嚴肅的宗教信仰,而是巧妙融匯種種世態人情或生活情趣,積澱著人們長時期形成的文化心態,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認識價值與審美價值。”〔2〕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不僅如此,更是因“俗”而“真”,最能展現質樸的一面,極具特色。本文就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加以搜集匯整,取材包含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以及狹義的民間故事。故事的發生或流傳區域,以臺灣北部桃竹苗、中部東勢鄰近客家鄉鎮以及南部六堆〔3〕等三個地區為主。故事的來源主要是臺灣省各縣市鄉鎮所採集客語故事集以及相關文獻記載;如屬文獻記載之民間傳說故事,則根據內容情節,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即予收錄:一、故事的主角是臺灣客家人。二、故事來自臺灣客家人主要居住地區。三、故事內容情節與臺灣客家習俗、語言等有關。至於與伯公相關的臺灣閩南語民間傳說故事,以及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必要時亦隨文加以援引比較。

  本文重點在探討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的情節內容,分為:伯公前身的由來、伯公的神格職務與神威、伯公與客家莊的開發、伯公與伯婆四者加以闡明。並將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依其標題、內容提要、流傳地區以及出處各項,列表附錄于文末。

  臺灣六堆地區美濃伯公的基座仿如墳墓,卻不是用以供奉祖先,這是臺灣客家伯公在形式上的特色;而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中所蘊涵的臺灣客家文化內涵特色,則是本文所極思發掘與探究的。

  二、概說

  (一)土地公

  土地崇拜是原始初民自然崇拜一部分,而“社”就是土地神。也是泛指有關土地崇拜的原型,在早期僅是對於大地之母的崇拜,還未發展到具體的形象,到後來為統治者所引用才有了定制。〔4〕並從原始的土地崇拜演變成兩個方向,一是與神話人物“後土”結合,使“後土”成為大地之神和民間的守墓者;另外一方面在民間發展為地方的守護神土地公。土地崇拜發展到這一階段,自然崇拜的性質已漸漸消失,轉化為具備多種社會職能的地區守護神信仰,人格化的傾向也因此發生。

  《周禮》:“二十五家置一社”,每社立社壇一所,以祭祀本方土地神,這就是最早的土地公和土地公廟。而《詩經•小雅》:“以我齊明,與我義羊,以社以方。”這裏的社祭即是指祭田野中的土地公。在臺灣上百種神祇之中,土地公是最不受地域的隔閡、種族群體的限制,能夠為大多數人所共同涵容接受,成為信仰最久流布最廣泛的神祇。

  (二)臺灣客家“伯公”

  “土地公”又有“土地”、“土地神”、“土地爺”、“福德爺”、“福德正神”、“土地伯公”、“伯公”等稱號。而其中“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神最普遍的稱號,據大陸閩西客家地區老農說,“伯公”是封號(中國古代爵號有公、侯、伯、子、男之目),也是敬稱(老伯伯、老公公均是對老者的敬稱)。〔5〕在臺灣客家地區“伯公”,更是對土地公最普遍的尊稱,例如在苗栗公館有土地公廟聯文雲:“東片乃四方首,伯公為福地神”、“神道寬宏神意重,伯公顯赫伯婆靈。”〔6〕。而“伯公”崇拜更是隨處可見,即使是座落在偏遠的南投縣國姓鄉北山村亦有伯公祠;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典型的客家散村的伯公祠,有一塊“輪流燒香牌”,村民只要拿到這塊燒香牌,就好像當了一個星期的燒香值星官,每天早晚負責到伯公祠燒香;不僅延續伯公祠的香火,也成為維繫村民感情的方式,可見伯公受客家鄉民愛戴的程度。〔7〕

  黃秋芳《臺灣客家生活紀事》其中對“美濃伯公”的描寫最為生動:

  “(美濃伯公)這個基座,形式上雖然仿如墳墓,卻不是用以供奉祖先,而是敬奉著與臺灣山區生活信仰關係密切的土地公(就好像沿海地區的守護神即為‘媽祖’)。土地公之於客家人的意義更甚於福佬人,他們稱土地公為‘伯公’。感覺上,也就是一個家族中最具有威權魄力的長房代表人物,決定一切,卻也同樣地為了大家,承擔一切。原來客家土地伯公的形貌,真正和土地親近在一起,然後,在生活的固定秩序裏,虔誠親密地喚之為‘伯公’,視之如‘伯公’,感覺上,也就是家族中其有絕對威權的長輩,護佑著整個家族,甚至整個鄉里。”〔8〕

  伯公的造型大多是身材肥胖短小、銀髮白須、手拄拐杖、滿面笑容的造型,不像一般神明威嚴、肅穆。而早期的伯公祠則普遍簡陋矮小,家徒“三壁”,沒有廟門,只在牆壁上大書“福神”二字,或僅寫“神”字,頂多只供一個長方形的神位。〔9〕他是眾神之中最基層的神祇,儘管地位卑微,但是慈善可親,終年守護著人們的家園,聆聽百姓的心聲,庇佑著他的子民,在臺灣客家民間是與平民百姓最接近的神祇。舉凡是地方宗教信仰、節慶活動,都會迎請當地伯公參與;廟會繞境遊行是由伯公擔任前導開路;建醮、廟會、喪葬、做法事、牽亡時伯公要“列席”〔10〕;民眾喬遷入厝、嫁娶、做彌月也都不忘稟告伯公。

  (三)臺灣客家“伯公”傳說故事

  伯公是臺灣客家地區與百姓關係最密切的神祇,有著普遍而深遠的民間信仰作基礎,所以成了民間口頭文學中十分活躍的一個藝術形象,而流傳不少與他為題材的民間傳說故事。劉守華認為:“就民間流傳的土地爺和灶王的傳說來看,其最突出的特點可以說是更‘俗’。”〔11〕以伯公為題材的民間傳說故事,更是因“俗”而“真”,最能展現質樸的一面,讀過的人都會被它深深的吸引,因此,流傳廣泛而久遠極具特色。另一方面就其內容而言,屬於臺灣神明傳說範疇的臺灣客家伯公傳說故事“是以現代社會的文化形態為背景,其思維的方式相當多元,其神明的世界也十分複雜,有來自神話的神界故事與神界圖景,卻添加不少後代的文明意識進去,使得原始的神界圖景與現代社會結合,產生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12〕

  臺灣民俗學家林衡道雲:“臺灣的民間傳說,大部分是將大陸之民間傳說完整的移植過來,世世相傳而保持於不墜。但其中不免也有以大陸民間傳說,特別是以福建的民間傳說為其原型,加以本地的自然風物、歷史事象、民情風俗改編而成的亞型、變型。”〔13〕綜觀本文所收錄之卅餘則臺灣客家“伯公”傳說故事,固然與大陸客家原鄉有其淵源,但是亦帶有濃烈的臺灣客家本土色彩,蘊涵豐富的地方特色。就內容情節而言,大部分在臺灣其他族群的傳說故事中難以見到。(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表如附錄)

  三、伯公前身的由來

  土地公前身的傳說,在文獻上最早的記載是蔣子文,據說在三國吳時成為鐘山的土地廟。〔14〕另歷代有許多關於土地神是由人轉化而成的傳說,例如《鑄鼎余聞》卷三:“今世俗之祀土地,又隨所在,以人實之。如縣治則祀蕭何、曹參,翰林院及吏部祀唐韓愈,……俱不知所自始。若臨安太學祀嶽飛,則因其故第也(見宋史《徐應鑣傳》)。湖州烏鎮普靜寺祀沈約,則因寺僧本祀約也(見《夷堅志》),若此者不一而足。”〔15〕以有功德者死後成為土地神。

  有關臺灣民間對於土地公前身的由來傳說,根據《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一書分為後土、義僕、殺蛇者、地方官及其他五大類傳說。〔16〕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有二,一說是周代一位官員的忠僕張明德,因背負少主人赴任所會見其父,途中遇大雪,脫衣護主而遭凍死,上蒼感念其忠義,故封為土地公。另一說是張福德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土地公。〔17〕臺灣客家伯公前身的由來傳說故事則可分為三類:

  (一)伯公是凡人

  流傳在臺灣苗栗縣大湖鄉的《十八羅漢》〔18〕及桃園縣楊梅鎮《十八羅漢與伯公的由來》〔19〕臺灣客家傳說故事,內容大同小異,但以《十八羅漢》所採錄的內容較為完整,故事敍述:“吳某前世欠親家林某的錢轉世為牛償債,由於渡化十八位強盜成為十八羅漢,變為神,親家林某夫婦則成為田頭土地公。”

  而《十八羅漢與伯公的由來》故事敍述:“秀才前世偷折陳德福三串稻穗,轉世為牛償債,渡化十八位強盜成為十八羅漢,陳德福成為伯公,至於秀才的下場為何?並無交代。”故事中生前作惡今世變牛受苦的情節,實蘊涵佛教因果報應思想。至於《十八羅漢》傳說故事所敍述:破壞莊稼將會受到懲罰的情節,其所蘊涵的教化功能,應是源於客家人“勤儉樸實”的族群性格。〔20〕

  兩則故事中對於成為伯公的“親家林某夫婦”、“陳德福”等人著墨不多;只知道“親家林某夫婦”是行善之人,在吳某生前沒要他還錢,吳某死後轉世為牛,亦善待他〔21〕。至於“陳德福”則是在最後“因年邁走到田邊就死亡了,得到這塊田者,為感念“陳德福”而在田中設伯公來祭拜。”由此可知成為伯公的“親家林某夫婦”、“陳德福”等人並無顯赫的功德,只是宅心仁厚行善的凡人而已。也就是《左傳》莊公二十一年所說:“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中所列(諸神與人)131《十八羅漢的來歷》型,流傳於浙江一帶,主要在解釋十八羅漢的來歷,只是並未說明那些渡化者(豬、驢、牛),與周遭人物的結局,因此與伯公前身的由來無關。〔22〕惟其情節單元發展與臺灣客家的《十八羅漢》與《十八羅漢與伯公的由來》兩則傳說故事十分相近。

  另一則《田頭伯公的由來》臺灣客家傳說故事內容敍述:“太白星君帶領九個練仙術的凡人登上高山,八人從山頂躍下得道成仙,其中一人怕累擔心摔死坐在山腳下,變成一塊石頭,成為田頭伯公。”〔23〕值得注意的是前後三則故事在敍述伯公最後成道時,都必須經過從山頂(或懸崖)躍下的試煉,才得以解脫變化成神,而《十八羅漢》與《田頭伯公的由來》兩則故事,同樣都是描述凡人因為心中害怕,不敢嘗試從山頂(或懸崖)躍下,因此無法成為神格位階較高的神仙,只能變為伯公。

  (二)水鬼變伯公

  “漁夫和水鬼”的故事,在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列為(諸神與人)132《漁夫和淹死水鬼》。〔24〕金榮華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一)裏列為776《落水鬼仁念放替身》及776A《漁夫義勇救替身》兩種類型。〔25〕而劉守華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中,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漁夫和水鬼”故事作解析。就他已知當代所採錄的文本達八十多例,又從古籍釣沉得二十多例,可見這是中國鬼故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26〕此類型故事在臺灣流傳十分普遍,在客家傳說故事中亦可見到〔27〕。

  “漁夫和水鬼”故事情節偏重在解釋水鬼為何成為城隍,通常是:“心存善念的水鬼幫忙漁夫打魚,被漁夫洩露拖人下水的天機,但水鬼心中不以為意,犧牲自己脫離困境的機會,最後被升為城隍。”惟流傳在台中東勢的《水鬼變伯公》傳說故事〔28〕與屏東內埔的《水鬼的故事》〔29〕,兩則臺灣客家傳說故事的結局都是水鬼變伯公而非城隍〔30〕,其中《水鬼的故事》發生在屏東內埔,水鬼聽從鐵匠老陳的勸告,一心向善最後成為伯公:

  那一天晚上,老陳回家來的時候,水鬼很生氣地來到老陳家裏,向他理論:“你為什麼妨礙我的工作呢?”老陳說道:“老鬼我是這樣想的,你在水中生活,當然有很多辛苦的地方,有種種的不方便,這我是知道的,可是你要知道,我們陸上的生活也有種種的困難,當然也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你們有辛苦,同樣地,我們也有辛苦,那麼你又何必勉強要來陸上住呢?水陸都是苦的世界,你為什麼不好好在水中生活呢?還是每個人住在各自原來的世界好,我在陸上積善行,你在水中積善行,這才是超拔苦難的方法,你我倆如果能耐煩去修善的話,我想玉皇上帝也會救著我們的,你想怎麼樣?”

  鬼頭聽了老陳的一番話,也覺得有理,就回到水裏去了。後來鬼頭在水中救著溺水的人,幫忙渡竹筏的人們等,做了很多的善事。後來,玉皇上帝知道了鬼頭的善行,竟給他做當地的土地神,那個助人為善,功德更高的老陳,也叫做了城隍爺的候選人了。

  劉守華在論及土地爺由來的故事時,認為水鬼被封為土地爺,這種“死於非命的鬼魂到了一定期限可以尋找‘替身’,從沉淪中超脫出來,這自然是一種迷信說法。人們卻借用這種說法作背景,編織出了一個頌揚捨己救人的美德故事。主人公不忍心以他人的沉淪來解脫自己的苦難,而是以自己承受苦難來成全他人的幸福,內容感人至深。”〔31〕

  吳永章在《客家傳統文化概說》中認為客家地區的水信仰表現時,認為其中兩種具體的表現,是在河溪池塘旁祭祀司水的伯公與流行“水鬼”的傳說。他說:“客家人認為,由溺水而死的人會變水鬼。水鬼要返胎重新來到人間,必須作祟,尋找新的溺水者作為替死鬼。”〔32〕因此,水鬼儘管是猙獰恐怖的厲鬼,只要他心存善念,仍可成為和藹可親的伯公,而不一定非要成為嚴肅的城隍。臺灣客家民間傳說故事“水鬼變成伯公”的情節,應是結合了客家的“水鬼”傳說。

  伯公與水鬼這兩者善與惡典型相對角色的轉換形態,實在耐人尋味。在道教諸神之中,城隍的神格位階高於土地公,惟傳說故事中助人者與被助者、渡人者與被渡者,兩者之間的功德孰高孰低,水鬼成為土地公或是升為城隍的結局,則是故事在流傳過程中,由講述者與聽講者各自決定。

  (三)鯉魚伯公

  《鯉魚伯公的故事》是流傳台中縣東勢鎮的臺灣客家傳說故事,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故事情節敍述:“東勢大甲溪的寶物(兩尾金鯉魚、或金螃蟹與金扁擔),被外國人(荷蘭人或英國傳教士)取走,因而發生河水倒灌,割裂了兩邊護岸。鄉民的砌建形似鯉魚的石崁護坡後,就不再淹水了,因此蓋了鯉魚伯公廟加以敬拜。”〔33〕鯉魚伯公目前位於東勢鎮東安裏,現已重建新廟成為“永安宮”。

  土地信仰是屬於自然崇拜,“鯉魚伯公”是結合自然物(水、石頭)與動物(鯉魚)崇拜的民間信仰;也是淵源於遠古社與社石,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相互交織、匯為一流的結果。〔34〕村民因為發現緊鄰大甲溪的所砌建的石崁護坡,形狀很像一尾大鯉魚,尤其櫛比排列的石頭,與鯉魚的鱗片宛如一致,令附近居民嘖嘖稱奇,遂於魚頭部位安置神位,供奉“伯公”。〔35〕也因此產生了多彩多姿的傳說故事。

  臺灣客家伯公前身的由來的傳說故事分為三類,與《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五大類的傳統說法不同,值得深入探討。臺灣客家伯公的前身是宅心仁厚行善的凡人;而心存善念的水鬼變成伯公,除與伯公職司治水有關外,則是融合流傳於客家地區“水鬼”傳說的結果。“鯉魚伯公”這種淵源於遠古社與社石,結合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的民間信仰,在臺灣客家村落獲得印證。

  四、伯公的神格職務與神威

  伯公在神界中屬於基層神祇,雖然神格位階低,但是職務繁雜,為了滿足百姓的要求和期望,往往需要運用智慧做到有求必應。然而伯公面對為非作歹者,必要時仍會顯靈發威給予懲罰。

  (一)伯公神格位階低

  臺灣宜蘭地區流傳一則傳說,楊士芳在考取進士之前,每次在地下田跪地除草時,前方石雕的土地公都會起身回避,因為土地公只是人間的村裏長,而進士相當於民間信仰中的王爺,土地公當然承受不起進士的跪拜。〔36〕又傳說古時有功名的官宦人家,是不讓土地公進屋的,因為他位卑職小,主人進出他都要打拱。〔37〕客家民間傳說故事《十八羅漢》中講述者雲:

  客語:田頭伯公一般較細,佢兜唔系玉旨封介,系一般人安介。

  語譯:田頭土地公比一般的土地公小,他們不是玉旨封的,是一般人取的。〔38〕

  早期的客家伯公廟是不塑像的,只有一塊石板上刻個“福德正神香位”或“福神”等字,〔39〕可見伯公不僅神格位階低,居處更是簡陋。

  由於伯公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也因此往往成為村民揶揄的對象。在客家民間文學中有不少與伯公有關的歇後語,例如:“雷槌打伯公——攪神”、“水浸伯公——良辰(涼神)”〔40〕“伯公翻跟鬥——贊成”〔41〕、“伯公跌落水——涼神”、“伯公翻崩岡——贊成(碾神)”、“泥伯公過河——自身難保”〔42〕、“鬼打伯公——無法無天”等等,十分有趣而傳神。

  《客家舊禮俗》記載一則流傳甚廣的《土地伯公地下坐的來歷》客家傳說故事雲:

  明太祖有一次扮成百姓出外旅遊,在酒店裏遇到一位監生,就同他一起飲酒,當時酒店十分熱鬧,已經沒有座位,太祖看到有座伯公壇,就將伯公移到地上,並對他話:“你暫時讓位給我坐。”他和監生兩人就面對面坐下來飲酒。太祖問監生家住那裏?他回答住在重慶府。太祖就出對聯要他對:“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監生回答:“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太祖十分歡喜,兩人走出酒店以後,店主再將伯公移回座上。那天晚上就夢到伯公對他話:“皇帝要我坐在地上。”店主正在十分疑惑時,就聽到皇帝召見昨天一起飲酒的監生去做官。因此,他才知道把伯公移到地上,在那裏飲酒的是明太祖。今天各地伯公,很多都坐在地上,就是這樣的由來。〔43〕

  在民間傳說中一向認為皇帝是天上星宿下凡神格高貴,自然未將伯公看在眼裏,而隨意加以差遣。但是同樣屬於“土地伯公地下坐”類型,流傳草屯地區的《嘉慶君與北投土地公》閩南傳說故事,則有不同的結局,故事中的土地公最後顯靈要皇帝將他請回神座上,情節敍述:“草屯鎮北投裏慶宮原為一小土地公廟,嘉慶君游臺灣曾在該廟過夜,把土地公請到供桌下,自己睡在供桌。第二天忘了將土地公請回去就走了,但走了半天,卻走不出去,才想起來,又回去請土地公上桌,才順利上路。”〔44〕

  在臺灣客家祭拜祖先的祠堂祖宗牌位下,通常會立一小石碑,兩旁貼著紅紙,對聯上通常會寫:“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強。”字樣,這就是客家人獨特的信仰“土地龍神”,也是“伯公”的一種,在閩南人的家中則極少見到。《土地伯公地下坐的來歷》傳說故事,或許可以作為民間設置於神龕下的伯公(土地龍神)有關來歷的一種解釋。而《嘉慶君與北投土地公》傳說故事顯然是信徒就故事內容加以延伸,附會嘉慶君遊臺灣的情節,披上臺灣本土色彩,塑造一個完美的結局,以符合信徒們的期待。

  身為地方小官的伯公,對於自己神格位階低亦有深刻的瞭解,在許多場合往往必須委屈求全。《伯公出巡》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貧困夫妻無錢買雞、鴨當祭品,兩年都用毛蟹拜伯公,不巧都獲得好收成。第三年仍用毛蟹拜伯公,伯公十分不悅,乃前去家中瞭解,正巧聽到他們在使喚灶君爺(與家中長工名字相同)去舂米,伯公自認比灶君爺官位小,誤以為主人是何方大神招惹不起,急忙離開。”〔45〕

  《伯公賠柴刀》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情節敍述:“不講理的男子,要伯公送他種在伯公祠後的竹子,結果擲出站得直直的茭子,於是男子連砍了三支竹子,還要伯公賠他砍壞的柴刀。伯公只好威脅撿走柴刀的人,賠一支新的柴刀,好還給那個不講理的男人。”〔46〕故事中十分為難的伯公,只得用威脅的手段警告撿走柴刀的人,如果不賠柴刀病就無法痊癒,逼迫他賠還柴刀,任由這個不講理的男人予取予求,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充分表現出伯公的無奈。

  (二)伯公有求必應職務難為

  伯公雖然神格位階低,但是“村裏雜七雜八的事土地公都管”〔47〕,對於百姓的要求和期望,往往必須做到有求必應十分難為。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有:《伯公伯婆》、《大家都暢(歡喜)》、《皆大歡喜》、《四隻豬頭共下(同時)得》四則故事〔48〕。敍述四個信徒基於本身的需要,祈求伯公能夠風調雨順,惟所提出的要求各自不同,乍看起來難以處理,但最後仍為伯公伯婆機智的化解,滿足了四個信徒的願望,可以說是真正的有求必應,情節內容如下表:

  故事名稱 信  徒 要  求 實  現

  《皆大歡喜》《大家都暢(歡喜)》

  張三(船夫) 東風一陣(蓬)

  李四(果園老闆) 不可起風大雨

  醬菜店店東 大好日

  村長 普降甘霖 解決難題者:伯公

  方法:小小東風溜河沿,千萬莫進果木園;半夜三更下大雨,由晨至末大晴天。

  《伯公伯婆》《四雙豬頭共下(同時)得》 耕田(種麥)者 天公落雨

  燒缶(陶器)者(或賣丁香魚者) 日日出太陽

  行旅人(或架帆船者) 去海外求起北風

  行旅人(或架帆船者) 返鄉求起南風 解決難題者:伯婆

  方法:日裏晴來曬碗胚,夜裏落雨潤禾胎;上書南風下書北,四雙豬頭共下得。

  這一類型的故事在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被列為AT1830型“各人祈求的天氣不同,女神盡皆賜予”(她答應向她祈禱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給各種不同的天氣),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則列入(其他宗教神仙故事)829型“有求必應”〔49〕,是一則流傳地區廣泛時間久遠,十分著名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的故事。在所收錄的四則客家民間故事中,對於難題的解決者,不僅是女神伯婆,也有男神伯公。他們運用智慧憑藉神力化解難題,這些都是屬於機智人物的故事,不僅在說表現伯公、伯婆的平易近人有求必應,同時也將他們塑造成反應靈敏、智慧超群的神祇。

  然而伯公如果做了錯誤的許諾,也可能傷害到自己。在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物種和人類的起源)78《雞和土地神》:“土地神勸雞從天上到人間來,在那裏它會受到很大的尊重。由於這一錯誤的許諾,土地神失去了他廟上的瓦頂 ,但是雞被當做了祭品。”〔50〕可見神仙也有“言多必失”的困擾。值得一提的是流傳在新竹縣新埔《賭徒狀告土地公》的臺灣客家傳說故事:

  筆者于一九二九年,在今新竹縣新埔聽聞如下之事。約五十年前,張星奎先生到新埔莊入口的土地公求援,希望讓他賭博得勝,而得土地公的允諾,他喜孜孜地趕往賭場,不料,竟然輸了。因此,張先生對不守諾言的土地公極為憤怒,而往新竹城隍廟告狀。此時,土地公十分困窘,於是托夢給莊內某位居民,要求援助。因土地公博得莊民同情,才能倖免脫罪。但是,由於張某觸怒土地公的神威,以至斷了香火。〔51〕

  伯公通常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但在這則故事中卻是扮演被告的滑稽角色,顯現出十分笨拙與無奈,充分表達鄉野小民的叛逆心聲,也印證故事母題與信仰之間互相“轉化”的關聯形式。〔52〕顯然有求必應的伯公,如果太遷就信徒的要求,允諾過於浮濫,亦可能產生難以善後的尷尬場面。《清水鎮閩南故事集》(二)所收錄《土地公的故事》,亦有類似的情節,同樣帶有深刻的嘲諷意味,惟結局不像《賭徒狀告土地公》故事充滿暴戾之氣:

  有一個窮人,辛苦賺錢買了一個花瓶來答謝福德祠,在當時農業社會裏,那個窮人也不識字,沒有在花瓶上寫明是誰答謝的,有一個富家子弟就說:“你這窮人那有辦法買這花瓶,我是有錢人,才買得起。”喔!這窮人很生氣,一股無名火燃燒起來,說:“不然請土地公來主持公道。”擲筊杯的結果,土地公竟然說是有錢人答謝的,和這窮人無關。這窮人非常地生氣,有一天,他一想到這土地公,愈想愈氣,就將這花瓶打破,同時,把土地公神像丟到外面 ,然後放火燒這福德祠。燒完之後,大家議論紛紛,說:“啊!真靈,福德祠發生火警,這土地公還會跑出來。”後來這福德祠越蓋規模越大。〔53〕

  (三)伯公的神威

  和藹可親的伯公通常有求必應,能為村民消災解厄,幫助有福之人,但是仍有嚴肅的一面。俗話說:“得罪了土地公,連雞鴨都養不活。”也就是指儘管伯公神格位階低,但是他職掌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與人們的生活的關係密切,所謂“不怕官,只怕管。”百姓還是十分敬畏他。何況他是陰神,一般人遷新居或婚嫁時,僅予祭拜告知而已,通常請別的神到家裏來坐鎮幾天,鮮少請土地公來。〔54〕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收錄《十八代都窮的阿窮變阿富》與《太陽偏和枝無葉》兩則傳說故事,分別敍述伯公將財富與好風水留給有福之人〔55〕。對於生性仁慈寬厚樂善好施者,伯公則給予資助,借著他去幫忙更多的人。《美濃清山老屋白馬名家的傳說》臺灣客家傳說故事:

  宋阿昌先生夫婦便親眼看到此種情況,才知道,原來是一匹白馬來喝水吃番薯的,甚覺驚異。隔天清晨,宋先生夫婦便到竹林察看白馬的蹤跡,到處遍尋,結果連個蹄印也沒看到,更沒有看見白馬,連續找了幾天,也沒看見白馬,卻在竹林裏那天白馬消失的地方發現了一塊很大的石頭伯公。夫婦倆想,這樣的一片竹林,不可能藏著真正的白馬,這匹白馬可能是一個精靈,以白馬的形象表現出來,表示這片竹林裏,藏有金銀寶之類的寶物。回家之後,夫婦倆便辦妥三牲祭品,向石頭伯公焚香祭拜,並請求石頭伯公以跌茭為憑證,准許他們在石頭伯公附近挖掘,查看是否有金銀財寶,經過虔誠的祭拜後,就跌茭請示,結果連續三次都順茭,夫婦倆甚覺欣慰,三次順茭表示石頭伯公已經准許他們挖掘。

  於是宋阿昌夫婦就在伯公附近挖掘,果然在三尺深的地方,便發現一個陶罐,罐子裏面裝滿了金塊、銀塊,使得宋阿昌夫婦驟然間發了一筆大橫財。宋阿昌利用這些金銀做本錢,去做生意,年年如意發大財,成為當時美濃的首富。由於宋阿昌生性仁慈寬厚,每年均拿出大批財物救濟貧窮者,並作各種地方上的慈善事業及公益事業,例如在許多交通要道上設立茶亭,每天雇人挑茶水到茶亭,供過往路人歇腳、納涼、喝茶。〔56〕

  對於因利欲薰心誤入歧途者,伯公也會適時予以開導喚其回頭。《結拜的故事》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兩個同年長工年終結伴反鄉,其中貪心的長工因缺錢欲殺同年,經伯公現身勸解後,終於讓他放下屠刀不再冤冤相報。”〔57〕

  伯公在必要時會顯靈發威警告信眾,讓他們心生警惕。《伯公顯靈》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婦人經常在伯公廟前的樹下乘涼,炫耀有九個兒子,伯公十分不滿,有一回,顯靈向她傳話,嚇得她拔腿就跑。”〔58〕

  伯公的形象向來是慈眉善目,表現出宅心仁厚具有十足的親和力,可是一旦有人危及到他的“生死存亡”時,神威顯現懲罰極為嚴厲。發生在台中縣石岡鄉的《石岡龍興五福臨門神木》臺灣客家傳說故事:

  位於石岡鄉的龍興村山上,是樟樹、榕樹、楠樹、樸樹、相思樹五種不同的樹木交錯互生,樹幹粗壯,約十二人合抱。占地面積約有五百餘坪,縱橫約五十公尺,樹齡無法查考,相傳清朝時代就有,約千年之久。富有相當神奇宗教色彩。在樹幹底下有一窟窿,內供奉一尊土地公,據說有求必應,靈驗異常,遠近皆往膜拜。香火鼎盛,真能保安佑福深得村民信賴。日據時代樟腦局人員發現此樹有相當好的成份,囑腦丁要砍伐制腦,而腦丁因受命前往砍伐數次,均剛剛開始就傷及自己,因而只能任其成長。日人認為該樹確系神木,不能錯亂砍伐,以後勘察人認定該樹為母樹,每年采其樹仔為種子,繁植樹苗給其他山區造林之用,才留至現在仍茂盛雄偉。〔59〕

  故事中所提及故事主角腦丁,砍伐樟樹制腦的情節,正是臺灣客家先民所特有生活經驗的寫照。

  流傳於台中縣新社鄉的臺灣客家傳說故事《大南村的狗牙》,敍述:“新社鄉大南村伯公廟是蛇穴,由於座向不對影響到鄉民的風水,香爐內被人放置狗牙,伯公神像則放逐溪中。村中從此不安寧,接任村長陸續死亡,後來王爺托夢村人,改建伯公廟座向並取出狗牙後,才恢復安寧,從此人才人輩出。”〔60〕這樣的制裁不可謂不嚴厲。

  一則現代版的伯公傳說故事,發生在客家地區中壢市後寮的一座老伯公廟。由於廟內物品屢屢失竊不堪其擾,信徒於是向伯公發重誓,要伯公懲罰小偷,盡速歸還失物,果然應驗,《桃園一土地公泥菩薩江自身難保勞駕信眾保護》短文敍述:

  當地一位民眾陳光桂說,廟的大大小小東西,能拿、能搬的,幾乎都有被偷過的紀錄。連廟後方的銅邊條也照樣剪斷偷走過,所以當“天公爐”的雙龍耳朵也被偷走時,他一氣之下向土地公發重誓,除了希望土地公趕緊把失竊的雙龍耳找回之外,向土地公要求,如果偷走的人不趕快拿回來的話就會肚子痛。果真不久,附近離廟不遠的一定舊貨商就通知他,找到了雙龍形的銅鑄的把手。顯見只是土地公仁慈不發威而已,一發感還是挺靈驗的。〔61〕

  臺灣客家伯公傳說故事敍述伯公由於神格位階低,在許多場合必須委曲求全,讓一些不講理的刁民予取予求,充分顯現出無奈。為了滿足百姓的要求和期望,需要運用智慧與神力做到有求必應。但是如果太遷就信徒的要求,允諾過於浮濫,則可能產生難以善後的尷尬窘境。伯公對於樂善好施者會給予資助,因為借著他們可以幫忙更多的人;至於因利欲薰心誤入歧途者,則適時給予開導喚其回頭。在必要時會顯靈發威警告信眾,讓他們心生警惕;一旦危及到自身“生死存亡”時,則神威顯現,毫不留情的給予嚴厲的懲罰。這些傳說故事的內容情節,充分表現出伯公凡人化的一面,並與客家人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五、伯公與客家莊的開發

  客家民俗學家黃榮洛先生,于1986年將所發現的客家山歌歌詞《渡台悲歌》加以整理後發表於世。《渡台悲歌》內容描寫居住大陸閩粵原鄉地區的客家人,聽信“客頭”(即現在所謂的人蛇集團)之言來台,遭受到求生不易艱辛備嘗的不人道待遇現象。歌詞提到:“土地伯公有應感,處處一有伯公壇。”,〔62〕詞義為客家人在渡台開發之初,以伯公靈驗因此處處都有伯公祠。在桃園縣楊梅鎮有地名為“伯公岡”,意謂有伯公祠的小臺地,源于“因開發土地之前,先立廟祭祠土地故稱之。”〔63〕而嘉慶十三年(1808),粵人劉阿滿更募二百餘位土著族,南向開闢新伯公地區(今東勢鎮),移墾之初,為祈求平安乃築祠祀地神,墾成之後遂命其地“新伯公莊”。〔64〕

  客家先民初入墾六堆地區,於康熙三十五、六年在六堆的發祥地濫濫莊建造的“大伯公祠”,神靈顯赫香火旺盛。其後由於客家先民分別前往六堆各莊開墾續陸遷出,祠廟竟遭意外焚毀,《神靈顯赫的濫莊福德祠》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今日六堆各莊打醮或有其他祭祀時,仍須向天遙請‘濫莊福德正神’光臨,無非是木本水源。”〔65〕由此可見伯公與客家莊開發的密切關係,而村民建造伯公祠奉祀伯公,不僅請求伯公准許在其境上開墾,也祈求伯公能庇佑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對臺灣客家先民而言,在客家莊的開發過程中,伯公實扮演著精神安頓的重要角色。

  《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一書以臺灣居民為土地公建祠祭拜,依據土地公靈驗的神跡或基於信徒自身的期望,將他歸納為農業守護之神、鎮守土地之神、防護民變之神、治人畜病之神以及財神等五種〔66〕,這些靈驗的神跡在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中都有出現。

  (一)伯公為村民消災解厄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收錄《土地公的傳說》,敍述彰化縣花檀鄉的李朝魁從大陸帶土地公渡海來台,途中遇風浪情況危急祈求土地公保佑,隨即看見一個老頭兒將船的桅杆扶正,終於平安抵台。〔67〕這雖然是一則閩南語故事,但在當年不管是那個族群的人從大陸來台,所遭遇的景況都是一樣的艱難險惡,這些離鄉背井的移民相信,土地公就是他們最好的守護神,能夠一路為他們消災解厄、逢凶化吉。

  客家先民抵台後,所到之處大多環境惡劣、癘病橫行,更需要祈求伯公為他們驅逐邪魔瘟癘,保障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所以“以前的莊頭土地公村中的守護神應該向外,其功能擋煞用的,不讓風煞邪氣侵入村內。而莊尾土地公是擋財,因水就是財,不要讓水隨便流出莊外,所以莊尾水頭地土公一律向村內。”〔68〕

  《客家元宵拜土地》臺灣客家傳說,敍述元宵節拜伯公,祈求“六畜興旺”的習俗由來:

  以前,在客家村裏,婦女大多飼養雞、鴨。有一年,村裏的雞、鴨都得了瘟疫死掉。不久到了元宵節,有人說,村裏雜七雜八的事土地公都管,現在是元宵節,大家有空,不如一起為雞瘟的事到土地公廟去拜拜。大家說好,就一起手提燈籠,帶了香和餅,到土地公廟去拜拜。當大家在拜拜的時候,有一位婦人好像看到天庭派了瘟神下來,站在土地公那裏對她說,他已經在廟旁的草和樹葉上做了記號,只要把那些草和樹葉帶回家去,在雞、鴨的籠子四周扇一扇,雞、鴨便不會再得瘟疫了。於是大家帶著土地廟旁的草和樹葉回家照做。果真,從此便不再有雞瘟了。客家村裏的婦女也從此每年元宵節都會提著燈籠到土地公廟拜拜,當然也不會忘了帶香和餅,然後拿一些廟旁的草和樹葉回家,在雞、鴨的籠子四周扇一扇後插起來,祈求六畜興旺。〔69〕

  當遇到天災異象影響百姓生計時,伯公會諭知人們消災解厄之法,《元宵迎龍個(的)由來》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縣大爺善心救了花蛇(奇靈山大龍的化身)並且細心照顧它,不久地方遭逢旱災,伯公托夢要他將蛇放入奇靈山下的靈溪,果然下雨解決了旱象。”〔70〕民間傳說中蛇與伯公關系密切,一種“草花蛇或草鞋仔蛇”被稱為“伯公蛇”是“伯公的手杖”,也有說“蛇及虎都是伯公所管轄的動物”〔71〕。因此,《元宵迎龍的由來》臺灣客家傳說故事中,將花蛇放入溪中解決旱象,在情節安排上也就十分合理了。至今苗栗客家人仍然保有獨特的元宵節迎龍習俗,祥龍製作完成必須在伯公廟開光點晴後,才能出龍四處參拜;結束參拜行程,要回到開光點晴的伯公廟火化謝神,否則對神明不敬,主事者不吉。〔72〕

  (二)伯公是村莊的守護神

  村莊是一個祭祀共同體,也是命運的共同體〔73〕,伯公則是村莊的守護神。在臺灣開發過程中,流傳不少有關土地公在村民遭遇戰亂、械鬥或番人騷擾不安之際,土地公適時顯現神威守護村莊,前者例如:松山區土地公廟、基隆市平安宮、後壁鄉土地公;後者有三峽鎮福安宮、臨水街土地公廟等〔74〕。

  苗栗公館隘頭福德祠廟聯文雲:“隘頭墾荒戶戶發跡勤稼稱,伯公護佑家家沾恩遍農功。”又番仔埔福德祠廟聯文雲:“福座番仔埔德澤靈通全方位,神臨石圍牆恩光普照滿春光。”字語,廟聯文中的“隘頭”、“番仔埔”、“石圍牆”呈現出公館平原土地拓墾之人文環境……與原住民間有激烈的武裝防衛行動。〔75〕客家先民為伯公建祠膜拜,希望伯公能夠發揮神威庇佑地方的安寧發展,一旦面臨爭戰伯公能顯現神跡,“神助”村民贏得勝戰。兩則流傳南部六堆客家莊的民間傳說,都在敍述伯公顯靈退敵,一是《莊頭伯公》臺灣客家民間傳說:

  相傳有一次爭戰中,鄰鎮想利用風向灑石灰來殺傷鎮民,漫天的石灰正要撲向鎮上來的時候,忽然起了一陣卷風,把白茫茫的一片石灰煙幕卷得不見蹤跡,鎮民就很相信這是土地公的助佑;於是就在莊與莊之間廣立土地廟,作為鎮民的保護神,尊稱為莊頭伯公。〔76〕

  此則傳說根據美濃德勝公壇石壁上的記載,應是發生於乾隆五十一年(1785年)林爽文事件的盜匪之亂。〔77〕另一則《神豬助戰》臺灣客家民間傳說,是敍述六堆神靈顯赫的濫莊伯公,驅使神豬助戰擊退賊軍:

  有一次在濫莊附近遭逢賊軍大隊來襲時,突然來了一群野豬,如癲如狂,用嘴用腳到處亂噴泥砂,一時灰塵朦朦,敵人無法進攻。我方乘機轉進,突襲敵人後面,乃獲大勝。事後,大家認為濫莊伯公驅使神豬前來助戰,六堆大總理即將神豬分發各堆飼養。〔78〕

  在高雄縣美濃鎮,大大小小的伯公廟約有三百多座,平均每一個鄰有一座,十分密集〔79〕,其中“開基伯公”流傳一則顯神威抵抗番人的傳說故事。《美濃開基伯公(福德正神)》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初抵美濃開發的十二姓氏人家,進入番人土地辛勤墾荒,遭到番人攻擊,然蒼天保佑,指使伯公保護他們,倖免於難。”故事中對於伯公擊退番人的所顯現的神威形容得十分神奇:

  這座伯公在人頭山下,依倚山形安座於那,番人侵入來攻擊這十二姓氏人家時,這座伯公隨即將其倚座之碑石伸了出來,猶如鯪鯉(穿山甲)口吐舌頭一般,將番人團團圍住,無處可遁逃;十二姓氏人家,方將這番人一一消除。〔80〕

  發生在新竹縣北埔鄉的《庚寮坪土地公廟由來》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抗日義勇隊員在伯公的庇佑下,幸運的躲過日本人的追殺:

  抗日義勇隊員在庚寮坪躲過了日本人的追殺,當時那樹林的樹還很小,也不密,遮不住人的,但日本人沒有看見他,認為是伯公保佑,蓋了一間廟祭拜伯公。〔81〕

  (三)伯公治水

  水是農作物生長的命脈,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當遇澇旱災害時,人們就只有求助於水的主宰神靈;因此,對水這種無法抗拒具有影響的自然力,產生信仰加以崇拜。治水有功者可以成為土地公,六甲福德祠傳說:“虞舜時期,各地有洪水為災,便命禹去治水。當時有位姓張的人協助禹,因辛勤工作又努力不懈,終因過度勞累而殉職。禹接帝位後,為追念他的事蹟,令九州各建廟奉祀張公,由於他是功在土地,所以稱為土地公。”〔82〕在臺灣有關土地公的傳說中,地方官因為農業治水有功,而建祠奉祀的土地公廟亦有數處,例如:大甲街福德爺廟、金山鄉福德廟、金山莊土地公廟、楠梓莊福德爺廟、壯圍莊神福宮等。〔83〕

  土地之神原本就有保佑五穀豐收的用意,伯公兼管治水乃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水在農業社會很重要,常常為了灌溉,人們爭水、吵架,所以用宗教的活動來團結共同利用一條水圳的人。”〔84〕審經由水利的結合,讓村人建造伯公祠奉祀伯公,成為一種宗教組織。例如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苗栗市水源裏“水頭福德祠”,傳說當年先民到苗栗開墾,常受水源不足困擾,有一天在此找到一個水洞,足以供應附近六莊村民飲用及灌溉,因此,以一塊石頭興建福德祠保護水源,日後整修成為土地公廟。〔85〕

  桃園縣大溪鎮有一座蓋在池溏中間,看起來不起眼但具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土地公掌管二百多甲的水源區域,據說有求必應非常靈驗。〔86〕高雄美濃則奉祀有職司治水的“裏社真官伯公”,主要作用即在防止溪水沖入農田,淹沒田地。〔87〕林美容認為:“土地公廟的位置多在莊後,所謂莊前莊後系就水所經之前後而論,水道蜿蜒流過聚落,而土地公廟就守在莊後“把水尾”,面向著水流的方向,意味不使社區財富往水流。”〔88〕因此,伯公不僅要為百姓守土、治水還要守財。

  高雄美濃客家莊每年農曆二月,莊民都會在美濃河畔舉辦“二月祭”,其中“祭江河”是美濃開莊歷代先賢最嚴肅的祭儀之一。除了祈求河江伯公能夠護佑兩岸無災外,也祈求冤死河中的無祀男女孤魂,來年不再奪走人命。〔89〕同樣的,苗栗公館福基河頭福德祠每年七月一日的“賬祭河江”普渡活動,除了普渡因風災淹死的孤魂外,並祈求河頭伯公看守後龍溪水以佑眾民平安。〔90〕可見《水鬼變伯公》臺灣客家傳說故事中,善良而深諳水性的水鬼變成伯公,這樣轉變自然是順理成章十分合理。〔91〕。

  流傳台中縣東勢鎮《鯉魚伯公的故事》〔92〕,除了敍述鯉魚伯公的由來也強調他的治水功勞。《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記載:

  大甲溪歷年山洪爆發,常令兩岸居民提心吊膽,也沖毀了不少田園房舍,而奇怪的是:大甲溪水左沖右沖,始終不曾沖襲鯉魚伯公一帶,使東勢先民才得以長年安居樂業,百餘年前,附近住戶為了感謝鯉魚伯公護岸有功,乃發起重建新廟。〔93〕

  臺灣客家先民的開發與河流更是密不可分,例如南部六堆地區的開發,系於乾隆年間以武洛為基地,向老濃、彌濃、隘寮溪北支等三水系沿岸開拓〔94〕,中部地區的客家人則是沿著大安溪、大甲溪向內山地區移墾。其中位於苗栗、台中兩縣的界河的大安溪,“因河域腹地深遠,高山群集,森林景觀壯麗,河面的污染亦少,成為縣境內不多得而最為神秘的原始樂園。”〔95〕像這樣充滿神秘的地方,自然蘊育著不少傳說故事,例如《大安河的水鬼》臺灣客家傳說故事敍述:“番人出草,有一村人藏在屍堆裏躲過番人的追殺,被前來檢驗屍首的伯公發現,預言日後將是大安河的水鬼,那個村人雖然一再避開大安河,但最後仍逃不過伯公的預言,成為溺死大安河的水鬼。”〔96〕

  可見神秘不可測的大安溪,著實有令鄉民敬畏之處。同樣在大甲溪也流傳有不少出現異象的傳說故事。《伯公火同鬼火》與《鬼火》兩則傳說故事都在敍述:“天黑時在大甲溪邊會出現紅色的伯公火和藍色會追人的鬼火,許多鄉民都親眼看到過,心中十分害怕。”〔97〕對於客家先民而言,大甲溪與大安溪流域,隱藏有著鮮為人知一面,那是一個奇妙神秘的神鬼世界。

  臺灣客家伯公與客家莊的開發關係密切,傳說故事中敍述伯公為村民驅逐邪魔瘟癘,保障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當遇天災異象影響百姓生計時,則諭知人們消災解厄之法。在開發墾荒過程中,遭遇戰亂、械鬥或番人騷擾不安之際,會適時顯現神威守護村莊。客家先民祈求伯公看守河流兼管治水以佑眾民平安,“鯉魚伯公”的傳說故事,就是強調伯公的治水功勞。

  六、伯公與伯婆〔98〕

  趙懿《名山縣誌》卷九雲:“土地,鄉神也,村巷處處奉之,或石屋或木房。槊(塑)像者其鬚髮皓然,曰土地公,妝髻者曰土地婆。”而臺灣民間以“伯公與伯婆”為主題的閩南語俗諺,例如:“土地公、土地婆,許汝蟶,許汝蚵,到時逐項無”、“有錢,免擋土地公娶某。”〔99〕又歇後語,例如:“土地公和土地婆—一對孤寡”。可見了從古至今有伯公就有伯婆,信徒要為伯公娶伯婆,只是形式上將伯婆請到神座上加以奉祀罷了,真正的涵義是伯公的凡人化,與注入家庭觀念的結果,王志宇《臺灣的地頭土地公—以竹山地區土地公廟為例》一文對臺灣竹山地區土地公廟的田野結果認為:“竹山的土地公、土地婆並祀的情況雖然不多僅占百分之八不到,然而晚近以‘為土地公找老婆’的觀念,反映出土地公的凡人化,也說明了人們對土地婆的概念已由惡其偏私,轉化到土地神應如人間家庭要成雙成對的觀念上。”〔100〕

  兩則流傳甚廣有關伯婆的傳說故事,使得伯婆的形象受到重創,以至於大多伯公祠並不奉祀伯婆。一說是伯公希望人人富有,但伯婆認為:世上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如果人人都富有,那將來誰來替咱們女兒抬轎?〔101〕因而引起世間窮人的不滿。另一說是伯公要讓世上人都長生不死,而伯婆卻認為:如果人人長生不死,這世界不成為人吃人的世界了?反對伯公的建議。〔102〕世間一般人因此普遍將伯婆視為自私自利、不通情理、不受歡迎。但是這種觀點在台中縣大安鄉所流傳的閩南語《土地婆的故事》中已稍有改變,雖然沿海地區的百姓對土地婆仍有誤解,不過山裏的百姓卻認為土地婆深具愛心,應該要與土地公並祠受人祭拜。〔103〕此外,在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諸神與人)137《神的助手》雲:“一個選擇墳地的人在雨中借給一位老婦一把傘,當他按照指給他的地點去取傘時,他看出那個女人就是土地婆,老婦指定的墳地是一處風水寶地。”〔104〕可見伯婆是惡婆的形象,也只是區域性的流傳說法。

  有關伯公的婚事在民間傳說故事中流傳甚多,例如明朝張居正的恩師顧璘讓土地奶奶改嫁又得子的故事、〔105〕宜蘭《土地公》傳說敍述土地公因孤單,向信徒托夢要裝土地婆像。〔106〕桃園大園鄉內海村下厝的土地廟內有二尊土地公和一尊土地婆,流傳著“一妻二夫”的傳說故事;〔107〕而花蓮縣壽豐鄉豐坪村福德祠及宜蘭縣五結鄉的一間土地公廟,據說亦有“一屋二夫”的尷尬情況。〔108〕

  南投草屯北投裏的慶安宮內供奉土地公及土地婆,傳說是清朝嘉慶君在遊抵草屯,夜夢土地公示警,使得嘉慶君逃脫劫數,而嘉慶君為了感謝土地公顯靈相助,特賜禦書“慶安宮”三字,並賜封土地公冠冕,同時特別敕封土地婆陪侍。〔109〕

  臺灣客家傳說故事《伯公娶伯婆》,是一則說明“何以為伯公找老婆”十分典型的故事,敍述:“賣雜貨的興甯人向伯公許願,如果好運賺大錢就為伯公娶老婆,不久果然賺大錢,於是為實現承諾幫伯公娶伯婆,伯公並在事前托夢給村人要娶伯婆,全村人乃共襄盛舉。”〔110〕

  在《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中收錄《潘公判案》傳說故事,敍述高齡八、九十歲的楊大伯娶了少妻,結果在新婚之夜死亡,不久妻子懷孕被趕出家門,只好當乞丐住在舊廟裏。“十月懷胎孩子將臨盆時,土地公、土地婆來幫忙接生,順利生下一個男孩。”最後潘公判案還她清白,並且得到楊大伯留下的財產。〔111〕在這則傳說故事中伯公與伯婆共同扮演與人為善的正面角色。

  在前述《伯公伯婆》、《大家都暢(歡喜)》、《皆大歡喜》、《四隻豬頭共下(同時)得》四則客家民間傳說故事中〔112〕,伯公與伯婆為應付百姓不同形式的期望,所以只有和諧共治,同心協力化解百姓難題滿足信徒的願望。對於難題的化解者,不僅是伯公,也有伯婆,充分展現伯婆在處事過程面臨決定時亦有智慧,這些都說明了“臺灣神明傳說同時具有著神話與傳說的特性,也具有著民間故事中人性化的生活常理。”〔113〕

  《客家舊禮俗》所記載《練滿伯公不要二婚親》算是十分特殊的傳說故事,敍述:“賭鬼劉亞三祈求練滿伯公,如果贏回輸掉的家業,就以伯公娶伯婆的方式來答謝他。果然劉亞三把賭輸的錢都贏了回來,於是就托人到潮州刻一尊伯婆神像帶回來,由於中途在一土地壇過夜,練滿伯公認為伯婆已失身,不願和她成婚。”〔114〕這則來自大陸原鄉的傳說故事〔115〕,情節荒謬可笑,可說是人們用世俗觀念安排神靈世界的一個具體反映。

  同樣流傳在廣東潮安縣的《三山國王鬧休妻》民間故事,敍述“新刻的三尊王媽,由於中途在仙溪國王廟裏過夜,王公認為王媽已失身,鬧著休妻。”吳金夫在《三山國王文化透視》中認為“這則民間故事可能創作於清代後期,那時,封建貞操觀念、夫權等受到嚴重挑戰,貞節牌坊搖搖欲墜,封建衛道者坐臥不安。於是創作這則《三山國王鬧休妻》故事,台出‘大宮’(廟名)的三山國王來,維護封建貞操道德,維護夫權的統治地位,其用心可良苦的。”〔116〕三山國王是客家人崇拜的神祇,《練滿伯公不要二婚親》與《三山國王鬧休妻》兩則客家傳說故事的產生與流傳,除了時代因素外,應與客家人“崇儒重道”,強調倫理觀念的族群性格有關。〔117〕

  臺灣客家伯公與伯婆的傳說故事,真正的涵義是伯公的凡人化與注入家庭觀念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流傳甚廣有關伯婆自私自利、不通情理、不受歡迎的傳說故事,在臺灣客家地區較為少見,所呈現的是伯婆與伯公和諧共治、與人為善的正面形象。

  七、結語

  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中,伯公前身的由來是凡人,這是伯公神格位階低的主要原因,但也因此讓伯公更親近百姓的生活,在客家莊的開發中,扮演客家先民精神安頓的重要角色。至於伯婆在客家傳說故事裏雖不常見,惟因伯公凡人化的結果,日後在臺灣客家信仰及傳說故事中,將會有更頻繁的出現。

  臺灣客家伯公傳說故事在內容情節方面所展現的區域特色,以北部桃竹苗地區而言,屬於伯公前身的由來、以及傳統節慶中與伯公有關的習俗傳說故事。中部東勢地區傳說故事背景皆與大安溪及大甲溪有關,神秘不可測的溪流著實蘊藏著豐富的傳說故事。南部六堆地區傳說故事主要以族群間的爭戰為場景,與客家人移民南臺灣較早應有關聯。

  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是深具特色的民間文學,可以展現出民眾信仰心理下的思想感情與美學情趣,是值得我們重視與保存的。〔118〕從事客家民間文學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作品中,發掘出客家文化內涵與特色,否則一切研究將失去意義。但是要在臺灣這樣一個區域狹小、族群互動頻繁的環境中,以有限的民間文學作品想要具體勾勒出客家內涵與特色,實非易事。以臺灣民間故事採錄質量而言,客語民間傳說故事少於閩南語民間傳說故事甚多,客語民間傳說故事的採錄除在臺灣北部及中部地區進行局部採錄作業外,南部六堆地區則付之闕如,對於客家民間文學作品的保存而言,這實在是現今客家民間文學研究者,急待努力之處。〔119〕

  附錄 臺灣客家“伯公”民間傳說故事表

  項 故事標題 內容提要 流傳或

  發生地區 出 處

  1 《十八羅漢與伯公的由來》 秀才前世偷折陳德福的稻穗,轉世為牛償債,渡化十八位強盜成為十八羅漢,陳德福成為伯公。 桃園縣楊梅鎮 《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

  2 《伯公出巡》 兩夫妻三年都用毛蟹拜土地公,伯公不悅前去家中瞭解,正巧聽到他們使喚灶君爺(與長工名相同),伯公官小,急忙離開。 桃園縣楊梅鎮 《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

  3 《伯公伯婆》

  4 《皆大歡喜》

  5 《大家都暢》(大家都高興)

  6 《四隻豬頭共下得》(四隻豬頭一起得到) 四個信徒基於本身的需求,祈求伯公能夠風調雨順,惟所提出的要求各自不同,乍看起來難以處理,卻被伯公與伯婆機智的化解,滿足四個信徒的願望。

  桃園縣楊梅鎮 《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

  臺灣桃竹苗地區 《中原文化叢書》第3冊《客家掌故》,頁99。

  臺灣桃竹苗地區 《客話講古三百首》,頁186。

  臺灣桃竹苗地區 《客話講古三百首》,頁216。

  7 《元宵迎龍的由來》 浙江省金華縣縣大爺好心養條花蛇,天旱伯公托夢要他將蛇放入奇靈山下的靈溪中,果然下雨,百姓將糧食丟入溪中以感謝水神,玉帝大怒將蛇斬死,百姓於是在元宵鬧龍燈,希望大龍的身體合起來。 臺灣桃竹苗地區 《客話講古三百首》,頁184。

  8 《田頭伯公的由來》 太白星君帶領九個練仙術的凡人,登上高山再躍下成仙,其中一人呆在山腳下,成為田頭伯公。 臺灣桃竹苗地區 《客話講古三百首》,頁214。

  9 《伯公娶伯婆》 興甯人得到伯公保佑賺大錢,為實現承諾幫伯公娶伯婆,伯公托夢給村人,於是全村人共襄盛舉。 臺灣桃竹苗地區 1《客話講古三百首》,頁218。

  2《客家舊禮俗》頁28。

  10 《十八羅漢》 吳某前世欠親家的錢,轉世為牛償債,渡化十八位強盜成為十八羅漢,親家成為田頭伯公,自己變為神。 苗栗縣大湖鄉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2。

  11 《大安河的水鬼》 村民躲過番人的追殺,但逃不過伯公的預言,變成大安河的水鬼。 苗栗縣大湖鄉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18。

  12 《結拜的故事》 缺錢的欲殺同年,經伯公點化後,不再冤冤相報。 苗栗縣大湖鄉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128。

  13 《潘公判案》 楊大伯的遺孀被趕出家門,伯公伯婆為其接生,潘公判案還她清白,取回財產。 苗栗縣公館鄉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頁73。

  14 《客家元宵拜土地》 元宵節拜伯公,村民拿些廟旁的草和樹葉回家,祈求六畜興旺的習俗來源。 苗栗縣 《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頁63。

  15 《庚寮坪土地公廟由來》 抗日義勇隊員在庚寮坪躲過日本人的追殺,認為是伯公保佑,蓋了伯公廟。 新竹縣北埔鄉 《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頁47。

  16 《賭徒狀告土地公》 賭徒張星奎向土地公求援希望贏錢,得到土地公允諾,竟然輸了。張某心有不甘,前往城隍廟狀告土地公,土地公托夢向村民求助,因獲得村民同情得以脫罪。張某因觸怒土地公的神威,以致斷了香火。 新竹縣新埔鎮 《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頁140。

  17 《鯉魚伯公的故事》 1東勢泉水井的兩尾金鯉魚被荷蘭人捉走後,大甲溪河水倒灌,蓋了鯉魚伯公廟後就不再淹水了。

  2荷蘭人捉走金螃蟹,拿走金扁擔後,大甲溪潰堤,因此蓋了鯉魚伯公廟。 台中縣東勢鎮。 1《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頁63。

  2《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頁50。

  3《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02。

  18 《伯公分配》 伯公召集動物開會,訂定懷胎次數。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頁84。

  19 《土地公賠柴刀》 男子擲出站得直直的茭子,砍了伯公祠的竹子,還要土地公賠砍壞的柴刀。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頁90。

  20 《水鬼變伯公》 善良的水鬼幫漁夫打魚,雖然被漁夫洩露拖人下水的天機,但不以為意,最後成為伯公。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14。

  21 《伯公火同鬼火》 大甲溪嶺在日據時期,天黑會出現伯公火和鬼火。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22。

  22 《鬼火》 在河邊親眼看到伯公火和鬼火,心中十分害怕。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30。

  23 《伯公顯靈》 婦人經常在伯公廟前的樹下乘涼,炫耀有九個兒子,伯公十分不滿,於是顯靈向她傳話,嚇得她拔腿就跑。 台中縣東勢鎮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26。

  24 《美人魚吐珠》 石岡鄉金星村小溪有堤壩,產生圓石頭稱為美人魚吐珠,美人頭被大水沖走,就不再生圓石頭,剩餘的放在土地公廟旁。 台中縣石岡鄉 《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34。

  25 《石岡龍興五福臨門神木》 龍興神木由五種不同樹木交錯互生,樹幹底下有一窟窿,內供奉一尊伯公,非常靈驗。日本時代要腦丁砍伐制腦,腦丁卻傷到自己,日本人認為是神木,用該樹籽作為造林之用。 台中縣石岡鄉 《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00。

  26 《大南村的狗牙》 新社鄉大南村土地廟是蛇穴,由於座向不對且被人放置狗牙,伯公神像放逐溪中,村中從此不安寧,接任村長陸續死亡,後來王爺托夢村人,改變座向取出狗牙,才恢復安寧人才輩出。 台中縣新社鄉 《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34。

  27 《水鬼的故事》 潮州內埔的陳鐵匠奉勸水鬼在水中行善,最後玉皇大帝讓水鬼當伯神,陳鐵匠為城隍爺的候選人。 屏東縣內埔鄉 臺灣民間故事,5冊,頁63。

  28 《神靈顯赫的濫莊福德祠》 剿匪戰役在濫莊附近進行死傷無數,天亮前有伯公探查屍首,認為大難不死的邱阿二應死在原鄉烏鮫潭當水鬼,後來儘管邱阿二想盡辦法避開烏鮫潭,仍然應驗。 六堆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68。

  29 《神豬助戰》 濫莊遭逢賊軍來襲,伯公驅使神豬用嘴腳亂噴泥砂助戰,終於擊敗賊軍。 六堆 《六堆客家鄉土志》,頁343。

  30 《美濃開基伯公(福德正神)》 初抵美濃開發的十二姓氏人家,進入番人土地辛勤墾荒,遭到番人攻擊,因伯公保護他們,倖免於難。 六堆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93。

  31 《莊頭伯公》 在一次爭戰中,伯公助佑鄉人,順勢刮起龍捲風,將對方灑的石灰吹散。 六堆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93。

  32 《美濃“青山老屋、白馬名家”的傳說》 清中葉梅縣宋阿昌定居美濃,半夜有白馬跑來喝水吃東西,跟蹤發現石頭伯公,經擲茭挖掘到一罐金塊,發財後幫助鄉人。 六堆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97。

  33 《練滿伯公不要二婚親》 賭鬼劉亞三得到練滿伯公的保佑贏回輸掉的錢,為實現承諾幫伯公娶伯婆。托人到潮州帶回伯婆神像,由於中途在一伯壇過夜,練滿伯公認為伯婆已失身,不願和她結婚。 臺灣客家地區 《客家舊禮俗》,頁29。

  34 《土地伯公地下坐的來歷》 明太祖與監生到酒店飲酒,因客人太多無坐位將伯公移下地,從此伯公就不再回到桌上坐。 臺灣客家地區 《客家舊禮俗》,頁44。

  注:本表所列臺灣客家“伯公”傳說故事出處:

  《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完稿付印中)

  《中原文化叢書》,(苗栗市:中原雜誌社,1965年2月)

  徐運德:《客話講古三百首》,(桃園市:達璟文化公司,1999年12月)

  張祖基:《客家舊禮俗》,(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5月)

  金榮華:《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臺北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1月)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12月)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0月)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2月)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8月)

  《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6月)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屏東市: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2001年11月)

  鐘壬壽:《六堆客家鄉土志》,(屏東縣,常青出版社,1973年9月)

  江肖梅:《臺灣民間故事》(五),(新竹市,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2000年3月)

  增田福太郎:《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99年10月)

  

  注 釋:

  〔1〕在臺灣民間因流傳有關伯婆自私自利、不通情理、不受歡迎的傳說故事,使得伯婆的形象受到重創,以至於大多伯公祠並不奉祀伯婆。(詳見本文第六章“伯公與伯婆”。)

  〔2〕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頁94。

  〔3〕六推客家土文化資訊網:“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之亂,威協到高屏客家六人聚落的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于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六隊〔堆〕鄉團;中堆〔竹田鄉〕、先鋒隊〔萬巒〕、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長治〕、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保衛家鄉,抵禦外侮。這一次的團結衛鄉,凱旋而歸。由於平亂有功,獲清廷敕建忠義亭,以後即成了以忠義亭(祠)為精神堡壘的高屏兩縣客家村莊的總稱。目前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鄉土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之精神的結合體。”(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indexhtm)

  〔4〕《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5〕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頁37。

  〔6〕朱毓慧:《公館平原福德祠之景觀內涵及空間配置》,《苗栗文獻》,第14期(1999年6月),頁103。

  〔7〕見2003年3月20日台視新聞(報道記者:曾如成)及2003年3月21日聯合報(網路電子報,記者:餘炎昆)。

  〔8〕黃秋芳:《臺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市:台原出版社,1993年6月),頁49。

  〔9〕許金用:《臺灣民俗文化彙編》(上),(桃園縣大園鄉內海國小,1992年8月),頁43。許金用雲:“臺灣閩南移民地區土地廟,都供有土地公神像,客家移民地區的土地廟則只在牆壁上大書‘福神’二字,或僅寫‘神’字,頂多只供一個長方形的神位,稱為‘香位’。這便是純粹的中國北方的古風遺俗,因為我國古代是沒有偶像崇拜的,泥塑或木雕的偶像大事膜拜,是唐代以後的事。

  〔10〕《台中市民間文學採錄集》(4),(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頁206。收錄閩南語《頭七會留腳跡和火金姑》故事謂:人死頭七,土地公會帶死者去溪邊取水來洗手腳,並告訴死者已往生的事實。

  〔11〕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頁101。劉守華雲:“就民間流傳的土地爺和灶王的傳說來看,其最突出的特點可以說是更‘俗’。他們本來就是民間信仰的俗神,有一系列歷史形成的信奉祭祀的習俗,人們幾乎天天都要和這兩位老爺打交道,通過神秘虛幻的想像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和他們聯繫起來。這樣,在運用口頭語言藝術構造有關他們的傳說故事時,將他們的形象和日常生活的種種情態,以及相沿成習的種種民俗事相,愈加自然而緊密地聯繫起來,使得作品裏的世俗情趣愛得更加濃郁了。”,頁101。

  〔12〕鄭志民:《中國文學與宗教》,(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頁13。

  〔13〕林衡道:《臺灣歷史民俗》,(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2001年4月),頁61。

  〔14〕《搜神記》卷五:“蔣子文者,廣陵人也。嗜酒好色,常自謂己骨青死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於鐘山之下,賊擊傷額,因解綬以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孫權)之初,其吏見子文於道,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平生。文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也。為吾立祠……吳主患之,封為中都尉加印綬立廟,改鐘山為蔣山,以表其靈。”

  〔15〕姚福均:《鑄鼎余聞》(光緒廿五年刊本)。

  〔16〕增田福太朗:《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體系》,(臺北市:古亭書屋編譯,眾文圖書公司出版,1999年10月),頁142。

  〔17〕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11月),頁64。

  〔18〕《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2。

  〔19〕《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頁50。

  〔20〕吳永章:《客家傳統文化概說》,(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頁276。吳永章雲:“客家人性格‘質實勤儉’、‘質儉樸約’、‘務敦朴’、‘習勤儉’、‘習尚樸素’、‘人心返樸’、‘質直好儉’、‘篤厚而純一’。……深知一飯一粥來之不易,只有靠兩隻手才能開闢新的天地。……他們面對的不是昔日較為優越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條件,只有依靠‘勤儉’精神,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21〕《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13。

  〔22〕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圖書館出版,1999年2月),頁217。《十八羅漢的來歷》情節單元發展:“1十八個強盜搶劫時從一個動物那兒聽說,它是被放逐,過動物生活的,因為它原先在過人的生活時幹了一件小小的壞事。2他們害怕了,變得虔誠起來,最後成了十八羅漢。”

  〔23〕《客話講古三百首》,頁214。

  〔24〕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圖書館出版,1999年2月),頁218。

  〔25〕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月),頁56。

  〔26〕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頁248。

  〔27〕“水鬼升城隍”出處有三:(1)《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2,《水鬼升城隍》。(2)《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54,《新竹城隍的由來》。(3)周青樺:《臺灣客家俗文學》,(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頁25,《水鬼升城隍》)。

  〔28〕《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14。

  〔29〕“水鬼的故事”出處有二:(1)江肖梅:《臺灣民間故事》,5冊,頁63,故事中注明發生地點在屏東縣內埔鄉。(2)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2000年1月),頁381,《水鬼做城隍》(二)。故事情節與前項相同,但未注明故事發生地點。

  〔30〕薑濤:《中國的故事(四)鬼怪故事(上)》,(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90年9月)頁213,《水鬼做土地》。情節敍述淄川北鄉姓許漁人,與善心的水鬼王六郎交遊,其後王六郎到招遠縣鄔鎮當土地神;許漁人並到鄔鎮去探望王六郎,滿載而歸。

  〔31〕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頁89。

  〔32〕吳永章:《客家傳統文化概說》,(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頁236。

  〔33〕“鯉魚伯公的故事”出處有三:(1)《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頁63。(2)《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頁50。(3)《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02。

  〔34〕何星亮:《龍族的圖騰》,(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頁79~84。

  〔35〕《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02。

  〔36〕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頁68。

  〔37〕歐陽飛:《諸神傳奇》,(臺北市,新潮社文化公司,1993年3月),頁264。

  〔38〕《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15。

  〔39〕林衡道:《臺灣夜譚》,(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9月),頁96。

  〔40〕羅香林:《粵東之風》,(1928年4月),頁330。

  〔41〕楊兆禎:《客家老古人言》,(文化圖書公司,1994年7月),頁70。

  〔42〕楊兆禎:《客家謠諺拾穗》,(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月),頁54、71、86。

  〔43〕《客家舊禮俗》,頁44。原文系使用“客語白話文”書寫,經作者加以整理譯寫述其大要。

  〔44〕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草屯地區傳說諺語》,(臺北市,台原出版社,2000年9月),頁214。

  〔45〕《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頁16。

  〔4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頁90。

  〔47〕《臺灣桃竹苗地我民間故事》《客家元宵拜地土》,頁63。

  〔48〕故事出處:“伯公伯婆”出自《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頁158。《皆大歡喜》出自《中原文化叢書》(三)《客家掌故》,頁99。《大家都暢(歡喜)》、《四雙豬頭共下(同時)得》出自《客語講古三百首》,頁186、216。〔49〕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頁498。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臺北,中國口傅文學學會,2000年1月),頁59。

  〔50〕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2月),頁133。

  〔51〕《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體系》,頁140。

  〔52〕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頁45。

  〔53]《清水鎮閩南語故事集》(二)(台中縣文立化中心,1997年6月),頁2。

  〔54〕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聚落的指標—土地公:以草屯鎮為例》,(臺北市,台原出版社,2000年9月),頁93。

  〔55〕《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十八代都窮的阿窮變阿富》,頁159。《太陽偏和枝無葉》,頁195。

  〔56〕《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97。

  〔57〕《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128。

  〔58〕《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26。

  〔59〕《台中縣客家風物專集》,頁100。

  〔60〕《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34。

  〔61〕2003年8月12日中廣新聞網。(yahoo奇摩新聞)

  〔62〕黃榮洛:《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6月),頁18。

  〔63〕陳瑞隆•魏英滿:《臺灣鄉鎮地名源由》,(台南市,世峰出版社,2001年6月),頁85。

  〔64〕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年12月),頁135。

  〔65〕《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68。

  〔66〕《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體系》,頁143。

  〔67〕《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8),(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4月),頁90。

  〔68〕曾坤木:《上菜寮莊頭莊尾伯公》,《六堆風雲》、第103期(2003年11月),頁27。

  〔69〕《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頁63。

  〔70〕《客話講古三百首》,頁184。

  〔71〕簡齊儒:《臺灣地區蛇郎故事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110。

  〔72〕見2000年2月14日民生報(網路電子報,記者:劉榮春)。

  〔73〕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頁189。

  〔74〕《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頁144。

  〔75〕朱毓慧:《公館平原福德祠之景觀內涵及空間配置》,《苗栗文獻》,第14期(1999年6月),頁103。

  〔76〕《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93。

  〔77〕《美濃鎮志》(下),(高雄縣,美濃鎮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

  〔78〕鐘壬壽《六堆客家鄉土志》,(屏東縣,常青出版社,1973年9月),頁343。

  〔79〕許秀霞:《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臺灣文獻》,第48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41。

  〔80〕《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93。

  〔81〕《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頁47。與本則傳說情節類似之閩南語傳說有:《基隆市民間文學採集》(二),(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1年2月),頁144。所收錄之《獅球嶺土地公的故事》,敍述看守土地公的人抱著土地公神像,躲過日本人的殺害。

  〔82〕吳昭明著:《神話話神》,(臺北市,臺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84年8月),頁165。

  〔83〕《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體系》,頁143。

  〔84〕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頁188。

  〔85〕李阿成等主編:《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縣政府出版,1988年10月),頁392。

  〔86〕東森新聞報2002/04/20

  〔87〕許秀霞:《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臺灣文獻》,第487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44。

  〔88〕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聚落的指標—土地公:以草屯鎮為例》,(台原出版社,2000年9月),頁109。

  〔89〕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的祭祀與聚落的互動(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卷4期(2002年12月),頁75。

  〔90〕朱毓慧:《公館平原福德祠之景觀內涵及空間配置》,《苗栗文獻》,第14期(1999年6月),頁87。

  〔91〕《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14。並參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92〕請參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93〕《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頁103。

  〔94〕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台原出版社出版,1989年),頁124。

  〔95〕陳運棟,《臺灣客家人》,(臺北市,台原出版社出版,1989年),頁155。

  〔96〕《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頁18。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頁68,《神靈顯赫的濫莊福德祠》傳說故事情節內容與則 相同,差別只是發生地點在六堆地區。2故事中這位“檢驗屍首的伯公”,顯然與蘆竹土地公廟傳說中,為人收屍的張善人有關:“秦漢時代,有一位姓張的人,因為當時戰亂頻仍,屍橫郊野,他卻默默地收拾這些沒人收殮的屍體,好好的予安葬入土,並定期祭祀,後來這位張善人歿後,即被大家敬仰為土地的守護神。”見吳昭明著,《神話話神》,(臺北市,臺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84年8月,頁166。)

  〔97〕《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頁22、30。

  〔98〕臺灣的客家人對土地公與土地婆最平常的稱呼是“伯公與伯婆”,一首流傳客家地區名為“伯公伯婆”十分有趣的童謠:“伯公伯婆,今晡日涯屋下割禾,上丘割冇,下坵割冇剌得一隻硬頸鵝,愛食冇愛食,涯也有奈何。”(馮輝嶽:《客家童謠大家念》(臺北市:武陵出版公司,1991年5月。)

  〔99〕吳俐雯:《俗諺、歌曲、實卷中的土地公》,《國文天地》18卷5期(2002年10月),頁36。“土地公、土地婆,許汝蟶,許汝蚵,到時逐項無。”(比喻食言而肥之意)、“有錢,免擋土地公娶某。”(比喻不要阻擋別人的好事)。

  〔100〕王志宇:《臺灣地頭土地公—以竹山地區土地公廟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150。

  〔101〕故事出處有三:(1)高賢治:《臺灣宗教》,(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95年3月),頁472。(2)江肖梅:《臺灣民間故事》(二),頁42。(3)陳慶浩•王秋桂:《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6月),頁158。

  〔102〕許金用:《臺灣民俗文化總編》,(桃園縣大園鄉內海國小鄉土文化研究會,1992年8月),頁114。

  〔103〕《大安閩南語故事段》(三),(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頁2,《土地婆的故事》內容情節敍述:“一個居住沿海的人,睡在土地公廟前,聽到土地婆和土地公的對話,將‘殺豬’誤聽為‘要殺他’從此不敢拜土地婆。一個居住山裏的人,在土地公廟前睡著,土地婆耽心他著涼為他蓋衣服,山裏的人深受感動,所以祭拜她。”

  〔104〕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2月),頁222。

  〔105〕《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八引《駒陰冗記》:“中丞東橋顧公璘,正德間知台州府,有土地祠設夫人像。公曰:‘土地豈有夫人!’命撤去之。郡人告曰:‘府前廟神缺夫人,請移土地夫人配之。’公令卜于神,許,遂移夫人像入廟。時為語曰:‘土地夫人嫁廟神,廟神歡喜土地嗔。’既期年,郡人曰:‘夫人入配一年,當有子。’複卜於神,神許,遂設太子像。”)。

  〔106〕《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市:宜蘭縣政府,2002年5月),頁135。

  〔107〕許金用:《臺灣民俗文化總編》,(桃園縣大園鄉內海國小鄉土文化研究會,1992年8月),頁116。“在桃園大園鄉內海村‘下厝’的土地廟,信徒為土地公娶來一土地婆。但不久為不肖之徒將土地公請走,信徒於是再塑一尊中年土地公,為土地婆再婚。一年後,小偷又將土地公送回廟來,於是一座廟內納了二尊土地公和一尊土地婆。”

  〔108〕2002/11/21聯合報

  〔109〕高賢治:《臺灣宗教》,(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95年3月),頁473。

  〔110〕故事出處有二:(1)《客話講古三百首》,頁218。(2)《客家舊禮俗》,頁28。

  〔111〕《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頁73。

  〔112〕故事出處:《伯公伯婆》出自《桃園縣楊梅鎮客語民間文學集》,頁158。【皆大歡喜】出自《中原文化叢書》(三)《客家掌故》,頁99。《大家都暢(歡喜)》、《四隻豬頭共下(同時)得》出自《客話講古三百首》,頁186、216。

  〔113〕鄭志民:《中國文學與宗教》,(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頁12。

  〔114〕《客家舊禮俗》,頁29。

  〔115〕《客家舊禮俗》,頁30,故事雲:“劉三唔敢欺騙神明,就打發人去‘潮州’刻一隻特別美貌的土地伯婆……。”可見故事發生地點在大陸潮州。

  〔116〕吳金夫:《三山國王文化概說》,(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頁49。

  〔117〕吳永章:《客家傳統文化透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頁277。雲:“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守禮節、重道義、講倫理,以傳統道德作為行動準繩。……此俗的形成除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外,更與宋明理學存在有密切關係。”

  〔118〕鄭志民:《中國文學與宗教》,(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頁15。

〔119〕李嘉慧撰:《臺灣閩南語故事集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頁39,統計臺灣各縣市所採錄閩南語故事集共四十四冊。而目前臺灣各縣市已出版客語故事集,僅有採錄自桃竹苗、龍潭鄉、苗栗縣、東勢鎮等地合計十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