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李文古的民間傳說故事


  第一節 李文古在原鄉的民間故事

  鐘壬壽主編《六堆客家鄉土志》,收錄李文古原鄉的十則幽默故事,前三則為李文古參加科考,敝屣功名,不屑為滿清的順臣。第四則以下,反映出李文古的聰明機智,多才多藝。尤其最後三則,顯見李文古的幽默詼諧,玩世不恭,可以做為諸位茶餘飯後的趣談:

  (一)滑稽應試

  文古於歲科試,屢名列六七等,被革而再應試,再入學;如是者,不知若干次。其應試文學,輒以滑稽語氣出之。有一題為“以杖叩其脛,闕党童子”等字樣,其中一段雲:“一杖而原壤跳,再杖而原壤叫,三杖而原壤死矣。三魂渺渺,七魄悠悠,一陣清風,化為闕党童子。”仿佛封神榜,西遊記。讀之不禁令人絕倒。

  (二)捉弄考官

  有一次,嚴姓學台至梅州主考,李文古報名應試,有意捉弄學台,乃提筆大書雲:“鱷骨大潭,廣聚魚蝦之所;陰那大山,銅鼓大嶂,大開材木之源;砍南山之竹,釣北海之魚,非鯉也,非鯽也,擗撥聲其鯰呼。”(鯰與嚴客語同音)學台閱卷至此,喜其聲調鑒鏘,大加賞識,下案列為第一。後來那位學台,召李問道,上典出自何處,他說出自“敝鄉”。隨把陰那山,銅鼓嶂、鱷骨潭等地名,詳細解釋。主考才知道給他捉弄而誤取了,於是大罵他荒唐,並當即將他的秀才革去。

  (三)遊戲文章

  又一次,李文古以“古之人古之人”為題,作遊戲文章一篇,最為膾炙人口。州志亦曾經將之采入藝文部。文雲:“宗師大人所出題目,是孟子書中的古之人古之人。童生查得該章書中,有兩段古之人古之人,不知大人所出之題,是指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抑或是下麵的古之人古之人。如果是指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去發揮,而童生把下麵的古之人古之人去發揮,那就錯了。如果是指下面的古之人古之人,而童生把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去發揮,也又錯了。請問宗師大人,是指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抑或是下麵的古之人古之人。假使,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童生來做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尚不為遲。假使下麵的古之人古之人,童生來做下面的古之人古之人的文章,亦不為遲。請問宗師大人,到底是上面的古之人古之人,抑或是下麵的古之人古之人。”全篇數百字,無非是古之人古之人,在那裏翻來覆去,讀之無不令人捧腹大笑。

  (四)以詩會友

  一日,李文古與李二何等數人共飲,文古即提議道:“這酒令沒意思,我們行一個酒會好嗎?”二何點頭,文古道:“那麼我們出會啊!頭一句要用一物件名,第二名要用一古人名,第三、四句要用‘不要’一句,第五句用‘千家詩’一句,說明不要的原因。”文古解畢,座中一人吟道:“我有一張床,送給張子房,張子房不要,為什麼不要,春色惱人眠不得”。第二人吟道:“我有一把扇,送給曹子建,曹子建不要,為什麼不要,剪剪輕風陣陣寒。”二何吟道:“我有一雙屣,送給王安石,王安石不要,為什麼不要,應嫌屣齒印蒼台。”後輪至文古吟道:“我有一頂帽,送給李二何,李二何不要……”李二何當即提出抗議說:“李二何是現在的人,不是古人,所以你犯了酒令,應該罰。”李文古解釋道:“李二何是明朝末年的人,現在是清初,已經過了兩個朝代了,所以以古人論。”李二何為之語塞。李文古繼續吟道:“為什麼不要,清明時節雨紛紛。”李二何聞言,心知文古有意諷刺自己,雖然氣得要命。但也無可奈何。(作者按“清明時節雨紛紛”,文古暗喻李二何不可做清朝的官。)

  (五)牡丹香屁

  某年的春天,牡丹盛開,香氣襲人的時候,文古約了幾位朋友到花園去遊玩,有一位朋友說:“我們在這樣美麗的花園遊玩,若無佳作,何伸雅懷?”於是出個對,請文古對。他的朋友念道:“香花不美,美花不香,牡丹花又美又香。”文古隨口對道:“響屁不臭,臭屁不響,蘿蔔屁亦響亦臭。”話未說完,大家已經笑得合口不來。

  (六)真老烏龜

  李文古的岳父,七十一歲做大壽的那一天,親友上門道賀的很多。文古備了一份壽禮和一塊牌匾,用紅紙蓋著牌匾上大部分的金字,僅露出上面的“真老烏龜”,弄得賀客竊竊取笑,大失岳父的面子。待李文古不慌不忙撕下紅紙,只見壽匾全文為:“真真宰相,老老元臣,烏紗蓋頂,龜鶴遐齡”。岳父便不禁轉怒而喜,滿肚子的氣,煙消雲散,轉而誇獎婿郎的才學了。

  (七)大不了矣

  另據父老相傳,李文古族中一老婦,僅有一子,才結婚數月即亡,老婦因要替兒子做齊,請李文古打一個諡法。文古即寫三個字曰:“大小了”人問文古何解。文古曰:“大者不成人矣,小者不成人父,了者不成人子也。”此又足見李文古才華絕世,遊戲人間,下筆成字,雖不合俗阿世,然固大有道理在也。

  (八)智吻村婦

  有一天,李文古同一班同學,在私塾門外乘涼,看見有一群少婦,在塾側的李子樹下談笑。有一個同學,就對文古說道:“老李,你如果能夠同那一群婦人親個吻,我就請你吃三頓大餐。”文古笑道:“這個不成問題,請你們把大餐的錢集好來吧!”說罷,他就慢慢地走在少婦的面前哭訴道:“阿嫂!樹上的李子,都給你們吃掉了,我是看守果子的,你們快給我賠償,否則,我的父母會打死我的啊!”瓜田李下,那群少婦當然辯說沒有吃,李文古卻說道:“汝們如果清白,嘴裏是不會有果子氣味的。”少婦們聽了,就齊聲嚷著道:“那麼請你聞聞吧!”於是文古便向著一群少婦櫻桃似的口邊,個個聞一下,在遠的地方看起來,就好像真的和個個少婦接吻,一班同學看得不亦樂乎,個個都狂笑不已,有些還伸著大指頭,向文古祝捷道:“好!好!”那班少婦卻羞人答答地走了,口裏卻罵著“衰鬼李文古”不已。

  (九)一笑不餐

  李文古有一年和幾位朋友,出廣州遊玩,租了一間房居住,那房東的女兒,生得非常美麗,儀態萬千,但是對文古這班人,卻豔若桃李,冷若冰霜,並處一樓,已有二月,還一言不發,彼此沒有談過一句話,一天,他的朋友對文古道:“素仰你妙計多端,倘你有本領使房東的女兒向你開口說話,那末,我們就請你吃一頓非常豐富的大餐。”文古答道:“好的,好的。”於是文古拿米煮飯,故意把鍋蓋蓋緊,然後燒起火來,那時火勢很大,火焰熊熊,不一會,水沸了,鍋裏的水和米,熱力奔騰,沸騰湧出,飯溢出飯鍋和火爐的周圍,李文古只假裝看不見,裝癡詐呆,添炭加火,忙個不停,嘴裏卻大聲道:“哎喲,怎麼辦,怎麼辦。”房東的女兒聞聲出視,見狀不覺笑出聲來,並且輕啟朱唇說道:“先生,不要慌,把鍋蓋打開來就好了!”文古聞道,喜計已成,一面抓開鍋蓋,一面對房東的女兒說道:“謝謝姑娘的指點,我因為初次學煮飯,所以不知道怎麼弄,姑娘教了我,下次不會再這樣了。”

  (十)助叔娶妾

  文古的叔父二何,年老無子,意欲納妾,無奈老婆嫉妒得很,只好悶在心裏。有一天問計于文古,並求盡力幫助,文古聽了,滿口答應,並請其叔暫時離家,作遠行的準備。二何出門後,文古拿了尺到二何的家去,然後在客廳的左邊量一下,右邊也量一下,二何的老婆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文古道:“你發瘋嗎?為什麼在我的屋裏左量右量呢?”文古笑嘻嘻的答道:“叔母,我不是發瘋,我想叔父沒有兒子,這偌大的產業,待叔父百年之後,豈不是都歸我管家,歸我所有嗎?所以我要把房子預量一下,將來若要修整或變換陳設,心中也有個數啊!現在叔父出外遠行去了,萬一有什麼不測,你一個婦人家,豈不是要我來做主嗎?”二何的老婆聽了,心中著實惱怒。文古走後,就馬上叫媒婆來,托他物色一位女子,替二何娶來作妾。不久,二何回來了,他的老婆就文古的言語詳細的告訴他,並說已為你叫媒婆去物色討小了。二何宿願已償,深深地感謝文古。後來二何的妾婦真的生了一個兒子,當滿月請客歡飲的時候,文古也來出席道賀。二何的老婆就很得意的對文古道:“李文古,現在你叔父有了兒子,看你還敢量屋不敢?”文古笑答道:“叔母,你有這樣可愛的兒子,著實要多謝我啊?如果不是我假裝量屋氣汝一下,汝怎麼肯放下醋甕,讓叔父娶妾呢?”二何的老婆聽了,才知道中了文古的計,便帶笑帶罵,大呼衰鬼不已〔1〕。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從此海峽兩岸隔絕了40年,迄1989年才重新開啟交流的大門。筆者最近曾前往原鄉梅州丙村鎮採訪李文古的民間故事,發現《六堆客家鄉土志》所記,都是大陸家喻戶曉的故事。1997年春天,梅縣蕭紀榮先生還告訴筆者二則《六堆客家鄉土志》沒有收錄的故事:

  (一)李文古時常把“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讀作“清明時節兩紛紛”。

  (二)嘗與李二何叔喝酒,屢以叔叔飲酒要盡盅(忠的諧音)。甚至把炊煮的飯提起來,叫嚷沒煮(主)了。

  上兩則故事,主在勸人不要事奉異族,在滿清入主中原以後不要為官。另外蕭紀榮先生還提及:梅縣丙村鎮福壽村李文古之墓,為李文古生前所設計,其中詭異之處在於必須跑下才知碑文的奧妙,或許這就是所謂的:

  “案前聽請書童立,峰後參天玉筆高。”

  梅縣湯姓女三輪車夫還告訴筆者二則李文古的故事:

  (一)某私塾老師養了一隻母鴨,母鴨每天下蛋給老師吃,老師遂將母鴨視為寶物。某日李文古故意將母鴨殺了置於稻禾下,並將母鴨內臟炊煮給老師吃。老師懷疑李文古搗鬼,李文古帶老師去稻田看母鴨還完好。後來李文古又將母鴨肉炊煮孝敬老師,等老師真正發覺,母鴨已被老師吃光了。反正鴨肉是老師吃的,老師也莫可奈何〔2〕。

  (二)私塾老師每次上茅坑解大便,都要用雙手抓緊茅草叢,一日李文古故意將茅草叢弄松,老師解大便的時候掉進茅坑裏。

  後一則故事,筆者不但曾聽屏東萬巒鄉八十歲的李全儒老先生說過,還在《徐文長故事》〔3〕中見到過。這一發現,應證了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擴散性,至於李文古的故事,為什麼同時也出現在徐文長的故事裏,則有待研究了。

  第二節 李文古民間故事演變成的客家笑料劇

  李文古的民間故事,隨著廣東嘉應州的客家移民,大約在三百多年前傳播到了屏東平原,大家口耳相傳。因為是大家口耳相傳,也未曾有書面資料。最早的資料,還是1973年鐘壬壽主編的《六堆客家鄉土志》,由客家耆老記錄了十則故事而已。

  比鐘壬壽1973年的書目資料還早,1960年有一位當時在屏東麟洛鄉農會擔任獸師的戴寬群先生,因為公餘之暇在高雄岡山正言廣播電臺主持客語節目,非常有創意地把李文古的民間故事,編成說唱類型的笑科劇,由萬巒鄉李龍麟先生(藝名文光),扮演成李文古演唱。三十幾年前,滿足了廣大的客家勞動人口,成為農業社會夜間唯一的休閒娛樂。可惜一位才華洋溢,把李文古民間故事頗富創意傳揚在屏東平原的戴寬群先生早已作古。現在筆者再到麟洛鄉農會,訪談戴先生的老同事黃先生,提及戴先生三十幾年前的努力耕耘,也不勝唏噓。筆者也曾走訪萬巒文光先生,據他告知三十幾年前在電臺演唱李文古的情形,晚上家家戶戶都聚集在曬穀場,大家一起收聽李文古的笑科劇。(那個時候的屏東客家聚落,十幾戶才有一部簡陋的收音機。)

  筆者由文光先生處得到家慶唱片製作公司當時錄音灌制的唱片,再烤貝成十集錄音帶,深信是研究李文古民間故事演變成客家笑科劇最原始而完整的資料,其中反映了一些情形:

  (一)活潑有趣的語言:活潑有趣的語言,大概最能代表民間文學的難能可貴,也最能反映出民間文學的生命力。

  筆者特別記錄其中一段故事,以明白其中活潑可貴的語言:

  “李文古受他的朋友古博魁(賭博鬼)之托,替賭博鬼的朋友蘇淨淨(輸光光)的兒子蘇定邦(輸定搬)做媒人。李文古找到張入袋的女兒張門瑩(專門贏)。結果瞎了一隻眼睛的‘輸定搬’,娶到了‘專門贏’這位長短腳的細妹仔。男方問‘細妹仔靚嗎?’李文古告訴眾人:‘專門贏有目珠、耳公、有盆頭,有碗公。’”

  及至行娶之日,張入袋掛念女兒露出長短腳的馬腳,直說:“嫁也艱辛,不嫁也艱辛”,李文古眼見生米已煮成了飯,直叫“新娘八字待人背,新郎要背新娘。”輸定搬背專門贏娶親,在鄉下就成了趣談。

  在蘇淨淨和張入袋兩府的喜宴上,李文古這位自己都尚未結婚的媒人公講四句〔4〕:

  “小賴子一雙目,細妹仔長短腳;

  一輸有一贏,人壽萬萬年。”

  像這樣活潑有趣的客家話,在整個李文古笑科劇中比比皆是。

  例如:在“智吻春婦”中,李文古暗責村婦在柑園中難脫嫌疑說:“沒耕田禾會大,沒嫁肚會大。”另外嬸嬸叫李文古起床,李文古怪嬸嬸大聲叱責他則說:“耳公沒閒聊(這句客家話,意指耳朵全年無休,沒有禮拜天。)”

  在李文古笑科劇的對白中,很多的機智幽默都用到了文學創作譬喻的諧音及反諷的技巧,至於語言的一語雙關,更令人莞爾一笑。

  (二)多元美妙的音樂:因為臺灣特殊的歷史命運,表現在李文古笑科劇中的音樂,不管演唱或配樂都呈現多元的風貌。其中有客家古老山歌,也有日本神攻進行曲,還有1950年代的國語流行歌曲。尤其演唱者用日本流行歌的曲調,唱李文古的故事,真的是膾炙人口,譬如李文古小時放牛的情形不只動聽,還十分鮮活有趣:

  “記得等倆個人,還小掌牛掌到大。日頭落山,牽牛入水,等都沉入水中尋趣味。”

  (三)機智中有教化:傳說中的李文古,原系充滿機智滑稽的人物。其中表現在作詩對中,當然富涵了益智的教化功能。譬如先生要李文古作對:“白花不香,香花不白;牡丹花又香又白。”李文古作詩曰:“響屁不臭,臭屁不響;連環屁又臭又響。”甚至先生作謎語說:“麼介(什麼)圓圓,日日光;麼介圓圓,夜夜光。”李文古則答:“日頭(太陽)圓圓,日日光;月光(月亮)圓圓,夜夜光。”

  在李文古笑科劇的唱詞和對白中,有許多還是用了七個字的教化歌:“做人首先要如何?做人先要學賢良。”

  (四)表現了客家生活:在演唱和對白中表現了三十幾年前臺灣客家農村的生活。像李文古的叔父李二何娶北部客家人,就說“臺北細妹仔嫁南下莊”,而整部笑科劇中,場景都在李文古的學堂和田丘當中發生,這是客家人不論老嫩大細,男女老幼都熟悉的場景題材。用熟悉的語言或流行唱腔,說唱農村農婦,學堂男女,其受人歡迎的程度就不言而喻矣。三十幾年前,屏東平原盛產的香蕉,只是銷往日本,留一根偷吃都不行。在李文古民間說唱中,反映了農村夫婦的辛酸,在幽默的對白中,令人聽了笑出眼淚。

  (五)穿插了趣味的情節:民間故事只是一則一則單一的故事,改編成笑科劇以後,往往穿插了引人入勝的有趣情節。像李文古幫李二何叔父娶妾的故事。民間故事只是指明李文古以聰明激將嬸嬸,使嬸嬸同意李二何娶妾而已。變成了笑科劇,就可以發展成為李二何一妻一妾,非但沒有享到齊人之福,反而變成家犬不寧的情形。

  《李文古笑科劇》在屏東平原擴散傳揚的結果,使李文古在屏東客家聚落變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這麼討好的人物,在客家人南北互動的過程,十幾年前新竹地區也流行了由黃義桂編劇,用海陸腔客家語演唱的不同版本笑科劇。〔5〕

  1992年廣東電視臺播放李文古笑科劇,筆者曾赴廣東梅縣走訪編劇家李樹堅先生,李先生認為李文古笑科劇的意義是:①客家智慧的代表;②李文古不尋官位而又有才華,是客家人硬頸的表現;③充分的幽默感,具有群眾的魅力,是十足的大眾的文學。

  第三節 李文古對屏東客家民間文學的影響

  中外文學史的流變,可以說先由民間文學發展演變而來。以中國文學的《詩經》來說,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黃河流域的民歌。《楚辭》則是長江流域民間故事及宗教儀式唱詞的整理。假若不是經過孔子刪訂《詩經》,不是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楚辭》,後代人們可能就會失掉了中國文學燦爛的花朵。北宋淮安大盜聚集梁山泊打家劫舍的故事,後來到了元代由施耐庵完成了中國第一本章回小說《水滸傳》。

  從上面的觀點,看待李文古的客家民間故事,再發展為豐富飽實的客家民間文學,將是傳揚客家文化的正確方向。李文古的民間故事,由原鄉傳到屏東平原,經過笑科劇的散播,是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的。尤其屏東平原在臺灣三百多年的開發過程中,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富民豐。高屏六堆地區的客家聚落,是可以傳承客家文化的好地方。

  從李文古的民間故事,到李文古的笑科劇,深刻影響客家民間文學,迄今在屏東平原至少可以見到:

  (一)謎語、童謠、諺語:屏東平原目前流傳的謎語、童謠、諺語,有許多都類似模仿李文古的機智故事而來。譬如:

  (1)謎語:“兩公婆,比比坐,伊伊喔喔,盡高毛”。(猜一物)兩公婆:兩夫妻。比比坐:坐在一起。伊伊喔喔,客家話的狀聲詞,開門的聲音。盡:很的意思。高毛:很令人討厭。(答案:門。)

  (2)童謠:“月光華華,點火喂豬母,豬母不食汁,背銃仔打羅臂,羅臂仔尾釘釘,背銃仔打先生,先生翻那轉,食到一粒燒屁卵。”

  (3)諺語:“大鍋唔前滾,細鍋咆咆滾。”

  意指當事人不急,旁人乾著急。另也有一種解釋:家中老大尚未言嫁娶,老麼卻急著談婚嫁。

  以上這些謎語、童謠、諺語,不論句法與智慧,都可以從李文古的故事中,尤其是李文古的笑科劇中尋出脈絡。

  (二)機智故事的再創造:李文古民間故事裏頭許多機智而幽默的故事,可能將成為屏東六堆地區客家民間文學創作的泉源。筆者聽長治鄉火燒莊邱明恭先生唱他父母從小教他的童謠:

  “烏廖哥,烏唆唆,掌牛仔。

  你的牛呢?賣掉了。

  錢呢?討妻子了。

  妻子呢?生孩子了。

  賴仔呢?(孩子)掌鴨子了。

  鴨仔呢?生卵子。

  卵呢?煮給人客吃了。

  人客呢?去屙尿了。

  尿呢?拿去淋花了。

  花呢?結子了。

  子呢?尖油了。

  油呢?點燈盞火了。

  燈盞呢?‘Kei’壞耶。”

  筆者記得年幼時,也在客家聚落看過耍把戲班演唱的故事,大意如下:

  清末客家莊萬巒赤山仔有平埔族莊,其中有一平埔富有的人家為兒子完婚。他看到客家人做喜事貼門聯,雖然不認識漢字,卻覺得很好看,就央請客莊的寫字先生寫好拿回家貼。這位寫字先生怕平埔人貼錯了,特別跑過去看,只見入門左右貼錯了順序為:“清風明月”、“紫氣東來”。寫字先生還認為左右對調沒關係,再進入客廳門口貼的是“六畜興旺”,寫字先生呆住了,平埔族人卻說很好看。再進入看豬舍貼的是“琴瑟和鳴”,夫婦新房貼的是“五味具陳”。〔6〕

  以上第一則童謠和第二則的民間故事,雖不是李文古故事的翻版,仔細思量其機智和幽默,不就是李文古民間故事的再創造嗎?筆者走訪文光先生,聽他唱李文古笑科劇,他順口唱了二句山歌仔:“愛聽山歌唱你聽,莫嫌山歌莫嫌聲。前生吃到鴨公肉,今生唱出鴨公聲。”其中每句七字押韻以外,還用了鴨公聲譬喻自己唱得不好,機智幽默仿若李文古就在眼前,文字的鮮活韻味更不在話下矣。

  至於機智故事的創造,屏東客家聚落流傳了更多類似李文古故事再創造的例子:

  (一)耙灰老牛

  頭擺有一位農夫,從後生勞碌做到老,好不容易要做“上壽”的大生日,許多親友都來祝賀並拜夀。老農夫的女婿為了祝壽,就做了一塊大牌匾掛在客廳正中的牆上,老人家不識字,看到牌匾就很高興,可是在座的親友識字的,看到匾的字都偷偷暗笑,老農夫覺得很奇怪就問其中一人,這牌匾到底寫的是什麼字?被問的客人只好老實地講:“這四個字叫‘耙灰老牛’。”老農夫一聽勃然大怒道:“今天我是壽星公,怎可說我是耙灰老牛,難道笑我一生像牛做到老嗎?”他的寶貝女婿馬上向前對岳父大人解釋:“壽星阿爸莫生氣,靜靜聽我講四句,您就會瞭解這匾的含義了。”接著下來女婿就“講四句”:

  耙來耙去谷滿倉,

  灰粉土牆兩面光;

  老人年年添福壽,

  牛羊放出滿山岡。

  “您聽看看這‘耙灰老牛’,有伙食、屋舍好、人長壽、頭牲多,這不是您老人家勤儉持家最好的寫照嗎?”

  老農夫一聽這四句,馬上由怒轉喜,很高興地接受親友的祝壽,並且看著牌匾連聲說好。

  (二)做詩對

  明朝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家裏貧窮,但努力用功讀書,資質不錯,於是在科舉那年參加考試。由於家裏窮,必須向人借錢上京趕考,終於如願,誰知在路途上遇到大風,躲在山腳下的一間茅屋,等到沒風時,才出發。誰知到了京城,考試已經結束,大家都散去,他一想:“家中沒錢,上京趕考的費用全部都是向人借的,現在考試結束,要三年後才會舉行,我現在拿什麼還人家?”結果,人就昏過去了,主考官把他救醒,問他:“人家都趕得上考試,為何你沒有趕上?”他說:“上天阻撓,並不是我趕不上,是因為在半路上遇到大風,為了躲避大風,耽擱時間才會趕不上。”

  “那好,我現在准你考,我出題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寫一首詩。”

  他拿了筆就寫:“一去二三裏,村莊四五家,高樓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喔,寫得好,那就把一個縣官的位子給你。”

  他不用考試就得到官位了。

總之,李文古的機智詼諧、視富貴如浮雲的故事,在梅縣《丙村鎮志》,及鐘壬壽的《六堆鄉土志》中,也不過寥寥十幾則而已。到了《李文古笑科劇》已發展出情節更多的故事,在屏東平原經過大家的口耳相傳,創造出更多的民間文學,成為臺灣珍貴的客家文化資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