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弘福寺歷史際遇


  貴州佛教第一叢林貴陽弘福寺從開寺祖師赤松和尚(1634-1706年)歸隱於此至今已歷時330年,其間歷盡風雨滄桑,興衰輪回。它的歷史堪為貴州佛教發展一個縮影。

  赤松,俗姓韓,名景琦,祖籍浙江。後祖上遷四川潼川,發展為當地名門望族。但到赤松,已家道式微,在明末清初戰亂中逃難入黔。在流離顛沛生活中,赤松產生隱逸避世之念,尤篤佛學,志稱其“少習儒,性嗜佛”,〔9〕後四出求師問道,清順治十年(1653年)成為靈藥和尚弟子,後又投西識和尚和敏樹和尚為業師。經艱苦修習,終於洞明佛理,到自立之年,成為禪宗一支臨濟宗第33代傳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捫蘿拊葛,登上“荒煙影樹,人跡罕至”的大羅嶺(今黔靈山 ),見萬峰環繞,中結平原,茂林修竹,景色如畫,遂生創刹之意。但初時所建僅一茅椽,權作棲身之所。赤松生活,如《黔靈山志•藝文下》所記其自作詩雲:

  青山隱隱白雲橫,一片閑花野色晴。

  溪上數椽茅屋隱,綠蔭清晝有書聲。

  其生活既艱苦又清幽,但足以洗滌人心。此後30多年間,赤松多方活動,苦心經營,使弘福寺不斷擴展為一個擁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苑、尊客寮、禪堂、戒堂等建築,占地約一萬二千平方米,常住僧曾多達百餘人的大叢林,一時道振黔省,名躁西南。康熙四十年(1701年),赤松總結弘福寺創辦的經歷時說:“欣逢施主之發心,疊感宰官之樂助。初營大殿,繼建經樓、香積僧寮,次第畢舉。更為置田供眾,鑄像請經,引水鑿池,栽松造塔。三十年來,荒煙寒雨之墟,化為清淨莊嚴之域,法幢高建,龍象雲蒸,是豈山僧之力歟?莫非緣也。所謂有緣,而後地脈以興,人功以著也。”〔10〕大羅山遂改稱黔靈山,所建院落曰弘福寺,取義於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後來法嗣瞿脈、參之不斷增益擴大,建地藏王、關聖諸殿,獲清廷頒贈《大藏經》一部,共7000餘冊。至惺慧時又建方丈、修鐘樓,曆二十載,使弘福寺終成為了西南巨刹,故時人稱頌“創興黔靈者赤松,振興黔靈者惺慧”。康熙時史部侍郎湯右曾已有《自百盈泉至黔靈山寺》詩,其中曰: 

  琳宮突兀佛塔湧,古木上與闌幹平。

  祗園弟子越千指,盡學寂滅談無生。

  青山門外幾風雨,一縷坐看香煙橫。

  維摩方丈清畫掩,天女一笑花為榮。

  尋詩問法兩無得,空手欲控橫江鯨。

  法華魚肉何足啖,自煮蔬莉炊香粳。

  萬錢詎抵一飽樂,盤案秋已洗營營。

  野花洞草足瀟灑,鬥大未可輕山城。

  他年林端發簷葡,道人記我曾留名。

  這位侍郎大人對黔靈山寺景致和生活是充滿嚮往和留戀之情的。此後幾度經營,弘福寺建築規模更加宏大,氣象雄偉,贏得時人更高評價。道光年間貴陽進士花傑游後潑墨揮毫,作詩二首為贊,曰:

  撥雲攀蹬踐莓苔,小憩孤亭四面開。

  白鹿竟隨老僧去,青山依舊我歸來。

  千聲佛釋千層塔,一首詩成一樹梅。

  到此風塵機已息,置身高處即蓬萊。

  又曰:

  經樓百尺坐中峰,山外雲山幾萬重。

  犀角又添新出筍,龍鱗不改後凋松。

  猶存古刹思前度,久別清泉照舊容。

  圓覺可能參妙諦,驚人誰打寺門鐘。

  在暮鼓晨鐘下的黔靈山寺高僧名釋、先賢聖哲、隱士高人、達官顯貴等不絕于途,留連忘返。黔靈山弘福寺作為禪宗一支代表,不僅名揚黔中,且足以和昆明西山寺、四川青城寺相伯仲,達到鼎盛時期。但好景不長,在咸豐,同治年間,貴州戰亂頻仍,民不堪命,在這次禍亂中貴州寺院被毀迨盡的厄運中,弘福寺以位居省城之利,得以倖免於難。但在整個貴州佛教受重創背景下,弘福寺香火冷落,殿宇年久失修,僅勉強支撐門面而已。雖然如此,赤松作為貴州佛教一代宗師,其所創建的弘福寺可遭各種原因而備受破壞,但赤松佛學思想和貢獻卻不因時代變更而泯滅。這一是赤松佛性論,即佛性是萬物萬事的本體,他把這個本性稱為“真如佛性”,即“天地同根,萬物一體”;〔11〕真如佛性“是宇宙存在最高形式,萬物萬象,從滄海大地到細小塵埃,皆為這個佛性的體現和作用;佛性又是永恆存在,恒常不變的超越時空的絕對本體,自身談不上動靜、生滅、古往今來,”但“真如佛性”作為宇宙萬物之“緣”即基因、內因,派生出天地人物、草木蟲魚,具有無窮作用力,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它相比,眾生修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皈依“真如佛性”。赤松又認為眾生亦是佛性的表現,離開佛性,眾生也沒有根據,即兩者是統一的。用他的話來說,“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心即佛,佛即心,若能了此心中佛,永鎮金剛不壞身。” 〔12〕 這與禪宗惠能“人皆有佛性”一脈相承。二是赤松認識方法論,以棒喝為其宗風,即在禪師接引學人時,經常用棒喝、棒打、大喝等極端形式,以警醒學人執迷不悟,達到自悟,但又不忽視語言文字的傳教作用。在這方面,赤松既繼承又發展惠能“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思想和修持方法。三是赤松佛教解脫論,認為人生無常,苦海無邊,需通過修道來脫離苦海,“今朝解脫無生死”,〔13〕即脫離苦海不是在遙遠的未來,而在現世間。辦法是淡泊自如,自我調適,用他的話來說:“樂道安貧脫辱榮,冰心一片洞圓明”、“非凡非聖個閒人,不受聲華不厭貧”。〔14〕這樣就可以達到目的。赤松這些禪學思想見於他著的《語錄》(5卷)、《黔靈山志》(12卷)和《遊行草》(2卷),並為他的弟子,即弘福寺第二代住持瞿脈繼承和弘揚,奠定了弘福寺在貴州佛教崇高地位,也是寺院山門可以被毀,但其聲望、影響卻長存的原因。

  民國期間,1912年了塵和尚擁護在上海成立的“中華佛教總會”號召,在貴陽成立“中華佛教總會貴州分會”,會址設在弘福寺,在弘福寺也組建了佛教支部。不久,了塵和尚涅槃,會務中斷。1914年,貴州佛學院首創於黔靈山 ,後有黔籍高僧果瑤應邀入黔在弘福寺弘法,著名社會活動家平剛居士授唯識學,培養了一批弘法人才。1927年貴州省佛教會成立,弘福寺方丈覺崇被選為會長。1929年國民政府頒佈《監督廟寺條例》13條,通令各省三個月內完成寺廟財產登記,貴州在執行這一條例過程中,不斷發生強奪寺產、迫害僧尼事件,弘福寺也首當其衝。以後歷屆貴州省佛教會成立,理事中都有弘福寺住持任職。抗戰時寺內不斷駐兵,其間貴州省幹部訓練團又設於寺內,房屋時常遭到損毀,弘福寺無復舊日輝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佔用弘福寺駐軍,林木屢遭砍伐,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禪燈衰微,神明受褻瀆,弘福寺處於氣息奄奄狀態。1905年至1937年,弘福寺曾傳戒18次,1932年黔籍高僧果瑤在這裏創辦過貴州佛學院,到1949年,共有赤松“法統”傳承12代,常住僧眾百餘人,少時亦有30餘人。

  建國初,弘福寺懷一、塵空住持響應党的號召,創辦佛新織襪社和六和蔬食社等生產自救組織,,組織僧尼參加勞動生產以求自食其力。1956年黔靈山正式辟為公園,弘福寺列為重要景點之一,遊客漸增,香火日盛,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文革”期間,弘福寺也被視為封建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佛像損毀,法物散佚,殿宇傾頹、法裔中絕,僧徒四散,典籍被焚。弘福寺元氣大傷。

  “文革”結束後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1976年由市 園林局管理後,弘福寺新建了部份仿古建築,大殿正中新塑釋迦牟尼佛及侍者像,兩旁塑十八羅漢像。連續多年,弘福寺都處於不斷的複建之中。唐莫堯先生1978年3月26日遊黔靈山,當時的情況可在其《黔山訪勝紀行》中的一段話中看到大概 :

  “……中午12點半到了黔靈山寺廟大門口,正拆除舊山門,準備修一座新大門,用木柵攔著,行人不能進去。門的兩旁新砌的牆上有花窗,泥塑竹林、松樹、頗為雅致。……(按:此為十年動亂後維修)。廟後山上一大排和尚墓已在十年動亂中被推倒,斷殘的墓石擺了一大堆;幾個大和尚的碑記仍在,開山和尚赤松的碑在正中……”。〔15〕

  1983年,弘福寺被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同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此,弘福寺以法定形式得到保護,揭開歷史新的一頁。

  1987年,黔靈公園將弘福寺移交市佛教協會,由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按慧海(1916年-),俗名吳國富,貴州安順人,幼聰睿,嗜禪寂,10歲出家,14歲上黔靈山,後就讀于重慶漢藏教理院,為太虛、印順大師弟子,以《唯識學上轉依義》論文畢業,深得業師讚賞。畢業後積極弘法,任平壩龍山寺、貴陽扶風寺住持,為佛教在貴州發展,建樹良多。建國初曾受不公正待遇,但坦然處之,堅信正義、公理在人心。1983年退休後重返佛教界,為弘福寺經營發展、為弘揚佛法、培養佛教人才,不遺餘力。1991年榮膺弘福寺方丈之職,他歷經十多年之誅茅覓礎,苦心經營,弘福寺已由原來住僧10余人,增加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88人;不僅將各重大殿宇修葺一新,還增建了法華塔、鐘鼓樓、九龍壁、羅漢堂等。弘福寺得以重現昔日莊嚴恢宏、雄偉壯觀之風采。弘福寺新姿煥發,宗風丕振,號稱“黔中第一刹”,為貴州省的佛教活動中心。1991年5月28日 - 29日,弘福寺舉行了盛大的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儀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來貴省佛教界的首次盛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致電祝賀,廣東、雲南、四川、新疆等地佛協代表、廣州光孝寺住持本煥等名山古刹法師及信教群眾近萬人參加了盛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為法會題辭曰:“赤松開創靈山徑,慧海重興弘福堂”。時75歲高齡弘福寺住持慧海法師也命筆曰:

  赤松開法席,道演天童禪。

  棒喝明佛性,涅槃擴本山。

  滄桑多變故,承乏於艱難。

  中興佛道日,國泰全民安。

  美哉大千界,處處樂天然。

  我今初上堂,佛法本無邊。

  道出了弘福寺淵源、法脈和弘法宗旨。

  1994年11月16日,在弘福寺舉行了貴州省佛協第二屆代表會議,來自全省的87名代表出席了開幕式。黔靈山弘福寺住持慧海代表上屆理事會作了《貴州省佛協第一屆理事會工作報告》,總結了上屆理事會的工作成績,提出了今後的主要任務,要求全省各地佛協,寺院一定要團結僧眾,按照佛章的規定,認真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法律法規,辦好教務,堅持戒律,嚴肅僧紀、僧儀,堅持 “六合”叢林生活準則。經代表們的充分討論後,通過了新修改的《貴州省佛教協會章程》,民主選舉產生了貴州省第二屆佛教協會理事會和常委理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新當選的會長是慧海和尚,副會長是宗滿、月照、慧松(女)、魏覺民(秘書長)。

  在弘福寺創設時,赤松和尚就親訂黔靈法脈傳承譜系:

  道淨德圓普廣宗,性明妙悟永傳通。

  祖師心印真玄旨,萬古黔靈正法隆。

  300年來,弘福寺法脈正是按這一譜系傳承的。為使讀者對弘福寺之傳燈順序有一清晰印象,茲據《黔靈山志•源流》將其先後臚列如下:

  赤松道領(一33)—>  瞿脈淨和(二34) —> 參之德廣(三35) —>  惺慧圓奇(四36圓慧) —> 大徹普聞(五37) —> 文亮廣弘(六38廣智、GFEDB老) —> 佛雲宗果(七39光燦、華峰) —> 湛然性書(八40) —> 柏青明盛(九41) —> 慈雲妙順(十42智 明) —> 覺崇(十一43) —> 持省(十二44) —> 竹青(十三永常 ,圓辯) —> 懷一(十四) —>慧海(十五)。〔16〕由這個系列可見,作為臨濟宗在貴州代表的弘福寺法脈源遠流長、清晰、從未斷層,這在貴州乃至西南諸省區佛教叢林中是極為罕見的,故貴州巡撫劉子章在《黔靈山志•序六》說,自赤松開山後,“此山遙映天童(浙江天童山)、曹溪(廣東曲江)、廬埠(廬山)、嵩少(河南嵩山少林寺),並傳不朽!且上續雞足(雲南雞足山)、峨嵋(四川峨嵋山)、直追西域,是又在嗣赤松之法者”。這個評價是公允的,它不僅肯定赤松是臨濟宗在貴州第一僧,而且高度讚揚他在清代佛教的扶衰起弊之功。

  注 釋:

  〔1〕李昉《太平廣記》卷112。

  〔2〕參見王路平:《貴州佛教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44頁。

  〔3〕《明史•西域傳》。

  〔4〕轉見〔2〕,第45頁。

  〔5〕同〔2〕,第46頁。

  〔6〕梵淨山碑刻《重修朝陽寺碑》,轉見〔2〕,第405頁。

  〔7〕新編《遵義縣誌》,第1020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8〕新編《岑鞏縣志》,第924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9〕《黔靈山志•赤松和尚傳》。

  〔10〕《黔靈山志•跋》。

  〔11〕《黔靈山赤松道領禪師語錄》卷3。

  〔12〕同〔11〕。

  〔13〕同〔11〕,卷5。

  〔14〕同〔11〕,卷4。

  〔15〕唐莫堯:《黔山訪勝紀行》,第2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1版。

  〔16〕上面括號中漢字數目為弘福寺住持代數序號,阿拉伯數字為臨濟宗之代數序號,漢字法號指與括號外住持方丈同代之住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