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弘福寺社會人文環境


  貴陽春秋時為牂牁國(部落聯盟)地盤,戰國時為夜郎國境地。秦統一六國,今貴州東部屬黔中郡,貴陽仍為夜郎國範圍。漢承秦制,但漢初中原政治勢力尚未至此,漢武帝時派唐蒙出使夜郎等國,以開通西南夷,但因路途遙遠,山川阻隔而未果,貴陽一帶仍是夜郎國地盤。直到漢成帝河平年間(前28-25年),夜郎國才告結束,貴陽等地置牂牁郡,才歸入漢帝國疆域。三國時,屬蜀漢牂牁郡。東晉置晉樂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貴陽為矩州治所,至今已有1380年的歷史。宋為貴州,元為順元路宣慰司治所,明隆慶三年(1569年)為貴陽府,清因之,1941年置貴陽市,簡稱築。弘福寺所在地區在1950年貴陽市調整行政區劃時被劃入第七區;1953年又歸入市北辦事處;1954年歸入頭橋鄉;1958年改屬雲岩區黔靈公社;現在屬於頭橋居民委員會。弘福寺活動由貴陽市佛教協會領導。可見,弘福寺所在貴陽市,其行政建置歷代為區域政治中心,城市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使弘福寺建立和發展具有堅實政治和經濟基礎。

  貴州古代交通梗阻不便,影響地區開發和交流。秦統一六國,始命常頞略通五尺道,派兵入黔貴地區。漢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派使節到雲南探求通印度道路,往返都經夜郎國。這條溯北盤江通巴蜀交通線,即牂牁道,後稱西南絲綢之路,從珠江上游通巴蜀,下接番禺,即今廣州,在漢代已經開通。《史記》、《漢書》記載言之鑿鑿,說夜郎國“臨牂牁江”(泛指西江水系);“江廣數裏,出番禺城下”;“牂牁江廣百余步,足可行船”。昔有“牂牁江上雨如絲”詩句,想見古代貴陽北與巴蜀,南與番禺已有陸上交通,不能排斥從海上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也可能假道這條西南絲綢之路傳入貴州地區。當然,這需要更多考古和文獻資料為證。貴州過去交通不發達是人所共知,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之說。直到近代,鐵路、公路交通興起,湘桂黔鐵路竣工,到抗戰時築成以貴陽為中心向東西南北發散的大公路幹線,情況才稍有改變。但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後,貴陽才成為黔桂、川黔、貴昆、湘黔四鐵路和全省公路幹線的樞紐,有力地配合、推動貴州全省和祖國大西南經濟、國防建設。

  貴陽作為區域交通中心的確立,也為建設市區發達交通打下了良好基礎。現貴陽市有公路直抵弘福寺山門,交通便捷。除了一條大路和九曲徑外,尚有多條道路可到達弘福寺。特別是九曲徑,不僅是一條上山通道,也是黔靈山歷史文化長廊。這條石徑初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咸豐年間兩度擴建,遂成坦途。全程凡383級石階,以有九重彎曲得名,俗稱“二十四之字拐”。沿途摩崖石刻、亭臺樓閣、奇岩異洞、鳥獸草木,交相輝映,令人應接不暇,號稱“黔靈勝景”。其中古佛洞(又名苦佛洞),乃昔日苦行僧棲身、修持之所。明末時代先驅者、著名地理學者和旅行家徐霞客曾對此洞作過科學考察,在《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中記“崇禎十一年(1638年)戊寅歲四月十一日至貴州,十二日止貴陽,游古佛洞”。古佛洞有此因緣,曆為遊人仰止,也為九曲徑增色不少。故吟詠九曲徑詩作不斷,其中光緒年間四川總督陳夔龍(貴陽人,1857-1948年)有詩二首為贊,〔3〕其一首雲:

  石磴重尋舊點苔,盪胸絕頂白雲開。

  人如退院閑僧在,我為看山倒屣來。

  落葉半飛煙外寺,拈花一笑佛前梅。

  亭碑剝蝕依稀認,誰向天荒辟草萊。

  其二雲:

  大好黔南第一峰,回欄曲曲路重重。

  客來活火雙旗茗,風送奔濤萬壑松。

  石壁又添新韻事,缽池難照少年容。

  平生出處殊王播,喜聽闍黎飯後鐘。

  但凡遊弘福寺者,多取道九曲徑上。1959年10月23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為此題詩:

  竟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

  泉清樹古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關。

  翌年3月1日,朱德委員長登黔靈山,也欣然命筆曰:

  黔靈山上望貴陽,建設十年換新裝。

  青年弟子多豪邁,鼓足幹勁建家鄉。

  這類充滿時代氣息和感人精神詩作,給古老弘福寺增添光彩,也是九曲徑遊人如織一個緣由。

  1997年貴陽人口約有166.5萬人,包括多個民族,可謂五方雜處。〔4〕現有漢、布依、苗、回、侗、彝、壯、滿、仡佬、土家、水、白、瑤、黎等38個民族,但以漢族為主。〔5〕這是歷史上的幾次移民(明朝的調北鎮南、明朝末年隨永曆帝入黔時部分隨之遷入遺民、抗日戰爭期間躲避戰亂大量移入的各兄弟民族)造成的。移民是文化載體,這就形成了貴陽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

  弘福寺地處貴陽,受貴陽人文之影響甚深,尤以宗教文化為著。貴陽境內在清朝與弘福寺並存的道教宮觀極多,有崇貞觀、城隍廟、南嶽山道觀、仙人洞、來仙閣、炎帝宮、太乙祠、崇真閣、龍王廟、三元宮、三義宮、玄元宮、鬥母閣、萬壽宮、藥王宮、文昌閣等幾十個。在這種濃厚的道教文化氛圍中,弘福寺留下了一些道教文化的遺跡。九曲徑中段有一石碑,上刻有呂洞賓的神像,碑上方書有“清純道祖靈像”的字樣,另有《邱真人贊》(元代道教全真派首領邱處機),為錢彭所書贊詩一首:

  金骨瓊肌像飄然,黔靈別看一洞天。

  山環水抱莊嚴地,第一亭垂大羅仙。

  除道教的影響外,儒家思想以其無所不在的滲透力也在弘福寺留下了一些遺跡。由於明末時永曆帝及大批遺老名臣入黔避難,儒家思想在貴州也極為興盛。在弘福寺藏經閣前的石壁上即刻有《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巧言令色,鮮矣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儒家語言。

  弘福寺藏經閣中的圖書以佛教經典和佛教普及物為主,但也有部分道教、儒家,基督教書籍,如《老子莊子選》、《老子和莊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10號櫃中層還藏有一本64開本黑皮《聖經》;有一些書對於佛教叢林來說不太諧調,但反映彼此間包容、圓融共處文化關係,如《中南海軼事》(1—3卷)、《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工商企業》、《楊家將》、《繆斯的情人》、《車間檢修手冊》、《零件目錄》、《全國中學生作文大全》等。除了這些書籍以外,書目中還有很多本地方誌書和其他種類的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政治思想工作手冊》、《政協委員手冊》、《前進中的貴州政協》、《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細要》、《地方性法規彙編》、《學習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輔導》之類的書。聯繫到有時寺裏還組織時事政治的學習,這既反映出政府權力對佛教領域的影響,也反映了佛教走“人間佛教”道路,調適自身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的積極入世態度。

  另外,貴陽明清兩代有20多座三教寺(即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觀),這是貴陽三教之間長期存在著以消解矛盾的一種中庸解決辦法。這是佛道兩教一部分人帶頭消除隔閡、相互合作的具體表現。三教寺中所供奉神像是孔子或倉頡(儒)、釋迦牟尼(佛)、老子(道)三尊。〔6〕從這裏可以看出弘福寺在清代的發展過程中確實深深地受到了儒、道兩種文化的浸潤薰陶;與漢地儒、道緊密結合的弘福寺佛教文化以其深厚強大的漢文化的穩定性和發展慣性加之地理區位的優越性,得以在黔地紮根,不斷發展。弘福寺可算是佛道儒三教合流在貴州的一個縮影。如1937年弘福寺受戒弟子圓智通靈的戒牒上即寫道:“今貴州省黔靈山弘福寺依律建壇傳戒,內有僧尼系貴陽阿泥鄉汪氏子,生於丁卯(巳)年(1917年)十月初三丑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出家于玄真觀,拜上傅下安師名下為徒,本年本月初一日傳授沙彌十支淨戒,初五日傳授比丘(尼)正戒,初八日傳授菩薩大戒。……本壇傳戒臨濟正宗四十三世上永常大和尚”。〔7〕這位弟子前為道士,後又為和尚,從他身份也看出佛道包容、共存之一斑。

  西方宗教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也隨著近世西風東漸,深入到貴陽地區。但由於西方宗教與佛教和當地民間信仰等文化差異,彼此之間一開始時是有矛盾的。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宗教大舉進入內地,一些西方教士或當地教徒胡作非為,激起當地人義憤。貴陽地區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就發生過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事態平息後,經過一段波折,到19世紀70年代,天主教在貴陽發展到有教徒約2000人,成立貴州教區,興建天主堂,辦了一些學校、孤兒院、醫院等慈善事業。而實際上,天主教對貴陽佛教的影響則顯得微乎其微。天主教始入貴州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法國傳教士枝耶及其中國籍傳教士孫本篤傳入的。此時弘福寺業已建寺100餘年,成為貴州四方大叢林之一了。加上當時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止使得天主教不可能進入文化主流,因而也無法直接對弘福寺造成影響。基督教是在光緒三年(1877年)由中華內地會派遣的教士祝名揚、麥卡娣傳入貴陽的,時間更靠後了,勢力也較天主教為弱,對弘福寺也未造成任何明顯的影響。〔8〕

  貴州是多民族地區,當地苗民雖然在赤松創寺時曾經給予很大的幫助,但因其文化處於邊緣地位,並未對根深蒂固的佛教文化產生較大的影響。且弘福寺僧眾中以漢族人口占了絕對優勢,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少,影響甚微。參見表1:

  表1 弘福寺僧尼人口族別統計

  族 別 漢 苗 仡佬 侗 土家 布依 白 彝 總計

  人數(人) 77 2 1 4 1 1 1 1 88

  所占比例(%) 87.5 2.272 1.136 4.545 1.136 1.136 1.136 1.136 100.00

  資料來源:《黔靈山弘福寺常住人員登記冊》1995年6月13日

  貴陽本地方言屬於西南官話,歸入北方方言區。現在弘福寺僧眾日常交流及念誦語音均為貴陽方言。目前寺廟從四川來的僧人較多,因而也染有些川話味兒。但貴陽、四川兩地方言均屬西南官話,差別極小。一般來說,貴陽人對此是覺察不到的,或者說是不在意的。這樣,無論僧尼之間,或者聖俗之間交往,沒有語言隔閡,感情上容易溝通,文化上認同利於宗教生存發展。弘福寺人口結構,參見表2。

  表2 弘福寺僧尼人口來源統計

  省 份 貴州 四川 雲  南 甘肅 湖南 總計

  人數(人) 68 17 1 1 1 88

  所占比例(%) 77.27 19.31 1.14 1.14 1.14 100.00

  資料來源:同表1

  總之,在貴陽發展了300餘年的弘福寺,由於長時期地浸淫于貴陽特殊的人文環境中,今天已經與貴陽當地文化融為一體了。

  注 釋:

  〔1〕《黔靈山志》卷2,勝概。

  〔2〕陳世知:《花溪流韻》,見《貴陽市“黔靈風光”》,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出版,第73頁。

  〔3〕《黔靈山志》卷12,藝文(下)。

  〔4〕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貴陽年鑒編輯部:《貴陽年鑒》,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5〕參見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貴陽市志•人口與計劃生育志》, 1992年11月1版。

  〔6〕參見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貴陽市志•宗教志》, 1996年6月1版,第39—40頁。

  〔7〕同〔6〕,扉頁照片:《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黔靈山弘福寺戒牒》影印件。

  〔8〕參見貴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貴陽市志•宗教志》,第十四章和第十八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