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寺外建築景觀

  佛教教義中有一個“苦的世界”,僧眾自感有罪,通過修持,脫離苦海,達到一個理想的價值世界,即“梵天”,也是極樂世界,或者說“佛國空間”。那裏以“空、寧、淨”主體心境超越現實世界而獲得快樂。但對生活在現實和經驗世界中的普通僧眾來說,自然要面對直覺的“繁、煩、凡”,與理想的“梵天”存在很大矛盾。為此,必須在現實世界中建構一個可直接感受、有形的、實體的“人間佛國”或“凡間天堂”,這就是寺院。寺院是佛國天堂的地理回歸,即把天上極樂世界回到人間,並用一個“梵”字表示“佛國空間”。這個“梵”字,分解為“林”和“凡”兩大部分,建造山林禪院,也就是這個字的組合,且與俗世中“繁、煩、凡”字讀音相同,由此可見中國文字精妙之處。寺院作為“佛國空間”在人間的地理回歸,〔1〕也就成了教徒信眾神聖的、最直接的達到理想境界的一站,反映佛教文化外在表現,也就是佛教建築文化景觀及其空間佈局。寺院一般選擇在山林中,遠離喧囂城鎮或人口稠密之處,使僧眾消除繁雜之感,得到寧靜,更少了都市之“凡塵”,即在一定程度上遠離“繁、煩、凡”,力圖接“梵天”境界。至現在不少寺院在鬧市,那不是選址的初衷,而是後來城市擴張,將寺院包圍的結果。貴陽弘福寺今在市中心黔靈公園內,即為城市發展所致。

  宗教建築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形式或文化符號,它的用材、立面、造型和佈局等,蘊涵著豐富文化內涵。而佛教建築傳入中國以後,也發生變異,與當地地理環境、社會歷史、風俗文化等相適應,形成強烈地域特色。貴州多山,多民族雜處,民族文化差異頗大,佛教建築深受其影響,在建築文化內涵上形成自己特色,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民族特色;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營建的山地特色;建築空間處理、單體組合與整體佈局上的奇異特色等。貴州寺院在這方面表現很完備、鮮明,弘福寺更不例外。

  弘福寺坐落在杖缽峰、寶塔峰、象王嶺相交的山間平地上,坐西向東。寺院分為南、中、北三軸,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占地面積約為2300平方米。

  進入黔靈公園大門後,最便捷的是取道九曲徑上山。道旁有庚申(1690年)端午陳恒安所寫之行書“九曲徑”三字,筆勢通貫,酣暢淋漓,蒼勁有力,為進入弘福寺神聖空間第一個視點。筆者于2001年5月19日—8月30日在弘福寺作田野調查期間,因九曲徑封路修葺,未能假道於此。而遊客多從動物園前大路取道上山,此路地勢較九曲徑大為寬闊平緩,為水泥路,沿路兩側的林木中,路邊時不時可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黔野生獼猴,不怕生人,甚至跑到遊人跟前嬉戲,顯得頗有人性,人地關係十分協調、和諧。

  九曲徑旁有“呂祖像”石碑和“響石洞” 、叫亭、靈官亭等建築,以及“佛” 、“南無阿彌陀佛” 、“佛即是心” 、“正眼法藏” 、“多行好事、廣積陰功”等充滿佛理禪機的摩崖石刻,使人應接不暇,也使整座黔靈山充滿宗教氛圍,如靈官亭有聯雲:

  鞭下無情,打爾明中作惡。

  頭上有眼,看他暗裏行奸。

  曲徑盡頭,有“一泉亭”,亭上懸“洗缽池”橫匾,系清人趙達庵所書。洗缽池位於亭後岩石上,自然天成,清石阡知府劉世恩有詠洗缽池《洗缽澄溪》詩雲:

  優缽花開照眼明,

  曹溪一滴水同清。

  老僧淨缽沉潭下,

  無限紅蓮頃刻生。

  按曹溪即廣東曲江南華寺前一條小河,為北江支流,禪宗六祖慧能在南華寺修持了30多年,臨濟宗為曹溪支脈,該詩反映了弘福寺與南華寺法脈關係,但它還是不及赤松和尚贊此池詩的反映他“真如佛性”真諦。赤松詩雲:

  萬斛泉源一鑒明,閑來洗缽有餘情。

  照心不待澄波月,鳥語松風趣自生。

過了此池,再往上,就是名躁西南的弘福寺主體建築,也是寺院神聖空間核心部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