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寺院平面佈局


  山門是進入寺院的大門,也是世俗空間與神聖空間一個主要分界,為牌樓式建築,共有左中右三個門洞,中大而兩邊較小,象徵佛教之“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現代漢語中尚有佛教用語“遁入空門”,意指人只要進入此“ 空門”,就可脫離紅塵進入佛教淨士。中門上方有趙朴初題寫之寺名,寺名下是董必武所題之“黔南第一山”,字體遒勁挺拔。面對山門,左邊小門上題有“入解脫門”字樣,右邊小門上題有“登清涼地”四字。山門之前,有一對古獅子威武雄壯,立於石雕蓮花臺上。山門外右前方,有一座七級佛塔,稱“法華塔”,高14.5米,於1990年冬建成。塔內奉藏《妙法蓮華經》,塔為六角形,六方刻36佛,佔據上面六級。下面一級和塔座六方刻有佛經摘錄。經文分別摘自《六祖壇經》、《心經》、《法師品》、《方便品》、《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藥王菩薩本事品》等文獻均有書法名家書寫。

  山門正對有一平面牆式建築,頂上橫幅為“九龍浴佛”四字隸書。寬12米、高5米、集200塊10公分見方青石,歷時兩年,耗資 15萬元,1992年10月建成,這種九龍壁彩色石雕在全國佛寺也不多見 。〔2〕牆面為彩色之大型石雕,取典為釋迦牟尼誕生之時,九條龍吐水為之沐浴 。石雕前有防護鐵柵,中間正對佛處有一紅色“福”字,據稱隔一定距離閉目上前能摸及此字者,即可得福。這其實是佛教世俗化過程中迎合信眾求福避禍心理的產物。

  由山門進去,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鐘是佛寺中主要唄器,為佛寺中主要用作修行起居的訊號和佛事慶典的法樂。《敕修清規•法器章》曰:“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但禪宗各支派撞鐘規矩不一,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課後、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弘福寺屬臨濟宗,每日撞鐘四次,這祖師清規,自古傳承至今。而鼓也是佛寺中與鐘等量齊觀的主要唄器。《楞嚴經》曰:“阿難,汝更聽此祗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雲”。鐘與鼓相匹配,是一切佛寺不可少的。鐘配置鐘樓上,鼓則在鼓樓上,有專人管理。早晨先鐘後鼓,晚上先鼓後鐘,晨鐘暮鼓自昔到今,不因歲月流駛而廢。弘福寺鐘樓、鼓樓皆為二層獵角式,雕樑畫棟,精美典雅。鐘樓、鼓樓頂層四角皆飾以仙鶴,取意騎鶴西去,滲入道教思想。一個小小空間,共存兩種神祇。貴州宗教多神共存,可謂是無處不在。鐘樓第二層懸有一口銅鐘,該鐘是貴州名寺銅鐘之最,原在貴陽大興寺,1980年移至此處。此鐘鑄于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至今已 500餘載。鐘高有4尺多,開口端周長有16尺左右,重量據稱有1500多公斤,據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該鐘“高四尺餘,約長一尺五寸,口週一丈六尺,……銅質斑斕,制頗精雅”。鐘上鐫:“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又鐫:

  “大明成化五年龍集巳醜春正月十五日吉旦,重三千餘斤。

  欽差鎮守貴州都知監右□監鄭忠

  欽差巡撫貴州左副都禦使陳宜

  欽差鎮守貴州總兵官南寧毛伯榮

  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蕭儼

  巡按貴州監察禦史王塤

  按察使司按察使杜民

  貴州都指揮司僉事王聚

  參政熊俊

  參議葉鸞、李芳

  副使陸平、李立

  僉事趙京、李述

  貴州前衛監造指揮李鉞

  貴州宣慰使司水東長官目胡璉

  百戶□潛、范仲榮、陳□

  匠人洪飛” 

  從這些鐫刻一連串大小官員名字,折射出弘福寺居多麼顯赫地位。鐘聲不僅是寺裏一切活動的號令,而且其震撼所代表的是很高的權威,這也說明,中國雖然不是政教合一,但寺院需依靠官府支持而生存卻是不爭的事實。鼓則置於鼓樓二層,鼓面有三個紅色佛字,中間紅圈內繪有“大道輪回之圖”,因鼓槌的日日敲擊,圖面已變得模糊難辨了。按照寺廟慣例,撞鐘擊鼓是有特定作用的,僧人的各項事務均以鐘鼓聲為號。

  弘福寺早上4點至5點之間先鐘後鼓敲擊三遍,一日為十二個時辰,4點至6點為寅時,4點為寅時的開端,佛教認為這是一日中最為清淨的時辰。此時敲擊鐘鼓的作用有三:一為警覺寺內僧眾的迷夢(即為是晨起之號);二為喚醒沉迷於六道中的眾生;三為提起眾生的正念。

  晚上則按例是9點先鼓後鐘敲擊三遍,以提醒僧眾及普天之下眾生安寢之時已到。

  僧者告訴我每日鐘、鼓的敲擊都依此固定時辰,遲敲或不敲,佛經中曰護法神即(護法龍天,為韋馱的耳目)則會發怒。這鐘聲鼓聲,也入詠弘福寺香客和遊人詩作中。如清筱石陳夔龍遊黔靈山有詩作曰:〔3〕

  竟日行深山,山深藏古寺。

  更入深山深,白雲濕雙屐。

  灑然聞鐘聲,林外一僧去。

  又長寧梁正麟遊黔靈山寺,“愛其深邃,題此以志”,詩雲:

  小約黔靈訪赤松,道人化去有遺蹤。

  叫亭何處聞呦鹿,洗缽當時制毒龍。

  碑泐素師狂草在,塔尋玄秘碧苔封。

  息機頓覺塵心寂,坐聽飄風度晚鐘。

  從山門直往前行約20米,過了天井,就到了天王殿。殿長30米,寬10米,面積300平方米。殿正中供彌勒佛身坐像一尊,其象徵能容忍之大肚坦露著,右腿橫置身前,左腿屈膝著地,笑容可掬。1918年貴州省督軍兼省長劉顯世為彌勒天王殿題聯曰: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假如人人都如彌勒佛,天下也不會有那麼多爭端、戰爭了。殿的背面,供有地藏王菩薩一尊。其一手執一明珠,另一手執一錫杖,相好莊嚴。有人題其一聯雲:

  禪杖能挑蒼海月,

  袈裟又接祖師風。

  因其曾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弘深誓願,故又被稱為大願地藏菩薩。每年逢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成道日,各家各戶均有插地藏香的風俗。地藏王塑像下設一佈施許願處,寫上“有求必應”四字。其實按佛教四大名山山主之分工,安徽九華山之地藏乃職司懲惡,因此這“有求必應”四字置於此處頗有不當。作為一般信眾並不知這一層,他們只管燒香許願佈施,就算與地藏完成了一筆交易,然後回家安心等待自己的願望實現就行了。此殿之所以命名為天王殿,因在彌勒東西兩側供有威武雄峙的四大天王(即四大金剛),高皆約8米。東邊為手持琵琶的持國天王,南方為手持利劍、滿臉漆黑的增長天王,二神並排而坐;此邊為右手持紅傘拄地的多聞天王;西方為左手握蛇、右手上舉作蘭花手狀,白須白眉,圓睜大眼的廣目天王,二神亦並排而坐。此四大天王手中所握之物是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的結果,反映著農業大國的子民們對豐收的熱切渴望,也是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一個典型事例。何以見得?寶劍取其鋒利,“鋒”、“風”諧音雙關,即寶劍象徵“風”;琵琶為絃樂器,須調理方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故象徵“調”;雨傘用以避雨,可見雨量充沛,故象徵“雨”;蛇為不馴之物,而當被廣目天王握住七寸之時,則不得不“順”。可見,來自印度的這四大天王被“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變成了“風、調 、雨、順”的象徵。〔4〕當然佛教人士對四大天王手中的道具也另有詮釋的,琵琶代表佛法之中道,像彈琴一樣,琴弦松了,彈不了,緊了,它就斷了;劍則取“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之意;蛇則代表變化,世間萬物變化無常,須看清方能從容應付;傘是遮蓋。在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被千變萬化的世界所污染。〔5〕這一解釋在某種程度上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避世無為之理念,使佛教這一外來宗教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納入了本土的根基。不過,依我們之見,還是以前一種解釋符合中國實際。

  天王殿往裏走約二十五米即是觀音殿。殿長30米 ,寬10米,面積300平方米。殿中供千手觀音像一尊,高3米 ,寶冠髻頂,胸綴纓珞,慈祥端莊。 名為千手千眼,實只有 32

  條手臂,象徵其32應身,從佛身、菩薩身一直到非人身等,隨類隨緣,普門示現,體現了一種靈活便捷的弘化方式。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最富有同情心,最富有愛心,故而一直是我國佛教信眾的精神依託,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最受我國信眾景仰愛戴的菩薩。1917年,貴陽錢登熙題觀音殿聯雲:

  楊枝灑遍三千界,

  寶筏渡周億萬身。

  又曰:

  大慈大悲,聽菩薩現身說法;

  救苦救難,在眾生自己求心。

  即強調菩薩功力與自我修持相結合,方能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而慧海方丈撰聯則為: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信群共仰觀自在;

  千手千眼,度世度人,賢劫早有明如來。

  它所突出的是觀音宗教功能。但從更深佛理層次來說,慧海另一首詩反映出對觀音透徹認識:

  菩薩何名觀自在?原從五蘊悟真空。

  空而不空緣起在,不空而空性相通。

  即色即空空無處,畢竟清淨是真空。

  大眾從斯明佛意,國家民安萬象隆。

  佛還是回到人間,利於社會,才有它的現實意義。觀音像背面,供有韋馱立塑,擐甲頂盔,左手立掌胸前,右手撫杵,其狀甚為威武。這一形象與其作為寺院的護法神身份極為吻合。民初,安順人楊恩元有聯雲:

  氣懾霜袍,威鎮法門成佛子。

  芒寒月杵,打開魔障見如來。

  弘福寺觀音殿原為觀音閣,將其置於大殿之前,這在全國漢傳佛教寺院雖絕無僅有的,這當然也是因地制宜的結果。

  從觀音殿前進20米左右就是全寺的中心地帶——大雄寶殿,顯得極為廣、深、高,突出“空”格局。殿長30米,寬15米,面積為450平方米。佛像採用金黃色,顯示溫暖而寧靜,牆壁及屋頂也是淡亮顏色,地面為淺色石板,打掃得一塵不染,光潔而清淨。低沉誦經聲、清亮、斷續之清磬木魚,或暮鼓晨鐘,使進入其中人士似置身空寧淨的佛國情境。該殿最為高大雄偉,是寺裏的主要佛事活動舉行地。殿門上方由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行楷“大雄寶殿”四字金光燦燦,灑脫雄渾。“大雄”是古印度佛教信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意為“英勇無畏”,此殿名即由此而來。咸豐十一年(1861年),貴陽安義鎮總兵趙德昌為殿作聯曰:

  “山海悲群溺,乾坤有大雄”。

  又曰:〔6〕

  浩劫正無邊,望我佛大發慈悲,拔除苦難。

  靈山新建造,願眾生勤加磨礪,解脫沉迷。

  其氣勢雄渾,乃大雄寶殿寫照。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雙腿跏跌,端坐於蓮花臺上,左手置於雙腿正中,手掌向上;右手裸露,按在右腿近膝處。面容端莊慈祥,令人肅然起敬。釋伽牟尼在初傳入中士時,還僅是人,一個覺悟的人,但在中國化過程中卻逐漸被 神化成了至上神,人稱如來佛。我們還清楚地記得《西遊記》中當孫悟空鬧得天宮搖搖欲墜,各路神靈束手無策之際,是他將不可一世的猴子擺平了……。〔7〕佛祖左側是迦舍尊者,右側是阿難尊者,均為立像,身體略略側向釋祖。正殿的兩側塑有兩尊塑像,左文殊,跨青獅;右普賢,坐白象。他倆是佛祖的兩大弟子。按照中國四大名山(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之神的分工,文殊住五臺山,代表智慧;普賢象徵理解,峨嵋山為其道場。此二人代表的是經典佛教;而前面提到的觀音和地藏已徹底中國民俗化了,與經典佛教的原義已相差甚遠了。但是,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這些中國民俗化了的神衹卻是他們佛教信仰和佛教知識中的極重要之組成內容。同時,問題也還有另一面。經典佛教重佛理佛法之研究探討,往往能以其頗具吸引力的哲理浸入中國固有之思想體系,而使其影響力由一點輻射出去開成面,最終深入國民之骨髓。除上面寫到的五尊金身佛像外,大殿東西兩側名有九尊塑金羅漢像,即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十八羅漢,他們全取坐像,用簡練的線條和塊面,刻畫出不同類型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他們姿態各異,或莊或諧,栩栩如生。殿后部中間,供奉著西方三聖的鍍金立像。中為阿彌陀佛,左為大勢至菩薩,右為觀世音菩薩,金光燦爛,各具妙像。一般信眾最熟悉不過的佛號就是“阿彌陀佛”了。阿(e)彌陀佛是梵Amitabha Buddha  音譯“阿彌陀婆佛陀”的略稱,有時又略稱為“彌陀”,意譯則為“無量光”,“無量壽”。他是大乘佛教的一尊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為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阿彌陀經》說,如常念此佛名號且深信不疑,就能往生他的淨土。後代所謂念佛,多指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又因此法簡便易持,故為大多佛教徒所推崇和採用。

  從大雄寶殿往裏前進十二、三米左右,即可見到一幢三層的建築。此樓從一到三層分別有三個用處:佛經說法、珍藏玉佛、保存佛典。第二層懸有“玉佛殿”橫匾,玉佛殿內有大小玉佛十多尊,其中最引人注目者當數釋迦牟尼佛的端坐雕。該玉佛高1.5米,寬1.2米,重約900公斤,玉質優良,佛像袈裟用黃金製作。佛像衣紋流暢,雕鑿工藝精湛,形象逼真,慈相莊嚴,系緬甸籍華裔比丘尼宏慧於1989年6月贈送。若細觀之,你會發現佛經中所說釋祖的各種“相好”,即“32相”,“80種好”。另外還有釋祖的兩尊睡相玉塑。其臥姿為右脅向下著床席,以右手為枕,左手置於左膝上,兩足相疊,面向西。據記載,佛釋迦牟尼入滅時,是以右脅臥席,頭朝北,面向西。因此,這被認為是最上臥法,又稱“吉祥臥”“吉祥睡”。除上述外,尚有彌勒,觀音等玉雕多尊。三樓為藏經樓,樓名是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此樓層面積為150平方米 ,陳列有大經櫃,經櫃內藏有《乾隆大藏經》、《大正大藏經》、《頻伽大藏經》、《佛光大藏經》、《永樂北藏》、《畫藏》、《標點大藏經》、《中華大藏經》、《房山石經》各一部;另有藏文版《太寶伏藏》、《寧瑪全集》、《丹珠爾》、《甘珠爾》經書各一套。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大量的其他佛教典籍及普及讀物,其數量之多,種類之廣,在貴州各大叢林中恐是數一數二的。對此經樓,咸豐時竹一居士題聯曰: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生實信否?

  有能書寫受持讀誦,得福德多。

  藏經樓內由通延法師專管,每日於上午8點至下午6點開放,無論僧眾或信眾只需持身份證便可免費閱讀各類經書。有開經偈道:“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開放經樓的目的除供本寺僧眾閱讀研習經書外,還“希見者聞者,精研力行,保藏流傳,翻印廣布,功德無量”,〔8〕 即旨在弘揚佛法,普及佛法知識。為使讀者對弘福寺藏經閣的藏書有所瞭解,本書將藏經閣中的藏書目錄及所藏位置附錄于文後。

  上述之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及玉佛殿四幢建築與山門殿剛好形成一條中軸線,與當初赤松建成該寺之時中軸線上的佈局相若,而現在殿內的裝修和所存內容 ,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這個平面格局,恰與中國自周秦以來,《考工記•營城》所定下城市佈局必須遵循中軸對稱、皇權至上思想相一致,從一個側面說明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交流和整合。

  在藏經樓右邊,即為方丈樓了。它是臨濟宗法脈相承象徵性建築。《黔靈山志》記《方丈》聯雲:

  派衍赤松,遙接心傳參半偈;

  堂開金築,重新法戒警十方。

  現任方丈慧海,是總管弘福寺的領袖人物。他一般深居簡出,再加之年紀大(注:筆者調查時為86高齡),行動不便,一般人是不易見到他的。筆者當初為寫此書初訪弘福寺時,于羅漢堂偶遇方丈,並進行一次愉快的訪談,以下為當日(2001年5月19日,上午10:30,晴)部分訪談錄。

  “出了法物流通處,筆者信步來到羅漢堂 ,只見一慈眉善目老者右手持杖端坐堂前,左側恭立一位二十出頭的灰衣僧者,右側重手立一清秀年輕黃衣僧人。問過票房居士,老者果然為方丈,黃衣僧為侍者,訪談從何為佛的問題開始,……

  “方丈雖年逾八旬,目力尚好,唯聽覺有所減退,筆者的問話須經寺僧於其耳側大聲復述。……方丈誦解罷羅漢堂聯,又興致勃勃與筆者談起一樁祖師顯靈的往事:一九八九年四月初六,其與四眾弟子在赤松和尚塔前獻祭時,赤松和尚頭像上放出光來,還拍了照片。

  X:“相片現在還在嗎?”

  H:“一位朋友借去了,一直未還回來,後來說是遺失了。”

  X:“有底片嗎?”

  H:“找不到了,很遺憾。”

  ………

  (據居士說方丈已有半月余未來羅漢堂,她們整天在寺院都難見方丈一面。)

  這次偶遇恰是僧人所認為的佛緣。而在世俗生活者的眼裏,這實不過是一種巧合罷了。

  方丈之稱呼來自《維摩詰經》,說維摩詰的住處,室方一丈,卻能廣容大眾。後用來指禪寺的長老或住持所居之處,再後來又用它表示寺院內主持寺院者的職稱。照此看來,原來的方丈可能真的住處不寬,但弘福寺的現在方丈,其住處卻遠不止“方丈”了。弘福寺方丈樓高二層,位於藏經樓左邊,樓下為辦公室,即外賓室,用於接待賓客,內設有專職翻譯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樓上為方丈室,約有120平方米。寬敞明亮,內鋪地毯,設有34寸彩電一台,海爾牌空調一台,電話等現代化設施,但無電腦。

  面對說法堂右側另有方丈苑,為二層樓四方院落,樓前一聯“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橫匾為“鷲嶺雲深”。筆力蒼勁,有先聲奪人之氣勢。整個方丈苑和面積(包括主體建築、天井及圍牆)約有1200多個平方米。方丈苑裏住有寺內八大執事,另外,還有部分比丘、居士也住在此。樓上為上客房,通常住一些特殊的客人:如其他寺院來的住持、大德或德高望重的居士。按寺裏規定,上客房掛單的客人最多只能住三天就必須離開。

  另外,尚有一個值得提到的大型建築—羅漢堂。長40米,寬20米,面積800平方米,耗資500萬,並於2001年元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其外觀莊嚴雄偉,內部構造呈吉祥字形,如圖示2。所謂羅漢,是梵語Arhat音譯漢文“阿羅漢”之略稱,他們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道果。只有達到下列三個標準的和尚方能稱為羅漢,換言之,羅漢包含有下列三個方面之含義:1.殺賊,或稱破惡,意即斷除貪、癡等煩惱;2.無生,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輪回之苦;3.應供,指應當接受眾生的尊敬和供養。一句話,羅漢就是指那些業已超越生死、得了大解脫的聖者。五百羅漢在佛教史冊中都有名有姓,也記載得有他們各自成道的事蹟。據傳當年釋迦牟尼入大涅槃後,以大迦葉為首的上首弟子五百大阿羅漢在靈鷲山七葉窟集合,將佛陀一生的言論結集為經、律、論三藏聖典,從此他們就因這一大貢獻被永留佛教史冊。後來當佛教在中士發展到崇奉佛像的民間佛教時,富有想像力的藝術家們便根據各相關史跡,為五百羅漢造了像,使佛教更加變得親切可感了。弘福寺將這五百羅漢按其先後順序排列座次,刻上姓名,各立塑像。雖皆取坐姿,然形態名異,有的碩長,有的精悍;有的瘦削,有的雍容;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高傲深沉;有的遊戲歡洽,有的默然自觀,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游者觀之,常為之解頤菀爾。2000年10月陳福桐先生有感于此,撰115言之長聯以頌之,茲摘錄於下以饗讀者(對聯中標點為筆者所加)。

  六百年前建省,三百年前修寺。沿九曲徑,登瞰築亭,望群山莽莽蒼蒼,暮藹晨曦,變幻煙霞奇景。問何處牂牁,何處夜郎,總難明玄黃考證。當去經樓,讀般若梵書,聽聲聲木魚,恍惚間雨灑花飛,更覺天寬地闊。絕俗忘塵,遨遊在虛宇六合之中。仰敬苦行長老赤松和尚秉法眼慈心,開闢這莊嚴佛土。

  五千裏外尋祖,二千裏外訪友。懷一瓣香,臨洗缽池,與眾士親親切切說古論今,探索生命奧秘。看哪方鷲嶺,哪方祗園,好參悟涅槃究竟。應來寶殿,入羅漢境界,瞻栩栩金身,無形中潛移默化,頓感名淡利輕。甯神息慮,隨從于琳宮兩序之列。思慕振錫高僧慧海上人憑芒鞋竹杖,營構此清淨禪林。

  在大雄寶殿的西南,觀音殿的西北近圍牆處,有一棟祖師堂(同小山門)坐北朝南,各位祖師的牌位亦坐北朝南。在開山祖師堂供奉的是從開山和尚赤松至慧海以前的十四代法師。

  

  上面這些建築及內部之擺設構成了弘福寺寺院的主體,是弘福寺的主要活動的承載體、場所和道具,構成一組神聖空間。為使讀者有一直觀的印象,茲將《弘福寺平面圖》附錄如下(此圖據弘福寺僧於佛曆2545年4月初8繪之圖製成):(略) 

  其實,從宋代開始,漢地寺院空間結構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如圖4:

  這些建築為什麼要如此配置?隱藏有何象徵意義?佛區以彌勒,佛陀或其他諸佛為核心,東、西、南三面盡為守護神:伽藍殿諸神護院,天王殿諸神護天,祖師殿諸師護法。伽藍殿諸神之所以護院,是因他們施捨,佛教才有了第一批固定的傳教場所。天王殿諸神之所以護天,是因為他們均為天界諸神,其中金剛面向凡間,意在防止俗世的侵擾;韋馱面向神界,意在彈壓天界的紛亂;天王總管全盤,意在維持整個佛國的安寧。祖師殿諸師之所以護法,是因為他們在本

  寺做出了極大貢獻才使得佛法得以世代相傳。對於佛教徒而言,皈依三寶是最初也是最終的一件事情。這“三寶”在寺院結構中得到了完美體現:佛區代表佛寶,僧區代表僧寶,佛區和僧區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了法寶。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這種程式的佛教殿堂配置決非一個偶然的結果,它是設計者殫精竭慮的傑作,是佛教“三寶”的具體象徵。在這一結構中,我們只要走入寺院,就已不可避免地皈依“三寶”了。〔9〕

  弘福寺院的大體空間結構也大致與上述平面佈局模式相近。只在佛區增加了觀音殿、五百羅漢堂,僧區增加了念佛堂,山門外增加了九龍浴佛壁雕。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弘福寺的建築重心是偏重于佛區的,而且該區規格較之僧區為高,從名稱上即可顯示出來;佛區多稱“XX殿”(其中“五百羅漢堂”大概因為“羅漢”在佛界地位低於佛陀,也低於菩薩的緣故;“祖師堂”則可能因為連“羅漢”都只稱“堂”了,祖師就不好稱“殿”了,否則難免為人所詬病)。僧區多稱堂 (玉佛稱“殿”大致因為裏面供佛界至上神佛陀玉身的緣故;且玉佛極為珍貴,如置於佛區殿中則會因遊人太多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從佛區佈置來看,佛陀所處的位置是最為重要,但彌勒和觀音在中國民間人緣極好,因而使其地位在寺廟結構中也得到了具體的表現,即各作為一殿之中心。佛陀最後出現在大雄寶殿,更能體現其重要性,更能顯示佛國森嚴。這種安排與中國人的思維、語言習慣相契合。比如開晚會,表演節目時很看重壓軸戲;說話時常在句末表態:“法無可恕,情有可原”,重心在“原”,當從輕發落;“情有可原,法無可恕”,重心在“無可恕”,當依律處治。當然,有人會問:“那麼,在大雄寶殿後面的僧區不就更重要了嗎?”似乎有理,其實不然。理由有三:一則僧區與佛區有本質不同,僧區實際上就是生活區,讓遊客觀光多有不當;二則遊客、香客多是沖著佛區來的,置佛區於後多有不便;三則我們這裏討論的是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中心神之出現順序。山門外的九龍浴佛不是“殿”,不在此討論之列。我們認為這僅是弘福寺利用佛教典故因地制宜創造出來吸引遊客、增加寺院經濟收入的一個景點而已。

  注 釋:

  〔1〕參見潘桂成著:《文化地理之精神層面――耶儒釋道的空間智慧》,(臺灣)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3月,第87-89頁。

  〔2〕段啟明著:《中國佛寺道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70頁。

  〔3〕《黔靈山志》卷12,藝文(下)。

  〔4〕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版,第52—53頁。

  〔5〕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1927年生於安徽省廬江縣,任中國內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教授,華藏法施會會長等職。參見貴陽弘福寺印:《淨空法師佛學文集選》, 1996年10月重校本,第182—183頁。

  〔6〕《黔靈山志》卷7。

  〔7〕(明)吳承恩著:《西遊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51-53頁。

  〔8〕浙江省天臺國清寺法物流通處:《寺院巡禮》, 1998年10月,首頁。

  〔9〕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5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