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弘福寺歷史上文化生態

  文化生態是文化人類學研究內容之一,其主題是應用生態原理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即既研究地理環境在文化發展中作用,也研究文化對地理環境的反作用,其中人類適應地理環境採取的方式也是文化生態學研究一個核心。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所從事的神聖世界的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佛教尊重生命的自然觀,不僅制定“不殺生”戒律,要求僧眾信徒“普渡眾生”和“拯救眾生”,而且還有闡發尊重生命的理論。如佛教中“依正不二”理論,“依正”即“依報”,前者指環境,後者指生命主體,二者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又佛境中“莊嚴國土”概念,也反映人與自然關係。故在1986年秋天在意大利阿西西舉行世界五大宗教關於自然保護會議上,一致通過為大自然祈福《阿西西宣言》〔1〕,其中“佛教宣言:所有生物和人類一樣,對快樂和痛苦都是敏感的,因此我們應當謹慎地考慮:任何生物生存的權利,是否僅僅是基於對人類有用”。這是佛教文化生態觀在今天再一次得到肯定和讚揚,也是人與環境關係惡化使人類不得不認真反思自己所作所為的一種必然結果。

  弘福寺所在黔靈山,原為“荒煙野樹,人跡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2〕生態環境原始而且惡劣。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了悟上乘,明通圓徹,如秋潭之月,如春海之雲,乃體佛祖之意,欲行化黔靈,使吹笙跳月之輩,望金容而生歡喜心,聽梵音而離垢想,變兇悍而為禮儀,易殺戮而為仁讓,此則赤松志也,此則赤松辟黔靈意也。”〔3〕可知赤松開闢黔靈山,設道場,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弘揚佛法,教化愚頑,改變當地舊風陋習,造就一個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於是赤松“乃芟荊刈棘,誅茅結蘆,如是者有年。……用是鳩工庀材,作開山想。一時名卿巨公仰師之德者,遂慨然損貲,樂於從事,不數年而黔靈落成。”〔5〕經過他30多年慘淡經營,收到預期效果,不但寺院建成,而且社會風化大為改變,志稱赤松之德,“化行邊表,道起牂牁”,“是以佛日照入遐陬,宗風被於群野,罔不傾心,皆知合掌,化誠美矣,功莫巨焉”,〔5〕貴州士民思想道德和風俗習慣得以朝良好方向轉變,這種社會效應,與佛教教化功能不無關係。 

  弘福寺作為佛教聖地,其結構、佈局即體現了人地關係完美協調和統一。遍佈黔靈山上下之殿、堂、廡、廊、亭、台、塔一應俱全,溪澗、泉、洞穴、山谷、奇石、花木等彙集一山,人文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構成人與自然理想的空間組合,故黔靈山和弘福寺能成為甲于全黔風景名勝。《黔靈山志•勝概》為此寫道:〔6〕“黔靈山也。群峰如劍,峭壁如削,鑿壁通道,紆回而上至山口,有楊柳泉,甚清冽。又進,有天生石橋,翠竹掩映。不數武(步),望之,殿閣崔巍,金壁輝煌,弘福寺也。寺之北有小徑,可通樵牧,煙火依稀,雞犬相聞,即所謂大羅木村也。村前有溪,環抱山後,折而東轉,有岫參天,昂藏回首,乃獅子岩也。岩下有洞,洞下有溪,皆名檀山。自寶塔峰右,特起一嶺,自南而東,綿亙內向,與獅子岩對峙如雙闕者,乃象王嶺也。又其外則獅子山,昂伏為案,上有雲蓋三台,縹緲天際。登象王嶺望貴陽城郭,歷歷如指掌間。山後可眺聖泉,如從荷花間俯視琉璃界,不復知有水色山光之異。”清貴陽有《黔靈八景》,即貴山永奠、聖泉百盈、洗缽澄溪、檀山清澗、翠竹龍潭、雲蓋三台、獅象現瑞、玉猊擁座,〔7〕皆以集自然、人工景致之奇於一地,故不僅曆為朝山信眾理想聖地,也是歷代文人墨客雅集、市民登山、賞心樂事常履之地,盛時不下萬人上山,留下各種題刻景觀觸目皆是,如康熙四十五年(1760年)石阡府陳奕禧題“黔靈勝境”,清嘉慶庚午(1810年),黃宗源題“第一山”等。嘉慶十四年(1809年),伊湯安《遊黔靈山即景偶成》勾勒弘福寺地區生態環境:

  為攬黔峰勝,迂迴徑獨尋。

  松生山壑滿,竹隱寺門深。

  客屐希題詠,僧壇聚梵音。

  聖泉靈果著,還望更為霖。

它所展現自然美、人文美畫圖,與弘福寺存在和它對環境保護是分不開的。經歷史滄桑,黔靈山生態環境雖有一定改觀,人類活動多方面干預了生態平衡,尤其弘福寺近於鬧市,城市各種污染源難免對黔靈山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故弘福寺對此尤為注意,極力保護周圍地區生態環境,大力保護維護生態平衡的核心森林,對破壞山林事件,深惡痛絕,多次向政府投訴。《黔靈山志•藝文》記康熙五十二年(1787年),貴陽府根據弘福寺投訴山林被毀事件,發佈告示,立《護法碑》二通,明令保護黔靈山山林環境,碑文說:“查黔靈山為省會勝地,風水攸關,理應培植。今據該住持僧圓奇具呈前情,殊屬可惡!除出示嚴禁外,令行飭知。為此,仰府官吏遵照。嗣後凡有應辦一切木植,不得赴該山採取,以培山林,以護風水。並嚴查差役需索,嚴禁居民寺僧盜賣之弊,仍即出示嚴禁,並專差密查。本司亦不時差役查察。倘有□山假砍木需索等事,立即嚴拏究治勿違。速速。”第二通碑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追述“乾隆五年(1740年),藩司陳以山場寬展,界址廣闊,諭令住持僧遍種竹木杉松數萬株,以覆蔭寺宇而壯觀瞻,並禁附近居民采樵。嗣是數年來,竹木成林,郁蔥在望,頗為巨觀,”並指出,“而附近奸民,因而效尤,十數年來,操斧斤入山者,殆無虛歲。若不嚴行禁止,則千章萬個,向之蔥然深秀者,轉盼間化為童山,省城風水,漸恐凋傷。”繼後,又重申官府飭令:“嗣後山內一切竹木,務須任其長養,不得作踐砍伐。倘有差役等謊稱官用及奸民等公然砍取,並遊人等順便攀折,立許寺僧扭稟地方官,先行枷號山前示眾,從重究辦。若不肖僧人勾串合貨賣取錢,一經訪聞或別經發覺,均按重究。本司言出法隨,無稍寬貸,各宜稟送勿違”。可知弘福寺為保護森林,做了許多善事,為官府一再肯定,這為後世黔靈山保持良好生態環境一個重要原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