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僧眾結構


  佛寺又稱叢林,即源于其內部人員等級森嚴,各有其位置,不可任意逾越。弘福寺內僧尼分類與其他漢地佛教相同,有“四部弟子”、“四部眾”的說法,即“四眾”。“眾”,意指三人以上的集體。“四眾”又有A,B兩種不同的說法,圖示如下:

  A 佛弟子四眾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B 出家四眾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彌尼

  圖8 僧尼分類之一

  除“四眾”說法外,還有“七眾”之說,指七種佛教徒,在上面A、B兩種說法中不同類相加得到的六種佛教徒外,再加上式叉摩尼一種。這“七眾”也有兩種分類法,圖示為:

  A 七眾 出家五眾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尼 

  在家二眾 優婆夷

  優婆塞   B 七眾 佛弟子四眾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夷

  優婆塞

  出家三小眾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尼

  圖9 僧尼分類之二

  這個結構中每一個成員,都有其特定佛教含義。比丘(Bhiksu),又稱“乞士”、“怖魔”、“破惡”、“淨持戒”,意義分別為“上向如來乞法養慧命,下向俗人乞食存色身的人”,“擺脫魔王控制使其感到恐怖”,“破除煩惱惡業”,“盡一生堅持清淨戒律”。另外,Bhiksu 也還同音異譯為“比邱”,“煏芻”,“苾芻”等幾種。比丘尼與比丘相同,只是用“尼“字對譯了Bhiksuni的後綴而已。俗稱“比丘”為“和尚”;稱“比丘尼”為“尼姑”,均有不當之處。“和尚”和“比丘”不等,是比丘中地位較高者,如住持等;“尼姑”之稱呼則對“比丘尼”有鄙視、取笑意味。“優婆塞(upāsak),"譯為“信士”、“近事男”,指在家學佛的男性佛教徒。“優婆夷(upāsika)",相應地譯為“信女”、“近事女”,指在家女佛教徒 。這兩種在家佛教徒也稱為“居士”。“沙彌(srāmanera),"舊譯“息慈”,意為息惡行善;新譯“勤策(男)”,意即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勵(之人)。“沙彌尼”是“Sramānerikā"的音譯,意譯為”勤策女“,指已出家尚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式叉摩尼(Srksamānā)”又譯“式叉”、“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尼”等,舊譯“學法女”,新譯“正學女”,指由沙彌尼到比丘尼的過度階段的尼眾,此階段限期兩年。

  弘福寺比丘尼現有14人,年齡平均在38歲左右,她們中有的人已有兒有女,屬“半路”出家。僧人稱此種出家乃佛祖為其開的方便法門,只要有“發心”和緣即可出家。寺裏常住僧人有88人,年青的和年老的基本上各占一半,年齡為18、19歲的有10人,其中比丘尼4人最小年紀13歲;20-39歲的有41人,其中尼13人;40-60歲有27人,其中尼8人;60歲以上的有10人,其中尼1人;年齡最長的是方丈86歲,全寺僧人平均年齡38.1歲(參見表9)。現弘福寺常住僧人數與1951年的13人、1962年的4人、1987年的11人相比已大幅度增加,〔9〕 這大致顯示出弘福寺在這幾十年的興衰軌跡。

  表9 弘福寺僧尼人口年齡分組統計表

  年齡別

  性 別 20歲以

  下(人) 21-30

  歲(人) 31-40

  歲(人) 41-50

  歲(人) 51-60

  歲(人) 60歲以

  上(人) 總計

  (人) 占總計比

  例(%)

  僧 6 21 7 8 11 9 62 70.50

  尼 4 11 2 3 5 1 26 29.50

  小計 10 32 9 11 16 10 88 100.00

  資料來源:據弘福寺藏經樓存《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常住人員登記冊》統計,1995年6月13日

  弘福寺在家男女二眾共有700餘人,絕大部分住在家裏,只按照寺裏的要求定期到寺裏頌經禮佛即可;另外有60來個居士住在寺內或寺附近,白天就在寺裏工作,如收門票、做手工、縫紉等,寺裏一般按勞動量給予一定的報酬, 報酬為象徵性的,較低 。但服務滿五年以上可享受寺裏的部分醫療費報銷待遇。

  據筆者訪談,弘福寺僧尼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除3位法師讀過佛學院(本科)外,一般僧眾中只有極個別人念過佛學院(屬中專水平),男眾中有一部分為初中畢業,高中畢業者為少數,女眾中,小學畢業為少數,多半為文盲。

  見表10:

  表10 弘福寺僧尼受教育程度統計表 

  文盲 占總計(%) 小學 占總計(%) 初中 占總計(%) 高中 占總計(%) 大學(佛學院) 占總計(%) 總計

  僧 11 17.7 17 27.4 19 30.7 12 19.4 3 4.8 62

  尼 16 61.6 6 23.1 3 11.5 1 3.8 0 0 26

  小計 27 30.7 23 26.1 22 25.0 13 14.8 3 3.4 88

    資料來源:同表9

  從表10中可以看出,男眾中文盲比例為17.7%,而女眾中文盲比例則高達61.6%,弘福寺男眾的受教育程度明顯比女眾要高得多,這也是女眾在弘福寺中不能進入領導層的原因之一。無論男僧女尼,文盲占弘福寺總人口30.7%,是個相當高比例;小學、初中教育水平合起來占51.5%,加上高中,占65.9%,受初、中等教育僧尼才是寺裏主體,受過高等教育人數只占3.4%,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個教育態勢,說明提高僧尼整體素質,仍是寺院教育一項重要任務。

弘福寺僧眾出家原因,除少數為修學和體證佛法而入寺的以外,多數入寺者則是由於世俗的原因。第一種多見於男眾年輕人,因生活受挫折,如升學問題、戀愛問題、就業問題等而出家,如筆者訪談中有兩例就是因高考落榜而入寺的,也有初中不能畢業而入寺的。第二種為家庭原因而入寺的。其中有家庭不和睦者;老人受子女虐待者;孤寡者乃至久病無人照料者入寺。還有的則為“子承父業”,父母信佛會影響子女出家或當居士的選擇,比一般家庭容易皈依佛門,這是一種慣性信仰;第三為突發事件所導致,如天災人禍等造成衣食無著落者入寺,此類者較少;第四種為家境貧寒者為求衣食而入寺者。這一類占了相當比例。此二種均為以佛教所謂“某一家一身之生活”信條所致。第五種多為老年男眾因政治原因而導致心理創傷者,希望遠離世俗紛爭而出家者。這在歷史上至為突出,如在明末清初社會大變動中,貴陽曾為南明小朝廷抗清最後一個根據地,不少抗清志士在失敗後,遁入空門,削髮為僧,作為全其志節,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黔南會燈錄》對此多有記載。這些抗清志士遁入貴陽各大叢林,黔靈寺當不例外。第六種是出於佛教六道輪回的終極考慮而出家的,這以年齡偏老而出家的人為多;第七種是對已有的生活不滿意,謀求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地位而出家的,此類以年青且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出家者為多。但上述這些皈依佛門的世俗誘因及動機是不為僧者所看重的,他們強調的是“發心”與“佛緣”。而從入寺者的性別構成來看,男眾居多,占了三分之二強;男眾中則又以中青年人居多,約占了五分之四; 女眾中的中老年人多數在出家前已有子女,是經歷了作為一個女人的艱辛之後才出家的;男眾中有的14歲就出家了,中青年男眾中未婚者較多。在當前商品經濟大潮下,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事業成功者固然大有人在,事業失敗或個人理想未能實現者也不孤單,佛門仍有可能成為這些敗北者或落伍疲卒逃避現實、解脫自己的一個精神家園,並且這種現實將長期存在,所以世俗原因仍然是僧眾群體來源一個主流,城中弘福寺將更是如此。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