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新形勢下弘福寺宗教作用


  根據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淩諾斯夫基的功能理論,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自有其社會功能,馬克思曾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確實有其負功能的一面,有時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混亂。但是,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是否宗教就只有負功能而無正功能呢?其實,宗教也是有其正功能的,上述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批判》說過的那句話,常被一些人用來批判宗教。但馬克思在同一書中,又說過:“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它包羅萬象的綱領,它的通俗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安慰和辯護的普遍根據”,〔2〕 恩格斯也指出:“創立宗教的人,必須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並且懂得群眾對宗教的需要”,〔3〕這說明宗教是個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有它存在客觀要求,有它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規律,而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者只是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某個場合、針對某個問題論斷,而未能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對宗教問題的科學見解,這就有可能作出不合實際的結論。周恩來總理也說過:“只要人們還有一些不能從思想上解釋和解決的問題,就難以避免會有宗教信仰現象。”〔4〕朱鎔基總理在2000年1月在會見全國宗教局長會議代表也深刻指出:“我國上億人信仰各種不同的宗教,宗教工作是關係到上億人團結在党和政府周圍,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上來的十分重要的工作”。〔5〕這都能很清楚地說明宗教與現實、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國家長治久安的關係問題,至少在目前階段,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一面。何況宗教還有它多種功能,比如說宗教有娛樂功能、有審美功能、有教化功能、有整合社會的功能、有鞏固社會的功能、有使統治者的政權制度合法化、神聖化的作用,等等。因此,在政策許可範圍內,對宗教採取發揚其正功能,消減其負功能的態度,引導它向有益於社會的方向發展,才是更為務實的態度。特別是佛教,流傳中國二千多年,已融為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一個有機成分,與國家民族命運和利益緊密聯在一起,是一種向心力而不是離心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為國家進步和地方發展積極地貢獻力量,而不是僅尋求自我解脫而脫離國家和民族命運。中國佛教這一傳統,已為眾多寺院和僧眾出色行為所證實。

  佛教有著豐富深厚文化內涵,作為中華文化一個瑰寶,在物質、制度、精神各個文化領域和層面,無不留下深刻痕跡。其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或資源,對它發掘、開發、利用,遠遠沒有盡頭。過去在這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現在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仍將起到重要作用。具體到弘福寺,它對貴陽這一特定的地域社會來說是有過重要作用的。在明清時佛教被政府作為一種“安邊化民”之手段來使用,對於政府當局的功能就是“安邊”、“化民”;對於貴陽當地社會來說,則是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各少數民族整合到一起,使多元文化形成一個大家承認的整體,使社會更趨穩定,為由“土流並制”逐漸到“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對於當地苗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弘福寺的創建給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制度化的宗教和信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隨著弘福寺的名僧輩出、不斷興盛,其影響力已超越了貴陽、貴州,而名躁西南時,它對於貴陽成為貴州的文化中心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2001年弘福寺大小山門的門票收入情況估算,弘福寺平均每天約有2000餘人遊覽,全年為72萬餘人次,影響面較大,因此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對於不同的人群,現階段的弘福寺體現著不同的功能。對於僧眾以及在寺常住居士來說,佛教為他們提供了一種信仰,一種人生目標,在客觀上也為他們提供了一份職業;對於貴陽一般信眾來說,弘福寺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心靈的棲息地、避風港,豐富了他們的週末業餘生活,也對他們的言語、行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教化和規範作用,從而也使這一地域社會的穩定得以鞏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及其可持續發展;對於一般的遊客(包括外地遊客及本地來“鬧著玩”的人)來說,弘福寺則展示了它的審美功能、娛樂功能、淨化功能,實際上也起到同樣的教化遊客、傳播地方文化、淨化社會風氣作用。

  弘福寺與其他漢傳佛教寺廟一樣,其殿堂的設置、諸佛的某些特徵性動作姿勢、儀式、僧尼們的某些日常生活細節都有可能蘊涵著極為豐富而深刻的意義。按照符號學原理,我們不妨將這些殿堂設置、動作姿勢、儀式等看作文化符號。文化人類學者的任務就是要研究這些能指所蘊涵的所指,即以象徵主義為手段,通過對文化形式的分析,破譯出它所表達的文化語義。本書在此原理的指導下對弘福寺的某些方面進行了嘗試性解釋。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深感象徵分析法在宗教研究中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由於符號與其所表達的語義之間需依賴於“聯想”、“隱喻”、“轉喻”等,有使研究者陷於主觀臆測困境的危險,因此筆者認為對佛教這一極為複雜的宗教進行象徵分析,這是一個特別有意義而又充滿挑戰的課題,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注 釋:

  〔1〕塗爾幹:《宗教生活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卷,第1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卷第329頁。

  〔4〕《周恩來選集》下卷,《關於我國民族改革的幾個問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7頁。

  〔5〕  新華社2000年1月11日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