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雲浮石匠以一錘一鑿敲出了第一個石材工藝品。從此之後,他們打造的石獅、石獸、石凳、石墩、石柱,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改革開放後,雲浮傳統石藝得到發揚光大,經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雲浮石藝早已名揚天下。
雲浮石藝源遠流長
據雲浮市山城石雕廠70多歲的老藝人區秀明介紹,雲浮石材工藝源遠流長,但解放後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石雕老藝人一直都没有用武之地。改革開放後,雲浮當地首先恢復生産傳統的石獅子、石觀音像、龍鳳圖案等石雕工藝品,後來花色品種逐漸增多。
據《雲浮縣誌》記載:3億多年前,雲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遍佈岩石。境内石山林立,多姿多彩。地下則是溶洞、暗河。獨特的地貌,形成豐富的石料礦産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岩石有大理石(雲石)、石灰石、白雲石、花崗岩、石英岩、砂岩等10餘種。豐富優質的雲石資源,爲雲浮民間石材雕刻工藝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
早在明朝萬曆年間,雲石雕刻工藝就分爲建築實用裝飾、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畫、石碑等不同的石雕工藝行業。據《雲浮縣誌》記載:肇慶水月宫有一塊石碑,上刻“水月宫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爲東安縣(即現在的雲城區和雲安縣)所産所刻。證明400多年前,雲浮已有雲石工藝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雲石工藝了。清咸豐7年(1857年),雲浮、陽春交界處的富林鎮蓮塘崗咀村的張源昌在紅塘板山設廠,生産雲石板材和建築裝飾實用工藝。盡管是作坊生産,但當時他的産品已遠銷到新加坡等國家。清末,縣城附近的羅鬥崗、張屋村、石脚圍一帶,民間加工雕刻雲石工藝的活動已相當頻繁。解放前,雲浮石藝人曾把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佛誕”定爲“鑿石師傅誕”,解放後因破除封建迷信而廢除。
明清時期龢民國初期,雲浮一些村落、氏族大興建造廟宇、宗祠,如雲浮中學旁邊春崗山的龍母廟(已毁)、雲城區委大院内的關帝廟(已毁)、雲城的陳太保祠(已毁)、城西的城隍廟(現尚存一亭)、城基路的吴家祖屋(吴氏宗祠)、腰古鎮程氏大宗祠、河口初城村的李家祠等等,這些廟宇、宗祠内的柱座、門座、地脚、石獅、石屏風等等的建築實用裝飾石雕石刻工藝,尤其是家居用石刻裝飾工藝,其工藝水平已有相當造詣。除此之外,這些石雕工匠還根據雲石片的天然紋理,創作出如幻如真的天然石板畫。
我們來到市區的吴家祖屋,只見周圍擺放着多個石柱、石墩、石鼓、石舂臼和巨大的浮雕石板。其中一塊浮雕石板長約兩米,寬約90厘米,厚10多厘米,上面刻有雙鯉魚戲金錢圖案,金錢還係着飄帶。古代靠手工製作出如此巨大的石雕,堪稱雲浮傳統石文化的精品。另一塊石雕長約一米多,寬約半米,雕刻有雙鯉雙鰲,同樣是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
據文物專家考證,這些石雕、石製品,比吴家祖屋古老得多,有可能是已經消失的古代社學遺留下來的文物,據有關學者推斷,這些石雕、石製品至少有400年曆史,應該是明朝以前的文物。這些石材工藝品,集中反映了雲浮石材工藝製品歷史悠久、數量衆多、工藝精湛。
我們在河口國際石材城雲浮石材發展史展覽館看到,雲浮最初的石材製品以石碓坎、石磨、石鑿等生活用品爲主,因爲全靠手工雕鑿,大都比較簡單、粗糙。後來發展爲手工雕刻石獅等較爲復雜的石材製品。
解放前以石雕石刻爲主
雲浮的石材工藝主要分石雕、石拼圖及裝飾實用工藝三大類,在解放前以石雕石刻爲主。石雕工藝分爲圓雕、浮雕和陰雕。石雕手工藝的一般流程是:選料布局;敲坯戳坯;鑽洞鏤空;拉剌定形;精刻修光;磨光上蠟。
雲城石藝人早期題材以仙佛、羅漢等人物居多,如“大肚彌勒佛”、“觀音”等。另外各種象徵祥瑞的古獸,如龍、鳳、獅、龜、鰐、蛟、麒麟、螭虎等,還有虎、象、牛、馬、猪、鷄、狗及飛禽魚蟲。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節,或引用如“仙女散花”等典故,或表現古人的詩文名句,富有中華傳統文化内涵。
轉産西洋工藝品
雲浮石材雕刻藝術,除本土文化的承襲外,中原文化、閩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對雲石雕刻藝術有一定的影響。追溯到明朝,中原人的南遷和閩南人的西移,帶來新的石刻藝術和石刻材料,如漢白玉、青玉、藍田玉石、福建石等。明末清初時期,雲城已有邑民千辛萬苦跑到海外謀生,他們回來時,帶回了一些西方浮雕技術,後來就融合於傳統石材雕刻之中,從而逐漸形成了本地獨特的雲石雕刻藝術。在上世紀60年代,雲浮石藝大部分被政府部門認爲是封建迷信産品,原有作坊紛紛轉産雲石板材,雲浮石藝曾一度瀕危。改革開放後,雲浮石藝首先以集體企業的形式恢復生産,如牧羊的雲浮石料總廠,九星岩側的雲浮縣工藝廠。私營工藝廠和小作坊多達近100户。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形勢的變化,傳統的石雕藝術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不少廠家或作坊以經濟效益爲目標,紛紛轉産或雕制西洋工藝品。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隨着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各種各樣的石材工藝廠如雨後春笋般涌現,石拼圖和裝飾實用工藝應運而生。拼圖是利用不同種類不同色彩的石板拼制成精美的圖案。拼圖又分板材拼圖和石材馬賽克拼圖。板材拼圖利用不同顔色的石板材拼成圖案。而石材馬賽克拼圖則利用石板材的邊角料、碎料和天然色彩,拼成獨特的精美圖案和書畫。裝飾實用工藝主要分家居實用裝飾和建築實用裝飾兩種。家居實用裝飾主要有花瓶類、盤類以及其它綜合性的作品。花瓶有圓形和扇形,款式有長頸、葫蘆頸、直口、喇叭口、荷葉口等。盤類有茶葉盤、梅花盤、樹樁盤、墨水池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葉開盤和幾何形盤。建築實用工藝主要有圓柱、羅馬柱、球體、管形、弧形、綫形、壁爐、扶手、攔河等。
石頭被賦予生命力
雲浮石藝具有工藝、産品、實用、地域等主要特徵。雲浮石藝與其它雕塑一樣,屬於造型藝術,既有傳統裝飾性穩定感强的對稱造型形式,也有穩中求變動感强的造型形式。無論是石雕、石刻、石拼圖和裝飾工藝,其造型構圖嚴謹,運用夸張與寫實相結合、完整與簡略相結合,做到粗中見細,主題突出,使没有生命的石頭,變成有生命力的藝術品。石雕能因勢而造型,巧妙雕琢;石刻則綫條流暢、刀斷意連、突出金石味;石拼圖則巧用石材邊角料和碎料,妙取石材天然顔色,變廢爲寶;裝飾工藝則注重實用性與裝飾性結合,既是生活用品、建築用品,又是藝術品。雲浮石藝絶大多數能因材施藝,因色取俏,搆思巧妙,充分利用各種石料的自然形態、質地、色彩、花紋,具有“人天同構”的特點。
民間對石雕石刻藝術的需求,並非僅僅爲其美化家居裝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需求及民間活動的實用性,雲浮石藝是造型藝術,具有較强的實用性。如石獅、龍柱、樓梯扶手等。雲浮石藝多用於建築,如石雕龍柱既可承重又可裝飾。其民間用途在於美化人居環境和陶冶人們的性情,同時擔任着教化禮儀、宣揚美德、歌頌生活的媒介作用。
雲浮的民間傳統石藝是雲浮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雲浮石材業的做大做强,雲浮石藝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2006年,雲城區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爲“廣東省民族民間(石雕)藝術之鄉”。2007年6月,“雲浮石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録,同時省文化廳向國家文化部推薦雲城區申報“中國民間文化(石雕)藝術之鄉”。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