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精神文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學。對各種精神文明現象進行哲學提煉,搆成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現象學基礎;對精神文明現象發生機理和機制進行深層研究,搆成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發生學基礎;對衆多精神文明形態進行哲學抽象,搆成精神文明學的哲學形態學基礎;對不同精神文明生態進行哲學辨析,搆成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生態學基礎;對精神文明價值進行哲學概括,搆成精神文明學的價值學基礎。
2010年7月23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發佈《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正式提出了建設“文化强省”的戰略任務,是未來一段時間廣東文化建設的指示牌和方向燈。令人興奮的是,規劃綱要中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學”的概念,並將其作爲廣東文化强省建設的重要内容,納入廣東文化强省建設的“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建設工程”,作爲要重點建設的特色學科,彰顯了省委省政府對加强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的殷切希望,對精神文明學作爲一門科學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我們深化精神文明學研究的鞭策,激勵我們更加理直氣壯,更加踏實、深入地研究精神文明學,努力使精神文明學成爲廣東的特色學科、優勢學科、品牌學科。
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没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會主義。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認識在不斷加深,而群衆性的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更是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有成效。伴隨這個過程,廣東一批理論工作者對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理論自覺也在不斷增强。他們通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反思,進而上昇到理論一般的高度,在“人類”的意義上反思精神文明,建構關於精神文明的理論學説,〖JP+1〗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創立並逐漸發展了一門嶄新的學科──精神文明學。這門新興學科的代表作,就是範英先生主編的、於1990年11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學論綱》。在這部64萬字的著作中,作者對“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對象、學科範疇、學科概念、學科結構、學科内容與學科價值等,均作了系統的論述。該書出版後,産生了十分强烈的社會反響。就廣東來説,專論精神文明學的代表性著作還有張漢青先生主編的、於1991年6月在紅旗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學》,吴燦新和孫志東先生主編的、於1998年7月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學概論》等。在學科理論建設的基礎上,於1993年12月成立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充分發揮群衆性學術團體凝聚社會力量的功能,多層次開展精神文明學的學術研究,編輯印發《精神文明學通訊》。尤其精心經營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已經出版了40多種著作,接近2000萬字,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這些,不僅大力地推進了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建設,也擴大了這一新興學科在國内外的廣泛傳播。〖JP〗
精神文明學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她的存在和發展必然離不開哲學智慧的支撑,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哲學思維在這一新興學科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僅就精神文明學涉及的不同角度的哲學基礎試作一般的辨析。
一、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現象學基礎
按照範英先生的看法,精神文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學”。〔1〕
精神文明學突出了哲學現象學基礎的運用。作爲一門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通過對精神文明現象的把握來揭示精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精神文明學是對精神文明現象的哲學提煉
任何科學都是對特定現象的規律性把握,對不同的現象進行規律性的把握,形成不同的學科,而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規律性把握,則形成了同一學科中的不同派系、不同學説。精神活動是人的社會性的典型標誌,而錯綜復雜的精神現象,則搆成了人的社會性生活的現實存在形式。人類社會的主體精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不是一個超越現實的如黑格爾“絶對理念”式的存在,也不是如康德“先驗範式”般的存在,而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具體的存在,具體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現象。這就是説,人類社會的主體精神,並不是什麽獨立於人類現實社會生活之外的超人類的力量,而是存在於人類現實社會生活實踐中並由它們具體顯現出來的精神現象。具體存在的精神現象,就是具體存在的人類社會的主體精神。所謂人類社會的主體精神,只是對這些精神現象的理論抽象。
這種抽象並不是片面性意義上的抽象,不是對某些現象或是某些現象的部分進行抽象,而是對人類所有的精神現象進行最一般的抽象,最基本的概念描述和邏輯展現。精神文明學就是要對人類的精神現象進行最一般、最基本的研究,通過這個研究,展現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最深沉的意藴、最根本的動力、最内在的矛盾,從而把握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未來走向。但是,精神文明學對人類精神現象的把握,並不足涵蓋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所有精神現象,因爲它不是“精神學”,而是集中關注與人類的“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精神現象,通過對這樣的精神現象進行研究,揭示精神文明的實質以及走向精神文明的途徑和方法。
從衆多的現實精神現象出發來研究精神文明問題,使得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奠定在堅實的現實基礎之上,使得精神文明學具有鮮活的現實社會生活内容和形式,從而對現實的社會生活和實踐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就是源於對廣東的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刻反思,源於對廣東以至全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人們精神生活現象的哲學提昇。當然,廣東的社會實踐和精神現象,只是精神文明學研究的一個具體實例,並不是精神文明學的全部。但是,没有對這樣現實的精神生活現象的分析研究,就不可能産生精神文明學,即使産生了也很難有實際的發展。
堅持從精神現象入手,而不是從固定的觀念出發;尊重精神現象的既在存在和客觀發展,而不是按照人們的某種標準來“組合”精神現象;堅持在精神現象中抽象出精神文明,提出建設精神文明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主觀地要在精神現象中尋找精神文明的證據,證明研究者的某項主張;着眼於真正精神文明的現象展現,從而努力創新精神文明的實踐,而不是着眼於尋找一種永恒的存在,從而構建某種概念的體系──這些,就是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現象學基礎,就是精神文明學區别於其他學科的一個現象學特徵。
(二)精神文明現象的主要類别
根據不同的經緯度,可以分出精神文明現象的多種類别。以下幾個方面較重要。
從性質上看,精神文明現象分爲真象和假象。無論真象或假象,都是現實的存在,都是現實的現象。真象與假象的區别,在於它們與事物實際存在的關聯不一樣。真象反映事物的實際,與事物的實際呈現出一致性;假象則歪曲了事物的實際,與事物的實際呈現出非一致性。精神文明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區分出真象與假象,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精神文明觀念,掌握識别真假精神文明的方法,去僞存真,把握精神文明的實質,增强識别、享受和創造精神文明的實際能力。
從存在形態上看,精神文明現象分爲精神文明現象一般和精神文明現象個别。精神文明現象一般寓於精神文明現象個别之中,而精神文明現象個别又體現了精神文明現象一般。任何現實的精神文明現象存在,都是精神文明現象一般與個别的統一,精神文明現象個别是精神文明現象一般的外在表現,而精神文明現象一般則是精神文明現象個别的内在實質。離開個别的一般與離開一般的個别,都是虚無。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任何歷史階段的精神文明都是個别,都是人類精神文明歷史一般的個别體現;任何歷史階段的精神文明都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歷史的一般。歷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階段組成的。精神文明學不僅要研究人類精神文明歷史的一般,更要研究人類精神文明歷史的不同階段,揭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迹,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個性特徵。
從存在搆成上看,精神文明現象分爲精神文明整體現象和精神文明部分現象。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任何民族的精神文明都是部分,都是人類精神文明整體的部分體現;任何民族的精神文明都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的整體。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但整體一定離不開部分之和;同樣,部分不等於整體的平均分割,但部分一定離不開整體的平均分割。在現實的精神文明現象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有點象我,我有點象你,彼此不分離,彼此不消融,形成錯綜復雜的矛盾運動,展現爲人類精神文明的整體狀態。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就是源於對廣東的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刻反思,源於對廣東、全國以致全世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人們精神生活現象的哲學提昇。當然,廣東的社會實踐和精神現象,只是精神文明學研究的一個具體實例,並不是精神文明學的全部。但是,没有對這樣現實的精神生活現象的分析研究,就不可能産生精神文明學,就不可能在廣東産生精神文明學,即使産生了也很難有實際的發展。
從時間邏輯上看,精神文明現象分爲歷史現象、現實現象和未來現象。歷史現象是已經發生過的,現實現象是正在發生的,而未來現象是可能發生的。歷史是現實的基礎和起點,没有歷史就没有現實;現實爲歷史的延續和拓展,没有現實也就没有了歷史;未來,是歷史與現實的綜合走向。通過對精神文明歷史現象的研究,追尋真象和真諦,把握現實精神文明現象的歷史精髓,理解現實精神文明現象的厚重歷史基礎;通過對現實精神文明現象的研究,理清其歷史脈絡,發現其未來走向,從而調整、找準現實精神文明現象的存在坐標,使現實精神文明現象站在歷史的軌迹上,面向未來的大方向。我們研究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傳統,就是要尋找中華民族的内在精神,把握中華民族的根和脈,爲現實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歷史依據和經驗參考,爲中華民族的未來復興提供歷史動力和現實基礎。
二、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發生學基礎
精神文明學突出了哲學發生學基礎的運用。發生學是研究事物發生機理的學問。任何事物都是存在與發展的過程,都有一個發生和發展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發生學具有一般性的意義。從哲學的層面,從人與世界關係的最一般意義上來理解發生學,就是哲學發生學的使命。
(一)精神文明學是對精神文明現象發生機理和機制的深層研究
精神文明學的建構,離不開哲學發生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和價值指引。因爲,精神文明學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考察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發生機理和發展機制,展現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現實“生長點”,避免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死亡點”。
有了人類,就開始有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晶,是人類創造的積澱。追求人類文明,追求人類的更加文明,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内容,是貫穿於人類社會歷史中的一根紅綫。但是,人類的文明並不是上帝安排好的,並不是某種神的力量所造就的,而是人類自己智慧的結晶,是人類自己的自由創造。人類的文明也不是純粹自然的過程,不是漫無秩序的拼凑,而是人類自覺活動的結果,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的收穫。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人類文明都是發生的,都是人類自覺的發生事件,是人類有目的的發生活動。所以,要研究文明的實質,抽象出文明的一般,就一定要考察文明的發生,既要考察文明的一般發生機理,更要進一步考察不同文明的一般發生機理。
將精神文明現象上昇到精神文明學,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對精神文明現象進行哲學發生學的研究,深究精神文明現象的發生機理和機制,從而展現出精神文明現象的過程特徵。有的學科建設長時間處於宏觀、抽象的階段,缺乏現實意義和價值,缺乏現實的指導性和實效性,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缺乏發生學的研究。它們雖然知道現象,但不知道現象爲什麽發生,爲什麽這樣發生而不是另一樣的發生,爲什麽發生到這種狀態而不是另一種狀態,爲什麽在這樣的條件下發生而不是在另一樣的條件下發生,爲什麽發生了還會發生而不是停止,爲什麽發生之後又有了更大更多的發生而不是重復和减少,如此等等。這些問題,對於任何一個健全的學科來説都是必須回答而且必須科學回答的問題。精神文明學當然不例外。
(二)精神文明現象發生機理和機制的主要類别
從精神文明現象發生的主體方面來看,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分爲個體發生、群體發生和社會發生三個大的方面。一方面,不同主體的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具有共同的一般性特徵,這就是精神文明發生;另一方面,不同主體的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具有不同的具體性特徵,這就是精神文明的具體發生。這三個方面的主體在理論上存在着邏輯上的重叠和包含關係,在實踐中也存在着從屬和交叉的關係,但是,它們之間並不能相互代替,不能非此即彼。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人類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就是要對這三類主體的精神文明現象發生進行總體性和一般性的研究,就是要對人類的精神文明現象發生進行最一般的抽象。
從精神文明現象發生的歷史演進來看,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分爲早期、中期、近期、當下和未來幾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生事件和意義,將這些事件和意義組織起來,就是精神文明現象演進的歷史,就是精神文明現象昇華的過程。從整體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看,人類的精神文明現象發生經過了原始社會精神文明、奴隸社會精神文明、封建社會精神文明、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社會精神文明階段,最後要走向共産主義社會精神文明階段,這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最高階段,是當下各種精神文明活動和現象努力趨向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發生。
從精神文明現象發生的區域分佈來看,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分爲東方精神文明發生與西方精神文明發生兩大部分。按照洲際劃分,又可分爲亞洲的精神文明發生、歐洲精神文明發生、非洲精神文明發生、美洲精神文明發生、大洋洲精神文明發生等。按照國别劃分,又可分爲中國精神文明發生、美國精神文明發生、印度精神文明發生、德國精神文明發生等。按照人群聚集劃分,可分爲城市精神文明發生、鄉村精神文明發生、單位精神文明發生、家庭精神文明發生等。
從精神文明現象發生的對象存在來看,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分爲教育發生、科學發生、藝術發生、道德發生、宗教發生、審美發生、哲學發生、日常生活發生,等等。
從精神文明現象發生的性質來看,精神文明現象發生分爲原發性發生、繼發性發生、整合性發生等。
根據不同的視角,可以對精神文明現象的發生進行多方面的研究。但這些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精神文明與社會歷史相結合的“發生點”,精神文明現象的“生長點”,從而爲現實的精神文明建設,爲現實的精神文明現象塑造,提供觀念指導和方法指引。
三、精神文明學的哲學形態學基礎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提出,精神文明學是“研究意識社會形態的科學體系”,是“一門宏觀的、綜合的、高層次的”,“全面考察意識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規律的意識社會學。〔2〕這個意見很有啓發性。因爲,精神文明的現象發生總要通過一定的形態相對穩定下來,從而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産生實質性的和更廣泛的影響。一定的精神文明形態,就是一定的精神文明現象,就是一定的精神文明發生。現象通過形態而獲得形式,形態通過現象而現實發生,成爲現實的存在,成爲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因素。
(一)精神文明學是對衆多精神文明形態的哲學抽象
世界是復雜的,又是普遍聯繫的;既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多樣性,又顯示出多樣性中的統一。多樣性的世界存在,也就是多樣性的事物形態存在。不同的形態在展現自己獨特個性的同時也展現出事物的内在統一性,説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不同的形態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統一的。正因爲其有獨立性,我們纔可以對其進行現象學的研究;正因爲其有統一性,我們纔可以對其進行發生學的研究;正因爲其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我們纔可以對其進行現象學的發生學的綜合研究。
意識的社會形態,是以社會的形態而存在的意識,是意識社會性特徵的表現,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現實形態。世界的多樣性,既决定了意識的社會形態的多樣性;同時,意識的社會形態多樣性也是世界多樣性的體現。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意識社會形態,都會成爲一個又一個具體存在的精神文明形態,一個又一個現實的精神文明的形態確認。
世界的多樣性在縱向上的體現,就是世界的多層次性。層次的無限性,展現了世界的無限性。意識的社會形態,同樣是多層次的,是無限的。隨着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加速和加深,意識的社會形態多樣性在不斷增加,其層次性也在不斷拓展。於是相對於過去的時代,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我們在世界中的生活也更加豐富滋潤。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我們的精神創造更加美麗。世界塑造了我們,而我們則打扮着世界。
我們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地創造着社會的精神文明,創造着精神文明一個又一個的具體形態。但是,精神文明學的任務並不是要研究一個又一個的具體形態,而是對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具體形態進行哲學的抽象,要把握具體形態的一般,從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具體形態中,抽象出一般形態。這一般形態並不是什麽獨立於具體之外的另一個形態,而是衆多具體形態的統一性,是衆多具體形態共有的屬性。
(二)精神文明形態的主要類别
從形式上看,精神文明形態可以分爲觀念形態、物質形態和虚擬形態。觀念形態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觀念、心理、意識等形式存在的精神文明,如哲學、科學、宗教、道德、社會風俗等。物質形態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可感覺的聲音、圖畫、形狀、實物等形式存在的精神文明,如音樂、書籍、公園、房屋等。虚擬形態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網絡的形式而存在的精神文明,主要指的是網絡上的虚擬活動的精神心理方面。在網絡化迅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可以説,網絡正在改變一切。而網絡活動中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利用網絡來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等問題,都是具有很强挑戰性的課題。尤其是對青少年的精神文明教育,網絡既是一個十分好的途徑和手段,同時也是面臨問題最多的領域。對此,我們不能等閒視之。精神文明學的研究,理所當然地要關注虚擬形態的精神文明,研究精神文明的虚擬形態。
從内容上看,精神文明的形態體現在真善美三個大的領域。人與世界的關係,是哲學層面的最一般關係。在解决這個最一般關係的過程中,人們形成了真善美三個大的關係視角。在最一般的意義上,精神文明學所研究的精神文明形態,主要就是真善美三個大的領域,在每個領域裏,都有若干個不同的形態。真的領域,主要的形態有教育、科學、衛生、體育、新聞出版等。善的領域,主要的形態有哲學、宗教、政治等。美的領域,主要的形態有文學、藝術等。這三個領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其實相通,相互之間有着内在的密切聯繫。無論是對真對善還是對美進行精神文明形態學的研究,都要從真善美的整體出發,離開了整體,任何真善美,都可能變成假惡醜。
從主體上看,精神文明形態可分爲個體精神文明形態、群體精神文明形態和社會精神文明形態三個大的方面。深入研究這三種形態的精神文明,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開展,有利於精神文明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這也是精神文明學研究十分重要的任務。
四、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生態學基礎
正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和一定條件的支持一樣,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也是在與周圍環境和諸多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才實現的。
(一)精神文明學是對精神文明生態的哲學辨析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情况取决於環境和條件的作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對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和觀念提昇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響。因爲,環境和條件是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基礎、動力、途徑和保障。比如,廣東、上海等地區,經濟水平較高,信息化水平較之内地一些省區市也就高些,從而在精神文明的虚擬形態、物質形態等方面就顯出了優勢。有的地區,過分强調經濟建設,單純信奉GDP,没有給精神文明建設以應有的和實際的投入、支持,没有給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提供應有的環境和條件,導致了“一手硬一手軟”現象的出現,嚴重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進程和應有效果,從而影響了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進程。
事物的生態環境和條件,指的是與事物的生成和發展過程密切相關的因素。這些因素對事物的生成和發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離開了這些因素,事物的生成和發展過程就要中斷。但是這些根本性作用的範圍,僅僅是在環境和條件的意義上,而不是内在的意義上。另一方面,相對於環境和條件來説,事物本身也是這環境和條件中的環境和條件:事物只有成爲其他事物的環境和條件時,其他事物才能成爲這事物的環境和條件,從而成爲影響這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實際力量。這就是説,事物的發生和發展與它的環境和條件之間存在着交互作用,這種作用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往復的,並不是機械地運作的,而是充滿了創造性。正是在交互作用中,精神文明才發生,才發展,精神文明的價值才得到應有的實現和豐富,精神文明才成爲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現實力量,成爲人的全面發展的内在因素。
對事物的發生發展進行生態學的研究,就是要通過對影響事物發生發展的諸多因素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更加清晰地把握事物的内部結構和外部系統聯繫,把握事物與環境和條件之間的應有結構和系統運演,從而對事物的未來發生發展提供應有的環境和條件支持。現在,人們對自己生活的生態環境和條件十分關注,比如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温室效應、沙漠化等問題。因爲這些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而且十分感性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人們無法逥避。所以,愛護環境,改造環境,樹立環境和生態意識,已經成爲社會的時尚。環境科學,正在成爲受到人們更多關注的顯學。
與此相應的是,隨着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尤其是文化素養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意識也顯著增强,參加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也更加積極,成效也更加顯著。精神文明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精神文明學的理念和思想,正在越來越多地成爲社會生活的現實内容,成爲社會的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説來,精神文明建設上“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正在較好地改變,精神文明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二)精神文明生態的主要類别
從時間上看,精神文明的生態環境可以分爲歷史的生態環境和現實的生態環境以及未來的生態環境三個方面。歷史的生態環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如果没有歷史可以繼承,精神文明建設就會顯得底氣不足。我們現在論及精神文明建設時,一個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我們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藴。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歷史是一回事,現實在多大程度上擁有、再現、創造了歷史則是另一回事。歷史的生態環境要發揮現實的作用,就一定要成爲現實的精神文明生態環境的因素,成爲現實精神文明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而未來的生態環境是現實生態環境的延續與拓展,未來精神文明將在什麽樣的環境中發生發展,受到現實生態環境的影響。現實生態環境一頭連着歷史,一頭伸向未來。對於精神文明建設來説,歷史的、現實的與未來的生態環境的綜合,才是精神文明現實的真正的“生長點”。
從系統上看,作爲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員,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離不開其它文明的協調與支持。其它文明,正是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直接生態環境。這些文明主要有六個大的方面。一是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所有其它文明的物質基礎,也是其它文明綜合作用的結果。離開物質文明就没有了其它文明,同樣,離開了其它文明也産生不了物質文明。二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進到政治生活時期的産物,是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象徵,它對其它文明具有主導性的作用。三是法制文明。國家出現後,法制文明也就隨之發生發展。法制文明對其它文明起到保護和協調的作用。四是人種文明。人自身的生産是人類社會生産的重要内容。人種文明是人類其它文明的載體,也是其它文明的綜合效應。人類社會越是發展,人種文明的問題就越受到重視,從而人種也就越文明。五是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界是相互統一的整體,只有愛護自然、珍惜自然、合理科學地利用和創造自然,人類的文明才會有更多的保障。在工業化時代,這個問題更加突出。人類如何與自然界相處,如何開發龢利用自然界,如何創造自然界,正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也是人類其它文明的綜合反映。六是網絡文明。這個問題是隨着網絡的出現及其普遍使用而提出來的。網絡正在飛速發展,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結構,正在以一種嶄新的方式改變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狀况。但是,只有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網絡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網絡創造了新的文明領域,同時,只有對網絡進行文明的創造,網絡才會真正成爲文明的載體。網絡文明的綜合性越來越明顯,在社會文明發生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刻。
以上六大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組成了人類文明的“全家福”。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始終離不開與六大文明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這六大文明,既是精神文明的現實生態環境,更是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現實力量。精神文明學正是通過對這些文明及其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研究,揭示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條件和機制,説明精神文明在社會協調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説明,只有同其它文明協調發展,精神文明才能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精神文明學的哲學價值學基礎
價值學專注於事物價值的一般性研究,主要包括事物價值的搆成、形成和實際生成等方面。價值的搆成,指的是事物具有什麽價值,事物價值的内在結構是什麽?價值的形成,指的是事物如何獲得價值,使具體的事物獲得一定的價值;價值的實際生成,指的是事物如何實現價值,使應有的價值生成爲現實的價值。價值搆成是事物價值的基礎,價值形成是事物價值的條件,價值的實際生成是事物價值的實現。這三者之間是統一的,缺一不可。哲學價值學,就是對事物價值的搆成、形成和生成進行一般性研究的科學。
(一)精神文明學是對精神文明價值的哲學概括
精神文明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面鏡子,是人類靈魂的現實展現。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表現、結果和進一步前進的動力,其巨大的價值不言自明。歷史無數次表明,人類如何對待精神文明,如何創造精神文明,人類也就如何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形成良好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類也就如何創造了自己。
當人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時,精神文明就會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生態文明和網絡文明的發展;反之,當人們淡弱、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時,其它文明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减緩甚至受損。即使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有的地方就是因爲没有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突出的位置,才在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問題上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當今社會生活中較普遍地存在着的誠信缺失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淡弱、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後果。現在,人們已經從沉重的教訓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到精神文明在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價值。這種認識的轉變,對於加强精神文明建設,增强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具有現實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精神文明價值的主要類别
從時效性上看,精神文明的價值分爲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兩個大的方面。直接價值的作用較明顯,有時也較直觀。間接價值的作用則需要從事物發展的過程去理解,雖然它是間接的,但有時却是更加重要的。
從功能上看,精神文明的價值分爲認識價值,包括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自己;教育價值,教育社會、教育他人、教育自己,成爲精神文明的傳人、使者和創造者;塑造價值,以精神文明以及其它文明作爲方向和標準,塑造社會、塑造群體、塑造每一個社會生活中的人,不斷提高每一個公民和全社會的文明素質;審美價值,按照美的規律來審視人與世界的關係,來建構人與世界的關係,來指導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價值,即對其它文明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認識價值、教育價值、塑造價值、審美價值和服務價值的統一,就是精神文明在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中應有的和實際的價值。
從内部結構上看,精神文明的價值及其實現,離不開三個主要的因素,一是精神活動, 二是精神産品,三是通過精神活動創造精神産品的人,即精神主體。
首先,精神活動是人的社會性活動的主要特徵,也是人與世界發生聯繫的主要途徑。人的精神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性活動。在人的歷史越來越快地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精神活動的價值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别,就是精神活動的層次不同,有的人是簡單的精神活動,有的人是復雜的精神活動,相比之下,腦力勞動者所從事的精神活動大多是復雜的精神活動。
其次,精神産品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的結果,是以物質和虚擬形態存在的人的精神活動,是凝固了的人的精神活動。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産品,主要有書籍、報刊、音像作品等。以虚擬形態存在的精神産品,主要指的是存在於網絡空間中的精神産品,如網絡遊戲、虚擬實踐、網絡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形態精神産品正有部分替代物質形態精神産品的態勢。
再次,精神主體是精神文明的實施者、實現者和創造者,精神主體的狀况直接决定着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産及其産品的狀况。因此,精神主體的價值也就决定着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産及其産品的價值。有什麽樣的精神主體,就會有什麽樣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産及其産品。
精神活動、精神生産及其産品和精神主體的統一,就搆成了精神文明的内在價值。或者説,這三者的結合,就是精神文明價值的内在結構。精神文明内在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外在的環境和條件的支持,離不開其它文明的協同作用。曾幾何時,不恰當地强調“政治掛帥”,强調越窮越革命,重視體力勞動而貶低腦力勞動,輕視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産,把知識分子打成“臭老九”,結果給黨的事業和國家發展帶來了灾難性的損失。
精神文明學,就是要通過對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産及其産品進行研究,確定其在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的極端重要作用,在諸多文明結構中的應有位置和價值,爲社會的健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創造性的思路和有實效性的對策。同時,通過這樣的研究,在全社會進一步弘揚“以人爲本”的理念,使得“以人爲本”真正成爲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才能不斷地把人類文明向前推進。
作爲一門科學,精神文明學的學科歷史不過20年。雖然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産生了十分積極的社會影響,但是,它現在仍然處於創建時期。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對哲學許多基本問題的深入運用,也包括該學科所運用的哲學智慧,都極需進行研究或評價。因爲,社會在發展,人的素質在發展,作爲研究者,我們的認識也要不斷發展。相信通過衆多學者和精神文明學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在全社會的共同支持下,精神文明學一定會逐漸成熟,成爲衆多學科領域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學科。同時也相信那些孜孜不倦的精神文明學創建者,一定會不畏艱辛,繼續探求,帶領衆多人士,爲開創精神文明學的學科新境界而做出新的貢獻。
注釋:〔1〕範英主編:《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頁。
〔2〕錢學森:《精神文明學論綱·代序》第1頁。詳見範英主編:《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