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關注人道主義研究,專攻人道主義理論與實踐,調研報告《廣州首創的民辦兒童教養院》〔1〕率先用人道主義爲理論指導考察弱智兒童的重大社會問題。後來又把殘疾人事業作爲專門研究課題,寫出了《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理論與實踐》〔2〕、《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與發展戰略研究》〔3〕、《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險制度研究》〔4〕三部代表性著作。同時,還從關注農業、農村、農民(以下簡稱“三農”)問題入手,把關心弱勢群衆作爲人道主義的重要課題,並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人道主義在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中是不容逥避的問題。範英先生在1985年冲破禁區,在考察弱智兒童的重大社會問題時,率先提出人道主義緊迫課題。21世紀之初,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以下簡稱“兩會”)從殘疾人研究開始,專攻人道主義理論與實踐,寫出了《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理論與實踐》、《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與發展戰略研究》、《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險制度研究》三部代表性著作,這些著作在以人道主義爲基石研究中國、廣東殘疾人的現實問題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廣東省“兩會”把對弱勢群體的研究引入人道主義範圍是個重要創新觀點。弱勢群體有很多方面,其中最大的弱勢群體主要還是“三農”問題。《南雄特色研究》〔5〕、《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 粤新農村建設集論》〔6〕和《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研究》〔7〕都是關注“三農” 弱勢群體的力作,作者們的人文精神,終極關懷,所表現的無限愛心,就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一、冲破禁區提出人道主義緊迫課題
由於錯綜復雜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中國對人道主義研究一度諱莫如深。但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範英先生便本着學者的良知,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冲破禁區。
(一)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道主義是重點禁區
衆所周知,20世紀80年代之前,受左傾思潮影響,中國全盤否定人道主義,除了“革命的人道主義”的提法之外,關於人道主義的研究和討論屬於理論重點禁區,是不能涉及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的政治背景下,才有少數人在文藝研究中提出人道主義問題,例如朱光潜先生發表了《關於人性、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8〕一文,率先打破了“人道主義”的禁區, 衝擊了權威理論的底綫。1979年召開的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充分肯定了“傷痕文學”呼唤人性復歸的主題,是人道主義和异化問題争論的發端。〔9〕可是,好景不長。20世紀80年代全國開始了一場關於人道主義和异化問題的争論後,最終以所謂的反對“自由化”爲名,又重新把對人道主義的宣傳和研究打入冷宫。
(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冲破禁區的冒險嘗試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範英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做了一次冲破禁區的冒險嘗試。爲了避開上述“理論性和現實政治性的争論”〔10〕,1985年範英同志明確用人道主義作基石來考察弱智兒童的重大社會問題,並用自己主持的調研報告《廣州首創的民辦兒童教養院》一文來説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人道主義。
範英先生在1985年5、6月間爲籌備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所作的這項專題社會調研報告《廣州首創的民辦兒童教養院》,是國内最早關注民辦兒童福利教養院的一項專題社會調研報告,呈報給廣東省、廣州市有關領導,發表於1985年第5期的《學術研究》,同年《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引起全國20多個省市有關單位的關注。
(三)該調研報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創新思維掃描
這篇調研報告指出,用人道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弱智兒童的教養問題,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必須有民間社會的力量來分解其難。廣州一批熱血青年參與這項工作,在國内則是一種創新舉措。其實,這篇調研報告不僅是對廣州市民的人道主義創新實踐的彰顯;在當時的政治氣候條件下,用人道主義理論作爲基石來歸納總結這種利國利民的人道主義實踐,也是一種理論創新。雖然因爲種種原因,該調研報告没有對人道主義進行更多闡述,但却畫龍點睛,恰到好處地説明瞭創辦民辦兒童教養院的人道主義價值和意義,這就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理論創新思維方面的品質。
1984年北京成立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將殘疾人的社會教育與社會福利問題,提到社會建設的議事日程之上了。這實際上是在進行人道主義事業的社會實踐,標誌着中國經濟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範英先生敏鋭地感到如何認識和推進正在進行的人道主義實踐,是歷史交給理論工作者的一個新的課題。因此他在調研報告中開宗明義指出重視“殘疾人當中弱智兒童的教養與福利問題”,“救治那些無辜的孩子,對他們進行專門的教育、理療、訓練和培植”,“這正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内容,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11〕
二、拓展探索人道主義相關著作簡介
由於某種原因,20世紀80年代對人道主義的討論,只能是點到爲止。進入21世紀,廣東“兩會”又把殘疾人事業作爲重點研究對象,從對殘疾人事業進行研究入手,專門探討人道主義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廣東“兩會”立足殘疾人事業研究人道主義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受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委托,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專家學者,與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的同志一道完成了《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三項課題的研究。
經過一年多時間,課題組廣泛收集並消化整理了國内(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和國際社會數百萬字的文獻資料;走訪了廣東省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部分成員單位的相關人員;先後深入到廣東省中山市、佛山市、韶關市、深圳市、茂名市、陽江市、廣州市等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到當地的殘疾人聯合會、福利企業、康復中心、特教學校等進行實地調研和開展問卷調查;曾多次召開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殘疾人生存狀况、殘疾人事業現狀、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等不同主題的座談會,曾多次召開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殘疾人代表等不同人群的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相關人士的意見。〔12〕
三項課題的研究成果最終匯集成郭德勤、範英、劉小敏等主編《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郭德勤、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兩本著作。後來“兩會”骨幹劉小敏等學者又對殘疾人社會保險制度進行研究,寫出了《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這本著作。廣東省“兩會”這三部代表性著作在人道主義理論的系列闡述方面,在以人道主義爲基石研究中國我省殘疾人的現實問題方面都做出了應有的努力。
(二)廣東“兩會”三部重要代表作主體觀點述要
1.《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理論與實踐》主體觀點〔13〕
這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委托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共同承擔的課題的研究成果。全書約30萬字,除序言、前言、附録、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外,正文部分共分爲12章。主要内容簡述如下:
(1)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文明中國的人道學説、西方的人道主義學説。
(2)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實踐依據。主要介紹了人道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人道主義在中國的現實際遇、國際社會的人文環境。
(3)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紹了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相關思想: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概念,倡導共同富裕,倡導民主法制,倡導協調發展;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相關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三個代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堅持尊重和維護人權;中共新一届領導集體的相關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新一届中央領導集體强調權爲民用、情爲民係、利爲民謀,强調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强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指導作用。這裏專門探討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對殘疾人事業的指導作用:從歷史嬗變來看,它是殘疾人事業開創、培育、壯大的思想基石;從現實狀况來看,它是殘疾人事業融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行爲準則;從未來發展來看,是殘疾人事業保障平等、促進參與、實現共享的理論旗幟。
(5)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理論基礎。人道主義思想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最重要的理論支柱。但殘疾人事業理論體系應該是一個以人道主義爲核心的完整嚴密的體系,除人道主義理論外,至少還應該包括哲學、倫理學與政治學方面的相關理論;社會學方面的相關理論;經濟學、文化傳播學與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理論。
(6)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價值定位。主要探討了當代中國殘疾人的地位與作用;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重要地位;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重要作用。
(7)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經驗總結。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經驗,既有關乎整個殘疾人事業大局的宏觀方面的經驗,也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具體工作中創造的微觀方面的經驗。宏觀方面的基本經驗有更新觀念健全法制,依託殘聯創新體制,突出重點完善機制;發達地區的基本經驗列舉了“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城市”廣州市在無障礙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經驗;欠發達地區的基本經驗則列舉了欠發達地區在扶貧、就業工作等方面的經驗。
(8)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現狀剖析。一是基本情况掃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殘疾人事業就自身的發展而言作縱向比較,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如在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方面、在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方面、在社會環境方面,成就都十分顯着。二是具體情况剖視:根據國際國内的一些最新的數據資料,作者還對中國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組織建設、維權狀况、康復、教育與文體生活等方面的具體情况從正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三是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中國殘疾人生存狀態與社會各成員團體之間相比,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與物質文明建設相關的問題主要有:相當多的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决;殘疾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無障礙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問題主要有:康復工作難以滿足殘疾人的需求;殘疾人教育仍然落後;殘疾人文體生活有待加强。上述問題和薄弱環節的存在,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從殘疾人事業本身來説,問題存在的原因關鍵在於思想認識、發展模式和政策法規三個方面。
(9)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目標任務。一是主要目標:這裏設計了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長期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的中期目標即發展目標,“十一五”時期到2010年的近期目標。二是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任務:主要包括勞動就業方面、扶貧解困方面、社會保障方面的主要任務。三是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任務:主要包括康復工作方面、特殊教育方面、文明創建方面的主要任務。
(10)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方針原則。一是應秉持的理念。新殘疾人觀的要點是:殘疾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會代價;殘疾對人身造成的缺陷能够以不同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補償;殘疾人問題的主要癥結在外界障礙而不在殘疾本身;要積極地爲殘疾人提供各種補償條件,善待殘疾人。新殘健關係觀的核心是:健全人與殘疾人人格平等、機會平等、法律地位平等。新殘疾人事業觀的要點是:人道主義思想及相關學科中的其他相關理論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理論支點,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必須在經驗總結和現狀剖析的基礎上明確目標任務和方針原則,創新模式和制度;發展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必須在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同時積極吸納國際社會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有益經驗。二是總的方針原則。這裏從宏觀上從總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兩方面進行了闡述。三是具體方針原則。這裏從殘疾人勞動就業、扶貧工作、康復工作、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社區工作等具體業務工作的角度進行了闡述。
(11)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模式創新。一是機構職能概説:現有的與殘疾人事業相關的各種機構,是殘疾人事業的主要載體。二是體制創新思考:基本思路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體制應該以“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爲基本模式,把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殘疾人聯合會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橄欖型結構演變爲寶塔型結構,實現管理體制行政化、代表體制事業化、服務體制社會化。三是機制創新思考:作者極力主張,關於投資融資機制,各級政府財政進行二次分配時,用於殘疾人事業的比例應該大幅度增加,並確保它能够與國民生産總值同步增長。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時,根據廣東的經驗,還可以通過福利彩票劃一點、就業保障金收一點、企業和慈善機構籌一點、社會募捐募一點、海外友人出一點、福利企業造血式扶貧賺一點等多種辦法籌集資金。關於硬件建設機制,要切實加强殘疾人事業各種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切實加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關於軟件建設機制,要切實加强殘疾人組織運行機制、社區殘疾人工作運行機制、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運行機制、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工作機制建設。
(12)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制度創新。一是政策法規概説:作者對新時期殘疾人事業政策法規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與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相關的就業政策、扶貧政策、宏觀政策、維權政策、康復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重要法規進行了簡要介紹。二是政策創新思考:作者分别探討了殘疾人就業政策、扶貧政策、宏觀政策、維權政策、康復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創新可遵循的思路。三是法規創新思考:這裏重點就當前最爲迫切需要的《義務康復法》、《殘疾人勞動就業特别保護法》、《慈善募捐法》、《民間社團組織法》和《義工法》等重點法規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立法建議。
2.《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與發展戰略研究》主體觀點〔14〕
這是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共同承擔的《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兩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全書約15萬字,除序言、前言、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外,正文部分將兩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分設爲上下兩篇共16章。該書各篇章的主要内容簡述如下:
上篇: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分設四章:
(1)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取得的基本成就:初步建立了四大工作體系;各項業務工作成績突出;扶殘助殘社會環境逐步優化;殘疾人自身素質明顯提高。
(2)廣東省殘疾人事業體現的主要特色:廣東殘疾人事業進入“快發展、求實效、上水平”的發展時期;廣東殘疾人事業凸顯“全面性、領先性、創新性”的發展優勢,廣東省殘疾人工作最大特色是“以人爲本、開拓創新、敢於突破、勇於實踐”,開展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開拓性工作;廣東殘疾人事業體現“現代化、理性化、外嚮化”的發展趨勢。
(3)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發展和經費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度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觀念和法治方面存在的問題,組織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服務和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殘疾預防方面存在的問題。
(4)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對策措施:殘疾人事業必須與廣東的社會經濟同步協調發展;逐步建立獨立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保護體系;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努力實現殘疾人工作社會化;大力地宣傳新殘疾人觀,提昇殘疾人事業的形象;依法發展殘疾人事業,切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以能力建設爲重點,加强殘疾人機構的組織建設;建設廣東殘疾人事業數據庫,規範統計管理體系;堅持與時俱進的思路和方法,爲殘疾人多辦實事。
下篇: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分設12章:
(1)戰略概貌:主要探討課題研究的戰略意義、指導原則和主要内容。
(2)戰略基礎:廣東殘疾人事業的基本的經驗就是:各級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全社會理解、支持並積極參與殘疾人事業,廣大殘疾人自强不息、各盡所能,不斷壯大殘疾人事業。這三個方面搆成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經緯圖,成爲推動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這就爲廣東殘疾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堅實的基礎。
(3)觀念變革:正確的觀念是正確行動的先導與指南;而對殘疾人的觀念排斥則是最深沉的排斥。發展殘疾人事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觀念建設,幫助人們從不正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到殘疾人事業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是殘疾人解放的助推器,是創建和諧廣東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組織是殘疾人利益的代表,是聯繫殘疾人與政府及社會的橋樑和紐帶;殘疾人並不完全是社會的負擔,他們也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與此同時,殘疾人自身也要樹立正確的殘疾人觀、殘疾人與健康人關係觀。
(4)法制建設:要建立和完善殘疾人事業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執法監督檢查和視察,加强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各種工作機制;大力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還要制定普法規劃,切實加强法制宣傳工作。
(5)組織保证:完善的組織體系是開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保证。目前,廣東省市級殘疾人聯合會的組織機構基本健全,但仍需要建立健全以縣(市、區)殘聯爲主導、鄉(鎮、街道)殘聯爲骨幹、村(社區)殘協爲基礎的基層殘疾人組織網絡。要大力開展社區殘疾人工作,要努力開展鄉村殘疾人工作,要努力建設一支合格的殘疾人事業工作隊伍。
(6)資金管理:充足的資金是做好殘疾人事業的基礎和保证。目前廣東殘疾人事業在財務資金的募集、管理、引導和配置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加强財務建設。要進一步拓展殘疾人事業資金來源路徑,要建立並不斷完善殘疾人事業資金管理制度,要努力提高各種殘疾人事業資金的使用效益。
(7)産業創新:大力發展與殘疾人事業相關的産業,是解决殘疾人問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現實需要,是推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力量。要堅持以服務爲本、以自强爲本、以人道爲本,努力拓展殘疾人産業的内涵與外延。同時要加强殘疾人産業的組織管理,不斷提高殘疾人産業的綜合效益。
(8)康復保健:幫助殘疾人康復,是使殘疾人提高生存質量、增强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途徑。爲了實現廣東提出的到2012年實現全省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就要建立健全殘疾人康復的指標體系,建設並完善殘疾人康復活動基地,還要探索實踐殘疾人康復的長效機制。
(9)教育服務:教育殘疾人學習文化、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幫助殘疾人自强自立的内在力量。要把殘疾人教育真正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努力消除殘疾人教育歧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殘疾人教育事業,努力建設學習型的殘疾人教育工作機制,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殘疾人教育工作隊伍。
(10)就業保障:就業再就業是一件事關全局的大事。殘疾人就業是法律賦予殘疾人的基本權利。各級黨和政府要更加重視殘疾人就業工作,不斷拓展殘疾人就業的渠道,要加强對殘疾人就業工作的規範管理。同時還要繼續加大對貧困殘疾人扶貧的力度。
(11)文體發展:開展文體活動既是滿足殘疾人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幫助殘疾人康復、教育殘疾人自强不息等重要途徑。要努力開拓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的新局面,努力改變廣東的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與廣東的經濟文化大省地位不太相稱的局面。
(12)家庭生活:關愛殘疾人離不開殘疾人家庭的支持,家庭是殘疾人的主要依託,家庭也承擔着殘疾人的痛苦。
3.《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該書是在2009年全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從社會學、人口學的視角緊貼廣東實際撰寫的以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爲研究對象的實证研究專著。該書系統探討了省内外、國内外與殘疾人社會保障相關的理論和規範,深入考察了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發展實踐並分省内、省外、國外三個層次進行了綜合比較。在此基礎上,對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比較科學的總體戰略設計,對廣東殘疾人醫療康復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特别社會扶助和全面發展保障進行了比較詳盡的具體制度設計,最後建構了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殘疾人社會保障測評體系,並附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問卷分析報告。〔15〕
(三)廣東“兩會”三部重要代表作特殊價值點評
細覽三部著作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具有較强的理論性。三部著作有的梳理了古今中外有關專家學者對人道主義的論述;有的對近現代中國幾代領導人關於人道主義的論述進行了概述;同時歸納和概述了廣東學者對人道主義精神的創新理解,并且對在殘疾人事業實踐中貫徹人道主義精神取得的成效和經驗進行了科學總結。
第二,具有較强的創新性。在研究對象方面,三本專著專門對在殘疾人事業中貫徹人道主義精神、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與發展戰略研究、社會保障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國内同類研究中尚不多見。在研究思路方面,三本專著以人道主義作爲理論基礎,緊扣當前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結合政治學、哲學、社會學、人口學的最新理論成果,綜合運用比較分析、實证研究等研究方法,所作分析深入細緻,有創見性。在研究成果方面,三本專著提出了一些創新的研究成果和相關建議,在某些方面填補了國内相關研究的空白。
第三,具有較强的實踐性。三部著作立足於廣東省在殘疾人事業中貫徹人道主義實踐,努力反映廣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貫徹人道主義的創新做法和創新經驗。三部著作的研究成果能站在堅實的實踐經驗之上把它上昇至理論高度加以概括,對於人道主義如何落到實處的確很有參考價值。
第四,具有較强的操作性。三部著作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具有可操作性。殘疾人人道主義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實踐,研究結果來源於實踐的總結,它又要回到實踐中去貫徹落實。應當説在殘疾人事業方面,人道主義不是抽象的理論或者口號,而是切切實實的具體實踐,因此三本著作提供的廣東省在殘疾人事業中貫徹人道主義的做法和經驗具有可操作性特點,具有很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三、愛心無限長期關注弱勢群體狀况
在以殘疾人事業研究爲立足點研究人道主義的同時,廣東“兩會”所進行的相關研究還更廣泛、更深入地把人道主義研究拓展到農民、患者等相對而言處於弱勢狀態的群體。由於下文將專題探討文化强醫問題,這裏主要探討人道主義研究向“三農”問題拓展的情况。
(一)《南雄特色研究》等激發對弱者的人道主義情懷
在中國,“三農”問題是關係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三農”問題的關鍵問題、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人們普遍認爲老弱病殘是當然的弱勢群體,但是從數量上説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還是農民。在改革開放前,中國一些落後農村地區,還存在不少農民群衆靠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狀况,他們連最基本的温飽都未解决,這種狀况讓人不能不承認是人道主義缺失的問題。重視落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建設,關心最底層的農民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實質上就是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兩會”秉承人道主義旨意,把關注農民弱勢群體的研究引入人道主義範圍。20世紀80年代特别關注廣東省粤北南雄山區改革開放、脱貧致富問題,出版了《南雄特色研究》等多部著述;進入21世紀,廣東“兩會”又從整體上關注“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而且從廣東新農村建設的理論高度、實踐急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全方位開展研究,出版了研究成果《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研究“三農”,關注“三農”是有社會良知的表現,充滿人道主義情懷,應該大大發揚。
(二)《南雄特色研究》等多項成果之簡介與寫作特色〔16〕
20世紀80年代的廣東,憑藉“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勢頭和發展效果舉世矚目,但東西兩翼和粤北地區47個山區縣的“三農”問題還處於被動狀態,一直困擾着人們。如何改變“三農”問題特别是“老、少、山、邊、窮”地區的落後現狀,便成了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爲了給廣東省委、省政府提供解决這一現實難題的對策思路,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便對全省47個山區縣的基本情况作了近年的摸底。通過摸底,發現地處粤北貧窮落後山區的南雄縣,由於“改革、開放、搞活”的春風唤醒了沉睡的山水和人心,全力以赴地致力於山區資源的綜合保護、開發龢利用,並藉助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把資源優勢變爲商品市場經濟優勢,在1984年到1986年短短的3年間,工農業産值連年翻番,地方財政收入和群衆個人收入大幅增長,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事業也有較大改善……
1986年年底,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認爲,南雄縣3年迅速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寶貴經驗不僅對廣東全省47個山區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全國各地同類型山區也有參考價值,應當及時地認真總結、推廣。於是,以時任副主席的陳楓先生爲首,組織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三級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20多人的調研小分隊,在當年年底至1987年5月進駐南雄山區進行實地考察,分别撰寫了《南雄山區經濟起步實踐的回顧》(賴澤南、郭逢讓)、《南雄山區經濟發展戰略設想》(鐘梅坤、朱江標)、《改革開放搞活中形成的南雄特色》(陳楓、範英)、《南雄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和啓示》(鐘梅坤、李彩彬)、《南雄‘兩個同時增長’的哲學》(林佐良、羅迪鋒)、《南雄黄煙發展的辯證法》(陳光、李國基)、《南雄引進科技設備的奥秘》(李金山、馮勇進)、《南雄理順一業與百業關係的認識》(郭逢讓、羅展雄)、《南雄的用才之道》(陳明星、朱光標、康登生)、《南雄教育事業振興之路》(江青粦、鐘俊環、康登生)、《南雄是怎樣抓好計劃生育工作的》(賴澤南、鄭泰仁)、《南雄力保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範英、馮達才)、《關鍵在於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馬銘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南雄特色》(範英、陳楓)等30多篇論文或調研報告。
1987年6月7日至9日,由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三級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發起,中共南雄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南雄山區經濟發展研討會”在南雄縣雄州鎮舉行。來自北京、廣州、韶關及南雄的100多位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新聞傳媒代表參加了會議。在這次研討會上,除了主要論文或調研報告代表發言外,時任中共南雄縣委書記肖有根、代縣長黄永東,中共韶關市委書記袁炳焕、副書記高禩仁、洛雁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大瑩,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肖如川處長,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張江明教授、副主席張綽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廖建祥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原部長、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朱厚澤,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羅元錚教授,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薛德震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副總編趙振英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培訓部主任沈冲教授等均對南雄經驗作了充分定評。
1987年秋,及時反映南雄山區改革開放、脱貧致富寶貴經驗的著作《南雄特色研究》(陳楓、範英主編,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對南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特色及其主要依據、南雄特色的主要内涵及各特色之間的相互聯繫等重點論題作了系統闡析。著作指出:南雄山區經濟發展中形成了十大特色——戰略方針的特色;工業與農業同時發展、縣級財政收入與群衆個人收入同時發展的特色;抓準突破口的特色;搞活外引内聯的特色;一業興帶百業榮的特色;善於用人的特色;狠抓教育事業的特色;嚴控人口生産的特色;高度重視生態平衡的特色;領導班子革命化、科學化、現代化的特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數10家報刊分别作了采訪。
1987年底,另一著作《南雄發展之路》(陳楓、範英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相繼出臺。該書對《南雄特色研究》提出的一批理論與實踐課題作了進一步闡述與深化,同時收進了1987年6月7日至9日在南雄縣雄州鎮召開的“南雄山區經濟發展研討會”上衆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講話或評論。
前述在南雄山區所撰論文中的若干篇如《論改革開放搞活中形成的南雄特色》等被《學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登載;研討會訊息由數10家報刊編發;時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羅元錚教授爲《南雄特色研究》的出版寫了序言;國務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作了“南雄經濟發展的路子,也是同類型山區將要走的路子”的題詞;南雄縣鑒於顯著的先進事迹,被中共韶關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分别樹爲全市與全省山區“改革、開放、搞活”的一面旗幟;不久,省内數10個市縣和全國30多個省市的山區工作部門前往南雄取經;《南雄特色研究》一書曾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奬等多項。
而範英先生等主編《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以下簡稱《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則是一部論文集,絶大多數文章屬於“專題”性研究探討,但從整體上都是關於“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從全書到每一篇論文選題都圍遶“三農”這個大方面,具有很强的時代感和現實針對性,這是該書的第一個特點。該書的許多選題是作者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比較以後提出來的。《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是五花八門,但都是圍遶“三農”問題來開展研究。這些研究體現了作者們關愛農民群體的高度責任感和熱愛“三農”的人道主義情懷,這是該書的又一個特點。
幾年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員、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理事柏萍的專著《廣東農村社會保障研究》全面系統評估了包括農村社會求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廣東農村社會保障現狀,研討了廣東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就如何解决廣東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各種問題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對策。
(三)《南雄特色研究》等多項成果所展示的人道精神
《南雄特色研究》等系列著作和《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等多部著作、論文的作者們關心落後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關心“三農”建設,所體現就是人道主義精神。他們在上述著作論文中字裏行間體現的人文精神,終極關懷,所表現的無限愛心,都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他們主要從以下一些方面來展示人道主義精神:在關心農民疾苦方面展現人道主義精神;在關注農村民生、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展現人道主義精神;在提倡農村社會農民共同富裕方面展現人道主義精神;在提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展現人道主義精神;在解决農村社會保障研究方面展現人道主義精神。概而言之,上述著作和論文的作者們特别關注“三農”,把“三農”作爲自己的研究重點方面。僅憑這一點就説明他們關愛農民這個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體現了人文精神,體現了對勞動人民的終極關懷,所表現的無限愛心,就是人道主義精神。
綜上所述,廣東省“兩會”在組織專家學者拓展人道主義研究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研究殘疾人事業中實踐人道主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爲人道主義在中國的發揚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兩會”特别關注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農民,在研究“三農”問題上捨得下功夫花力氣,體現了學者的人文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範英先生更是有獨到的眼光,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調查研究廣州市民辦兒童教養院時就提出了人道主義的關懷,在關注弱勢群體農民方面則把目光聚焦到了粤北南雄山區,在中國較早關注和深入研究“三農”問題。
注釋:〔1〕範英:《廣州首創的民辦兒童教養院》,《學術研究》1985年第5期,同年《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郭德勤、範英、劉小敏主編:《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理論與實踐》,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3〕郭德勤、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與發展戰略研究》,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4〕劉小敏主編:《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險制度研究》,中國出版集團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
〔5〕陳楓、範英主編:《南雄特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範英、劉小敏、董玉整、胡浩民主編:《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
〔7〕張興杰、史傳林、王建平主編:《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8〕朱光潜:《關於人性、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文藝研究》1979年第3期。
〔9〕薛晴:《我國的人道主義和异化問題的争論》,《理論界》2008年第5期。
〔10〕盧之超:《80年代那場關於人道主義和异化問題的争論》,《當代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1〕範英著:《社會與文明漫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
〔12〕範英著:《社會與文明漫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頁。
〔13〕參考了範英著:《社會與文明漫談》中的《和諧社會中的殘疾人事業》一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
〔14〕參考了範英著:《社會與文明漫談》中的《和諧社會中的殘疾人事業》一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
〔15〕以上内容來源見《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一書内容提要。
〔16〕此題目下《南雄特色研究》的内容來源範英著《社會與文明漫談》中的《廣東30年:三農研究早抓典型》一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