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昭陽區樑堆墓及其保護狀况

  【中文摘要】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樑堆”墓多達數百座,其分佈範圍廣,出土器物精美,反映了漢代朱提(今昭通)的繁榮。但是,目前這些墓葬的保護狀况堪憂。
  
  【關鍵詞】昭陽區   漢代   樑堆   墓葬
  
  Abstract:In Zhaoyang District, Zhaotong, Yunnan Province, hundreds of Liangdui tomb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a wide distribution. Exquisite relics unearthed from those tombs serve as witnesses to the prosperity that the ancient Zhuti (today's Zhaotong) used to enjoy. However, the protections of these tombs are in poor conditions which arouse concerns. 
  
  Key words:Zhaoyang District   Han Dynasty   Liangdui   tomb
    
  昭通市昭陽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與四川、貴州相鄰,西臨金沙江,與四川省金陽縣隔江相望;東南與貴州省威寧縣接壤;迤南進入曲靖市,秦漢時這裏就是“五尺道”〔1〕的樞紐,素有“南滇鎖鑰,西蜀咽喉”之稱。昭陽區腹心地稱爲“昭通壩子”(山間盆地),是雲南的四大壩子之一,氣候温和,土質肥沃,盛産銀銅〔2〕,爲古代人們的生産、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樑堆”是當地人們對分佈於昭陽區壩子及周邊山麓緩坡上高大封土堆的稱謂之一,《民國昭通縣誌稿》卷二“古迹”記:“梁王堆昭城四鄉皆有,似冢而大,傳聞古時有夷名馬湖子據此,擇高阜處鑿穸以掩死者,每至清明日其壻(偦)輪流壘土以爲盡禮,接年如是,遂積成堆。後其種人爲禄氏所逐,遠遁蜀疆,近世常有掘得銅罐、銅鍋、石棺、銀鐲或古劍、五銖錢等物,遂卜其爲古冢。或曰始於樑時,故名梁王堆。又有名爲傜人所居,故一切動用具備,未知孰是。”
  
  關於昭陽區這些大型封土堆墓葬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樊綽《蠻書》卷一記:“從戎州南十日程至石門……第九程至魯望,即蠻漢兩界,舊曲州之地也。曲州、靖州廢城邱墓碑闕皆在。”曲靖州即今昭陽區,所謂“邱墓”當係後世稱的“樑堆”。1960年3月,雲南省文物工作隊組織第一次昭陽區守望鄉桂家院子的一座“樑堆”進行了科學考古發掘〔3〕,從出土的40餘件器物論证,廣泛分佈於昭陽區達300座左右的“樑堆”墓,爲漢晋時期的墓葬。
  
  昭陽區所在地,漢晋時期稱“朱提”,文獻記載,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在犍爲郡屬下開始設置朱提縣〔4〕,是雲南最早設治的地區之一,元封時爲南部都尉〔5〕。隨着西漢武帝對南中地區的强略,“漢通西南夷道……,乃募豪氏田南夷”〔6〕,朱提地區經濟文化逐漸侔於内地。東漢以後,漢安帝永初二年(108),改犍爲南部爲屬國〔7〕。“朱提郡……先有梓潼文齊,初爲屬國穿龍池,溉稻田,爲民興利,亦立爲祠。大姓朱、魯、雷、興、仇、遞、高、李、亦有部曲。濱犍爲,號多士人,爲寧州冠冕”〔8〕,朱提的經濟文化進入繁榮時期。建安二十年(215),蜀漢政權在此設郡,兩晋、南北朝因之。漢晋時期,朱提從縣到郡的發展軌迹,折射出漢晋王朝對這一區域經營的不斷加强,這或者是因爲朱提處於開發西南的重要門户和當地盛産銀、銅,今天昭陽區壩子中廣泛分佈的纍累“樑堆”墓,正是漢晋時代强大經濟實力的見证。
  
  關於“樑堆”墓當地村民有多種不同的稱謂,在灑漁河流域的灑漁鄉、樂居鄉、蘇家院鄉叫“樑堆” 或“猺堆”。舊圃鎮沙壩、後海子、土城、大村亦叫“樑堆”。 舊圃鎮三甲村、永豐鎮元龍村叫“閻王堆”,而永豐鎮的禄蔭、青坪、新民亦叫“樑堆”,昭陽區城以南守望鄉的甘河、水井灣、白泥井、劉家海子、八仙、葫蘆坪一帶叫“狼堆”,太平辦事處的二平寨、省耕塘一帶叫“樑堆”,江西地、黄竹林一帶叫“狼堆”或“樑堆”,北閘鎮、龍泉辦事處一帶叫“樑堆”。
  
  昭陽區“樑堆”墓的數量及分佈,以前尚未有過介紹和統計。1963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在《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發掘》報告中稱:“昭通附近的東漢墓葬,經過調查的已達三百座左右……”〔9〕。筆者從1982年至2010年近30年的時間,下鄉上百次,深入二十個鄉、鎮、辦事處,走訪群衆上萬人,對“樑堆”墓進行全面的調查,現把所掌握的情况按行政區域略作介紹。
  
  一、 分佈及出土器物
  
  1.蘇家院鄉“樑堆”墓
  
  1982年調查發現31座,現存4座,主要分佈在坪子、雙河、迤那三個村社。
  
  爛墳院“樑堆”墓群,位於坪子村九社,分佈在平山頂、小石岩、大地頭、爛墳院、的小丘陵上。調查發現11座,現存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7′41.9″,東經103°35′21.4″,海拔高程1964米。清代末期被盗,1983年後陸續挖毁10座。現存此座直徑23米、高2米,出土器物有車馬飾、泡釘、五銖錢、銅環、鐵環首刀等,現爲昭陽區博物館收藏。從盗洞可以看出墓室爲長方形雙室並列,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觀音廟“樑堆”墓,位於坪子村十四社。地理坐標:北緯27°18′24.73″,東經103°34′48.11″,海拔高程1934米。1964年左右村民種地挖毁部分封土,現已幾乎夷平。
  
  蘇家院“樑堆”墓群,位於蘇家院村五、六、七社。調查發現12座,現存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9′39.9″,東經103°34′27.2″,海拔高程1936米。直徑11.7、高1.28米。清代末期被盗,1978年至1985年村民種地、建房挖毁。
  
  祠堂梁子“樑堆”墓,位於迤那村十社,調查發現2座,現存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8′4.28″,東經103°34′5.05″,海拔高程1946米。清代末期被盗,1966年至1981年連續多次被盗,1982年挖毁一座,另存一座已挖毁部分封土,東西長18米、南北寬4米、高1.2米,封土較細而夯實。
  
  平山頂“樑堆”墓,位於雙河村二十七社。地理坐標:北緯27°17′10.5″,東經103°35′24.0″,海拔高程1955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紀80年代連續多次被盗。現存直徑16、高1.3米,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2.樂居鄉“樑堆”墓
  
  圖一   仁和村樑堆墓(图片略)

  1982年調查發現20座,現存10座,主要分佈在仁和、中河兩個村社。
  
  仁和“樑堆”墓群(圖一),位於仁和村十三社。調查發現9座,現存6座,分佈於昭大公路兩旁。地理坐標:北緯27°20′35.2″,東經103°35′36.7″,海拔高程1926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多次被盗,1981年至1992年村民種地陸續挖毁。現存6座,封土直徑5~12米、高1~3米,從暴露的墓室看,爲長方形劵頂,長3米、寬1.2米,出土有牧馬圖 、車馬出行圖漢磚,昭陽區博物館采集數塊收藏。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楊家院“樑堆”墓,位於仁和村十二社。調查發現5座,現存2座。地理坐標:北緯27°20′23.0″,東經103°35′27.0″,海拔高程1941米。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多次被盗,1981年至1992年村民種地陸續挖毁3座,現存2座直徑8~17米,高1.7~2.1米。墓室裏發現未經加工的石塊,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三家寨“樑堆”墓,位於仁和村二社,調查發現2座,呈南北向分佈,相距約70米。地理坐標:北緯27°20′51.2″,東經103°35′28.0″,海拔高程1900米。20世紀30年代被盗,1981年至1985年村民種地挖出陶罐,其中一座直徑10米、高1.5米,另一座直徑11米、高4.2米,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3.灑漁鄉“樑堆”墓
  
  1985年至1992年調查發現14座,現存2座,分佈於灑漁河上游大橋村東、西兩面山麓下。
  
  
  小灣子“樑堆”墓,位於大橋村二十六社山頂上,調查發現2座,第一座地理坐標:北緯27°24′27.4″,東經103°36′36.9″,海拔高程1933米;第二座地理坐標:
  
  北緯27°24′27.0″,東經103°36′32.7″,海拔高程1927米,兩座相距約80米。民國初年被盗,1978年再次被盗,1983年後村民種地破壞,封土基本夷平。
  
  圖二   李家灣樑堆墓墓室内景(图片略)
  
  李家灣“樑堆”墓群(圖二),位於大橋村二十社。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12座,現存2座,相距約150米。地理坐標:北緯27°25′03.0″,東經103°36′16.7″,海拔高程1920米。爲磚室和石室兩種封土堆墓,清代末期至中華民國初年相繼多次被盗,1984年至1989年被村民種地挖毁10座。現存2座封土直徑8~12米,高0.7~3米,其中一座爲石室墓,墓室長5.5、寬2.7、高2.3米,墓道長1.9、寬1.4、高1.45米,劵頂,長方形石條砌造,出土器物有銅洗、銅釜、摇錢樹、鐵劍、陶罐、陶竈、陶鷄、石蟾蜍等〔10〕。
  
  4.青崗嶺鄉“樑堆”墓
  
  位於水營村七社,1991年調查發現3座,現存2座,相距30米。地理坐標:北緯27°31′41.9″東經103°43′33.5″,海拔高程1985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村民種地挖出一銅釜,交當時昭通縣文化館,現爲昭陽區博物館收藏。現存2座直徑9.6~11.7米,高0.8~1.2米,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5.舊圃鎮“樑堆”墓
  
  1986年至1994年調查發現12座,現存3座。主要分佈在沙壩、三善堂、大村、三甲、後海子五個村社。
  
  端公寨“樑堆”墓,位於三善堂村十社村子西面緩坡上 。地理坐標:北緯27°20′48.9″,東經103°37′46.7″,海拔高程1949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紀30年代再次被盗,1985年後村民種地嚴遭蠶食,現存直徑5、高1米, 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荒山“樑堆”墓,位於大村四社。地理坐標:北緯27°19′46.3″,東經103°38′23.0″,海拔高程1940米。據村民描述:“大約在1975至1976年之間,在“樑堆”裏挖出朱雀、銅燈、銅馬、銅盤、大青磚等器物,並交到城裏。”1976年至1978年村民種地、栽樹夷平。
  
  老墳山“樑堆”墓,位於大村二社。地理坐標:北緯27°19′20.2″,東經103°38′07.5″,海拔高程1950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紀30年代再次被盗,1972年後種地幾乎夷平,現在地裏還可以挖出殘磚。
  
  金竹林“樑堆”墓,位於大村三社。地理坐標:北緯27°18′41.47″,東經103°38′0.70″,海拔高程1947米。清代末期被盗,1964年後陸續遭到破壞,現殘存直徑7米,高0.5米。
  
  昇半種、三堵墻“樑堆”墓,位於大村四社。地理坐標:北緯27°17′44.9″,東經103°38′39.7″,海拔高程1933米。2010年筆者再次到此調查,據76歲朱鄉銀老人介紹:“幾歲時封土堆還很大,文華大革命前(1964至1965年)在昇半種地挖出過青磚。”現在他家火塘邊還鑲有當年墓室底部挖出的青磚,1975年種地時挖毁。老人還介紹:“在昇半種地相鄰的山包上(名三堵墻),也挖出過青磚。”據此分析,此處至少有兩座“樑堆”墓。
  
  塘房“樑堆墓”群,位於三甲村五社,調查發現3座,現存2座。地理坐標:北緯27°18′26.3″,東經103°38′02.2″,海拔高程1951米。1951年前被盗,1988年挖毁1座,現存2座直徑9~14米、高3~3.5米。
  
  6.永豐鎮“樑堆”墓
  
  1987年至2000年調查發現28座,現存2座,主要分佈在緑蔭、元龍、青坪三個村社。
  
  陳家營“樑堆”墓群,位於元龍村九社北面小丘陵上,調查發現5座,現存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7′48.98″,東經103°38′19.13″,海撥高程1962米。直徑3米,高1.5米。據當地一安姓村民介紹:“以前封土堆較大,有三室,相互連通,有排水溝,頂上圓拱形,底部鋪有細沙”。其它4座均在1981年左右種地、修路挖毁。
  
  王家老屋基“樑堆”墓,位於元龍村六社。地理坐標:北緯27°17′45.5″,東經103°37′52v1″,海撥高程1975米。中華民國初年被人挖過,據當地村民訾昌舉、周文芳介紹,大約在1971年至1980年挖出過大量青磚。現已幾乎夷平,封土略高於地表。
  
  楊家墳“樑堆”墓群,位於元龍村四社,調查發現3座。地理坐標:北緯27°17′18.6″,東經103°38′33.1″,海撥高程1917米。2000年筆者到此調查時,村民龍碧雲介紹:“1970年因耕地將土推平,發現大量花磚。”現已夷平。
  
  團包包“樑堆”墓,位於元龍村一社。地理坐標:北緯27°16′56.3″,東經103°38′32.2″,海撥高程1923米。據村民王德安老人(74歲)講:“大約1958年左右(改田時)挖出青磚,比現在的厚,有花紋,大家都叫花磚。” 1981年後陸續夷平。
  
   納吉塊“樑堆”墓群,位於緑蔭辦事處十四社,調查發現4座。地理坐標:北緯27°16′31.9″,東經103°38′40.9″,海拔高程1897米。據當地村民介紹,在1950年前就已破壞,1985年後挖毁。
  
  煙堆山“樑堆”墓,位於緑蔭辦事處煙堆山上,調查發現3座。地理坐標:北緯27°16′25.1″,東經103°39′40.4″,海拔高程1974米。據該村陳文寬老人介紹:“1965年左右煙堆山上曾有三處發現過青磚,其中一處挖出過陶罐”,1982年左右挖毁。
  
  青草坪“樑堆”墓群,位於緑蔭村二十三社,調查發現5座,現存1座。地理座標:北緯27°16′40.3″,東經103°40′48.4″,海拔高程1944米。20世紀30年代被盗,70年代再次被盗。現存直徑8米、高1.2米,1994年修二級公路取土而遭破壞。
  
  7.守望鄉“樑堆”墓
  
  1987年至1991年調查發現35座,現存14座,主要分佈在甘河、水井灣、劉家海子三個村社。
  
  訾家村(又名周家坡)“樑堆”墓群,位於劉家海子村四社東面淺丘陵上,調查發現9座,現存5座。地理坐標:東經103°45′13.5″,  北緯27°18′29.3″,海拔高程2001米。20世紀七、80年代開採褐煤挖毁4座,有3座封土幾乎夷平,其於2座直徑在6至10之間,高在2至3.5米之間。20世紀初被盗,70年代再次被盗,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圖三   甘河村灣子樑堆墓(图片略)
  
  範家坡“樑堆”墓,位於鷄窩院子村子南面坡頂上。地理坐標:東經103°45′10.1″,北緯27°18′22.9″,海拔高程1989米。20世紀70年代被盗,2010年再次被盗,現場保存大量完整的幾何紋漢磚,封土夷平。
  
  灣子“樑堆”墓群(圖三),位於甘河村十社,調查發現4座,現存3座。大墳山頂上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7′56.7″,東經103°44′13.4″,海拔高程1947米。直徑11.5米,高1.9米,該墓2007年被盗,據調查,挖出陶罐、摇錢樹等文物。平山頂墳場2座,地理坐標:北緯27°18′00.4″,東經103°44′27.3″,海拔高程1963米。直徑在12至16米之間,高在1.8至4米之間。1981年至1993年連續多次被盗。鬆毛山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7′44.7″,東經103°44′26.9″,海拔高程1954米。1982年左右因耕地破壞,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圖四   甘河村學莊樑堆墓(图片略)
  
  甘河學莊“樑堆”墓群(圖四),位於甘河村四社,調查發現3座,相距20米左右。地理坐標:北緯27°17′53.3″,東經103°43′15.8″,海拔高程1929米。直徑8~18米,高1.4~3米。1980年左右被盗,南面一座頂部挖平,中間一座1981年左右村民修建清真寺挖毁一半。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孟孝琚墓,位於劉家海子村八社馬家灣村子中。地理坐標:北緯27°18′37.6″東經103°45′31.7″,海拔高程1932米。清代末期被盗,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次被盗,墓室外露,部分石條還殘存在墓室裏,現存直徑2.5米、高0.3米。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墓前出土石碑一通,上段殘,高1.4米,寬0.8米,直行隸書,記述墓主孟廣宗,後改名孟璇,字孝琚,爲昭通“南中大姓”等内容。
  
  白泥井“墓葬”群,位於劉家海子村二社,調查發現7座,現存4座。地理坐標:北緯27°18′59.3″,東經103°44′13.8″,海拔高程1920米。直徑在3至10米之間,高在0.5至1.4米之間。1954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清理兩座,封土直徑7~15米、高3~5米。墓室有長方形單室、長方形前後室、丁字形帶耳室、品字形幾種。出土器物有五銖錢、銅釘、車馬飾、殘鐵劍、摇錢樹殘片、陶竈等〔11〕 。在其它墓葬中出土有青銅洗,底部鑄篆書“永建五年朱提造”。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8.鳳凰鎮辦事處“樑堆”墓
  
  1994年調查發現15座,現存3座,主要分佈在南温泉、迎豐兩個社區。
  
  桂家院子“樑堆”墓,位於南温泉社區四組。《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發掘》提到:“桂家院子在昭通城東約兩公里。村子前後有大冢十多座,其中封土最大的一座,在封土東部露出花磚墓室兩個,出土有車馬人物和雙龍形畫像磚及幾何紋花磚”〔12〕 。現殘存一座,地理坐標:北緯27°19′05.7″,東經103°44′14.35″,海拔高程1917米。南北直徑4.2米,東西直徑3.1米,高0.9米。雲南省文物工作隊1963年發掘兩座,出土有摇錢樹、五銖錢、洗、釜、甄、環首刀、鐵劍、金環、碗等文物五十餘件。其餘均在1964年左右全部被盗,1981年左右全部挖平,至今或爲耕地,或爲住房,昔日的大冢已不復存。
  
  大院村“樑堆”墓,位於迎豐村六社。地理坐標:北緯27°18′54.8″,東經103°43′10.3″,海拔高程1939米。現存直徑12米,高0.2米,1971年左右被盗,2009年再次被盗,墓室及周圍挖出大量幾何紋及車馬圖漢磚,昭陽區博物館采集數塊收藏。
  
  石油庫“樑堆”墓,位於南温泉社區五組,調查發現2座,現存1座。地理坐標:北緯27°19′19.66″,東經103°43′48.90″,海拔高程1944米。2008年據昭通供電局一陳姓退休職工介紹:“在20世紀70年代他在石油庫内發現一大型封土堆墓,裏面有壁畫,墓頂上面是儲油罐,墓前是石臺階。” 筆者到油庫尋訪,早在1973年挖毁。在此墓圍墻外北面約100米處殘存1座,墓室外露,封土直徑3.2米,高0.5米,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9.太平辦事處“樑堆”墓
  
  1986年至1995年調查發現33座,現存11座。主要分佈在水塘壩、江西地、二平寨社區。
  
  象鼻嶺“樑堆”墓群,位於太平辦事處水塘壩村三社,調查發現10座,現存6座。地理坐標:北緯27°19′32.7″,東經103°44′02.5″,海拔高程1927 米。直徑5~12米,高0.3~1.3米。1975年左右部分被盗,1981年至1991年再次被盗。出土器物有夾沙灰陶罐、陶杯、陶碗、摇錢樹等。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二平寨“樑堆”墓,原有3座,現已無存。1954年出土“孟騰之印”,1972年出土孟琴子母印,大、中、小共三枚,大印刻“孟琴之印”,中印刻“孟琴”,小印刻“伯稱”,現爲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收藏。
  
  江西地“樑堆”墓群,位於陶器廠北面江西地梁子上,調查發現13座,現存1座。地理坐標:北緯27°20′11.98″,東經103°44′35.52″,海拔高程1959米。中華民國初年被盗,1938年前後再次被盗。現存此座直徑8米、高1.2米,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1986年當時的昭通地區文物管理所、昭通市博物館在此調查,其中一座墓室暴露,裏面發現文字漢磚,模印“八千萬侯”四字,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原昭通地區文物管理所)采集數塊收藏。
  
  圖五   曹家鬆林樑堆墓(图片略)
  
  曹家鬆林“樑堆”墓群(圖五),位於黄竹林村八社,調查發現6座,現存3座。地理坐標:北緯27°20′24.3″,東經103°46′55.0″,海拔高程2004米。清代末期被盗,其中3座在1976年前後挖毁,另3座直徑在11.2至17.5米之間,高在1.2至2.3米之間,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沙子坡“樑堆”墓,位於黄竹林村十一社。地理坐標:北緯27°21′03.4″,東經103°47′30.0″,海拔高程2018米。清代末期被盗,1982年至1991年逐漸挖毁,現存直徑14、高0.5米,封土爲淺黄色,較細而夯實。
  
  10.小龍洞鄉“樑堆”墓
  
   2000年調查發現1座,位於中營村十社將軍坡上。地理坐標:北緯27°19′36.5″,東經103°47′04.5″,海拔高程2047米,已遭破壞,墓室外露,殘磚遍地,盗掘時間不詳。現存直徑9.8米,高0.3米。
  
  霍承嗣壁畫墓,位於舊圃鎮後海子村,1963年發現,雲南省文物工作隊派人清理,1965年遷至城内,現位於昭陽區文淵街105號昭通市實驗小學校内。地理座標:北緯27°20′24.3″,東經103°46′55.0″,海拔高程1920米。此墓建於東晋太元十至十九年(385—394),封土堆南北直徑29米,東西直徑24、高8.2米,墓壁石條鑲砌。墓内四壁及頂棚繪製彩色壁畫,墓主盤膝而坐,兩旁是侍從、家丁、部曲等人物畫像70多個〔13〕 ,墓主人畫像旁有題句八行,題句中有“太元十□年二月五日改葬朱提”字樣。
  
  此外,還有一些早已夷平而今無法確定地理位置的“樑堆”墓有:龍泉辦事處鴨姑海子2座,螃蟹河2座,大圍墻3座(出土有“永元五年堂狼”青銅洗)〔14〕 ,氣象局梁子4座,冷凍廠梁子3座,省耕塘3座,出土有畫像石棺。北閘鎮小米寨官事地1座,櫃子洞1座(1935年出土“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青銅洗)〔15〕 。鳳凰辦事處小鳳凰山上2座;太平辦事處曹家堖包4座,1937年出土摇錢樹石座一方,上刻朱雀、玄武及文字:“建初九年戊子造”。樂居鄉茨泥巴4座,出土有青銅鏡,現爲昭陽區博物館收藏。舊圃鎮後海子2座,1965年發掘一座壁畫墓並遷進城内加以保護,田家梁子1座,出土有巫師陶俑,現爲昭陽區博物館收藏。蘇家院雙門嚕2座,1982年挖毁。永豐鎮元龍村頭甲6座,1971年左右挖毁。守望鄉甘河村八社7座,水井灣村郭家坡3座,1992年昭陽區博物館到此調查,采集到一青銅朱雀、陶質大板瓦及碎陶傭。馬家灣南面山上7座,2008年村民採沙挖毁。蘇家院鄉徐家壩2座,王家灣2座,1983年挖毁。
  
  二、墓室結構
  
  從建國以前至2010年已揭露和發掘的“樑堆”墓,按其建造結構和材料的不同,可分爲三種類型。
  
  長方形單室磚室墓。外形爲圓形封土堆,直徑12~15米,高3~5米,封土較細,雜質較少,色純,多爲淺黄色,粘性適中,夯實後不易透水,乾燥後不易開裂。墓室爲長方形,長2~2.3、寬1.5~2.2、高1.6~1.8、壁厚0.23米左右。墓室前面有短小墓道,長1.8米左右。墓頂用梯形磚砌作半圓形,底部用花磚平鋪,兩側有排水溝。整個墓室均用花轉砌造,磚的一側模印各種圖案,目前發現的有菱形紋、幾何紋、牛耕圖、車輪圖、車馬出行圖、奔驢圖、雙龍圖、文字、人物圖等。這類長方形單室墓在當時非常流行,在樂居壩子、灑漁壩子、昭陽區城壩子均有發現。如1963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桂家院子清理的一座墓,1954年在白泥井發掘的一座墓,1981年坪子村小石岩、平山頂、亂墳院村民開墾種地挖毁的四座墓,茨泥巴村民建房挖毁的一座墓,象鼻嶺、小鳳凰山被盗的幾座墓,均爲長方形單室磚室墓。
  
  磚石混合墓。外形尺寸與墓形結構跟單室墓差不多,墓室爲長方形,有雙室並列和前後室兩種,四壁及券頂用花磚及石塊砌造,墓室尺寸亦跟單室墓差不多,底部用花磚平鋪,如1963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桂家院子清理的另外一座墓,1954年在干溝清理的二號墓,均爲雙室磚石混合墓。
  
  石室墓。外形跟其它磚室墓差不多,墓室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墓室前面有短小墓道。長方形石室墓如在灑漁鄉李家灣發現的一座,整個墓室全部用石條砌造,頂部爲半圓形。正方形石室墓如在舊圃鎮後海子發現的一座,四壁全部用石條砌造,並往頂部逐漸收,形如覆鬥。
  
  三、墓主身份及年代
  
  從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器物來看,昭陽區的“樑堆”墓與相鄰地區貴州省赫章、清鎮、平壩、安順、黔西、威寧,四川省宜賓等地的漢、晋墓形制尤爲相似,出土器物的形制與組合都是一樣的,特别是昭陽區“樑堆”墓中出土的石棺及其畫像與四川的風格略同。昭陽區“樑堆”墓出土器物年代比較明確的有東漢永建五年銅洗,東漢建初九年摇錢樹石座。出土貨幣有漢五銖,王莽時的貨泉、大泉五十,蜀漢時的“直百五銖”。 霍承嗣壁畫墓有題字“太元十□年二月五日改葬朱提”,太元爲東晋孝武帝年號,即在公元386~395年,證明這類墓葬沿襲時間比較長,從東漢一直到兩晋。《華陽國志·南中志》記:“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高、毛、李爲部曲……。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出土的印章有:1954年二平寨出土的“孟騰之印”,1973年在其附近出土的“孟琴之印”。喻爲滇中瑰寶的孟孝琚碑亦出土於馬家灣灣“樑堆”墓前,凡此均可以證明這些墓主人應是當時的“南中大姓”。
  
  四、保護現狀
  
  昭陽區“樑堆”墓遍及十二個鄉、鎮、辦事處,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出土器物之精美,充分顯示了漢代朱提(今昭通)的繁榮,先民們在這裏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這些纍累“樑堆”墓就是最好的見证。截自2010年止,筆者經過調查發現的“樑堆”墓有207座,現存53座。有的是清代以前就遭破壞,有的在中華民國年間挖毁,有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房屋及農田基本建設挖毁,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盗墓之風無比猖厥,到處挖得千瘡百孔,幾乎是十墓九空。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後,村民們不斷蠶食,夷平種地。上述種種現象,不得不令人擔憂和心痛,現已面臨朝不保夕的地步,要不了幾年剩下的幾座也就“壽終正寢”了。
 
  注釋:  
  〔1〕《史記·西南夷列傳》。  
  〔2〕《後漢書·地理志》記:“朱提(今昭通)山,出銀銅。”  
  〔3〕葛季芳:《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發掘》,《考古》1960年第5期。  
  〔4〕《漢書·地理志》。  
  〔5〕《華陽國志·南中志》。  
  〔6〕《史記·平準書》。  
  〔7〕同〔5〕。  
  〔8〕同〔5〕。  
  〔9〕葛季芳:《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發掘》,《考古》1960年第5期。  
  〔10〕《昭陽區文化體育志》,2008年, 頁123。  
  〔11〕同〔10〕,頁123。  
  〔12〕同〔9〕。  
  〔13〕同〔10〕,頁123。  
  〔14〕孫太初:《朱提堂狼銅洗考》,載《雲南青銅器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頁190。  
  〔15〕同〔14〕。

  (李文奇,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博物館,館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