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廣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已取得豐碩成果,表明廣東是文物資源大省。今後,我們還面臨着建設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務,因此文物普查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關鍵詞】廣東省 文物 普查 成果
Abstract:The third cultural relics census carried out in Guangdong have resulted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shows Guangdong is abundant with cultural relics resources.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task of construction the Cultural Strong Province.
Key words:Guangdong province cultural relics census result
自2007年9月,廣東省按照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國發〔2007〕9號)要求,制定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成立普查機構,組織普查隊伍,開展普查工作以來,全省普查工作者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大局、開拓創新、努力奮鬥、攻堅克難,很好的完成實地調查工作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高度重視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認真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積極推進普查工作的開展
1.各級政府成立普查機構,落實責任,組織普查隊伍,爲普查工作的開展提供組織保障
2007年8月,廣東省文化廳召開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博系統動員大會,宣告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始啓動。9月10日,省政府發文成立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由副省長任組長,省政府副秘書長和省文化廳長任副組長。9月21日,省文化廳發文成立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此後,全省各地級市及各縣(市、區)也分别成立了普查領導小組和普查辦公室。與此同時,各地按全省統一部署,123個行政普查單元分别組建了普查隊。21個地級市中,有13個市組建了市級普查隊,其中東莞市與中山市分别組建了三個普查隊。此外,一些經濟開發區、風景名勝區也組建了普查隊,有力的支持和配合了所在縣域普查單元的工作。使普查工作真正做到了不漏村、不漏塊。
2007年9月,在參加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電視電話會議後,廣東省隨即召開了貫徹會議。2008年9月,雷於藍副省長主持召開了全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第二次(擴大)會議精神,精心部署第二階段文物普查工作。各級地方政府都主動將文物普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去落實,通過省與地市、地市與縣(區)簽訂政府責任書的方式明確了普查工作的目標責任、工作進度和完成期限,並將普查完成情况列入領導班子政績考核。
2.采取各種形式開展宣傳活動,使三普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瞭解、支持和配合
全省各級文物普查機構十分重視普查的宣傳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相關媒體發佈普查信息,發動廣大群衆提供文物點綫索。二是通過召開座談會,印發文物普查傳單,發放調查問卷,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參與文物普查工作。三是專門製作了5000多個印製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字樣的普查專用包和工作背心,發給普查一綫隊員。四是印製了《文物保護法規匯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廣東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一批書册向相關人員發放。五是一些市、縣電視臺與普查人員一起走村串户,對重大發現進行專題報導和跟踪報導。六是有的縣(市、區)利用文化下鄉、“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産日”等文化活動,深入到鄉、村、户和田間地頭,大張旗鼓的宣傳文物普查。共同營造了一個全民參與、支持文物普查、宣傳文物知識的良好工作氛圍。省普查辦與廣東電視臺合作製作了文物普查公益廣告,在廣東新聞臺、衛視臺播出,在全省範圍内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促進作用。爲反映全省普查的進程和做好各地的普查工作交流,省普查辦迄今爲止編印《普查工作簡報》100多期。在普查過程中,省普查辦爲宣傳普查新發現的重要成果,先後編印了《2008年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2009年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和《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並組織編印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員風采録》,謳歌了各地普查隊員的優秀事迹。
3.落實經費
各級政府撥出普查專項資金,保证了三普工作的開展和順利進行。迄今我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經費共9996萬元。省財政撥給普查專項資金2950萬元,其中下撥各地市、縣(區)普查補助經費共1627萬元(不含下撥器材購置費)。地市級投入普查經費共3246萬元;縣、區級投入普查經費共3800萬元。中央財政對我省普查投入的補助經費爲86萬元,並給予縣(區)級試點驗收補助和省級驗收補助2萬多元。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經費的及時到位,爲我省文物普查第二階段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爲保障文物普查一綫隊員的切身利益和個人安全問題,我省財政廳專門下達文件,明確一綫隊員每天的生活補助及公雜費爲80元,人身安全保險賠償額不少於50萬元。體現了政府對普查隊員的關心和對普查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4.精心組織培訓,建立一支有知識、有能力、能喫苦的普查隊伍
2007年8月至2007年底,省文化廳(文物局)、省普查辦共舉辦了五期文物普查培訓班,培訓了縣級以上普查隊員近500人。2008年,全省多數地級市以及多數縣、區又舉辦了文物普查培訓班,培訓了一批普查隊員及鎮級和重點行政村派出的普查聯絡員。據統計,各級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945人、普查隊147個,普查隊員1149名,聯絡員2萬多人。各地還有一些志願者、退休幹部參加了普查隊。這樣一支有文化、有朝氣、有熱情、有幹勁的普查隊伍,是普查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爲貫徹實施國家普查辦“南寧冬季輪訓”會議精神,省普查辦專門舉辦了全省普查隊長培訓班,加强了對普查工作質量的輔導和管理。爲幫助省内二、三類經濟欠發達地區解决普查設備不足問題,省普查辦購置下發了文物普查器材一套四件(二類地區三件),其中下發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手持GPS各103臺;紅外綫測距儀58臺。切實地推動了這些地方實地調查工作的開展。
二、創新工作方法,克服各種困難,積極開展實地調查,確保文物普查數據科學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使三普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1.經過全體普查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克服寒來暑往的種種困難,完成了對全省123個縣域(含東莞、中山兩個地級市)普查單元、1601個鄉鎮(街道、民族鄉)、25911個行政村(社區)的實地調查,普查覆蓋率達到100%。
爲了更好地完成普查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各地結合實際,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例如:一些地方采取分片包干的“拉網式”調查法,收到了“不漏鄉、不漏村、不漏户、不漏地塊”的效果;一些地方通過查閲縣誌等文獻資料和認真總結前兩次文物普查工作經驗的辦法,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了文物綫索;一些地方則根據文物分佈特點,選定科學合理的普查路綫,按照先一般後重點、先易後難的辦法進行普查等。這些創造性的工作方式既保障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進度,也達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和推廣。
各地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將嚴把進度關和强化質量關的要求貫穿於普查的各個環節。在實地勘查過程中,普查隊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制定的工作規範和技術標準,對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現場勘測,數據采集盡力做到記録準確,測量精確,繪圖規範;在資料整理過程中,普查人員認真填寫各類登記表,做到項目資料完整,描述基本準確;在核查過程中,各級普查辦對普查隊(組)所報數據進行認真審核,復核數在20%以上。省普查辦還建立了普查復核工作制度,組建了十個督查組,每個督查小組負責2至3個市的文物普查技術指導和普查復核工作。省普查辦根據工作需要,召開部分督查復核工作小組工作會議或全體會議,交流情况,協調普查工作。爲確保人員培訓、設備配置、落實普查工作經費和普查試點工作的順利完成,省文物普查辦對全省各地提出加快實地調查進度要求。雷於藍副省長親自到實地考察文物點,并親切問候一綫普查隊員,給全省文物普查工作者極大的鼓舞。省文化廳領導、省文物局領導以及省文物普查辦各督查復核組加强了對各地普查工作的督導。有力地推動了普查工作進度,也對各地的普查數據質量起了很好的作用。
2.搞好地市級的審定和省對縣、區的實地調查驗收,確保普查數據達到規範的標準。根據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驗收指導意見》的要求,我省制定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質量督查與驗收管理辦法》,精心組織了對全省實地文物調查資料的驗收工作。以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爲主體,包括部分市、縣文博專家組成的四個省級驗收專家組全面承擔全省實地文物調查資料的驗收任務。省普查辦還派出專家參與了大部分地市級對縣區的審定工作,爲省級驗收把好第一關。驗收過程中,堅持“數量服從質量”的原則,以縣域爲單元逐個進行,采用總量驗收和抽樣復核相結合的形式,成熟一個,驗收一個。驗收内容包括組織管理驗收、數據質量驗收和調查現場復核三個有機組成部分。自2009年7月對佛山市順德區進行省級驗收試點後,至2010年7月6日,全省123個縣(區)工作單元全部通過省級驗收,抽查登記文本達到20%以上,順利完成了全省的驗收工作任務。2010年11月和12月,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工作通過了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和國家普查辦的整體驗收。
3.全省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7000多處,其中新發現27000多處,復查10000多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消失點1000多處。按全省123個普查單元計算,平均每縣(區)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00多處;按全省1601個鎮計算,平均每鎮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3處。全省共有12000多個行政村(社區)登記有不可移動文物點,占行政村(社區)總量的49%。復查的10000多處中,已公佈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87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7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54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25處。各個類别中,古遺址占總量6%;古墓葬占總量7%;古建築占總量54%;近現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築占總量29%;石刻占總量3%。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反映了廣東省不可移動文物的特色和豐富的文化遺産資源。
嶺南傳統民居、黨史文物、涉臺文物、工業遺産、20世紀遺産、文化景觀等新類型文化遺産在這次文物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視,在新發現文物點中佔有較大比重。繼“佛山順德糖廠”等六處不可移動文物列入《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後,又有“陽山杜步石圍城”等10項被列入《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省普查辦編印的《2008年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和《2009年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共收録重要新發現486項。2011年3月,省普查辦評選並編印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部分縣(市、區)及時將新發現的重要文物點公佈爲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申報省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在普查過程中將一些新發現文物點公佈爲廣州市登記保護單位。
4.本次文物普查培訓了一千多名普查隊員以及五千多名鄉鎮文化幹部、村文化協管員(普查聯絡員)和志願者,新添了一批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文物人才。各地文博專業人員成爲三普工作的主力軍;一些成員單位也選派技術專業人員參加普查隊,有力的支持了普查工作;一些鄉鎮文化幹部在普查過程中,成長爲得力的文物工作者。由此而涌現了一大批優秀個人和集體,2個集體榮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突出貢獻集體表彰;8位同志榮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突出貢獻個人表彰;18個集體榮獲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先進集體奬;138人榮獲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先進個人奬。
5.在普查新發現中,一批重要成果令人鼓舞和關注。全省共調查登記新發現文物點27000多處,占調查登記總量的73%。其中古遺址占總量3%;古墓葬占總量6%;古建築占總量62%;近現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築占總量25%;石刻占總量2%。反映了我省實地調查工作的力度、廣度和深度。
古遺址的重要發現有東莞市清溪鬆崗村窑址,年代爲明清時期,延續至中華民國。位於清溪鎮鬆崗村北部,分佈範圍較大。目前可見的遺迹有窑爐2座,均爲龍窑。殘留有夯土墻體或墻基的房址6間,灰砂搆築的淘洗池(煉泥池)2處,石塊搆築的圓形池1處,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嶺岩礦。遺址中有大量廢棄堆積,采集到大量的青花瓷器、青釉瓷器和褐釉瓷器殘件,種類有碗、盤、杯、碟等日常用瓷,還有窑具匣鉢、窑墊等生産工具。整個生産流程系列如取土、煉泥、製作、燒造以及附屬建築等均有遺迹保存,遺物豐富,産品質量較高,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爲罕見,對研究廣東陶瓷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古墓葬的重要發現有徐聞縣清代鄧邦鑑夫婦墓。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城北鄉文豐園村委會下井村北境嶺,坐東北向西南,爲交椅形墓,寬5、深10.3米,占地面積88平方米。青石砌築。墓園前有石柱圍欄、墓門兩側石獅一對,咸豐元年地界碑各一通,中有石祭臺一個;墓園中部有石牌坊一座,上有匾,前面題刻“年高德邵”,後面題刻“百歲藏臺”四字,兩側楹聯爲“北境大開世界,南陽壯起規模”。墳包前有墓誌銘碑二通,保存完整,墓碑正文爲“皇清頤化例授布政使司經歷純正鄧大府君之墓”,墓主爲鄧邦鑑(清干隆乙戌年-道光庚戌)享年92歲。其右側5米處有鄧公原配夫人墓一座,坐西北向東南,面闊2.6、進深7.4米,占地20平方米。墓碑文陰刻“順化鄧正母和儉吴安人墳”,紀年爲嘉慶十四年八月吉旦。墓葬搆造奇特,極具文物價值。
石刻的重要發現有通真岩岩畫,位於陽江市陽春市春灣鎮前進村委會大銅石村背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具體年代不詳,參考通真岩石刻和通真寺(已廢毁)的年代最早爲宋,推測岩畫的繪製年代在宋至清之間。岩畫下部被清光緒乙酉年(1885)“歌臺暖響”石刻打破。岩畫向南,寬0.8米,殘高0.5米,墨繪綫描佛教初祖達摩“隻履西歸”的故事。畫中達摩祖師額頭高廣,雙目炯然,錫杖倚肩,梵相俱現,正悠然坐於西歸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只履”係在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上,被刻意細描。人物頭部及衣衫涂紅彩,綫條簡括飄逸,禪意盎然。這種以古代摩崖岩畫形式出現的達摩像十分罕見,它的發現爲陽春地區增添了新的文物種類,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古建築的重要發現有始興縣長圍民居,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羅壩鎮燎原村長圍自然村。是一處由圍樓和排屋組成的客家民居,坐北向南,建於清代。總面闊52米,總進深92.2米。圍樓呈長方形,四層高15米。鐵門匾題“人文蔚起”,上下款署“大清咸豐五年”(1855年)和“曾盛堂立”。以河石磚木搆築。圍内中間天井,四周走廊圍遶。有木梯可登樓。外墻牢固結實,底層厚1米。前立三排民居,青磚瓦木搆築。中間祖堂,前後三廳二井。兩側民居均爲二廳四房組合,地面鋪薄青磚。其規模較大,特色顯著,是過去記録較少的一種類型,對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築有很高的價值。
佛山南海區棋盤村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竈鎮南沙新村,共有祠堂、宅屋等十餘座。南沙陳氏自南宋時期遷移至南海開村,明萬曆年間宗族漸旺。棋盤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末清初,至清嘉慶年間大致形成現狀。其中陳氏宗祠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經嘉慶、同治、中華民國時期重修與擴建,形成目前三間五進格局。棋盤村古建築群保存較完整,總體布局巧妙,空間開合有序,保留了明代、清代、民國三個時期建築風格,承載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對研究南宋時期北方移民南遷和北方文化的傳播、研究珠江三角洲歷史龢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惠東縣黄沙塘高橋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白花鎮坦塘村。爲清代四跨式石樑橋,東西走向,横跨黄沙塘瀝,全部用花崗岩石打制而成,橋面長21.57米,寬0.80米,橋高3.8米。石橋結構簡單堅固,既省材省料,又便於排洪,造型簡潔,且堅固實用。是研究惠州地區古代石橋的珍貴實物資料。
近現代建築的重要新發現有廣九鐵路石龍南橋,建成於1911年,是廣九鐵路在東莞石龍跨越東江及其支流的鐵路橋。 1907年,清政府借款修築廣州—深圳段,英國政府修築九龍-深圳段,1911年廣九鐵路全綫築成通車,由廣州站至香港九龍,全長179公里。自建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内地供港的物資主要都是通過廣九鐵路運輸。抗戰時期廣九鐵路石龍南橋屢遭日軍轟炸,1949年後又歷經幾次大修,原鐵軌仍保存完好。1994年,廣深鐵路石龍南特大橋建成通車,2007年廣深四綫石龍南橋建成通車。廣九鐵路石龍南橋、石龍南特大橋與廣深四綫石龍南橋共三橋並立,見证了廣深鐵路的發展歷程和中國鐵路修築技術的不斷進步。廣九鐵路石龍南橋作爲最早的粤港交通綫上的樞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廣州市海珠區潘氏宅院位於廣州市南華中路,屬潘氏私宅,建於中華民國初年。宅院占地320平方米,緑蔭濃密。主樓居於院落中央,爲平面正方形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洋樓,基座處理成半地下室。樓房入口石階高築,兩層正面有寬2米的方柱拱廊,護欄施鐵花。廳内設壁爐。鑲嵌彩畫玻璃的木門窗製作精美。室内柚木地板仍光亮可人。用料考究,施工質量精良,歷經近百年滄桑,主體結構及室内裝飾保存完好。建築形制上有明顯的折中主義風格。潘氏宅院是優秀近現代建築中的經典之作,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水下文物普查的重要新發現有“南澳Ⅰ號”沉船,位於汕頭市南澳縣。2007年因南澳縣漁民的生産活動發現沉船遺址的準確位置。該沉船上的部分器物底部有款“大明年制”。初步斷定該沉船的年代爲明萬曆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爲明代粤東、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窑生産的青花瓷器。“南澳Ⅰ號”水下考古隊對“南澳Ⅰ號”進行前期水下調查、探摸工作。認定沉船貨物以瓷器爲主,沉船的各隔艙板之間有碼放整齊的一摞摞瓷器,成摞瓷器基本上都是呈側立横放並交錯碼放形式。考古隊采集、發掘出水了大量的陶瓷器、金屬器等文物。已出水文物11248件。在船載的瓷器當中,以漳州窑青花爲大宗,瓷器種類主要爲大盤、大碗、鉢、罐以及杯、盞、瓶等,還有相當數量的江西景德鎮所産的青花瓷器與五彩器物。屬於外銷瓷中的常見類型。其他出水文物類型還有木製品、釉陶罐、鐵鍋、銅錢、銅板,以及多種動、植物有機物遺存等。“南澳Ⅰ號”的出水文物和沉船,對於研究船貨來源及産地、海上航行路綫、造船工藝、始發港和目的地等相關歷史課題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綫索和證據。
三、實地調查階段取得的成果,爲進入第三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對實地調查所取得的數據,省普查辦組織專家進行認真的審驗,爲核定最終的數據做好準備。全省各地經省級驗收後,各縣、區對普查數據包進行了復核整理,然後提交給省裏匯總。在匯總前,省普查辦再次組織了一批富有經驗、對普查數據規範要求把握較好的專家,對每個數據包逐條進行核查審驗,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經對各縣、區數據包進行查驗,發現全省普查登記的新發現文物點,其中有少量是不符合登記標準而應予删除的。因此,新發現文物點的總量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核定。
2.對存在問題的初步認識。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我省文物普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些甚至還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爲:
一是一些地方對文物普查工作重視不够,經費投入不足。部分地級市不可移動文物登記數偏少,平均每鎮文物點不足10處,相當數量的縣(市、區)没有發現文物點的行政村達到50%,個别縣(市、區)甚至達到80%,空白村(社區)數量偏多。數據顯示,全省共有50.75%的行政村(社區)没有發現文物點,也超過了半數。雖然登記數量不是評定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但多少反映了當地所擁有的文化資源情况以及普查工作開展的力度、深度與廣度。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個别地方没有落實省普查辦下達的進度計劃,不能按時完成階段性工作,拖了全省的後腿,同時,部分縣市投入的普查經費不足,極個别縣區的財政投入不足五萬元,經費無法保障直接影響了普查工作的開展和整體進度。
二是一些地方在質量控制管理中存在漏洞,影響了文物普查的整體質量。由於有些地方片面追求文物點的數量,出現了將全新翻修後的建築或新建的寺廟進行登記,也有的將一棟完整的古民居分成若干處分别登記,甚至把没有歷史文化内涵的建築登記進來,人爲地使文物點數量大幅度提昇。或是對文物點的認定理解不足,只登録代表性的文物點,忽略同一區域其他相同類型的文物點,造成文物調查總量與實際情况不符。由於考古專業技術人員的不足以及時間等條件的制約,各地古遺址和早期墓葬的發現數量普遍偏少。還有的地方對不可移動文物的登記内容不够完善,文物點描述不够準確,圖紙不够規範,文物普查資料隨意涂改等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查資源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三是重發現、輕保護的現象較爲突出。在普查過程中,缺乏對新發現文物保護與管理的有效措施,“前脚普查,後脚破壞”的現象也有發生,有些地方出現個别單位和個人阻擾文物普查的現象。據初步統計,已登記的新發現文物點中,揭陽、陽江、江門、肇慶、韶關等五市共有27處因年久失修、各種建設工程或自然灾害中被損壞或破壞。肇慶味精廠舊址,因“三舊”改造已於2010年8月被拆除。
如何保護好普查新發現文物點,這是我省文化遺産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經國務院批準,我省獲得三年優惠政策,進行“三舊”改造,建設爲“促進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爲此,省文化廳與省建設廳、省國土廳於2010年6月聯合發出《關於在“三舊”改造中加强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已將“三普”初步登記的文物點名單、位置和簡要介紹等資料報送政府相關部門,提請各地在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的改造工作中,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在全省轉入普查第三階段的時刻,省文化廳於2010年8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核定普查登記的文物點中,對新發現的保存現狀較差的重要文物進行修繕。
3.及時制定第三階段工作計劃,指導各地在整理數據的基礎上轉入第三階段。省文化廳於2010年8月發出《關於做好全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三階段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國家文物局普查辦制定的第三階段六個規範要求,扎扎實實做好第三階段工作。
一是編制好普查工作報告。各級普查辦分級負責,編制本級普查工作報告,按照統一的體例和格式,系統總結文物普查工作進程、成果和經驗,反映各地不可移動文物的實際情况,全面分析文物普查、文物保護事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探索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
二是建立起省級普查數據庫及檢索系統。省普查辦根據各地上報的普查信息資料,建立不可移動文物編碼、不可移動文物分佈電子地圖、不可移動文物信息管理等文物普查數據庫及檢索系統。各市、縣(市、區)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况建立相應的普查數據庫管理系統。
三是編制文物普查檔案。檔案是文物普查重要的成果記録和基礎信息資源,各級文物普查機構將其納入本級檔案管理體系,加强管理,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建檔備案工作規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資料檔案管理規定》,分級負責建立普查檔案。
四是及時公佈不可移動文物名録和文物保護單位。省、市、縣三級分别編制、公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確定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録。要把一大批普查重要新發現,公佈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要完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從法律和制度上給予切實保障。
4.在省級整體驗收後,按照國家文物局專家驗收組和國家普查辦提出的審驗意見繼續做好普查數據的修改和認定,爲全面完成普查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各地普查辦認真制訂普查資料整理出版方案,認真做好文物普查資料的編輯和出版工作,讓全社會共享普查成果。同時,總結表彰在普查中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使普查精神在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揚。
這次文物普查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有力地説明瞭廣東是文物資源大省,文化大省。今後,廣東還面臨着建設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務,因此文物普查意義重大,責任重大,我們深信,按照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有各成員單位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全省廣大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一定能够圓滿完成並取得輝煌的成績。
(邱立誠,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