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湛江石墓的分佈、特色與價值意義

  【中文摘要】湛江石墓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時期,其形制多樣,多聚族而葬。今天仍保存下來的湛江石墓已是當地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遊資源。
  
  【關鍵詞】湛江   石墓   形制   葬俗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one tombs that have been found in Zhanjia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y are diversified in types and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family relations. The stone tombs preserved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s and tourist resources. 
  
  Keywords:Zhanjiang   stone tombs   types   burial customs
  
  湛江市位於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陸地大部分由半島和島嶼組成,地勢北高南低。東瀕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湛江擁有1556公里的海岸綫、101處海灣、20餘個海港,堪稱“海洋大市”。
  
  湛江除流行雷州話外,還流行多種方言,如吴川話、白話、哎話等,是省内方言最爲復雜的城市之一。在雷州半島主要流行雷州話,屬於閩南語系,雷州、徐聞、麻章、霞山均以雷州話爲主;在霞山、赤坎等區流行雷州話和白話(廣府語系),湛江郊區流行雷州話;坡頭區、遂溪、吴川市主要流行吴川話,屬於廣府語系中的高雷係;在廉江部分地區流行哎話,屬於客家語系。
  
  圖一   湛江市石墓分佈圖(图片略)
  
  湛江石墓,就是在墓上用石頭雕成有臺基的轎形、屋形、龜形、棺形等蓋板的墓葬,一般采用玄武岩(湛江稱之爲“青石”)建造,是廣東較有特色的一種墓葬搆築。據目前調查發現,湛江石墓大約有100多座(圖一)。石墓墓主人一般都是有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如麻章謝琨家族石墓群,是目前發現湛江石墓的鼻祖。謝琨,生於東晋哀帝興寧三年(365),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東晋時江左名族謝氏之後,其祖謝據,與東晋名臣謝安、謝石爲兄弟(兄弟六人:奕、據、安、萬、鐵、石);父謝方。東晋恭帝時(419),謝琨宦遊入粤,任學政,任滿,“因兵燹蹂躪”,不能東歸,故家居於交州(雷州),占籍於斯。南朝宋元嘉二十一年(444),謝琨卒,與曾祖母莊氏、夫人陳氏同葬於椹川(遂溪)太平白鴿山,即今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造甲仔村西南山坡〔1〕。1995年10月15日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佈爲第三批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雷州唐氏墓群,它是雷瓊唐氏始祖唐菽林及其家族成員的墓群。唐菽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生於廣西桂林興安縣,出身於書香門第,宦官世家,乃宋朝宰相唐介第六代裔孫。其父唐筠,任桂林府通判。唐菽林是宋嘉定元年(1208)進士,任雷州府推官,卸任後留居雷州開基立業,南宋淳佑四年(1244)逝於雷州。再如雷州朱氏墓群,其中有一座將軍墓,一座進士墓(曾任雷瓊兵道)。
  
  湛江雖是近現代興起的城市,但徐聞、吴川等地是歷史悠久的古港口,秦漢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設有郡縣管理,因此,文化、經濟交流頻繁,居民遷徙、繁衍,斑斑可考,留下不少古遺址、古墓葬。至宋代以來,墓葬的葬制、葬俗頗有特點,宋有灰沙圓頂墓,元有石椁、石轎墓〔3〕。  就這些特别的石墓來説,其分佈範圍較廣,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雷州(78座)、遂溪(12座)、徐聞(9座)爲多,麻章、霞山、坡頭也有少量分佈。石墓又以雷州居多,且多以家族墓群出現,如唐氏墓群有26座(宋、元、明時期),鄧氏墓群有6座(宋、元時期),霞山區牛娘嶺(今海頭街道岑擎村前)樑氏墓群有4座(元、明時期)〔4〕,東嶺莫氏墓群有13座(明代)。
  
  
  湛江石墓,從其形態看,主要有如下幾個類型:
  
  圖二   麻章明轎形石墓(图片略)
  
  1.轎形石墓,主要分佈在雷州、遂溪、麻章。宋、元時有,明代爲多。它一般由基座、轎身、轎蓋三部份組成。如麻章轎形石墓(圖二):建於明代,由轎基、轎身、轎頂三個部分組成。轎身長1.36、寬0.76米,呈長方形;轎頂呈低矮拱形,拱高約0.5米。
  
  2.屋形石墓,主要分佈在遂溪、麻章、雷州、霞山。現發現的屋形石墓中有宋、元、明、清時期形制。它一般由基座、墻身、屋蓋三部份組成,石墓身仿造房屋的結構,雕刻有六到八根柱子。有些屋形石墓比較簡單,只雕刻柱子,如遂溪陳氏屋形石墓(圖三):基座爲兩層青石,四塊青石板組墻身,頂部屋蓋,墻身刻有六根柱子。有些屋形石墓雕刻細緻,如遂溪廬陵周公墓(圖四):建於元代,清干隆年間重修,基座爲須彌蓮花座,三間仿木結構墻身(刻有八根柱子),頂部仿轎蓋。

  圖三   遂溪陳氏屋形石墓(图片略)
  圖四   遂溪元廬陵周公屋形石墓(图片略)
  
  3.龜形石墓,主要分佈在徐聞,雷州也有發現。龜形石墓一般都是明、清時期的,出現較晚。它有兩種形制:一種由基座、龜形石蓋和石碑組成,碑刻一般都内凹;另外一種由基座、墓墻和龜蓋頂組成。如徐聞四爺宫石龜墓(圖五):建於明代,墓基由長方形玄武石構砌。石龜身長1.2、座高0.12、通高0.4米,龜背有龜殻陽紋。龜前石墓碑,玄武石質,高1.02、寬0.55、厚0.12米,碑四沿有廓,内凹。徐聞觀海亭墓(圖六):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99),有石龜蓋頂墓包兩座,均由墓基、龜身、蓋頂組成〔5〕。
  
  圖五   徐聞明四爺宫龜形石墓(图片略)
    圖六   徐聞清觀海亭龜形石墓(图片略)
  
  4.棺形石墓,主要分佈在雷州、遂溪、坡頭,其形制龜形石墓相似。由基座、棺身組成,也有些没有石碑。如遂溪程一公夫婦墓(圖七):建於明代,爲草墓(夫婦合葬墓),墓前分别用青石搆築棺材形墓碑2通。又如坡頭區干塘大石墓(圖八),位於干塘鎮大仁堂村北面挪陽嶺,坐北向南,墓葬的時間不詳,由13塊大石砌成棺材形墓,原有立碑記事,現在碑已遺失。據説,墓中葬的是一頭牛,因爲這頭牛與虎搏鬥,救了主人。於是主人爲牛建了石墓〔6〕。
  
  圖七   遂溪明程一公夫婦棺形石墓(图片略)
    圖八   坡頭干塘棺形石墓(图片略)

  湛江石墓現存數量不多,有些地方對石墓保護不足,以致一些石墓遭到破壞,如雷州陳杞石墓,原爲石墓,墓前有墓碑、石案,周圍有石欄杆。後因各種原因被毁,毁後改爲土堆墓。石墓對湛江地區乃至嶺南地區的墓葬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必需對它們加以保護和研究。
  
  湛江石墓是湛江地區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産,有着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1.湛江石墓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1566年前的南朝宋時期,是一種延續千多年的葬制和葬俗,不但是嶺南地區,也是國内罕見的,可作爲申報國保和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文物和文化資源。
  
  2.湛江石墓形式多樣,年代早晚特徵明顯,這種獨特的葬制、葬俗,雖源自江浙,却發揚光大於嶺南,並形成嶺南特色的墓葬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地方人文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3.湛江石墓,結構堅實,不易損壞,能長期保留,且多爲家族墓群的形式聚族而葬,因此,這種葬制、葬俗,不但以不可移動文物的形式保留下來,而且在清代以前是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形式歷代傳承下來。
  
  4.湛江石墓,不但是當地大姓望族祭祖、追念先祖功德的場所,也是當地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遊資源,必將成爲人們緬懷、觀賞、探索湛江歷史文化的勝地。
  
  附圖:本文圖片由樑炳卿等攝影,特此致謝。  
  
  注釋:  
  〔1〕謝德華:《謝氏族譜》,湛江市雷州市,1994。  
  〔2〕湛江市文物志編委會:《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3〕湛江市文物志編委會:《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4〕湛江市文物志編委會:《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5〕徐聞文化局:《徐聞縣文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6〕湛江市文物志編委會:《湛江市文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李嵐,湛江市群衆藝術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