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登雲軒是揭西縣保存較爲完整的、不可多見的清代中期府第建築之一。其主體建築基本舊貌猶存,是比較典型的客家山地民居建築形式,並糅合了江南一帶的古建築元素,對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古代建築史、建築工藝史和客家人文風俗有比較重要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揭西 登雲軒 古建築 保護 利用
Abstract:The Dengyun Resident is one of the well-preserved and rare residents of Mid-Qing Dynasty in Jiexi Town. Its main buildings are preserved as what they used to be, of the typical style of the hilly Hakka dwellings that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actors of the Southern China. It is of great values to the study of the Hakka dwellings of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and the Hakka customs.
Keywords:Jiexi Dengyun resident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登雲軒,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五雲鎮嶺仔村東部,坐西向東偏北25°,是五雲客家人彭氏十六世祖彭雲峰與其母於清干隆中期創建的府第。登雲軒建築包括登雲軒主體、池塘、古井和外門樓等,通面寬50.3、總進深65.4米,建築總占地面積爲3289.6平方米。是揭西縣保存較爲完整的、不可多見的清代中期府第建築之一(圖一)。
圖一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嶺仔村位置圖(图片略)
一、 自然與人文環境
(一)自然環境
登雲軒,地處五雲洞上洞,五雲河西岸山崗上。五雲洞呈南北走向,東西兩邊各有小山脈,中有五雲河自北向南流,東片山脈有六湖崬(又稱鴨麻引崬)、大建牌、牛欄肚、小坑瀝、風門坳、赤界洋、箕磜窩、山子古、坪門肚、烏石山、龍建、嶺背、虎岩山等,西側有鷄麻峰、大人崬、官印峰、籠鈎山等,今新墟與老屋家是洞口位置,五雲河在此匯入自西向東流的榕江河。嶺仔村建在嶺仔崬山崗上的東、西、南三面坡上,又名嶺仔背、嶺仔寨,發脈於六湖崬(筆架山),西有五雲河(又名長溪,上、下壩),東有匯於五雲河的上、下坑水,地形俗稱“鯉魚上水”,寨頂爲鯉嘴、鯉眼、頭鰭;順寨而下爲胸鰭、鯉身、背鰭,長春祠前之池則處鯉尾,西北側有人工引水渠自龍頸流經鯉嘴前,入鰓鰭池、胸鰭池,到登雲軒前腹鰭雙池。嶺仔之鯉游於長溪,躍過大人崬、官印峯,奔六湖崬、鷄麻峯之龍門而去。其山光水色,茂林修竹,井陌田園,蔚爲勝境。登雲軒西距五雲河950米,西北距太平嶺200米,所在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夏秋多雨,偶有臺風,通常四季無冰雪。(圖二)
圖二 嶺仔村登雲軒在五雲洞的位置(图片略)
(二)人文環境
1.彭氏家世淵源
彭氏源於篯鏗建立的大彭(今江蘇省徐州市),後裔以彭爲姓,篯鏗因稱爲彭祖。至漢有彭宣,封長平侯,居淮陽(今河南淮陽縣),賜淮陽郡君,夫婦合葬陽夏,至今古墓猶存。至唐有彭構雲,博學隱居,世所推崇,天寶中被召至京,玄宗欲官之,辭歸,後遣中使房嘉送歸,賜“徵君”敕命,號其鄉曰“徵君鄉”。 彭構雲乃贛省八大隱賢之一。至北宋有彭延年,生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七日(1009年4月14日)子時,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潮州府志·名宦》府官條載:“彭延年,廬陵人,由大理少卿謫任。……旋隱揭陽浦口村以老,有浦口詩。”〔1〕彭延年入廣任知潮州軍州事,致仕,食邑田百畝,留居揭陽縣浦口村。彭延年仕潮事功,俱載潮志,永祀潮州府名宦祠,爲彭氏入粤潮州一世始祖。彭延年的六子彭鑑,字敬士,號益慎,行新六,生於宋康定元年五月初八(1040年6月19日)辰時,太學生,由揭陽縣浦口村遷興寧縣黄桐鄉,建祠興寧縣城大東門〔2〕。
至五世祖彭德隆,字大興,生宋紹興十六年九月初九日(1140年10月16日)未時,由興寧縣黄桐鄉徙居長樂縣琴江都洋蛟村大屋場(今紫金縣水墩鄉洋蛟犁坑村),建祠犁壁坑〔3〕。
元季,彭受章公妣何氏太,生元大德九年二月(1305年3月),遵明師囑,携漢卿、漢用、漢銘三子,自長樂縣琴江都洋蛟村大屋場輾轉播遷,途經揭陽縣霖田都等地。明洪武間,遷居惠州府海豐縣吉康都五雲洞下洞老屋家,遂爲五雲彭氏開基祖。至明萬曆六年(1578),在下洞建成“彭氏宗祠”,即受章彭公祠〔4〕。
嶺仔村,據十七世祖彭鳳翔清嘉慶七年(1802)所撰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載:嶺子始祖彭繼,字英義,號裕昆,生明萬曆五年八月初八(1577年8月21日)戍時,終清順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1651年3月12日)戍時,乃十世祖彭三樂之次子,明代晚期由周文寨(今洛布寨)遷居嶺子背肇基創業,立村至今已370多年。其孫十三世祖彭宜德等於清康熙年間建英義公祠(即林和田祠)永祀〔5〕。彭繼生四子,方禄、方福、方禎、方禧。方禄,字向廉,號介生,善治産業,自創田園,能履險如夷,克自成家,乃一代之杰祖,其子彭世萬遷居岡上(今五雲鎮龍崗下岡村),譜稱:“延師教子必擇其名宿,始終誠敬不倦,不惜多費”,其子、孫、曾孫創下“兄弟同科雙中舉”、“父子三道臺”、“爺孫五知縣”之學名與官階〔6〕。下岡村及彭如干觀察第成爲嶺仔村遷出的五雲又一歷史名村和官宦府第。彭方福,字向增,號若阜,生明萬曆三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609年5月20日)丑時,公創建懨宏,盡心族務,生平悉本敬恕而行,生宜道、宜德、宜進。彭宜德乃彭雲峰高祖,字世球,號東序,生清順治五年八月二十五日(1648年10月11日)卯時,公立祠妥先,置業垂後,爲立村始祖創建英義公祠,後人也爲他創建了坎下祠,即世球公祠,兩祠均在全國文物三普時登記爲不可移動文物。
彭宜德生五子:登煃、登熛、登炬、登泰、登選。三子彭登炬,字啓俊,號位秀,生清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初一日(1683年7月24日)未時,恩生,生六子:必達、必堯、必魁、必發、必名、必壽。至干隆年間,其孫彭雲峰等爲他倡建了啓俊公祠,又名長春祠,位於寨中廳下門下禾坪,今古迹猶存。嘉慶年間,彭雲峰等又遷建塘肚,今祠大門上門石、祠前旗杆石乃石礎等是老祠原物,長春祠在全國文物三普時已登記爲不可移動文物。
彭必堯,乃彭雲峰之父,字紹祖,號聖述,國學生,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708年1月12日)亥時,干隆三十六年(1771)恭遇覃恩,贈登仕郎江蘇松江府知事,配鄧氏,生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709年10月23日)子時,干隆三十六年恭遇覃恩,貽封太孺人〔7〕。必堯是個孝子,老實厚道,從不與兄弟争家産。鄧氏也是賢能之人,主張以和爲貴。老二必堯與父親登炬,在村裏至今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登炬很想將傳家重任托付於他,因是老二,怎麽也輪不到他,於是在廳堂放了六瓶油,一早就放出風聲説,昨晚分油未均,望六兄弟倒均匀點,一人一瓶,結果五瓶油全拿走了,剩下一個缺口瓶、油又少的没人要,老二才姗姗來遲,不料油裏全是銀元〔8〕。
2.彭雲峰其人
彭雲峰爲五雲彭氏十五世祖彭必堯之次子,名連開,字榮星,雲峰爲號。據彭雲峰五子彭鳳翔所撰《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載,彭雲峰父彭必堯,字紹祖,號聖述,國學生,生平老實持重,教子有方,生清干隆二年二月十三日(1737年3月13日)卯時,卒嘉慶十七年六月初十日(1812年7月18日)巳時,享壽76歲。據清嘉慶二十二年刊本,宋如林、孫星衍等修纂《松江府志》卷三十七《國朝知府表》記載:干隆三十四年(1769)知事“彭連開,廣東人,監生”。同時在“照磨”官一欄記載:“彭連開,知事兼署”〔9〕,即彭連開以松江府“知事”職兼“照磨”職務,身兼二職。這裏的“知事”是協助州府官如知府(從四品官)、同知等辦理州府事務的官員,爲清制正九品官,照磨是負責州府卷章及財政收支之類磨勘審定工作的官員,官制屬從九品。彭雲峰兼照磨職至干隆三十五年(1770)底爲止,三十六年(1771)照磨另由山陰人易紹成充當。知事一職至干隆五十七年(1792)始另由山東人歐陽申頂替。彭雲峰任松江府知事職一任達22年之久。彭氏後人以守宋代先祖彭延年家訓爲尊,誡以守己奉公,其母鄧太特别要求兒輩當官的“不作貪官,不造冤案”,定例每年從家中付給彭雲峰紋銀36枚,以資家庭消費,“墊錢做清官”。20餘年間,松江府累换知府諸官,未换知事。彭雲峰辦案,爲了能讓雙方和解,常暗中以一方名義私自墊資銀給另一方作償,息事寧人,稱“廿載,清風自樹於吴淞”〔10〕,亦彭氏“第一族風”楷模。干隆三十六年(1771),其父彭聖述也因子彭雲峰追贈登仕郎江蘇松江府知事。彭雲峰退職後,回鄉安度晚年。
圖三 登雲軒遠景照(图片略)
彭雲峰於清干隆三十四年(1769),爲其父彭必堯重修墳墓;干隆年間爲其父修建了知事祠(即雲嶺樓),到赤滘高棚及中心寨建别墅兩座;還在寨中廳下門下禾坪倡建長春祠,嘉慶年間遷建塘肚;在松江府任職期間,請人繪製了圖紙,與其母建造了登雲軒。從各方面看來,彭雲峰確是五雲彭氏先人中建樹較大的一位,是登雲軒契據的創立人(圖三) 。
3.歷史沿革
登雲軒所在地五雲鎮嶺仔村,先秦及秦漢均未見於史載,其地屬百越之地,漢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晋分置海豐縣,屬東官郡,宋齊以後因之,隋改屬龍川郡,唐屬循州,五代南漢屬禎州,宋屬惠州,元屬惠州路,明屬惠州府海豐縣吉康都,清雍正九年(1731)從海豐縣分置陸豐縣,也屬惠州府管轄。宋後俗稱五雲洞,應爲宋初楊文廣平南時所謂“南蠻十八洞”之一。清代雍正九年以後,屬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管轄。民國時期,屬陸豐縣五雲鄉。嶺仔村爲五雲彭氏十世祖彭三樂之次子彭繼於明代晚期所創。清康干以降,嶺仔寨名已著稱五雲,或稱嶺紫寨,又名嶺子背、嶺子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雲嶺仔村也屬陸豐縣管轄。1958年大躍進時期,五雲鄉稱五雲人民公社。1965年7月,五雲公社分屬新置的揭西縣,揭西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2月,成立揭西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9月,恢復揭西縣人民政府建制,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揭西縣隸屬汕頭市。1991年12月,五雲鎮嶺仔村所屬揭西縣由新成立的地級揭陽市管轄,一直至今。
登雲軒爲彭雲峰等所創建,其初建“登雲軒”時,意欲設立供子弟讀書的學塾,以適應科考制度的需要,但因地處偏僻,實現這一理想有一定的困難。
登雲軒建成後,基本爲彭雲峰族屬所使用居住。彭必堯的三個兒子都很有出息,長子連玉爲例貢生;二子便是國學生連開(雲峰);三子國學生連九,例授布政使司經歷職衔。彭雲峰干隆五十七年(1792)離任榮歸故里,便居嶺仔寨登雲軒。彭雲峰配蔡氏、黄氏、張氏,生六子:國學生鳳章、鳳鳴、國學生鳳瑞、從九品鳳起、鳳翔、貢生新安縣儒學訓導鳳文。在嶺仔寨,後來留守本寨的,以十五世六子來説,只二、五兩房爲多,二房著名的人物有國學生彭必堯、江蘇松江府知事彭雲峰、歲貢生詩人彭鳳文、秀才五品頂戴彭永西、南洋企業家彭就都、彭明裕等人。
彭雲峰五子彭鳳翔撰《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六子彭鳳文撰《培梧山房詩稿》、佚名撰《祭文》等均冠以聽雨軒,有人以爲“聽雨軒”便是鳳翔、鳳文兄弟建立的書齋名,設於登雲軒内,是他倆“日夕相對”讀書、論事、寫作的地方。彭雲峰終老時,登雲軒分給三子彭鳳瑞(登雲軒南片)和四子彭鳳起(登雲軒北片)。至二十世彭永西秀才時,登雲軒已分爲住家,書齋也散,例如民國十三年(1924)前後,在登雲軒,上廳住二十世彭明允一家十餘口,下廳住二十二世光字輩兄弟五六口。後來,登雲軒下廳北間原彭明允的睡房成了“閑館”,即日常閒聊之所。此後登雲軒一直爲彭雲峰後人所居住使用。
二、 建築現狀
圖四 登雲軒主體平面示意圖(图片略)
(一)布局
登雲軒建築布局,包括登雲軒、池塘、古井和外門樓。主體建築爲五開間兩進深硬山頂土木結構,面寬24.95米,進深23.30米,建築占地面積581平方米。登雲軒依山而建,後部坡度突兀高起,正廳居六級臺階以上,左右對稱,前面左右有門樓,後面左右有側門。包括樓閣、前院、側門樓、前廳、左右横屋、上屋、天井和正廳等(圖四)。
登雲軒整座大屋按其基本結構,又可劃分爲兩閣樓,上下廳,雙横屋三個部分。其中,上下廳落差1.3米,以六級石階連通;下廳與閣樓地面落差0.8米,以三級石階連通。前後部高低相差很大,利用地形,根據實際進行建築設計,是登雲軒的建築特色。全屋通外設7個門,閣樓兩座,前廳、正廳2個,房10間,天井5個,庭院6個,魚池2個,石階27級,花墻花窗4個,花圃數處,馬房一個(圖五、圖六)。〖KH1〗
圖五 登雲軒正面照(图片略)
圖六 登雲軒前苑(图片略)
圖七 登雲軒上、下廳(图片略)
總觀起來,登雲軒雕樑畫棟爲三合土石木結構,依山傍落,坐東向西,結構嚴謹,有總有分。設計上講究天人合一,兼顧風水,東西中軸,正屋設在中軸綫上,旁屋建築分置兩邊,主次分明,上下錯落有序,左右對稱,形成“兩正、兩旁、兩樓”格局,譽稱風水寶地(圖七)。
現閣樓及外門樓已殘破,正廳、前廳、横屋、上屋等則保存較好。水井已被填塞,池塘也已瘀塞(圖八、圖九)。
圖八 登雲軒北門樓(图片略)
圖九 登雲軒南門樓(图片略)
(二)保護與建設控制地帶範圍
登雲軒西自苑墻外村道、腹鰭池、井頭坪、至外門樓,東自屋後護墻,至村道,南至村道,北至墻外巷道。占地總面積3289.6平方米爲保護範圍。在此範圍外緣向東、西、南、北外延各20米内爲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4628平方米。
三、豐富的文物遺存
圖一○ 清干隆十三年(1748年)彭翼瑞賣田契,525×240mm(图片略)
登雲軒自十六世彭雲峰創建至今,已傳八世,260多年的薪火相傳,積累了豐富的文物遺存,包括契據、詩選、文選、族譜、醫書、信函等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現簡略介紹如下。
1.契據
登雲軒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它保存了從清干隆十三年(1748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年9月29日,跨度達205年的各種契據共465張,其中干隆時期18張,嘉慶時期13張,道光時期85張,咸豐時期24張,同治時期33張,光緒時期99張,宣統時期23張,民國時期165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3年1張,不明時期2張(疑同治及光緒時期),最早的契據至今已有263年的歷史(圖一○)。自彭雲峰創立登雲軒,隨之創立登雲軒契據,並承傳了彭風起(第二代)、彭德敏(第三代)、彭洪亨(第四代)、彭就知與彭就都(第五代)、彭如治(第六代)、彭仕郊與彭仕忍(第七代)、彭全民與彭長壽(第八代)等八代傳人,因房産管理人的變動和房産的變更,登雲軒契據將永久地保存下去。
登雲軒契據包括典田契、典屋契、典厠池契、增契、生數契、借耕契、對换田地契、送棄冢契、增斷田契、重斷絶洗契、永遠契、政府所發地契、收田約、正契、契底、狀詞、證詞、收票、取米單、欠約、遵處約、保辜約、憑約、通知書、請會補谷拜帖、記數、記事、契約草稿、契約模式等。
登雲軒契據中,賣又稱典,説好聽話又作遜讓,所以典賣契又稱遜契。
典田契又稱賣田契,主要是典賣田地的契約,也包括典埔契、典園地契、典會田契、典會産契、典松山契、典壩契等,埔是山坡園地,松山是種鬆樹的山,壩是農田水利設施,會田、會産是古代參加壇廟會社或先祖祠祭活動所分得的份額田地或折合谷子的財産(圖一一)。
典屋契又稱賣屋契,包括典屋地契、典鋪契等。
典厠池契又稱典糞缸(缸又作江)契、典糞湖契等,糞缸、糞湖都是農村厠池的俗名。
圖一一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彭居安典田契,544×245mm(图片略)
增契是對以往所典賣的田地或房屋、店鋪、屋地等增加價錢(或折合實物如稻穀等)的補充契約。包括增田契、增鋪契等。
生數契指向人借錢銀米谷等而立約商定在一定期間内不能償還時以何田何屋扺數的契據,又作生谷利數契,即借穀物連本帶利的欠數契。
借耕契,又稱批耕契,指將自己的田地批準以一定價錢數額(如折谷多少)借給别人耕種,耕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内交納一定錢糧的聲明契約。
對换田地契是雙方互换田地而立的契約。
送棄冢契是典賣原屬爲自己預先準備的墓地的契約。
增斷田契是在原來講好價錢的田地買賣契約上增加價錢而以此爲斷,不再改變的新定契約。
重斷絶洗契是對於舊的典田契約重新斷案的不可取贖典田契約。
永遠契指將田地或房屋等永遠賣斷的契約。
政府所發地契是指政府機構所發屬於某人的田地契據。
收田約是指收到某一田地所值價錢時立下的契約。
古代的契據包括正契和契底,正契是交給對方的契據,契底是自己存底的契據。
狀詞是告狀打官司的上遞文書,又作投詞、民事訴狀。
證詞是打官司時一方證人提供的書面证説。
收票是因借數扺田産後贖回時所立文書憑证。
取米單是民國時期某人在某鋪號取米的數量單據。
欠約是某人欠下錢銀米谷多少的書面憑证。
遵處約是雙方有房地産糾葛,經調停後立約遵循一定約定的書面憑证。
保辜約是因糾葛傷人有罪,請族紳爲保作出賠償的立約。辜義即罪(圖一二)。
圖一二 民國三年(1914年)彭就知立保辜約,327×242mm(图片略)
圖一三 嶺仔寨登雲軒下廳堂事彭肖岩書憑約,233×130mm,及包封紙事由標識124×113mm(图片略)
憑約是立約雙方在公人證實下的書面立約憑证(圖一三)。
通知書是民國時期當地政府關於田地納税的通知。
請會補谷拜帖是專門爲商量各類會社補定稻穀出納或分配事項的請帖。
記數是登雲軒歷代的一些賬務、收支記數。
記事是登雲軒歷代一些簡單記事,不少涉及經濟方面。
有趣的是,登雲軒契據中保存一些契約草稿和契約模式,特别是契約模式,爲我們瞭解古代契約的格式不無幫助。
在登雲軒契據中,由於歷史跨度大,也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歷史、古代田賦制史、地方經濟發展史、粤東民俗學史,乃至五雲彭氏家族史的資料。登雲軒契據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在全國範圍内極爲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乃至藝術價值如書法價值,也是一筆比較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對於登雲軒契據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視和低估的史學價值。
2.文存
(1)彭鳳文《培梧山房詩稿》
彭鳳文是五雲彭氏清十七世祖,彭雲峰的第六子,號小華,字居俟,乳名鬆秀。清道光間歲貢生,部選新安縣儒學訓導而未莅任,生於干隆四十二年(1777),卒於咸豐九年(1859),82歲。與兄鳳翔同生長於淞江官舍,爲學淵博,工詩賦,善隸書,因風疾手足拘攣,乃以左手作書,著述頗多,今存有《培梧山房詩稿》民國十年(1921)印本〔11〕,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登雲軒詩歌的創始人之一。
《培梧山房詩稿》共六卷,卷一題《南歸漫草》,收録從清干隆五十六年(1791)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間的詩300首、序文2篇、題語1篇,卷二至卷五題爲《病餘續草》,收録從嘉慶二十二年(1817)至咸豐二年(1852)間的詩共948首(其中卷二245首,卷三242首,卷四251首,卷五210首)、序文1篇,卷六題爲《甲寅賸草》,收録咸豐三年、四年(1853-1854)的詩27首、像讚2篇、挽詩1首,合計詩1275首,像讚2篇,序文3篇,題語1篇,及挽詩1首。《詩稿》前有民國十年(1921)五雲籍廣東省議會參議員彭肖岩所作序,卷一有嘉慶二十一年(1816)彭鳳文序,卷二有道光四年(1824)彭鳳文序,卷一序後及卷六書末附有彭衍臺題語及挽詩。該《詩稿》是揭西地區古代流傳至今,除曾習經詩詞集以外的少數幾部詩集之一。曾詩多以京城風物入題,而《培梧山房詩稿》記述了大量五雲地區發生的事及民情風俗,如水灾、冬雷、下雹、下雪、饑年、物價膨脹、械鬥、山火,還有五雲八景、五雲雜咏、霖田行、年節民俗、糖霜(即白糖)生産、打老虎捉獲老虎,以及咸豐間民亂等記述,由於所有的詩都有時間編年記録,其記述顯得特别寶貴,可視爲揭西地區古史的一種補充。它們將是揭西地區古代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圖一四)。
圖一四 清彭鳳文撰《培梧山房詩稿》(图片略)
(2)彭鳳翔《泥爪痕留集》〔12〕
彭鳳翔是彭雲峰的第五子,彭鳳文的哥哥,字居厚,號慎齋,乳名從禄,生於清干隆三十九年(1774),卒於咸豐十年(1860),86歲。工書善篆,《泥爪痕留集》清秀的繩頭小楷便是他留下的親筆迹。《泥爪痕留集》是彭鳳翔選編的五雲地區詩集,輯抄於清咸豐年間。集中收録了彭應燕、潘應泰、彭鳳翔、彭鳳文、彭天賜、張綱、彭衍墀、彭衍臺、彭奎光、彭輔銘、彭朝熙等十一人共99首詩,加上張綱《五雲八景》一篇有序無詩,勉成一百之數。最後鈔録了文官、武職、封贈三類職官的官名品别,又附彭鳳文《五雲渡記》文一篇。無序無後記,缺封面。該詩集吟咏主要内容多爲五雲地區的風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詩集中薈集了彭鳳翔、彭鳳文、彭衍墀、彭衍臺、彭奎光等五人分别所作的《五雲八景》同題詩,加上張綱《五雲八景》序,共有六人,大有競賽之味。其中詩家如彭應燕,官至中憲大夫,任職湖南衡永道〔13〕;彭衍臺,爲道光甲午科舉人(據清光緒《惠州府志》),任肇慶府四會縣副學;彭衍墀據當地族譜記載,曾任雲南知州、寧州知州、大姚縣知縣、禄豐縣知縣、普弭府知府〔14〕。集中收録詩最多的爲彭鳳文,共47首,幾占一半。此集爲揭西地區古代僅見的詩歌選集,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和社會意義。彭鳳翔也是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登雲軒詩歌的創始人之一。
(3)彭朝熙《康山堂稿》〔15〕
彭朝熙,爲五雲彭氏二十世,彭鳳文的曾孫,字來平,號咏西,清末秀才,故俗稱“來平秀”, 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登雲軒詩歌的第二代傳人。生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卒於民國十六年(1927),75歲。清末取消科舉考試後,没有再考。因團防力,奬授五品頂戴。登雲軒保存了彭朝熙民國初期詩集鈔本《康山堂稿》,篇首有彭朝熙自作之序,全稿共四卷,卷一爲古風類,收詩36首;卷二主要爲五律,但末雜二古風,爲初編未精選之痕,此卷收詩43首;卷三爲七律,收詩127首;卷四爲七絶,收詩127首。全集共收詩333首。彭朝熙生當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之際,其筆下也留下不少時代風雲的記述,如辛亥革命後的戰亂、廣東軍閥割據,黄任寰部占住民房,民衆避入山中;農民運動及誅亂黨,到處焚燒劫掠的混亂局面,如《太息歌》、《丁卯四月三十日事》等詩;《黨軍行》一詩更是對1926年北伐時期粤東戰事的記述,可爲歷史的補充説明;詩稿中也有不少詩篇記述了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傳入時不少新鮮事物,如留聲機、路透電(電話)、自來水、自來火(電燈)、火柴、火水(煤油)、飛機、氣球等,這些事物傳入中國時引起的驚异;不少詩記述了灾荒蟲害,物價騰飛,人民流離困苦的慘狀,具有深厚的人民性;還有不少詩對當地及揭西地區的地方形勝、民情風俗作了相應的描畫,爲我們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佐证材料,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文化史價值(圖一五、圖一六)。
圖一五 清咸豐年間彭鳳翔撰《泥爪痕留集》、民國初年彭朝熙撰《康山堂稿》(图片略)
圖一六 清秀才彭來平像(图片略)
(4)信件
信件是登雲軒至今保存的清代及民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1957年的一些來往信件,主要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彭就前信,宣統元年(1909)彭就都致母親信,宣統三年(1911)五月彭就庚致父母信(圖一七)。
圖一七 清宣統三年(1911年)彭就庚致父母信,212×170mm(图片略)
宣統三年(1911年)六月彭就前、彭就額致母信,彭就前致父信封面殘件,民國時期陸豐五雲鄉公所給彭就都信,民國壬戌年(十一年,1922年,下同)給亞都(即彭就都)信,民國壬戌年彭就額信,還有1957年彭偉光任陸豐縣甲子區副區長時給父母的信,共9件。以上信件均爲彭雲峰四子彭鳳起第二子彭德敏的後裔。彭就都是作者的曾祖父,是登雲軒契據的第五代傳人。彭偉光是作者的父親。一些清代晚期信件是在馬來西亞扶容鎮謀生的登雲軒人寄回來的,當時的登雲軒人正在那裏挖錫礦,信中叙述了他們在外謀生的艱難,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對於研究揭西地區、粤東地區華僑開發南洋的歷史不無參考價值。
(5)彭仕忍《彭明允傳》
彭仕忍,别號江林,爲爲五雲彭氏二十二世,作者的三叔父,生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1957年秋考上華南師範學院,是登雲軒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第二個大學生。曾在陸豐縣河口中學、河田中學,順德沙灣中學任教,退休後,整理登雲軒契據、族譜、詩選、文選,采訪鄉親父老,撰寫了《彭明允傳》一書,2007年12月由中國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彭明允、登雲軒遺存文物、名人軼事作過詳盡的描述和初步的研究,是第一本研究登雲軒人及遺存的著作。文物也是一種幫助。其中書首有彭明允1906年在馬來西亞扶容鎮照回來的老照片,也是登雲軒人最早的照片。
3.族譜
(1)彭鳳翔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
圖一八 彭鳳翔清嘉慶七年(1802年)撰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首頁(图片略)
登雲軒保存的彭鳳翔撰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據譜中彭鳳翔的按所載,該譜成於清嘉慶七年(1802),共56頁(每頁雙面),譜首有小序引,又先列《吉康彭氏家傳事迹》、《大宗祠記》、《鎮康公志》,然後是正文《彭氏五雲支譜》,《支譜》分《得姓受氏之圖》、《廬陵吉水分宜流傳之圖》、《潮州流傳之圖》和《五雲流傳之圖》,後有彭鳳翔後記,該譜字體至後記部分,爲一人所書,字近柳體,俊秀大方,嫻熟异常。後記後,有從十六世連開起至二十二世光唐的續編。時間紀年最後的記載至“民國壬辰”(1952)。筆迹參差不齊,與後記前字體已大不同,爲後人所加,自彭鳳翔之後又有多代多人續寫。五雲彭氏前代遺譜,以此本質量最佳(圖一八)。
(2)民國鈔本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樸庵公家譜》
此本爲彭晋歐藏,主要爲五雲彭氏十四世彭樸庵房的家譜,成書於民國初年。此譜是記叙自嶺仔村遷出創建另一名村岡上村(今五雲下江村)的譜系資料。此譜共30頁。篇首有彭名史序記殘文,接着是《江西譜系圖》、《惠潮嘉世系圖》、《吉康世系圖》。《吉康世系圖》可分二部分,從受章到十五世如李、如槐、如桂、如干、如標、如樑、如懋,爲一部分;其後專記彭樸庵長、次、三、四、五房等譜系,爲另一部分。最後紀年至二十世同治年間,字迹一體。該譜的重要性在於包括了五雲下江係中較有功名官職的彭名史、彭如槐、彭如干、彭應熙、彭應燕、彭應煦、彭應照、彭衍墀、彭衍基、彭衍臺、彭慶鑅、彭垣等的譜系,家族創造了“兄弟同科雙中舉”、“父子三道臺”、“爺孫五知縣”的驕人業績,是五雲彭氏輝煌歷史的記載。具有較大的地方史學價值。
上述二種前代譜牒,是五雲彭氏比較重要的舊譜,都具有比較重要的文物價值。
(3)彭仕郊手鈔本《彭氏家譜》〔16〕
彭仕郊是是登雲軒四房(鳳起房)的後裔,作者的伯父,登雲軒契據的第七代傳人,字肇才,號偉外,生於民國十七年(1927),卒於1998年,72歲。1996年手抄嶺仔村《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亨公家譜》。此譜對登雲軒二十世彭就都房記載較詳。據之也有參考、校訂和補充上述族譜的作用。今登雲軒北片主要是四房(鳳起房)後裔居住的。
(4)彭武杰電腦打印本《彭氏家譜》〔17〕
彭武杰是登雲軒四房(鳳起房)的後裔,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4),1993年在深圳市公路局離休後,用心整理而成。該譜是登雲軒四房(鳳起房)後裔外遷大水坑村、羅輋村後裔的族譜,十九世彭洪添是彭洪亨的三弟,撰於2003年,是《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添公家譜》。此譜對登雲軒十九世彭洪添房記載較詳。是登雲軒四房譜(鳳起房譜)的重要資料。
(5)彭萬青《彭氏族譜》〔18〕
彭萬青是登雲軒六房(鳳文房)的後裔,生於1961年,在乳源縣城開店,該譜成於2011年,是彭萬青經多方搜集、調查、采訪,花精力細心整理而成,該譜又名嶺仔村《彭氏延年公·廿七世岳毓公家譜》,彭岳毓,國學生,是彭鳳文的長孫,生朝熙、朝楷、朝藩、朝亮、朝器五子,彭朝熙,清末秀才,著有《康山堂稿》詩選,是登雲軒詩歌的第二代傳人。此譜對登雲軒十九世彭岳毓房記載較詳。是登雲軒六房譜(鳳文房譜)的重要資料。
(6)彭光抱《彭氏族譜》〔19〕
彭光抱是登雲軒三房(鳳瑞房)的後裔,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4),1956年秋考上武漢體育學院,是登雲軒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武漢市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後來在揭西縣五雲中學、上砂中學任體育老師,在五雲中學退休後,不忘祖先功德,誠心繼承和保護祖先文化遺産,於2011年整理家譜,該譜又名嶺仔村《彭氏受章公·十八世成勛公家譜》,對登雲軒十八世彭成勛房記載較詳。是登雲軒三房譜(鳳瑞房譜)的重要資料。今登雲軒南片主要是三房(鳳瑞房)後裔居住的。
4.醫學古籍
登雲軒保存一些前代醫學書籍,原爲曾祖父彭就都所繼承、購買和收藏,死後遺留給掛“平安堂”行醫的二叔公彭如淡(號汝深),死後遺留給其子彭仕榜收藏。主要有:
《陳修園醫書四十八種》(缺14種),高20厘米,寬13厘米,上海文盛堂石印,著作年代從嘉慶至宣統年間不等。今存34種是:《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妙用)歌括》、《景岳新方(八陣)砭》、《女科要旨》、《醫學從衆録》、《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論淺注》、《長痧方歌括》、《靈(樞)素(問)集注節要》、《傷寒醫訣串解》、《傷寒真方歌括》、《十藥神書注解》、《急救(奇痧)經驗良方》、《經驗百病内外》、《霍亂(轉筋)論》、《咽喉脈证通論》、《白喉治法抉徴》、《急救喉疹要法》、《喉痧正的》、《太乙神威》、《救述良方》、《福幼編》、《養生鏡》、《瘧疾論》、《(增補)食物秘書》、《局方發揮》、《(海藏)癍論萃英》、《戒煙善後策》、《温熱條辨》、《(陳修園)醫案》、《(李東垣)脈訣》。
《脈訣藥性品》,清末民初手抄綫裝本,正楷,高25厘米,寬12厘米,頁無編序,約百有餘頁。
《醫方集解》上、下卷,原爲清汪昂所著,成書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登雲軒今存本爲清末民初手鈔本,高19厘米,寬13厘米,頁無編序,約200餘頁。
《咽喉種》,爲咽喉症醫書合集,清石印本,分《咽喉脈证通論》(清佚名著)、《白喉治法抉征》(清耐修子撰)、《白喉症治歌括》、《急救喉疹要法》(清佚名著)、《喉痧正的》(清吴心怡著)五部分,共23頁。
以上醫學前籍及手抄古籍,都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對於醫學前籍的出版和校勘有一定參考作用。特别是最後一種,目前國内同樣的版本已不多見(已知僅陝西及福建等圖書館有相近藏本,組合或稍有不同)。
四、 價值評估
(一)歷史價值
1.登雲軒是五雲鎮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築之一,其檏實無華,也體現登雲軒主人彭雲峰清正廉明的爲官之道,作爲清廷最基層的小官吏,在松江府任知事22年,有“廿載,清風自樹於吴淞”之稱。
2.登雲軒作爲五雲彭氏清早期民居建築,對於研究五雲彭氏遷徙史、移民史等有着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3.登雲軒是五雲彭氏辛勤創業、艱苦奮鬥精神的結晶,對於繼承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教育後一代,也是不可多得的實體資料。
4.登雲軒作爲登雲軒詩歌、文選、契據、族譜的載體,見证了這些歷史文化的流傳和發揚光大。
(二)藝術與科學價值
1.登雲軒依山依水而建,主體建築基本保存,是比較有典型意義的客家山地民居建築形式之一。
2.登雲軒對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築技法、建築工藝有着較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3.據傳,建登雲軒的圖紙來自清干隆年間江蘇松江府,即靠近現上海市一帶的吴文化區域,糅合了江南一帶的建築文化信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嶺南建築文化的發展。
4.登雲軒建築布局合理,其廳堂、房間、天井、院落的布置,以致朝向、高低、採光、排水、通風的合理,使登雲軒使用了200多年,至今基本完好,可以説是規劃、設計的範本。
5.登雲軒的夯土墻,兩邊的閣樓屋面垮了數十年,夯土墻體仍屹立不倒,説明夯土墻具有既堅又柔的特性,不愧是鄉土建築的好材料。
6.登雲軒的古代建築風水學説是值得借鑒的,嶺仔村屬鯉魚地,登雲軒處於魚腹的位置,前面的兩個魚池屬鯉魚的腹鰭池,可以説鯉魚的腹及胸懷是寬大的,因此登雲軒人及其出外的傳人,是人文蔚起。
7.登雲軒的創建者彭雲峰任職松江府知事22年,是管理文書和檔案的工作,同時,也是歷史文化的積累着,因此,其子孫後代得以繼承他的遺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産登雲軒契據、登雲軒詩歌、登雲軒文選、登雲軒族譜、登雲軒官鑼等登雲軒優秀文化傳統,得以保護、流傳和發揚光大,這在一個其貌不揚的小山村,是難能可貴的。
8.登雲軒保存的大量自清干隆十三年(1748)以來的契據,其數量之多,時間跨度之長,是粤東民間契據的大觀,説明土地在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這是200多年以來登雲軒人爲之動容、爲之夢魂牽繞的見证。
9.登雲軒保存的清咸豐年以前彭鳳文撰寫的集有千多首詩的《培梧山房詩稿》,開創了登雲軒詩歌在登雲軒人中的的流傳,彭雲峰及其六子彭鳳文的詩書傳家,對登雲軒人、對五雲彭氏影響深遠,接着其五兄彭鳳翔編輯《泥爪痕留集》詩集,彭鳳文曾孫彭朝熙《康山堂稿》詩集使登雲軒詩歌發揚光大,永傳不衰。
10.登雲軒譜牒,又稱聽雨軒譜牒,以清嘉慶七年(1802)彭鳳翔所撰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爲首撰,開啓了登雲軒人的編譜之傳統,彭鳳翔還主持了虎岩祠(五雲彭氏四世祖祠)譜編修,自彭鳳翔至今,登雲軒人編譜多達十多種,我也有收藏、研究、編寫族譜的愛好,目前我已收藏、複印《彭氏族譜》30種,其他姓氏族譜約120種,編寫潘、蔡、陳氏譜3本,另有1本張姓在編。譜牒是中華三絶(國史、方誌、譜牒)之一,是中華優秀的文化遺産之一,值得繼承與發展。
登雲軒有如一個民俗文化的大觀園,薈萃了民間各方各面的文化要素,是歷史提供給我們的一個足以展開各種相關民俗文化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平臺,有着開發利用和相關方面用武之地的廣闊前景。
五、 保護與利用
1.登雲軒人爲保護和管理好登雲軒,於2011年1月,在五雲嶺仔村,協商成立揭西縣五雲鎮登雲軒文物保護理事會,以加强對登雲軒的保護和管理。登雲軒保護管理機構爲群衆性保護機構,名稱爲“揭西縣五雲鎮登雲軒文物保護理事會”,現機構包括彭雲峰第六代孫彭仕忍,第七代孫彭全民、彭愛明、彭長壽等。
2.登雲軒的契據、文存等,以及記録檔案,各種相關客觀情况記録、文獻資料、照片、有關文件和保護管理等文檔等,均有專人保管,大部分已經過掃描存入電腦,原件妥善保存,觀看和研究僅用電腦掃描版。保管人有彭仕忍、彭全民和彭長壽等。
3.登雲軒下一階段的保護規劃,主要是展開維修工作,計劃先恢復腹鰭池、清理水井,然後修復外門樓、圍墻、閣樓,修繕主體前後廳及修復部分垮塌的横屋、廳屋。整個修復工程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彭全民負責提供規劃、保護、修繕方案,聯繫設計圖紙和古建施工隊進行施工。
4.處理好少數登雲軒人因房屋不够住而拆舊房建新樓房。目前的登雲軒只要拆舊建新,那整個風貌就被破壞了。因此,登雲軒保護管理理事會召集了登雲軒人,籌集了10多萬元,給拆房的兄弟買屋地建樓房,把登雲軒舊房保留下來。
5.積極配合揭西縣、揭陽市及廣東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是登雲軒的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管理。
6.在完成登雲軒保護修繕的基礎上,把登雲軒闢爲一登雲軒人爲主題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目標是使登雲軒成爲一個既可供人參觀、遊覽,又具有一定紀念性質、活動場合、有一定範圍可供彭氏遊子來歸時臨時居留的古民居建築。按照設想,登雲軒修復後,準備作爲彭氏文化活動場地。彭雲峰傳下的官鑼,可在村族祭禮或節日喜慶時使用,其演奏方法的傳承,也可成爲登雲軒文化活動的一個内容。登雲軒中也可擺桌臺,供彭氏老人飲茶、看書、娱樂,歡度晚年。
7.登雲軒還可開闢爲收藏、展示、編寫、研究彭氏族譜及其他族譜的場所。
總之,登雲軒的保護與開發應成爲五雲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動中心,讓鄉民在此得到家史、村史和文化藝術的教育和學習,讓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相映成輝,成爲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後一代的不可多得的場所。
注釋:
〔1〕林杭學:《潮州府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縮影本,潮州市地方誌辦公室,1997年,頁326。
〔2〕彭鳳翔:《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手鈔本,清嘉慶七年(1802)。
〔3〕彭嘉顯:《鵬嶺村彭氏輔烘公家譜》手鈔本,民國二十七年(1938)。
〔4〕彭行可:《吉康彭氏家傳事迹》,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趙善鳴:《大宗祠記》,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彭鳳翔:《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手鈔本,清嘉慶七年(1802)。
〔5〕彭鳳翔:《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手鈔本,清嘉慶七年(1802)。
〔6〕彭晋歐藏:《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樸庵公家譜》手鈔本,複印本,民國初年。
〔7〕彭鳳翔:《嶺仔村聽雨軒彭氏五雲支譜》手鈔本,清嘉慶七年(1802)。
〔8〕彭仕忍:《彭明允傳》,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08年,頁176。
〔9〕宋如林、孫星衍:《松江府志》,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年。
〔10〕彭仕忍:《彭明允傳》,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08年,頁168。
〔11〕彭鳳文:《培梧山房詩稿》刊印本, 廣州:龍藏街判三商店刊,民國十年(1921)。
〔12〕彭鳳翔:《泥爪痕留集》手鈔本,清咸豐元年-咸豐十年(1851-1860)。
〔13〕彭晋歐藏:《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樸庵公家譜》手鈔本,民國初年。
〔14〕彭晋歐藏:《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樸庵公家譜》手鈔本,民國初年。
〔15〕彭朝熙:《康山堂稿》手鈔本,民國初年。
〔16〕彭仕郊:《嶺仔村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亨公家譜》手鈔本,1996年。
〔17〕彭武杰:《大水坑村、羅輋村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添公家譜》電腦打印本,2003年。
〔18〕彭萬青:《嶺仔村彭氏延年公·廿七世岳毓公家譜》 電腦打印本, 2011年。
〔19〕彭光抱:《嶺仔村彭氏受章公·十八世成勛公家譜》手鈔本複印本,2011年。
(彭全民,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研究館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