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强對農村文化遺産的保護龢利用之我見

   【中文摘要】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而又系統的工程,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要貫穿於新農村建設整個過程的始終。保護農村文化遺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除了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産外,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只有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得好,建設起來的新農村才能更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龢民族特色。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文化遺産   保護   利用
  
  Abstract:The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is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 process, during which another enormous and comprehensive proje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should be considered. Only if the rural cultural heritages are preserved in good conditions, the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will result in more rural, local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這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性舉措。所謂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目前,全國各地正在不斷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農村面貌也開始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必須引起我們注意的不良傾向,筆者在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走過近百個村就發現有這樣的問題:有些地方在村容整治過程中不加鑒别地拆除舊建築,一味地“克隆”城市,在建築規劃上盲目地求新求洋。致使許多有深厚歷史底藴的古村落原貌和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種重形式輕實質,重表面輕内涵的做法不僅脱離實際,損壞農民利益,而且造成農村許多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産被破壞。另一種形象就是放棄老村寨的維護,一味向老村寨周邊新建擴建樓房,村民大部分遷往新樓房居住,對老村寨置之不理,造成許多有歷史、藝術價值和代表性的鄉村古建築在每年的臺風、汛期中被毁壞。再加上近年來社會治安嚴峻,文物偷盗分子利用農民疏於防範而把手伸向鄉村文物,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近年來許多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古建築(如祠堂、古寺廟)内有價值的裝飾構件(如石獅、石鼓及木雕)等連連丢失,有的村民對古祠堂、古民居樂於修繕,但不懂得按“修舊復舊,不改變原狀”的原則。結果原有的建築格局和建築材料全部改變。古建築的歷史文物價值全部消失。這些現象産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簡單地把新農村建設等同於新村建設,以爲造别墅、建噴泉、貼瓷磚、扛着鋤頭進高樓就是新農村了。再就是新農村的建設者和村民對什麽是文物、文物的價值缺乏認識以致不懂得保護。因此,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强對農村文化遺産的保護龢利用十分必要。
  
  我們知道,農村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承載地,從原始部落到氏族公社到村鎮再到城市和邦國,這一演化的歷史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發展軌迹,而作爲一個擁有7000年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片廣褒的土地上創造出獨特而令人矚目的農業文明。中華文明的傳承在農村根基最深,覆蓋面最廣。這種文明的因子滲透於民族精神和物質的各個層面。鑄就了我們的民族品格龢民族特性。因此,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在農村,在一座座村莊、集鎮和田野下。保存於各地農村的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築、民情風俗、手藝技能、文物古迹等等都是重要文化遺産。據有關方面統計,在我國政府已公佈的近7萬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約有半數以上在農村,此外還有大量已登記但未公佈或者尚未發現的文物點,至於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極其豐富的。這些文化遺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如果保護得好,利用得當,完全可以作爲建設新農村的“材料”和“基礎”,而不是“累贅”。因爲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原有積累上的超越和創新,完全建立在廢墟上的建設是靠不住的。另一方面,隨着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加快,很多傳統的、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逐漸消失,如果在農村文化建設中不能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文化,不僅會損害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寶庫,而且會影響中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農村文化遺産是一項關係到我國文化安全的艱巨任務。在當前要把保護龢利用文化遺産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既加强對文化遺産的搶救保護,又充分展示鄉村藴藏的獨特歷史文化内涵,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和發展。增强鄉村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新農村建設與文化遺産保護,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譜好新農村建設和文化遺産保護的協奏曲,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而又神聖的使命。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加大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宣傳的廣度和力度,提高廣大干群的文保意識
  
  一方面,文管部門要通過各種媒體、采取各種方式對社會各個層面,特别是多向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宣傳文物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方面的積極作用,只有領導幹部樹立了文物保護意識,才能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文物保護的關係。並把文化遺産保護的内容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文件要求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對農村村民宣傳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宣傳普及文物保護的常識。積極争取廣大群衆特别是文物所在地群衆的理解和支持,努力營造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互利雙贏的新局面。通過宣傳來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村群衆保護文物的自主意識,再進一步變成自覺行動,避免因不懂而破壞文物的行爲發生。各地可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宣傳工作,在人民群衆中進行一次文化基本價值的動員和教育,進一步形成人人關心和參與農村文化遺産保護的良好氛圍。
  
  二、在農村規劃和實施建設之前做好文物的調查和登記
  
  是做好農村文化遺産保護的基礎。文管部門要組織人力開展古村落、古建築(如古民居、祠堂、牌坊、古橋、古塔等)、古墓葬、古樹木、革命舊址等不可移動歷史遺存的調查,還要開展對革命標語、古書畫、碑記、鄉規族譜、堂匾、楹聯、以及各個不同時期的生産生活用具等可移動而易毁的歷史文化遺産的調查、登記和采集工作。同時,還要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民間音樂、舞蹈、民俗民風、民間工藝的傳承。尤其要加强那些確有價值、但已經不能給人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面臨失傳威脅的一些技藝的調查研究,最好能留下有關的文字資料、音像資料,從而使之傳之千古。在勘實的基礎上做好各類文物的登記、造册、匯總等工作,爲以後的保護和開發提供詳實有力的依據和資料。各地可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此次普查的專業人員和新型設備,按照標準,甄别有價值的歷史文化村鎮和傳統鄉土建築予以公佈並開展保護工作,及時將符合價值標準的歷史文化村鎮和傳統鄉土建築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或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然後按照《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强化保護措施。象筆者所在的揭陽市就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公佈了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邊普查邊公佈有利於對農村文物及時的搶救性保護,這種做法得到了省文物專家的肯定。
  
  三、確保一個地區制訂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有文保工作者參與,是做好農村文化遺産保護的關鍵
  
  村、鎮規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出重頭戲,也是做好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只有文物保護工作者參與制訂農村建設規劃,才能注重村内文物及環境風貌的保護,留住農村文化之根並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内涵,使規劃更完整、更科學,更能促進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文物保護的協調發展。特别在一些建村歷史較長,歷史文化遺迹較豐富的村莊,應該在文博工作人員指導下,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古建築保存下來,包括建築本體、周邊環境及其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爲村裏的古迹以點綴古村歷史風貌。因爲這些古迹是一段歷史的物证,隨着歲月的流逝,它的價值將越來越大,或許若干年後將成爲頗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同時,對村容村貌的整治也要照顧到維護古村風貌,在新建擴建農村新樓房的設計方面要考慮突出本地建築風格和特色,不宜各個村莊一張圖,千篇一律無個性。
  
  四、加强法規建設,是推動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保障
  
  要盡快起草制訂專門的農村文化遺産保護法規。如《歷史文化村鎮和傳統鄉土建築保護條例》和地方性法規,鼓勵村民自行訂立文化遺産保護的鄉規民約。使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和管理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
  
  五、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探索土地置换、民居産權轉移的新政策,爲保证傳統民居建築不隨便被破壞提供條件
  
  據瞭解,我國農村目前的土地法規是實行“一户一宅”政策,舊宅基地(即舊民居)不拆,土地部門不批新的宅基地,結果迫使村民拆舊建新,導致衆多傳統民居被毁。同時,古村落裏的無序建設也肢解了文化價值很高的原有格局、風貌,很多傳統民居、村落周圍興建起大量新建築、現代建築,破壞了和諧的自然環境。鄉土建築内大部分房屋産權屬於集體和村民個人所有,少數屬於國有,造成管理和保護工作很難進行。有些房屋分成幾户、十幾户,保和修、修與不修難以統一,從而造成其自然損毁。針對這種情况,要解决民居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建設新區、保護老村是較好的方法。因此,建議有關部門研究、改革相關土地政策,能否從政策上鼓勵需要保護的鄉土建築房主建新不拆舊,解决鄉土建築的新區建築用地的問題;同時建議健全農村房屋産權交易制度,允許有經濟能力的集體或個人購買受保護建築,真正做到誰使用、誰維修。
  
  六、各村、各鎮最好成立基層文物保護小組,協助上級部門做好農村文物保護工作
  
  文物保護小組的成員可以由一些文化素質較高的退休幹部、教師、文物收藏愛好者組成。主要工作任務就是負責農村文物的徵集或者發現文保單位遭破壞時及時向文管部門匯報,並組織鄉村群衆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包括組織村民做好文物防盗工作,發動村民集資或向本村的外出幹部、外出企業家及華僑募集資金對村中有價值的文物資源進行維修或傳承。文物管理部門則應因勢利導,一方面做好各類農村文物保護的專業技術指導,另一方對參與農村文物保護有貢獻的群衆給予適當的表彰和奬勵,以此來調動廣大群衆保護農村文物的積極性。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文物保護網。使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做到疏而不漏。
  
  七、妥善處理好文化遺産保護與旅遊開發、經濟發展的關係,變被動爲主動,推動文化遺産事業持續發展
  
  要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充分發揮當地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爲豐富新農村的文化内涵和經濟建設服務。一方面通過多渠道争取上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的資金投入,對已破損的文物保護單位要進行搶救性維修或恢復,做到建新如舊、修舊復舊,恢復歷史原有風貌和環境。在保证新的村落建設與文物建築風格相一致的前提下,再增建相應的仿古建築,另一方面可利用一些古建場所,舉辦一些介紹本地村史、家族史以及重大事件和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的陳列展覽龢民間工藝展覽,以此來弘揚本地域獨特歷史文化風采,同時,也可以適時地舉辦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筆者所在的潮汕地區,每年正月各個鄉村相繼舉辦的游神、游標旗的名俗活動是遠近有名的。通過這些活動吸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和帶動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
  
  總之,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而又系統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需要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來完成,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要貫穿於新農村建設整個過程的始終。當然,保護農村文化遺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合理引導城鎮化發展的規模、速度、節奏,優化結構和布局。在制定村鎮建設規劃中首先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破壞了其中的和諧。中國農村文化是幾千年來人和自然磨合併達到和諧的成果,因此,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環境很重要。除了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産外,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遺産是全面的,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小社會,我們要保護文化就要讓它“活”在這個環境中。也只有農村文化遺産保護得好,建設起來的新農村才能更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龢民族特色,纔可避免盲目求新求洋而千村一面。

  (吴愛珊,廣東省揭陽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