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 言


  地理學與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學科同樣是重要的自然基礎科學,不同的是地理學還包含人文科學,因此,地理學的特點有三,首先它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其次,是它研究的對象和範圍既大又小,大至研究包括大氣圈在內的宏觀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小則是研究微觀物質在不同地域運動變化規律差異的現象。再之是地理學和生物學、農學、林學等學科一樣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研究不同區域自然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規律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我國幅員廣闊,區域差異懸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需要進行研究,才能瞭解其發展變化的不同規律,以便因地制宜地開發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有人斷言“省級沒有基礎研究”,這是對科學的無知。如果科研的無知者作為領導者,就將會禍國殃民。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由於近代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武裝了這門古老的科學,使它煥發了青春,又成了年輕的科學,並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它的活力。地理學在我國根深葉茂,功底深厚,由於它又吸取了國外地學研究的成果而不斷充實,並日臻完善。解放後,我國地理學在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學科的發展而又貢獻於世。但是在“史無前例的文革”中地理研究與其他科研和教育一樣備受摧殘,甚至停頓,是改革開放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也是地理科學研究的春天,在科技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中,地理科學研究成了排頭兵,發揮了學科的作用,並使學科獲得進一步的進展。同樣地,地理學在全國改革開放之先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中也取得了輝煌,而成為廣東地理科研的黃金時期。這是我省地理科研工作者努力的結果,也與我省歷屆黨政領導重視科研,包括對地理科研的重視分不開的。作者本人正是在這科學春天時節參加地理科研這一行列的,先後從事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綜合農業區劃、中國南方山區綜合科學考察、中國南方山區國土治理和開發綜合科學研究、廣東省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國21世紀議程廣東省實施方案研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村城市化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等研究,主持了80余項研究項目,猶如滄海一粟在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為此曾主持、撰寫了《廣州市綜合農業區劃》、《中國亞熱帶東部丘陵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策略》、《廣東土地資源》、《廣東山區農業》、《廣東省五華縣國土治理與開發綜合試驗研究》、《廣東海島土地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潮汕平原經濟》、《肇慶地區土地資源》等專著,並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160多篇。在撰寫的專著和論文中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建設性的建議。其中,有44項成果獲國家、省以及地方政府給予的獎勵,這些獎勵也是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地理科研在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做出貢獻的肯定。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科技體制改革與教育改革一樣受到一切“市場化”、“產業化”的衝擊,地理學由於其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學科性質決定其缺乏“市場化”的性感色彩,難以得到明顯經濟效益而更受嚴重衝擊,使全國各大專院校地理學系不敢掛其招牌,許多地理科研機構也改換了門庭、“苟且偷生”,尤其是90年代末本省某權威一句“省級沒有基礎研究”的話,一夜之間全省絕大多數科研機構一刀切地都變成了“企業”,從而使地理研究陷入了空前困境。數年後的今天,證明了此舉的無知與謬誤。然而,人們心裏都明白,卻無人敢於指其正、改其錯。古雲“苛政猛於虎”,看來權威無知論斷的政策誤導也猛於虎啊!此次地理科研所受的危害並不亞于“文革”期間,可以斷言,多年來我國科技改革與教育、醫療改革一樣,都一刀切地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思路和步驟是完全錯誤的。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繁榮,必須克服改革中的錯誤做法。科研體制改革應以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平等的競爭機制為前提,保證科技人員不必天天為生活而奔波,為名利而相爭相鬥,而是能在和諧的科研環境中安心搞科研,才能出成果、出人才、為國家作貢獻。

  此次在本人撰寫發表的論文中選出一部分,連同報刊發表的一些文章、訪談彙集成冊出版,目的在於首先作為作者科研工作的回顧,更在於為地理科研在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中所發揮學科作用,尤其是我國作為幅員廣闊的世界大國,各省區不但需要地理基礎研究及基礎應用研究,而且地理基礎研究及基礎應用研究能大有作為的生動證明,也為振興地理學和我省的地理科研作一聲呐喊!希望有一天全國大專院校地理科學教育能堂堂正正地掛上地理學系(院)的牌子,全國地理科研機構能真正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在國家邁向現代化過程中作出自身學科應有的貢獻,同時,也促進自身學科的發展。

  2005年10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