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國科技改革及地理科研機構改革的方向


  原載《廣東省地理學會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9年3月 P16-20

  自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正經歷著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文化以及政治體制上的改革,科技改革也在進行,到90年代初已說是要深入改革,但是縱觀其過程,全國科技改革似乎是十分不正常的,為促使改革走向正軌,應進行認真的探討,否則將會誤國。

  一、科研體制改革的回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界的確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科學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便顯現出來自計劃經濟、原照搬蘇聯模式、以科學院為主體的科研體制的弱點,它抑制了科技的發展,阻礙科技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因此,非改革不可。但是,科技改革是一場科技體制的革命,要有科學性,必須分門別類,有序進行,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合乎國情,因勢利導,以保證我國科研工作的連續和繁榮。

  早在80年代初,我國科技發展是以撥亂反正、恢復並健全制度和政革同時進行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才進人改革的主題.但在此時,剛好碰上“全民經商”熱,於是科技人員“下海”成為科技改革的主流。許多科研人員,以及一些科研機構紛紛投身于經商的海洋,結果是一些人成功了,成了富商,但是有些人被商海波浪吞沒了,有人沒得到什麼又“上水”了。接著實施聘任制,定崗定職,看來又不靈驗。於是,又來個“全成本核算制”,這已成為近年來科技改革的硬措施。對於這一措施,以科學院領導機關及各科研所領導積極性最高,極力推行。但是,自實施“全成本核算制”以來,還未見過有關文件,更不見有“紅頭文件”闡述其做法的目的意義和具體操作。現把此法暫稱之謂“以科養科”吧,即“由科技人員自己養活自己的辦法去發展科學技術”。按這一做法,就是被稱為“科技人員”的自找課題和經費,向單位交錢(課題經費),然後才能發工資,而且科技人員用的辦公室、台桌、電燈、用水、電話(有關文件有無規定空氣和陽光則不得而知)等一概要交錢使用,交不出錢,則限時解聘,最後退職。一句話,科技人員是“被改革者”,至於領導機關(如中科院廣州分院、省科學院)和科研所的領導及後勤人員,則是“改革執行音”,他們穩坐釣魚船,而且是“石船鐵欄杆——風吹不搖動”,不管工作好壞,甚至幹不幹工作,他們反正佔有由政府下撥的經費、科研所出租房屋的收入和科技人員上交的“管理費”、“人頭費”等,因而工資一律照發,“獎金”照拿,還可以自己參與課題,增加收入,有些部門還採取各種名目增加收費。如廣東省科學院僅水電費附加費一項,估計每年從科研所刮取的金錢可達數十萬元之巨,被據為已有。1994年被省評為十大先進科研所的廣州地理研究所,每逢重大場合都被科學院領導×××大罵為不改革的研究所,至今也已經過4次的“改革”了,但每次改革都是“改革科技人員”,從1998年11月起,科技人員只發40%多的工資,對後勤則只增加待遇及權力。令人費解的是領導有權而無責任,只是科技人員有責“改革”。

  目前省權威領導和“上級部門”對科技改革的大動作是對絕大多數科研所採取“斷奶”的辦法,即逐漸減少經費,從1998年11月起到2000年(謂“三年”)便不拔經費,自成“企業”。這種讓科技人員去找出路的“改革”辦法,實際上是對全體科技人員實施開除公職。雖然,國家及省區採取以“科學基金”形式作為科研經費,但是科學基金的申請和使用上也存在不少問題,被稱為“回扣基金”,並且也是杯水車薪,仍發揮不了正常作用。最後使科研所“企業”無地“企”,“事業(單位)”無事業。

  1997年年中,廣州分院曾組織各科研所領導到北方各地“取科技改革之經”,回來後介紹了河南地理所辦矽肥廠的經驗。後來院黨組某領導竟對大家說:你們搞科研有什麼用?我也是搞過科研的,發表論文又不能當飯吃(大意)。這是否反映了上級對“深化科技改革”的意圖?就是砍掉科研,有飯吃就是科研?

  在改革中還有一個“百千萬工程”的名堂,即全國選培一百名世界名科學家、一千名國內名科學家和一萬名學科帶頭人。這與當年選接班人如出一轍,完全是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的非科學之舉,是拔苗助長。發展科學要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讓千百萬科學工作者努力奮鬥,其中,僅少數人能脫穎而出。一選出人來就可培養成名科學家,是對科技人才培養的褻瀆,也是異想天開。

  近年來,中科院廣州分院和省科學院機關,許多部門多忙於到歐美各國“考察”、“訪問”或到國內、省內的名勝風景“開業務會”。不少研究所只發幾成工資,各科研單位人心浮動,不知何去何從?縱觀幾年來科技“改革”的狀況,大概這不是“改革”吧?實際是科研機構內的一些有權者置改革於不顧,卻在變公有制為當權者所有制,並且在進行利益的兌現。某些人是在變相癱瘓一些科研單位,趕走科技人員,變公產為“權產”以謀其私。筆者認為,這是和我國科技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馳的,如不糾正,將給我國科技研究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

  二、我國科技改革的大體方向

  科技改革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應大刀闊斧,又要細緻有步驟進行,可從下列幾方面看手改革;

  (一)撤消省(區)科學院,解放科研生產力

  由商品經濟代替計劃經濟之後,以計劃經濟為背景、以科學院為主體的科技體制是非變革不可的。但是,這種變革應以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於”來衡量,科技改革應有利於科技的發展,改革的核心主要出成果,出人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而不是相反。科技改革關鍵是體制改革。科學院及院士制度已成弊端。改革的第一步,應首先撤消各省區科學院(含中科院省區分院,下同)。實際上,科學院龐大機構的存在,既不可能對複雜的多學科的科研機構實施有效管理,甚至連起碼的協調作用也不能做到。科學院的一些領導向來不是把精力放在科研管理上,而是爭權謀私利、鬧是非,院機關實際上成了寄生部門。院機關的存在還象一座大山一樣把省科研管理與科研機構分隔開,使之難以溝通,省難以調遣科研所為地方經濟建設實施科研服務,科學院的存在還浪費大量有用人才,又浪費國家科研經費。省科學院機關還經常截流省下達到省科研所的經費,卡科研所脖子,嚴重妨礙科研工作的進行,成了科研所發展的障礙,因此,應當撤消,以解放科研生產力,即科研所由省直接隸屬領導。

  (二)研究學科分流,發揮各其所長

  各學科機構的改革,應進行學科的分類分流。科研學科可分3部分,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公益型研究。這3個部分應實行分流,發揮各其所長。由於學科和研究機構必須分流,這也是中科院各省分院和省科學院不必存在的原因。

  1.學科研究的分流

  (1)基礎科學研究可向大學分流,建立部分有條件的科研所和以大學為重點的基礎理論科研基地

  把部分基礎理論研究為主的學科設置在部分相關大學科系內,讓部分教師兼職教學和科研,當然也應有一批專職科研人才,但他們也可以兼職教學。這樣,既可加強教學,培養有科學實踐經驗的學生,也可以使科研有更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當注意的問題是:全國範圍的基礎理論研究機構不應重複,科研人員要精幹,設備要先進,以利使基礎理論研究能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通過機構精簡、集中國家經資,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2)應用技術研究應可與生產相結合,建立生產部門和企業的應用技術科研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應用科學技術,並且要應用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以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這樣,應用科技研究無疑應由生產部門和企業來辦,使科研與生產應用密切結合起來,既能解決科研費用問題,也能使研究成果與生產相結合,使科學技術直接用於生產,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分流結合應逐步、有序的進行。目前我國的企業,不論是私人企業,還是國營企業,仍是少數企業能肩負起承擔科研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硬迫科技人員進入企業,誰能接受?實際上是迫使科技單位解散,人員轉行。這不僅是科技人員的損失,更是國家的損失。而且技術研究到應用還有個過程,部分先導性、預見性研究仍屬基礎性研究,應有國家的扶持。

  (3)公益型科技研究應掛靠於政府咨詢決策部門或計劃、規劃部門,建立科技決策體系這類研究既有基礎性研究,也有應用性研究,可稱基礎應用研究,但其應用不象技術應用一樣可以較快並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而是以社會效益為主。這類研究機構應附設於政府的決策咨詢部門,或規劃、計劃部門,但又應是相對獨立的機構,避免其研究成果直接成為政府行為,而是作為咨詢與參考,以避免決策的失誤。對這些現有科研機構的改革,應慎重甄別,有些可以合併,有些(或專業)可以撤消,但是,如果硬把這些科研單位都改成企業,則無異於“迫良為娼”,使之無以為業。

  (4)建立關鍵領域、尖端技術國家科研機構

  部分從事關鍵領域、尖端領域、預見性科技領域及涉及全國全局性基礎應用研究的研究機構必須保留下來,但應由國務院、國家科委或有關部門直接領導和管理,或者由中科院管理,但中科院應進行機構的改革,搞好管理和協商,重點是發揮後勤服務的作用。

  科研機構的分科是一門科學,應通過充分調查研究,分門別類,妥善處理。目前把全省69個科研所進行的劃分分流方法實際是臆想出來的、完全不科學的,尤其是否定省有基礎研究,把我省科學院的四個研究所(地理、土壤、昆蟲、微生物)和其他基礎研究的機構一刀切地劃入企業化開發,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2.科技人員的分流

  科研機構的分流重點是科研人員的分流,這是科技改革的重點之一。科研人員要精幹,對有研究能力的科技人員,特別是有培養前途的年青科研人員可分別向大學、企業生產部門和政府決策咨詢部門設置的科研機構分流,其中部分管理人員也可隨機構分流。部分不適科研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未能隨之分流進入科研機構的應作待業人員妥善處理,向其他部門轉移,以用其所長。這樣,可使科研機構輕裝上陣,集中一批精幹人員從事科研工作。如果象目前一樣一味採取“軟措施”或“硬辦法”迫使科技人員“自動離開”科研機構,自己去進入市場,結果是迫使有才能的科研人員流失掉,無可事事的人則留下來,尤其是留下大批後勤人員,對科技改革是不利的,對國家發展科技事業更為不利。事實上,給科技人員簡單地停發工資了事是對他們無故開除公職,可以說是對科技工作者的經濟迫害(職工下崗還要妥善安排呢)。這無疑是以改革之名,行破壞改革之實。

  (三)改革科研經費來源

  科研經費來源應分為國家和地方經費兩大類。國家科研經費主要負擔基礎研究及國家關鍵領域、尖端領域(含軍事科研)、可預見性科技領域、國家全局性基礎應用研究、以及應用技術中的尖端、超前技術研究等。又應分正常經費(養人經費和基本費用)和專項經費分別使用。應用技術研究經費則由生產部門和企業承擔,國家和地方對應用技術研究可作適當扶持,以不斷壯大企業實力。公益型基礎應用研究經費由所屬地方政府承擔。正常科研經費包括保證科研機構正常運轉的開支,即是“養人”的經費,是起碼的科研條體。不養人便不能辦事,這就起碼的知識。專項經費主要是從事專題研究的經費,包括科研基金,可以下達研究任務並撥給經費,也可以用公平競爭,招標課題形式確定經費。

  我國的科技改革大體是管理體制、人員使用和經費來源三大問題,關鍵是平等的競爭環境和良好的科研條件。

  三、地理研究和地理科研機構改革方向

  從文化知識領域來說,地理科學是基礎性科學,就是說,任何一個有知識的人懂得地理科學與懂得語文、數學、物理和化學等一樣是起碼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但地理科學研究則有基礎科學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之分。地理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國土、氣象、氣候、工程、大農業、旅遊、軍事、環境以及醫療等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各方面都與地理科學有關。它是研究資源和環境的科學,在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能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地理科學的應用主要是產生社會效益。地理科學大體可分為地理科學知識、基礎地理科學和應用地理科學,既有普及性、也有尖端性和應用性的範疇。地理科學與數字、物理、化學等學科不同的特點,就是地理科學具有區域性,是區域的環境資源基礎學科。省某權威說,省、區一級不存在基礎研究,這只說明他的無知。由於地理科學的區域性,使地理研究和地理科研機構的改革層次與其他學科有所異同。地理科研體制也大有改革的必要。主要改革方向是:

  (一)地理科學知識教育

  地理知識既是一門啟蒙的文化知識,也是一門科技知識和政治常識,是每一個有文化的人都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一,尤其是作為領導者,除了懂得本專業的知識外,還必須懂得地理和歷史知識,否則將是一個半文盲,而半文盲是難以作為領導者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重視地理科學知識教育,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程。試問,一個不懂地理知識的人,哪里懂得什麼是愛國主義呢?前幾年本省曾取消高考地理考試課程,使地理教育成為可有可無,這是嚴重錯誤的。在地理科學教育中師範院校地理系應以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師資為主要目的。近年來,地理教育是受“教育產業化”謬論衝擊危害最嚴重的學科,不少師範院校企圖擺脫地理教育為培養師資的宗旨,要搞非師範教育,這是方向性的問題,應引起教育部門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注意,採取措施端正師範地理教育的方向和方法,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供服務。

  (二)基礎地理科學研究

  主要是涉及全球性和全國性的地理學理論研究。象我國這樣的地理大國,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是不行的,但基礎地理科學研究機構也可部分放在大學的有關科、系內,以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發展地理基礎理論,重大研究課題僅靠某一科研所有時是難以勝任的,應集中全國各地學科技力量搞協作攻關研究,但是研究設備要先進。只要搞好機構改革,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我國的地理學基礎研究完全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應用地理科學研究

  主要是部門地理學在區域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應用研究。諸如城鄉佈局、規劃,工程地質、天氣預報、區域氣候、區域區劃、區域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工農業生產建設佈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研究。應用地理科學研究,主旨是環境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是研究如何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採取有效措施的重要學科之一。由於絕大多數應用地理研究都未能直接生產出物品,或不能很快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在國家和地方資源開發利用、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中都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是對國家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進行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因此不但不應削弱,而應加強研究,為國家經濟建設決策提供服務。只要各級政府的重視,搞好地理科研改革,地理科學是大有作為,也是大有前途的。應用地理科學研究機構應附設於各地政府咨詢決策機構或規劃及計劃部門,但不應作為政府機構,只作為一種科研咨詢機構,才能拓寬研究領域,以利提供科學咨詢。由於地理科學具有地域性,而我國地域廣、地區差異明顯,根據全國地域狀況,可分別設置東北、西北、西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若干個地方性地理研究機構,內設置相應的地理學科研究中心,有條件的省區也可設置地方性應用地理科研機構.總之,地理科研機構既不能無,也不宜太多,更沒有必要建立龐大的機構,科技人員要求少而精,知識面則要廣,這是地理科研人才培養的方向。

  但是,科研機構最後如何改革?關鍵是要有民主和科學的決策。改革也是革命,當前人們對改革的理解是利益再分配的問題。在省一級則看成的“錢的再分配”,掌權者看重的是“錢的效益”,故對基礎研究,往往以自己的好處來衡量,而不捨得投入,一刀切要基礎研究進入市場,這場改革是否應該說,“謀事在人,成事在權”吧!切望不應借改革之名,行破壞科技改革、扼殺科研之實。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