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經濟飛躍發展的泰國


  原載《熱帶地理》1990年第10卷第3期 P282-P289

  【提 要】泰國地處東南亞,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向來以農業為主,經濟落後。近二十多年來,社會安定,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根據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採取可行的政策措施,使經濟取得飛躍發展,被稱為“亞洲第五小龍”。他們立足于本國優勢資源,重視基礎產業,鼓勵發展外向型生產,積極創辦旅遊業,制定優惠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和合理使用外資,並重視科學技術和智力開發等措施和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泰國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戰略

  自1987年以來,作者兩次對泰國進行考察,所見所聞,深感泰國經濟發展迅速,其措施和經驗很值得借鑒。

  一、泰國經濟發展之快,堪稱奇跡

  泰國位於中印半島,是我國的近鄰和友邦,原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50年代,全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農業產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50%以上。暹羅米、橡膠、柚木和錫礦四大特產為主要出口產品,年出口值占全國出口總值的80%以上,其中,僅大米一項就占出口值的50%,外匯收入不多。當時工業生產水平很低,全國主要工業只有碾米和木材加工等一般初級產品加工業,其他雖然還有輕紡和陶瓷業,但工廠規模小,技術落後。到1961年,全國生產總值僅約2313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8243美元,人民生活水平甚低。

  1961-1986年,泰國連續實行了5個經濟發展計劃(頭個計劃6年,其餘為5年),因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經濟逐步向協調和高速發展,並出現令人驚歎的成績。

  前4個經濟發展計劃期間(1961-1981年),全國工業生產以每年平均9%的速度發展。第5個發展計劃雖受到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但發展速度也達55%,到了1986年,全國工業產值已超過了農業產值,並在全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在此期間,農業也以穩定的步伐前進。60-70年代農業平均年增長速度達52%,在西方經濟不景氣的80年代初發展速度也仍達到34%。其它行業,如旅遊、建築、交通運輸、對外貿易等也以較大速度發展。1986年與1961年相比,全國生產總值翻了四番多,達到1098362億銖(相當於43073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為79475美元,增加了76倍。

  1987-1988年全國生產總值又以年平均9%的速度增長,1989年增長率竟達108%。這在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都是少有的。世界輿論已把泰國排在南朝鮮、臺灣、香港和新加坡之後,稱為“亞洲第五條小龍”。雖然泰國工業化並未達到“亞洲四小龍”的水平,但是,泰國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也就有自己的特色,且有更穩固的基礎,故其經驗更值得借鑒。

  二、泰國經濟發展的特殊基礎條件

  泰國經濟發展不同于“亞洲四小龍”,首先是基礎條件不同,因而在方法上也不同。

  (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自然條件

  泰國國土面積達514萬km2,  比南朝鮮面積大42倍,是我國臺灣島面積的143倍。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更是香港和新加坡不能相比的。她擁有19776萬ha耕地,相當我國耕地灌溉面積的447%,或77倍於廣東省的耕地。1986年全國人口5280萬,即只有廣東省人口的92%。而且泰國農業生產環境良好,它地處熱帶,全年各月平均氣溫22-28℃,年平均雨量1000~3000mm以上。其西、北、東三面為山地和高原,形成中部湄南河三角洲和東部珂叻盆地平原的天然生態屏障,水熱協調,土地十分肥沃,並且沒有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作物年可三熟,多高產穩產農田。農產品豐富,歷史上被譽為“世界三大糧倉之一”,全國70%以上耕地種植稻穀。農產品除大米外,還有玉米、甘蔗、棉花、麻類、花生等,還盛產水果和蔬菜。泰國熱帶水果種類繁多,有名的有熱帶果王榴蓮,還有芒果、山竹、木菠蘿、香蕉、番石榴、菠蘿、紅毛丹、柑桔,北部山區還有荔枝、龍眼和葡萄等,都是質優名果。蔬菜種類也很多,生產條件十分優越。

  森林資源也是泰國優勢資源。1961年全國森林面積曾占全國面積的57%,雖經破壞,但目前森林覆蓋率仍在40%以上,達2000多萬ha,以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林業結構和林相良好,生態作用大,而且有不少珍貴木材,如柚木等。還產各種省藤、竹子及其他林副產品。

  泰國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不但內陸河湖星羅棋佈,魚類繁多,而且海洋漁業資源更加豐富,全國岸線長達2614km,南部暹羅灣乃海洋資源富藏區,馬來半島以西印度洋邊岸安達曼海的廣闊海域也盛產各種魚類。

  礦產資源以錫礦稱著,總儲量達150萬t,居世界首位,其他還有鎢、鐵、銅、石油、寶石、天然氣、鉬、銻、錳、鈾、金、鋁等。石油產於北部清邁等地,近年來在遏羅灣發現的石油、天然氣已開採利用。寶石產於清菜地區和豆蔻山支脈,主產紅玉和青玉。

  泰國環境幽美,旅遊資源豐富,北部有以清邁為中心的風景區,南部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巴泰雅海邊熱帶風光,還有普吉島、宋卡等熱帶風光海景。泰國歷史悠久,文化古跡遍佈全國,金碧輝煌的佛寺不可勝數,全國旅遊點有500多處,還有許許多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珍品和味美價廉的地方小吃。

  (二)較為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泰國是虔誠的佛教國家,幾十年來政局較為穩定,人民崇尚佛教,也崇拜國王,人際和善,社會較為安定。泰國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政策,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經濟,使社會經濟環境不斷改善。

  另一方面,泰國勞動力也較充足,勞動價格較低。目前全國有70%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勞動人口達3000多萬,勞動力充足。特別是國家農業基礎堅實,糧食和副食品供應充足,物價長期穩定,使勞動力成本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上,為企業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外資有很大吸引力。

  三、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泰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基礎條件,以協調發展為原則,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主要是利用本國資源,建立基礎產業,並以旅遊業和出口創匯為導向,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形成工、農、旅、貿並駕齊驅的多元經濟結構。同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企業家辦企業的信心。

  (一)根據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發展初期的60年代,為了節約外匯,減少進口而制定的頭兩個經濟發展計劃,以發展“替代進口型工業”為重點,先後建立了一些較大型的工業,如煉油、紡織、麻袋、水泥、汽車裝配、造紙、制糖、食品、啤酒、捲煙等,多以輕工業為主,目的在於使一些產品能替代進口,減少外匯支出,並有一些產品可以出口創匯。

  70年代初,泰國又仿效“亞洲四小龍”,轉向以發展“外向型工業”為重點,並側重於發展重、化工業。但實施不久,便導致外債急漲,引起財政危機,於是通過總結經驗教訓,並于80年代初重新制訂了符合國情的“農業工業化”經濟發展新戰略。該發展戰略確定了以開發優勢資源為主,把農業、水產業、畜牧業以及相關的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先驅和主導產業,走以“農產品資源加工立國”的道路,不搞大型項目,因而不致大量負債。這一戰略的實施,奠定了泰國經濟的堅實基礎,成功地避免受80年代前期西方世界經濟下滑和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下跌的影響。 

  (二)立足優勢資源,重視發展基礎產業

  熱帶農業資源是泰國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泰國政府十分重視這一資源的開發,並作為立國的基礎產業。為了挖掘這一資源潛力,進入60年代以後,他們從改造傳統農業入手,引進和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使生產水平和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牢固地保持了傳統農產品在世界上的地位。進入80年代以後,根據經濟發展戰略,更進一步重視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業投資,大力興修水利,改良和採用優良品種,並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同時還強調生態控制。經營管理上則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使農業穩定發展,不但為國民經濟打下穩固基礎,而且實現大量出口創匯。

  僅1983年和1984年,全國便完成了1097項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農田受益面積達2224萬ha。

  由於措施得力,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全國稻穀平均產量從原來的1250~1875t/ha,增加到4219t/ha,總產從1970年的1357萬t增加到1985年的1950萬t,每年平均增加29%;玉米總產1982年為3002萬t,到1985年已達4686萬t,年增長187%;木薯從1970年的130萬t,到1989年達1900萬t,年增加717%;橡膠產量1970年為287萬t,1987年增加到85萬t,年增加115%。此外,甘蔗和其他作物產量也有大幅度增長。

  為適應市場競爭,泰國還利用熱帶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熱帶水果和蔬菜。他們除發展本國名、優特產水果外,還大量引種世界其他國家名果,並不斷改良品種。目前水果產量每年已超過800萬t,相當我國水果總產量的一半。他們還利用全年都是生長期的特點,發展外銷蔬菜生產,大量出口創匯。

  在積極發展種植業的同時,泰國畜牧水產業也取得較快速度發展。目前,除傳統畜牧業有長足發展外,還在各地建立了一批設備和技術先進的養雞場、養豬場和奶牛場,使產量猛增。水產業除捕撈業外,海水養殖業也有較大發展,現捕魚量已居世界第7位,水產養殖業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泰國農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一方面,豐富的農副產品為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旅遊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保持市場繁榮和物價穩定,抑制了勞動力成本,使勞動工資保持較低的水準,還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另方面,擴大了出口創匯,目前,泰國已成為世界五大糧出口國之一,大米和木薯製品的出口居世界第1位。(1989年出口大米600萬t,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一半),玉米出口居第4位;橡膠第3位;蔗糖第5位;畜產品凍雞的出口也已躋身於世界10大出口國行列;水產品凍蝦出口也居世界第3位。大量農產品的出口並提供旅遊業發展的需求,創收了大量外匯,使國家經濟增添生機活力。

  (三)發展旅遊業,促進了勞動就業和農產品的內銷創匯

  泰國發展旅遊業,雖時間不長,但其速度快,效益高,一躍而成為泰國重要的經濟支柱。

  泰國旅遊業的特色是本地的旅遊資源、西方的管理和“泰式”的服務。

  泰國政府十分重視旅遊資源的發掘、保護和建設。他們除了利用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岸風光、海島、山林水庫、舊王宮、古寺廟、國家森林公園和歷史古跡外,又大力發掘地方文化藝術,利用一切具有欣賞價值的場所,增設旅遊點和旅遊內容;擴大和完善旅遊設施。目前,泰國已形成以首都曼谷為中心,南至普吉、宋卡,西到北碧,北達清邁,東至呵叻、武裏南以及東海岸巴泰雅的全國旅遊網絡體系。全國現有客房5萬間,分不同檔次,以滿足各類遊客要求。交通方面,水、陸、空交通線路縱橫交錯。對外還開闢了香港—清邁、新加坡一普吉、新加坡一合艾等航線。為提高知名度,還開辦泰國旅遊年等活動,大力搞好旅遊宣傳服務。

  在管理方面,重視學習西方的做法,善於借助西方的人才和技術,而且對雇員實施良好的訓練,為遊客提供友善而周到的“泰式服務”。

  所謂“泰式服務”就是充分體現泰國佛教國家的禮貌、熱情和民族風味。泰國人深知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在泰國,不僅旅遊部門,而且社會各界乃至普通老百姓都在為辦好旅遊業出力。他們對來自異國的客人總是笑臉相迎,辦事友善、快捷,令人滿意。在吃方面,首都及各府和旅遊點的賓館、大飯店都有世界各國的佳餚,遍佈大街小巷的小吃店、大排檔的風味小食,色香味俱全,價格合理。除了吃的、玩的以外,還為遊客提供琳琅滿目、式樣精美、價格相宜的工藝品、珠寶和金飾。“泰國遊”的確令人愉快、回味。

  泰國旅遊業發展很快。1980年遊客還只有81萬人次,創匯697億美元,1985年遊客增至2438萬人次,創匯達14億美元。1987年是泰國旅遊年,遊客增至320萬人次,外匯收入176億美元,占全國外匯收入的15%。1988年旅遊收入又增加到196億美元。

  (四)鼓勵外向型生產,爭取出口創匯

  這也是泰國經濟發展戰略之一。

  農業方面,除繼續重視大米、橡膠、木薯和玉米等較大宗傳統農產品出口外,還加速發展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高值農產品的加工出口創匯。近年來,暹羅米、橡膠和木薯製品三大傳統出口產品,每年為國家創匯達20多億美元。隨著生產的發展,出口也不斷增加。但由於受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一些產品出口雖然增加,但收入反而減少。為應付這種情況,政府採取扶助、獎勵和促進政策,利用本國資源優勢和技術條件,發展外向型開發農業,鼓勵加工、出口高價值農產品。在第六個經濟發展計劃中,撥款18億銖,發展了200多種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並疏通了生產和市場需求渠道,促進了產品的順利出口。

  為保證貨源穩定,政府對出口創匯農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投資和出口的優惠待遇。這些企業包括種植園、冷藏庫、罐頭廠、果汁廠、果醬廠、乾菜廠、椰子產品廠和蒜頭膠囊廠等。為了促進水果和蔬菜出口,已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生產和市場情況、提高產品質量,以及包裝和運輸等問題。

  近年來,泰國新鮮水果和蔬菜出口創匯已達1億多美元,罐頭水果和蔬菜出口創匯達2億多美元,加工農產品多種多樣,僅水果一項就有果乾、果糖、果脯、果醬、果肉、果汁,果蓉,果菜和果品飲料等,適應各種需求。

  泰國經濟人士認為世界需求在增加,貿易在擴大,交通運輸條件在改善,只要搞好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技術的革新,發展新產品,泰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前景十分廣闊。

  在工業方面,泰國根據本國能源不豐富,但勞動力充足的國情,大力發展低能耗、少用料、高產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如紡織、珠寶、集成電路、玩具、塑料製品,傢具等,既增加了就業機會,又擴大出口,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

  在泰國出口工業品中紡織品已居榜首。根據國際市場的情況,為了鼓勵出口,又能應付國際市場的競爭,政府規定新建和擴建的工廠必須是出口型企業,並給予優惠條件,而工廠的管理、出口方向、產品種類和市場調查等則由廠方負責。目前泰國紡織業基本是紡紗、織布、印染和成衣製造等綜合性企業,一切工序配套成龍。

  在出口產品方面,由於國際上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許多國家採用紡織品進口配額制,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泰國設法利用配額,注意生產高檔紡織品和成衣出口,以增加出口值。自1986年以來,紡織品出口一直呈上升勢頭,當年出口額達12億美元,1987年達144億美元,1988年又增加到17億美元。在泰國紡織品出口中,以最終產品成衣出口為主,占全部紡織品出口的76%。另外,鞋類出口增長也很快。

  近幾年來,泰國的珠寶業也日益興旺,在創收外匯方面,已成為泰國僅次於紡織業的第二大產業。正如食品工業將技術與國內農業資源結合一樣,泰國的珠寶業把新技術與國產原石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珍貴的寶石。為發展珠寶業,國家輸出振興局通過國外市場調查,監製迎合各國需要的產品,在國內則設立現代化的產品陳列館,供觀光選購。

  投資局又積極獎勵引進外資、設備和本國缺少的原石材料,扶持其發展。目前世界上有80%的紅寶石來自泰國,1985年出口國產有色寶石價值23億美元,1989年激增到約12億美元。

  泰國的集成電路工業也一枝獨秀,被稱為100%的出口型工業,出口創匯僅次於紡織業和珠寶業,居泰國工業品出口收入的第3位,1987年出口創匯約6億美元。但是,這一工業乃是來料加工業,全國7家集成電路工業公司中,5家為外資企業,2家為泰外合資企業,主要是利用該國勞動力便宜等條件為國家賺取外匯。為提高電子工業水平,泰國正在自己生產集成電路,開加強對集成電路工業的研究。

  除上述3項工業外,泰國其他外向型工業也在不斷發展,產品出口逐年增加。1961年全國工業出口值僅占出口總值的4%,1985年起工業品出口值已超過農產品出口,到1987年已占出口總值的624%。目前,出口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6%以上,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泰國,一種出口創匯、發展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正在逐步形成。

  (五)改善投資環境,合理使用外資

  為發展經濟,吸引外商投資,政府採取多種政策和措施,使泰國成為東南亞最好投資環境的國家。

  首先是採取一系列吸引和保護投資的政策。1977年頒佈了《促進投資法》,規定了促進投資的範圍“可包括出口生產、勞動密集型生產活動以及有利於利用當地農產品和天然資源為生產原料的活動。並對獲允投資的企業規定可以減免稅等優惠和各種權益的保護措施。”這一《促進投資法》一直得到貫徹執行,從未間斷,給外商以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安全感。

  在硬投資環境方面,政府十分重視基礎建設,並通過基礎建設合理利用外資。政府規定各部門和國營部門借用外資不得用於購買消費品,而必須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能源、交通、通訊以及農業等基礎建設。因此,到1986年第5個經濟發展規劃完成時,泰國已基本解決了電力供應、全國一二級公路網絡化、通訊網絡化和現代化,達到水泥生產自給有餘,重要的創匯工業設備與技術現代化,並解決了城市民用燃料供應等問題。農業的發展又保證了市場繁榮和物價穩定,1980~1985年全國通貨膨脹率僅32%。

  政府還重視對外商投資給予方便,提供各種服務。因此被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工商界人士譽為“東南亞投資環境最好的國家”,外商紛紛來泰,外資源源不絕。1987年獲准投資項目共596項,投資額達2549億美元,1988年投資申請增至150億美元。

  (六)重視科學技術和智力開發

  泰國在經濟發展中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善於吸收先進國家的技術為己用。例如,為保證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採取了各種措施保持和發展各品種種質資源的優勢,對品種的選育、栽培管理、收穫貯藏、產品加工、包裝運輸等都應用科學方法。

  泰國農業技術的研究計劃分3個層次:泰王計劃、重大課題研究計劃和地方區域研究計劃。在泰王研究計劃中有專門研究泰國北部、東北部山區種植水果、蔬菜為主的研究中心,該中心設在北部清邁府,其研究經費,除泰王從自已王家資產直接支付外,還有各部門和有關團體的捐助;重大課題研究計劃由國家安排,主要由高等學校和全國性專業研究單位承擔;地域性研究項目由地方專業科研所負責。研究網絡和層次清楚、合理,既避免重複,又能使成果直接用於實踐。

  泰國尤其注意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如從日本引進電器和汽車生產技術,從西歐、美國引進農副產品加工和禽畜飼養方面的技術,從日本、中國引進紡織技術。

  泰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是重視教育事業,大力培養人才。多年來教育經費一直居國家預算的第1位,1984年達37559億銖,占國家預算的209%。泰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設備很好,學校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教師是受人尊重的職業,待遇也較優厚。值得一提的是泰國國王每年都要到各府高等院校參加學生畢業典禮,並親自為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

  除正規教育外,他們也十分重視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利用先進國家的科技教育機構為泰國培養人才。

  此外,泰國對生態環境保護也較重視。為了保護森林,政府在全國劃出許多森林保護區和自然動、植物保護區,同時,鼓勵植樹,嚴禁亂伐林木。在沿海漁業資源的保護方面,漁業廳採取措施,如定期封鎖一些海域,規定捕魚拖網網眼規格,嚴禁在沿海3km以內捕魚等。

  當然,泰國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目前曼谷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十分嚴重。但是,他們的許多經驗,尤其是採取的策略和措施,是很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年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  Aehille Clarac, Guide to Thailand, 1981。

  3.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pacific. UMEP new letter. 1989.

  THAIL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Key words: Thailand; Natural resource;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

  Thailand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but was an under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past. In last 20 years, its society has been stable. The government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y rational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ve been adopted since then its economy has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the country is called “the Fifth Little Dragon in Asia.”

  Its main experiences ar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industry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country, to develop export-oriented production, and tourism actively, to enact preferential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o as to absorb more foreign ventures and use them reasonably, an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ce investment.

  注:1987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作者參加以朱震達先生(蘭州乾旱與沙漠研究所)為團長的中國地理代表團訪問泰國,本文為作者回國後撰寫的訪問報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