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編制小比例尺土地資源圖的理論方法


  原載《土地資源研究文集》(《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編撰委員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P23-27

  (以海南島圖幅編制為例)

  土地資源是包括農、林、牧、漁業生產、工業生產、居住、交通、商業、遊樂等已利用或未利用土地的總稱。土地資源評價是進行土地各種利用的可行性和利用價值高低的論證。土地資源評價方法是多樣、複雜的,不但因土地的用途不同而不同,而且因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相異,也決定不同的製圖方法。

  由於利用土地從事大農業生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也是土地最為重要的用途,所以,對土地進行(大)農業利用評價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土地資源評價。在文中根據土地資源大農業利用的意義,以編制海南島1:50萬和1:100萬土地資源圖為例,對編制小比例尺土地資源圖的理論方法作初步的闡述。

  一、土地類型是土地資源評價的基礎

  進行土地資源大農業利用評價的目的和任務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1)為摸清各農業利用土地數量和生產潛力,必須首先進行土地對於農、林、牧業(在海南島略去漁業,但包括橡膠等特殊熱帶經濟林)等利用適宜性分類和利用質量等級的劃分。

  (2)根據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合理與否的論證和評述,並由此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方向。

  (3)根據土地利用中的限制性因素和限制性強度,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方法、改良和保護的具體措施。這是國土開發和整治的理論依據。

  因為從事農業利用的土地直接或間接地都是進行生物再生產的土地,其支配或影響生物生長的自然因素互相作用的綜合表現為土地的自然性質。土地的這種自然屬性決定了土地的適宜性和自然生產力的高低。地域分異規律決定了某一“地域”(範圍)內土地自然性質的近似性和不同範圍間土地自然性質的差異性。這是土地類型分類的依據。所以,可以說,土地類型是土地自然性質近似性的歸類或分類。它是以決定土地利用方向(農、林、牧、漁、橡膠熱作等)和利用方式(水耕或旱耕、保護林或經濟開發林、遊牧或飼養等)的生態指標為分類指標。因此,土地類型分類具有實用性。這也是土地資源分類中適宜性的分類指標,只是表示方式的不同。所以說,土地類型實質上是土地資源評價的基礎。進行土地類型的分類,如果不是考慮以上地資源評價目的,不具備實用性,而是為分類而分類,僅以“地貌類型的完整性”進行學究式的分類,或以人為的按地形高度進行機械的分類意義都不大。但是,目前仍存在這些不符實際應用的分類方法。

  根據土地利用生態指標進行的類型劃分,可以認為是自然生態環境的分類,而農業生產實際上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故此,農業生產的各部門,包括農、林、牧、漁等利用的土地分類是農業、森林、草原等生態環境和不能利用土地生態環境的分類。這樣劃分的土地類型表示土地資源可利用土地和不能利用土地的空間分佈和數量,這是土地資源調查的首要任務,也是土地資源評價的基礎。在全國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資源圖編制中,如果能較為確切地完成這一任務,將能為國家資源開發,國土整治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二、土地類型的分類

  土地類型分類採取多級分類辦法。

  首先,由於地域分異規律形成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地域性。大規模的地域分異表現為氣候、土壤和植被的水平地帶性。這種地帶性相當於自然地理地帶,稱為土地自然地帶。但是,由於海陸分佈和地形的影響,土地自熱地帶並不連續分佈,而是形成地區性。在同一地區內的土地具有一定的光、熱條件,故此也稱之謂土地自然區,即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區。土地潛力這表現為作物生長的適宜性、熟制和產量的高低可能性。這是土地類型分類的最高單位,也是土地資源評價的最高等級單位。海南島地處熱帶,基本屬於熱帶土地自然區,適宜水稻、糖蔗、熱帶水果、橡膠、椰子等熱作生長,水稻年可兩、三熟,土地生產潛力較高。在土地資源圖上,土地潛力區為I級分類。

  在土地自然區內主要是由於地貌因素的影響,對地帶性的光、熱和水分起再分配作用,形成土地自然性質的垂直地帶性分異。這是土地類型的次一級分類,即一級分類,其分類指標仍然是生物生長的水熱因素生態指標。這是土地資源評價中對農業佈局合理與否評價的理論依據。

  土地類型的較低級分類是較小規模的、非地帶性的地域分異形式,主要是由微地貌尺度、土壤性狀、成土母質、地表水文、水質、植物群落等諸因素形成的。由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土地“小區域”稱為土地類型,是土地類型分類中的較低單元,在土地類型圖中則為基本圖斑單元。土地利用的意義表示主要的利用方式,也即最基本的生態體系單元。這也是土地資源分類評價的基本單位。在土地類型圖和土地資源圖中按成圖比例尺的大小決定分類因素和指標的選取。在1:50萬一1:100萬比例尺成圖上,僅從微地貌、成土母質和地表水文等以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指標進行具體的類型劃分。這在全國以及省、區土地資源評價中能基本滿足編圖和評價的要求,但是在較低行政單位或地區應以中、大比例尺編圖和評價,進行較詳細的分類,才能滿足要求。

  既然農業生產是人工生態系統,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則是土地生態系統分類,其中也包括部分土地的天然狀況,如天然的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等。在土地資源評價中,如果土地的自然生態類型與人工生態系統具有一致性或類似性,就可以說,土地利用生態結構基本是合理的。合理生態結構的土地利用形式能發揮土地應有的生態效益,並且有利於土地資源的保護、從而使土地資源能永續利用。當然土地利用還在於追求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必須以有利於土地的保護為前提。

  三、海南島土地類型分類指標

  海南島位於我國東南部南海上,從北緯18°10′一20°10′之間,地處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區,土地面積34萬平方公里。由於生物氣候條件優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進行生產利用,而劃分出可從事農、林、牧和橡膠熱作經濟林等各類利用的土地是土地類型分類和土地資源調查的主要任務。

  狹義上的農業是指種植短期作物為主的土地利用方向,分為水耕和旱耕兩種耕作方式。水耕農業以水稻為主,是我國東部濕潤地區重要的農業生產方式,尤其是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主要的生產方式。其生態條件最重要的是水文因素,以具有較好持水性的小地貌類型和土壤條件為主要分類指標劃分出土地類型,作為水田類型必須有具備一季水稻用水的水源條件。旱耕農業對水分的要求較低,一般天然水源便足以利用,然而,由於農業生產是常耕的土地利用形式,表土、植被的反復破壞,容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因此,農業利用的土地類型還應以有利於水土保持的地形指標(坡度和高度)作分類指標。一般以負地貌類型為主,也包括相對高度10-20米以下、坡度小於15°,土壤含沙量較少的平緩崗臺地。

  由於海南島是我國土地面積較大的熱帶地區,發展橡膠熱作生產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因此,劃分出橡膠和其他熱帶作物以及經濟林用地也是土地類型分類的任務之一。適宜橡膠和熱帶作物生長的主要生態條件是光、熱、水分和土層厚度。其中熱量指標是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極端最低氣溫≥5℃;水分指標是年平均降雨在1200毫米以上,月雨量≤50毫米的月份每年應少於5個月;土壤有效土層應達50釐米以上,並且以壤土、粘壤土、粘土和砂壤土為好,不宜於砂土,地下水位必須在100釐米以下。另一方面,由於橡膠屬經濟林,是半耕利用方式,易發生水土流失,應以有利於水土保持的地形坡度為相應指標,至少以<25°為宜。根據全島生態條件,宜膠地一般是在海拔400米以下的磚紅壤斜坡地和緩坡地。

  林業用地適應範圍十分廣泛。根據德馬通(Emm. Demartonne)乾燥指數公式t=P T,(P為年降雨量(毫米),T為年平均氣溫(℃),若指數接近於30,就出現森林。按此公式,我國東部和南部廣大區域均在森林分佈界內。實際上,森林是海南全島的天熱植被,林業具有最廣泛的適宜性。另一方面由於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發展林業不但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在於發揮其生態效益,因此,林業用地不只包括適宜的土地,更重要的在於需要保護的土地和要求其發揮生態效益的土地。所以,可以把林業用地分為開發性林業用地(用材林、經濟林、果林、薪炭林等用地)和保護性林業。用地(生態林地)。海南島的保護性林業用地包括防護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林和自然生物保護林等用地,是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的,也可稱之為生態林用地。考慮土壤性狀、地勢高低、地形坡度、地質條件和地表生物資源情況等為分類指標。這類土地包括沿海灘塗、濱海沙地、丘陵山地陡坡地、岩石裸露地以及高海拔低、中山地等。開發性林用地也包括橡膠熱作林用地,是除保護性林用地以外的一切林用地土地類型。

  廣義的牧業用地應指遊牧或放牧用地。宜牧用地土地類型一般以水、草因素作為劃分指標。但是,嚴格來說,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基本上不存在單純用於遊牧的牧業用地。地處熱帶的海南島尤其是這樣,因為這類地區的草地是森林植被經反復破壞形成的,並非天然草場,在嚴格保護之下,能自然恢復成林。而作為遊牧形式或單純放牧形式的牧業,如果以農戶分散放牧,進行零星草料資源利用是可取的。如果進行大規模放牧,並主要產業的方式經營,則首先是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太低,第二是不利於這類地區的土地保護。因此在熱帶(包括亞熱帶)濕潤地區牧業用地不能進行大規模單純放牧,而是應以林、草相結合形式,綜合利用,林、牧兼顧。放牧坡度一般應在30°以下,海拔高度也應低於500米,以利水土保持和有效地利用牧草。

  海南島的土地類型基本就是按上述指標劃分的。但在低級分類上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現狀,有些利用現狀與土地類型的自然特點是不一致的。這就必須在土地資源評價中加以說明,並建議採取必要的措施。

  四、土地資源評價

  土地資源評價是以土地類型為基礎,進行土地利用可行性和土地質量的評價。土地資源的農業利用評價,主要是根據農業各部門對土地生產條件的生態要求,把土地類型作出分類和歸併,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各適宜利用的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和限制性程度進行土地質量的等級劃分,然後在圖上標明土地的適宜類和質量等級符號,便成為土地資源圖。

  土地資源評價的原則是:(1)土地的利用方式與土地的自然性質的一致性,即土地人工生態類型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相適應,以便能更好地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例如水源條件較好的土地可用于水耕農業或灌溉農業,能發揮水資源的優勢,發揮最大的生產潛力;(2)土地的利用方式必須有利於土地的保護。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樣的,尤其是作物種類繁多,因此,土地利用具有可選擇性。選取有利於土地保護的利用方式或栽培有利於地力提高的作物,將有利於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3)土地利用有利於發揮經濟效益,這就是要求既能為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又有相應較高的經濟價值。上述評價原則,符合土地利用的生態原則和經濟原則,即因地制宜利用土地的原則。

  由於土地類型是以大農業利用的目的劃分的,因而也就可以相應地進行土地適宜性的歸類,即土地資源分類。各適宜性土地類,按土地限制性因素,如宜農地的水文、排灌、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地形坡度和高度等限制性及限制程度,對土地生產力的影響程度,進行土地質量等級的劃分,就可以進行土地資源的全面評價,並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改良措施。

  但是,因比例尺不同,在土地資源圖上表示方法也有所不同。因為影響土地質量的各種限制性因素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在熱帶和亞熱帶丘陵山區,由於地形複雜,自然環境多樣,在小範圍內的土地類型具有多種利用方式,同一種方式利用的土地又有多種限制性因素。例如,河谷平地土地類型,即使其範圍才數百平方米,然而,在穀坡地帶就受地形坡度、土質和水源等條件的影響;沖積平地則土地肥沃,排灌方便,而在穀底近河邊地段則是灘地類型,土質或沙或粘,且易受洪澇和積水的威脅,因此,在小比例尺土地資源圖上,要確切地進行這類土地評價便無可能,即使在中比例尺圖上有時也難以做到。另一方面,由於土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種類的多樣,即使同一種作物也有不同品種,對土地要求不同,甚至迥然相異。如林業用地,杉樹要求涼濕,馬尾松需要向陽且耐乾旱,海南島地處熱帶,成林樹種達數百種,進行林業用地的質量評價就只能籠統地進行適宜林業利用的土地評價,並簡單地根據地形高度和坡度等作大略的評價,在圖斑上的表示方法也只是平均狀況。而言,試圖在1:50萬,甚至1:100萬小比例尺土地資源圖上進行土地質量的詳盡評價,應用十分明確的詳細評價指標,更是無法做到的,應把願望和可能區分開來。目前,在全國土地資源調查中,雖然只是應用小比例尺地圖進行土地大農業利用適宜性分類,並且按照較宏觀的限制性因素作土地質量的粗略評價,這樣大範圍、大規模的調查工作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程、任務十分艱巨,但意義十分重大。通過這一工作可以基本摸清全國可開發土地的基數,對經濟發展和控制人口可進行科學的預測。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