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國土規劃的設想
“廣東省國土規劃”論文 1986年10月
**本文“廣東省”包括海南島及其所屬島嶼在內。
目前全世界面臨著由於人口激增而出現的資源《包括能源和糧食》環境等重大問題,這也是我國、我省面臨的嚴峻問題。如何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促使三者的協調,是國土規劃的任務。
一、我省國土問題的嚴重性。
本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隅,我國的最南部,瀕臨南海,屬熱帶、亞熱帶濕潤氣候,自然條件較為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土地生產潛力大,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然而,由於地域差異,人口和資源分佈不勻,並且由於歷史土的原因和解放後某些政策的失誤,人口增加過快,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因而面臨許多嚴重的國土問題。
1.人口過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土地問題和城市問題越來越嚴重,出現了“農村問題”。
本省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並且增加較快。據統計,1952年全省總人口為3163萬人,1957年為3593萬人,5年間增加43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6萬人。1985年全省人口又達到62531萬人,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295人,是全國人口密度的27倍。28年問增加了26601萬人,平均每年增加95萬人。相當於每年淨增加兩個縣的人口。人口的激增,人平自然資源佔有量就迅速減少。以耕地為例,1952年本省人平耕地為157畝,到1985年人平只有074畝。與此同時,耕地絕對數量也在不斷減少。1957年全省有耕地5185萬畝,1983年僅有4713萬畝,26年間減少472萬畝,每年平均減少上8萬畝。近年來耕地減少速度更快,1980年~1983年以每年平均273萬畝的速度減少,幾乎每年消失一個縣的耕地。這一多一少就展現一幅國土問題非常嚴重的情景。
隨著人口的暴增和耕地的減少,就伴隨著“城市問題”和“農村問題”的出現。
解放以來,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特別是機械增長很快。但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與之不相適應,造成住房緊張,交通擁擠,醫療、衛生,文化和教育等設施不足,並且城內綠地減縮,郊區大量農田被佔用,城市污染加劇,環境質量降低,生態平衡出現危機。以廣州市為例,1950年市區面積36平方公里,共102萬人口。1984年以東山、海珠、荔灣、越秀四個區統計,面積共544平方公里,人口達1944萬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35735人。市區住宅用地僅12多平方公里,只占市區面積的22%。全市缺房戶達113482戶,占總戶數的20%。醫療方面,市內平均每萬人口才有39張病床。中、小學不足,難以普及初中教育,而城市不能普及中等教育是造成許多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市內交通十分擁擠,交通事故年年上升,已成主要公害。類似廣州市的情況,省內其他城市也在出現,尤其是象汕頭、潮州、榕城、韶關、梅城、興寧、佛山、海口、湛江等中等城市和城鎮,城市問題也日益嚴重。
城市問題還包括城市職能不明確,沒有合理的建設規劃而造成雜亂無章出現的種種問題。
隨著人口的激增,我省也出現了“農村問題”。所謂“農村問題”是指因人口暴增以致平原廣大農業地區的“農村城市化”和山區農村到處開山造屋等而造成的經濟問題和生態問題。
“農村問題”以粵東地區為最嚴重,平原地區則以汕頭市屬各縣為最突出。汕頭市面積僅1034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9%,總人口已達92024萬人,占全省人口的147%,而每年仍在高於全省平均增長速度的2~4%增加。現在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890人,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多,全國的8倍多。其中潮陽縣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360人,澄海縣達1688人,作為全國大城市之一和廣東省第一大城市的廣州市,包括近郊在內的人口密度也只不過是每平方公里2356人。因農村人口稠密,村寨相連,居住“城鎮化”,而自然資源不足,人平只有3分多耕地,農業需用勞力只占總勞力的20%左右,大約有70~80%剩餘農業勞動力可從事其他行業,目前該地區除了水果、手工業輕工產品和部分加工食品等能調出外,大量的物資,包括能源原料,工業原料,糧食及其他一些食品需要由外地調入,近乎於城市的物質循環特點。1985年,汕頭市調入糧食達83億斤,給國家和地方財政增加大量負擔,也給交通運輸帶來很大困難。由於資源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也較低,1985年全市農村住戶調查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省的14%。就業問題,社會問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以及環境問題都有惡性循環之勢。
山區的“農村問題”以梅縣地區為例。全地區自解放至今36年間,人口增加了1倍多。現在人平也只有054畝耕地。自1980年以來,糧食調入大量增加。在盆地平原區也有“農村城市化”趨勢。在山區則因少有平地,農民到處在山坡上開山造屋、開荒,水土流失更加普遍,致本地區成為全省生態惡化最嚴重的地區,居住過於分散,又增加了農村生活現代化和生產集約化的困難,
上述情況在本省其他地區也越來越明顯。
2.自然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
解放以來,金省雖然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累計到1985年全省造林面積達67754萬畝,但成活率不高,保存面積不多,並且由於人口的增加,因大量用材、薪柴的需要和開墾種植而不斷砍伐森林。尤其是歷次政治運動造成林業的浩劫,便森林在不斷減少。目前全省森林面積僅88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2786%,生態效應不高,尤其是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的天然林的不斷消失,大量野生動植物在消亡,有的且尚未被人們所認識便已滅種,全省目前僅粵北和海南山區保存有部分天然林,不少野生動物已瀕臨滅種或已經滅種,這是人類財富不可補救的損失,也導致生態失調;本省珠江、韓江口等河流以及沿海淺海水域,由於環境污染和酷漁濫捕,魚類水產資源也不斷減少,造成資源和生態的雙重危機。
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隨著人口增多,工業的發展,農業上農藥和化肥的大量施用,我省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據統計,全省城鎮每天污水排放量達547萬噸。僅廣州市每天排放的污水就達273萬噸,還有工業廢渣6000多噸,廢氣164億立米,全市15條排汙河湧的水質,重金屬檢出率平均達l00%,砷達866%;市郊受污染的耕地中,鎘、鉛、汞、鋅四種元素,平均污染指數按污染程度都達到中度至嚴重的程度。地處粵北山區的韶關市,據市南8公里北江河段檢測,廢水含汞量最高值為每立升000285毫克,鉛0128毫克,鎘06毫克,分別高於國家水質標準的285倍、128倍和60倍。河底泥沙含汞量更是高達每公斤為92~218毫克。在山區中,由於鈾、煤炭以及其他礦產的開採,在不同程度上對土壤和河水造成有害的污染。據省考察團調查,每年流入珠江的汙物有:石油12728噸,氰化物1074噸、酚403噸、鋅12675噸、鉛10501噸、銅2273噸、鉻283噸、鎘219噸、氯114噸,多數超過國際衛生規定的標準。
目前,全省每年農藥的施用量約達l萬多噸。化肥用量更是逐年增加,1970年為3346萬噸,l978年達6012萬噸,1983年達10446萬噸。這也是環境污染源之一。
再之,由於森林的減少和生態效應的降低,加之開山墾植,修路、取土,基建、開礦等工程和坡地耕地無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致使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態問題。
解放以來,雖然我省做了不少水土保持工作,但水土流失面積則有增無減,且程度愈來嚴重。據統計,全省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遍佈70多縣、市,流失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縣市,其中以韓江、東江及北江等江河上游和粵西一些盆地為最嚴重。韓江上游的梅縣地區,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積僅1180平方公里,1984年竟達2556平方公里,增加117倍。整個梅江流域水土流失290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44%,其中溝狀流失達693平方公里,崩崗284平方公里。五華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竟與全區面積的60%以上,一片“山河破碎”景象。北江上游湞江流域的南雄縣,水土流失面積751平方公里,幾乎占全縣面積的33%;連江上游的連縣達540平方公里,也占全縣面積的205%;此外,粵西的德慶、羅定盆地以及本省沿海臺地丘陵都在發生大面積水土流失。因為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河流、山塘、水庫和農田,造成危害。據檢測,韓江每年平均輸沙量達761萬噸,最高年份達1750萬噸,30年間河床淤高1米多,韓江下游一些河段已成世界少有的河口三角洲上的“懸河”,每年洪峰威脅著潮州、汕頭兩市和潮陽,揭陽、澄海等縣280萬人民和105萬畝農田的安全;北江上游僅湞江的年輸沙量已達62萬噸,而在1959年前後每年僅50萬噸,32年間河床淤高22米。據統計,全省受淤河道有800多條,使航程大大縮短,不少過去靠航運交通的山區因失去航運,資源難以開發。全省因水土流失,水庫淤積情況非常嚴重,最典型的例子有興寧縣中型水庫石壁水庫,正常庫容500萬立方米,現已淤積433萬立方米,損失正常庫容的866%,基本失去效益;大型水庫合水水庫,也已淤積1269萬立方米,失去庫容的354%。據梅縣地區統計。全地區因水土流失而報廢的山塘505宗,水庫的淤積相當報廢41宗小(一)型水庫。全省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農田達138萬畝。
水土流失和生態問題也是本省嚴重的國土問題,急需規劃整治。
3.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急待綜合治理。
因地域差異,即地理位置、資源分佈和自然條件的差別以及社會、經濟,交通與歷史傳統的不同,造成本省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越來越明顯。貧困地區問題也越加突出。近幾年來,以廣州市和港、澳為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其他地區卻較緩慢,1984午廣州市人平工農業總產值為2196元,是全國人平工農業產值1091元的2倍,惠陽地區人平工農業產值為619元,海南自治州581元,汕頭市572元,梅縣地區僅369元,是全國人平的338%,廣州市的168%。粵北石灰岩山區、梅縣地區水土流失以及其他一些邊遠山區,經濟發展更加緩慢,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其中,特別嚴重的是粵北石灰岩山區中的典型地區如陽山的東山,英德的青坑、岩背,清遠的白灣、樂昌的沙坪,乳源的大坪,連南三排、南崗等區以及其他區的一些鄉,人平收入在120~150元以下,人平口糧只有200~300斤,並且大部分為旱糧,幾十萬人口至今仍未解決飲水問題,連南三排有5戶農民,共26人口,9個勞動力,人平只有180斤旱糧,人平收入317元。這些地區的主要問越是自然條件很差,生態環境非常惡劣,土地生產潛力和國土人口負荷能力極低,人們稱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皆缺,僅能維護最低的生存條件,難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人口仍在激增,生境也在惡化;梅縣地區的水土流失區,由於水土流失,地力降低或毀滅耕地,阻礙生產的發展,使人民生活貧困。根據統計,全地區仍有125個鄉,共61萬人口,人平收入在120元以下;本省其他邊遠山區,則因交通閉塞、信息不靈、技術文化落後,資源開發困難或經濟效益低,遭致貧困落後,急需治窮致富,
4.能源的缺口越來越大
本省是能源嚴重不足的省份,而且缺口越來越大。1985年全省共發電17517億度,人平佔有電量280度,比全國人平少109度,電力供應十分緊張。在上述發電量中有7696億度是水電,因本省水資源的時空變化極大,故冬春季節,以及平原地區,電力供應更加緊張。全省水能可開發量只占全國的12%。煤的儲藏量也不多,僅7億多噸,占全國儲量的01%左右,並且因質量差,作為一些工業應用以至生活用能尚有問題;全省有林地共8818萬畝,活木蓄積量23億立方米,人平37立方來,為全國人平的40%。且多數為用材林,水源林,或分佈在難以開發的深山中,薪炭林不多。全省林木年生長量估計為2000萬多立方米,每年生產的農作物秸杆約2500~3000萬噸。而全省農村人口每年約需薪柴(包括作物秸杆、柴草)7500噸,供需矛盾尖銳,不少地區農村柴火十分困難,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本省其他能源尚未大量開發利用。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能源不足的矛盾將會更尖銳,目前外省能源調入和各地對商品能的供應則受交通的嚴格限制。
5.交通狀況與經濟發展極不適應
解放以來我省交通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到1983年止,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63790公里,己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的公路交通網。並且溝通桂、湘、贛、閩等相鄰省份,省內大部分區鄉也通了汽車。鐵路方面,共有鐵路846公里,除有全國南北大動脈的京廣線聯結本省外,還有廣九、黎湛等線,廣三線正在向粵西茂名石油城延伸。航空方面,廣州和省內汕頭、興寧、湛江、海口、三亞等地及國內務大城市都有通航,還有多條國際航線可通泰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國首都。航運方面,內河仍有11195公里航程,每年運輸量很大。海運發展也較快,黃埔港、廣州港、湛江港、汕頭港、海口港、三亞港和赤灣港的港口建設和裝卸能力都有極大提高,成為內外聯絡的重要口岸。但是本省交通與經濟發展尚未適應,由於缺乏鐵路交通,公路質量低,運力有限,未形成起骨幹或大動脈作用,聯繫全省強有力的交通網絡,本省東、西兩翼與廣州交通幹線未形成,尤其是面積占全省l/5,人口占1/3的粵東地區,連一寸客運鐵路也沒有,粵西和海南,特別是粵北山區交通更加落後,給經濟發展帶來極大困難;運價低廉的內河航運則日益萎縮。由於水土流失,河床淤積,大多數河流上游無法航行,較大江河的中,下游雖能航運,但是一方面因失去上游資源豐富的物資運輸。另一方面由於大量水利工程不注意航運綜合利用設施,尤其是當前河道“封建割據”的管理體制,航道難以統一規劃、改造和管理,故此內河航運日益不景氣。山區資源難以得到廉價的運輸而無法開發,造成“地富人窮”。港口也缺乏全面規劃開發,有關粵東地區以及贛南、閩南等地與外地和海外進行物資交流的汕頭港尚待開發擴建。海南島的島內交通和港口問題尚多,有待全面規劃。
6.水源供需矛盾顯著
本著雖然是全國水源較豐富的地區,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達376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逕流量有2110億立方米,另外還有鄰省流入本省的客水逕流量約2560億立方米,全部逕流總量達4670億立方米。人平佔有水量7500立方米,為全國人平佔有量的3倍。然而,因降水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也較大,並且受地形、地質的制約,水利設施仍未完善,給水源利用帶來很大困難,每年旱、澇交替,威脅工農業生產。據水利部門統計,金省旱澇保收的農田只有2180多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63%,仍有800多萬畝農田缺乏水利灌溉,沿海臺地,雷州半島、海南北部臺地、海南西南部,粵北石灰岩山區,用水十分困難,尤其是石灰岩山區和一些沿海台丘地區,連人畜飲用水也難以解決,
由於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發展,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城市用水日趨緊張,水源問題已不容忽視,特別是枯水年份和每年幹季,本省大部分地區都感到用水嚴重不足。
上述問題可歸納為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我省當前的突出國土問題。
二、國土規劃的實質、依據和原則
所謂“國土”是個現代的名詞,有的專家認為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其實,領土和領海是指特定地域的土地及共所屬海域,領空則是依附陸地和水面而存在的。這個概念與土地資源的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包括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在內的某一地域的土地資源,不同的是“國土”有一定政治地域的含義。故此,國土規劃實質上是一項為合理配置生產力,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而對某特定地域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相結合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規劃以便有計劃有步驟地採取各種有效措施謀求該地區(域)人口、資源和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國土規劃主要是以資源也稱國土資源的開發為依據,特別是以土地資源所具有的生產潛力為依據,並考慮相應的社會經濟因素和內外聯繫的條件,然後從歷史,現狀和發展的可能來論證生產力配置、資源開發、環境整治和保護要達到的戰略目標。因此,國土規劃應遵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為主要原則,並應用下列觀點:
(1) 戰略性觀點。國土規劃是為國家或某一特定的區域制訂長遠的經濟發展規劃服務的,所以要以發展的眼光,通過國土資源的調查和研究,根據各種客觀條件和可能,提出遠景目標和戰略性措施。
(2) 區域性觀點。地域分異規律是國土規劃必須遵循的重要自然規律,由地域分異和歷史發展面強化的區域性是國土規劃應考慮的重要因素。按區域觀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建立合理的地域經濟結構。
(3) 全局性觀點。根據這一觀點,在國土整治中,應考慮上下游整個流域的全局;對經濟發展戰略來說,應以開放的眼光,著眼于本地區與鄰省、鄰國以及其他地區相互聯繫和交流的需要和可能,全盤、周密考慮發展的戰略目標,
(4) 歷史性觀點。歷史發展過程中,區域的盛衰反映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制訂規劃的重要參考,因此,要研究地域的有關歷史發展情況。
(5) 綜合性觀點。國土規劃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是一項兼顧地區內外以及過去未來的工作,涉及到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從土地資源為核心涉及到大農業、工礦、交通、能源等生產的各部門;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地貌、地質、水、土、氣、生物到社會條件和社會資源的各方面。故此,要有綜合的觀點,考慮各方面的條件,採取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相結合的綜合性措施,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多學科、多部門協作,制訂全面的規劃。
三、本省國土規劃主要任務的設想
我省的國土規劃屬地區性規劃,但它是以行政區為界限,其中包括多個地理區域在內,故此,既包括縱向的部門規劃,也包括橫向的經濟區規劃,不過,在經濟區內也包含部門規劃在內。其關係是:全省的縱向部門規劃必須以經濟區的部門規劃為依據,同時它又是經濟區部門規劃的指導,滲透綜合。本著縱向的部門規劃主要有下列幾項:
(一) 人口規劃
人口規劃包括人口的數量和佈局規劃,人口的發展應與國土資源的人口負荷和經濟發展相適應,根據地區的經濟職能、國土人口負荷能力,經濟發展速度等方面確定人口發展規模、速度、佈局、城市人口規模、城鄉人口比重、職業構成、勞動力使用和轉移,同時還要考慮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措施等。
城市的人口規模和職業構成是以城市職能和交通條件所決定的農村腹地對城市人口的負荷能力來確定的。但是從經濟和生態的角度看,應控制超級大城市的過多出現。
農村人口數量和佈局應以國土人口負荷能力和生產力合理配置為依據,並從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生活的措施等方面考慮。
由於我省地少人多,自然資源分佈懸殊,地域差異大,故必須從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城市規模過大。地區人口合理佈局,應特別重視人口過密地區,如粵東地區和貧困地區人口問題的妥善規劃。
(二) 城市發展規劃和農村建設規劃
主要是從宏觀控制的觀點,研究各經濟區中心城市的發展方向和規模,並以此來進行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農村建設規劃則包括農村城鎮和圩集的佈局和發展規劃,從有利於發展農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科技水平,並促進生態平衡的建立,進行合理農村居民點佈局、改造和建設的規劃。
本省農村建設規劃大體可分為兩個類型:平原和山區。
本省平原地區的主要特點是人口稠密交通方便,耕地不足,能源緊缺,但經濟較為發達,要從這些特點考慮以城鎮建設為中心的農村建設規劃。
山區的主要特點是丘陵、山地廣闊,人口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資源較豐富,但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為了有利於改變我省山區的落後面貌,要科學開發山區,故此應高度重視山區的城鎮建設,合理佈局城鎮圩集,從建設成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農副產品加工等中心和山區對外聯繫窗口,並且有能吸引科技人才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設施的城鎮進行規劃,並且為了有利集約生產,建設高效的山區農業生產體系,和提高人民生活,應適當合併擴大村集,合理佈局建設。
(三) 地區經濟職能和商品基地建設規劃
社會生產總的來說都可以分成對國計民生起關鍵性作用的基礎生產和為市場需求的商品性生產,前者主要是計劃性生產,後者是指導性生產。根據國土資源的特點決定這兩種生產的地區經濟職能。這是國土規劃的重要任務。
我省主要基礎生產有糧食,用材和其他作為國家重要工業原料的生產。其中糧食生產是最重要的基礎生產,可根據經濟區域內土地類型,人口狀況,外地糧食市場、發展可能和交通運輸等條件確定自給率或商品率生產指標,作為法定或半法定的任務。政府有關部門則從生產資料、農田建設、予以投資或從產品價格的經濟效益予以保證來扶助、支持其生產。這是一項重要的規劃,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的計劃,其他基礎生產也同樣。
林業既是基礎生產,也有經濟商品性生產,更是重要的生態支柱,主要由土地資源狀況決定的。根據經濟區內土地類型的特點分成生態林用地和經濟生產開發性林用地,從而可以進行林業建設規劃。本省林業從生態支柱作用考慮有沿海固沙防風林,農田防護林,丘陵山地陡坡地(25°)水土保持林,水源林和自然、生物保護林等;從經濟生產角度考慮則有果林、經濟林、薪林和用材林等。
在林業規劃中還要從全局生態平衡的角度研究森林覆蓋率,並確定全省及各地區森林的應有面積。
商品基地規劃是根據自然條件、土地資源及其開發潛力、土特名產生產傳統,發展新產品條件、市場需求等進行規劃,作為指導性生產的依據。
確定某一經濟區基礎生產,林業發展方向和商品基地規模等,就可以確定該地區的經濟職能,這是其他規劃的基礎。
(四) 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規劃
本省南瀕南海,海岸線長達84496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長達43144公里,海域面積164萬平方公里,漁場374萬平方公里,灘塗面積約250萬畝。此外沿海還有港灣153處,有不少優良漁港。這是本省重要的國土資源,為了開發海洋資源,要進行漁港建設,灘塗的合理開發利用。河口和淺海魚類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深海及遠洋漁業開發等方面的規劃。
同時還要對海洋礦產、能源、鹽和其他化學資源的利用研究和開發規劃。我省南海大陸架石油、天然氣、海岸帶金屬礦物、潮汐,波浪、海流等能源以海水中的鹽及其他化學元素都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可規劃開發。
(五) 能源規劃
針對我省能源不足、有一定開發潛力,但利用困難的特點。確立發揮地方優勢,因地制宜開拓新能源,形成多元能源結構的能源建設方針,除依靠國家提供商品能源和規劃本省煤炭、石油開發外,重點應抓好本省再生能源:包括水能、薪炭和其他生物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的開發,合理佈局能源基地。
(1) 煤炭的開發利用。本省煤炭質量低,並且目前運輸困難,可考慮建設坑口電站進行利用的開發規劃。
(2) 加強近海石油的開發,並研究擴大核能的開發利用。
(3) 重視水能開發。水能是本省具有開發潛力的再生能。全省可開發量達738萬千瓦,年可發電200億度以上,是廉價的能源,但投資大,要從社會經濟效益的角度支持水能的開發,並且要加強水利規劃,多建設調節水庫電站,保證水電的均衡供應。
(4) 大力發展薪炭林。薪炭林是利用土地資源轉化、儲存太陽能的較好形式。我省山地丘陵多,發展薪炭生產是長遠的戰略措施,要多種形式,結合用材林、經濟林、果林、防護林以及牧草發展薪炭林,並研究薪柴的綜合利用,同時還應重視城鄉沼氣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發展。
(5) 其他能源。本省海島和沿海地區可開發風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太陽能也是本省開發利用的能源,尤其在海南島西部都更應著力太陽能的開發。此外,一些地區還有地熱能可利用。
在開發能源的同時也應儘量節能,故此也要進行節能規劃。
(六) 交通規劃
本省目前交通雖然仍未適應建設和經濟發展要求,但發展交通條件優越,要從全省經濟聯繫和各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全局規劃交通建設。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有不同於公路的作用要從加強本省東西兩翼和海南的聯繫以及各經濟區內大經濟中心考慮鐵路幹線建設。本省人多地少資源不足、但勞力豐富、交往頻繁,發展對外經濟聯繫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鐵路建設不但要考慮物資外運,更要考慮物資的調入,才有產品的調出的因素,另外還要考慮與鄰區鄰省歷史上和發展上的經濟聯繫,確定的鐵路交通規劃。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可以聯繫到山區和偏僻鄉村,是重要的交通網絡,故除規劃好建設省際、區際幹線外,還要考慮形成骨幹交通網的建設,廣州至各經濟區及各區內經濟中心都應有相應的質量等級的公路幹線。
本省內河航運優勢和困難並存,要根據資源開發對水路運輸的要求和物資交流的需要,重點而高要求地規劃重要交通河道的建設,還要研究統一管理營運、綜合利用的措施。
本省作為華南的門戶,航空和海運交通是對外聯繫的重要橋樑,但投資大,效益也大,故要有重點地建設,各經濟中心一般應有大型機場和大港口(韶關除外)。目前本省唯獨粵東地區尚無萬噸級碼頭的港口,要從潮、梅兩地區、贛南,閩南等地聯繫對外交往規劃港口建設。
(七) 重點地區整治規劃
本省國土整治的點是水土流失、石灰岩山區,城市工礦污染和河流整治等。
水土流失整治的重點是臺地低丘水土流失的整治,這類土地處於盆地平原的周圍,高程較低,坡度不大,因長期采椎、放牧、開墾、取土等人類活動,植被反復被破壞,而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尤以成土母質是第四紀紅土、紅色岩系、風化程度較深的長石花崗岩和偉晶花崗岩的地區為甚,主要分佈在韓江上游梅江流域、北江上游南雄盆地和連縣星子盆地、粵西的德慶、羅定盆地,東江上游河谷盆地和本省沿海臺地丘陵區,其中以梅江流域最為嚴重,是本省整治的重點。水土流失的整治要從流失類型入手,以生物措施為主,與工程措施結合,並且要從流域整治全面考慮,整治與開發相結合,以整治促開發,以開發鞏固整治,才能取得成效。
石灰岩山區是一種特殊的水土流失類型,由於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惡劣,整治十分困難,要從國土人口負荷能力,研究減少人口負荷的妥善措施,並從保護環境,恢復土地生產力的角度,研究必要的整治措施,全面有效地進行治理。
本省部門的規劃還有水資源利用,礦產資源開發、旅遊資源開發和佈局、工業佈局等規劃。
(八)經濟區規劃
橫向的國土規劃主要是經濟區域規劃。經濟區是由地理因素和歷史上經濟聯繫發展形成的,所以實際上的地理經濟區域,是以地理區域為界限,以經濟聯繫為主要特徵的區域。全省大致可以分成下列經濟區:
1.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範圍包括廣州市、肇慶地區、珠海市、深圳市和江門、惠陽兩地區的大部分。本區是以廣州、佛山、江門、惠州等城市為經濟中心和對外門戶,以珠江三角洲為重心,粵西、粵北、惠陽等山區為後盾的全省最大的經濟區,該經濟區內城鎮密集,水陸交通方便,對外經濟關係密切、商品經濟發達,並將迅速形成城市化的地區,本區作為本省經濟中心,搞好城市規劃、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是國土規劃的重要內容。
2.粵東經濟區。包括汕頭市、梅縣地區和惠陽地區東部小部分,即包括潮汕平原在內的整個韓江流域,以汕頭市為對外門戶和經濟中心,該區人口眾多,人口密度居全省之冠。是本省“農村城市化”較成熟的地區,歷史上與鄰省經濟關係密切,外向能力也較強,但是因為近幾十年來的內部封閉,而本地資源有限,致使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本區必須加強內外聯繫,恢復活力,才能獲得經濟發展。故加強交通是本地區發展的關鍵。人口問題和梅江流域水土流失整治是國土規劃的重要問題。
3.粵西沿海經濟區。包括雷州半島、茂名市和江門市西部,該區以湛江為經濟中心和對外門戶,全區以農業經濟為主。由於地理條件的原因本區水熱不協調、土地瘦瘠、經濟基礎薄弱、生態條件較差,但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大量臺地低丘和海域有待開發,水源、能源和生態問題是本區國土規劃的重點,此外還應重視湛江港的開發。
4.粵北經濟區。以韶關市為範圍的北江上游流域地區,京廣線把韶關和毗鄰的廣州、香港連結起來,使之成為本區的經濟中心和對外聯繫的窗口,該區地域較廣。在全省中人口密度稍低,自然資源較豐富,大部分地區生態條件尚好,具有較大開發潛力,但經濟發展緩慢。區內大面積石灰岩山區是全省最貧困地區,另外還有北江上游水土流失問題,同時粵北山區又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因此,經濟開發,石灰岩山區和水土流失區整治、生態保護是本區國土規劃的重要內容。
5.海南經濟區。包括海南全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地區,本區熱帶自然資源和海洋資源非常豐富,是本省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經濟仍較落後,兼之為熱帶海島的地理條件,水熱不協調、水資源不足,並且能源緊缺。熱帶資源和海洋資源的開發、聯繫島內的交通和對外聯繫的港口建設,生態保護和解決水源等項是本區國土規劃的重點,為更好地發揮地區優勢,本區還可分為以海口市為中心的瓊北經濟區、以三亞為中心的瓊南經濟區和以東方為中心的瓊西經濟區,建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
四、切實做好國土資源調查,為國土規劃準備條件
國土規劃是以土地資源為核心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總體規劃,為了搞好國土規劃,必須進行國土資源調查,為國土規劃做好基礎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先後進行了農業自然資源調查,農業區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的調查考察,這些都是對國土規劃的有益工作,但是作為國土規劃核心的土地資源的調查工作仍然十分薄弱,1978年起由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綜考會、農牧漁業部等部門等分頭組織的全國範圍的地貌、土地利用、土地類型和土地資源等四項內容的調查和1/100萬圖編制工作,簡稱“四圖”工作。本省四圖的編制主要由廣州地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學地理系承擔,省內大部分編圖任務業已完成,但是此“四圖”是小比例地圖,只是示意性的表示方法,在省級以至省以下經濟區的國土規劃難以應用,全省農業區劃中只完成各縣市大、中比例尺的土壤圖土地利用圖和少量地貌圖,編制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資源圖、土地類型圖和調查工作尚未進行,故此應切實補充搞好這一項工作,尤其要搞好土地類型調查工作。
所謂土地類型是根據土地的地貌、地質、土壤、植被、水文和氣候等自然因素的特點所進行的土地分類,按這種分類的土地可以通過數學和生物學的辦法,可以定量地估算土地的生產潛力,然後參照其他國土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合理地評價土地的用途和價值為國土規劃提供依據。但是土地類型調查工作,涉及範圍廣、因素多、工作量大,需時間多,並且工作難度較大,應儘快開展工作,
目前在全國範圍開展的土地詳查,實際上是土地利用狀況調查。雖然這項工作對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國土規劃和國土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土地利用狀況並不完全反映土地的客觀屬性和實質,而且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況,根據土地利用狀況,無法全面地對土地質量,土地利用價值和合理利用作較準確的評價,例如在土地詳查中的草山和草坡,該作何種利用為好?利用價值如何?無從評價。土地類型則不然,草地分為各種土地類型,有其相應的地理位置、地貌類型、地質條件和土壤、氣候及水文等特徵,只要聯繫相應的社會經濟條件,便可以作較合理的利用評價和利用價值評價。
為了搞好我省的國土規劃工作,要把土地類型調查和土地資源評價這一基礎工作做好,並且做好其他國土資源和社會經濟調查等工作。為國土規劃創造必要的條件。
參考資料
1. 廣州市綜合農業區劃,廣州市農區辦 1985。
2. 韶關市綜合農業區劃,韶關市農區辦 1985。
3. 陳朝輝等,廣東省山區開發戰略的幾個問題 1985。
4. 張桂霞《關於廣州城市土土使用問題》熱帶地理第六卷 第2期。
5. 陳朝輝《韓江上游水土流失特點和整治措施》廣東省亞熱帶山區開發利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綜合隊第四分隊編 19861。
6. 廣東省綜合農業區劃 廣東省農業區劃辦公室編 19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