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國土整治和開發的重點:臺地低丘的合理利用和治理


  原載《廣東亞熱帶山地開發利用研究》1985年第2期 P18-24

   **本文廣東省含海南島及其所屬島嶼。

  臺地低丘是指地貌上相對高度80米以下的臺地和200~250米以下的低丘陵。這類地貌往往分佈在人口較集中的平原和盆地谷地的周圍,由於長期受人類活動的頻繁影響,天然植被基本不復存在,並且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成為自然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癥結,因而是我省國土整治的重點。另一方面,這類土地可以從事農、林、牧、果等綜合利用,而且仍有大量荒地未被利用,是我省可供開發利用的主要土地資源潛力。因此,對我省臺地、低丘進行研究,探討其合理利用的途徑和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不但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也有很大的社會意義和生態意義。

  一、臺地低丘的不合理利用是我省自然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癥結,因而是國土整治的重點

  由於長期對該類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態平衡失調的問題,已非解決不可了。這種生態危機是由於森林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結構不合理和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1.水土流失,土地荒廢。據統計,全省較嚴重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08萬平方公里,一般水土流失面積就更廣。由於水土流失,許多土地表土喪失,或岩石裸露,成為難以利用而致荒廢,這種情況,在南雄盆地、始興盆地,燈塔盆地、興梅盆地、五華盆地,羅定盆地以及星子盆地和沿海許多地方隨處可見。尤其是上述地區紅色岩系的臺地低丘,有的已成為岩殼,無法再利用。

  2.河床增高,渠道淤塞,農田沙化。由於水土流失,全省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增高,航運不暢,水災日趨嚴重。以珠江為例,據水文站觀測,珠江的年平均泥沙含量達0283公斤/米3,年總輸沙量達8340萬噸。根據北江瀾石水文站資料,北江多年平均輸沙量達491萬噸,最高年份達900萬噸。北江上游的湞水,據1959-1980年共21年資料分析,徑流的年平均含沙量為032公斤/米3,每年流入北江的泥沙達475萬噸,河床淤高02米。解放前,南雄縣城的航船可以至湞水上游的烏徑,現巳不能通航。連江上游星子河,原來也可通航,現在只能到達連州,上游已無航運可言。韓江據潮安水文站分析,1947-1978年共30年,河床淤高133米。本省其他河流如鑒江、南渡江、昌化江等,也都有類似情況。珠江口的航運已受影響,韓江口攔河沙也嚴重妨礙航運。

  由於水土流失,使許多灌溉渠道淤塞而失去效益,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在南雄盆地,就有422公里長的河道受淤塞而影響灌溉。每年沖入農田的泥沙達338萬立方米,受害農田達22萬畝。

  水土流失而致農田沙化也已成為大問題。根湛江地區農業局分析,農田土壤>001毫米的砂粒已超過45%,六十年代土壤的沙泥比例是4:6,現在相反,是555:455。據南京土壤所方分析,海南島洋田土壤>001毫米的砂粒竟達85%以上。土壤砂化將造成肥力下降,全省土壤中,大多嚴重缺乏磷,鉀元素。

  3.土壤酸度增高。根據全省土壤普查結果,除部分石灰岩地區、紫色砂葉岩和濱海部分地區外,多數農田酸度較高,pH值達45~55。臺地低丘坡地土壤也多呈較高酸度。

  4.野生動物日益減少,尤其是益鳥,益蟲正在銳減,而農田病蟲害激增。因此必須大量施用農藥,這樣更不利於有益生物的生存繁衍,而形成惡性循環。

  5.農村生活用能日趨緊張。目前農村人民生活用能,主要仍須依靠燒柴草,但是,由於農村周圍近山丘陵地森林植被不復存在,雜草生長量不多,生活用能不足,而人口不斷增加,以致農村柴火日趨緊張。有的地方村民要遠到幾十公里外的山地砍伐僅存不多的闊葉林,有的甚至挖草根燒火。這將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

  調查情況表明:目前全省有高丘陵山地森林雖然也遭破壞,然而植被覆蓋尚好,部分地方雖然是灌叢草被,卻是灌木林或高草群落,複蓋度高達90~95%以上,仍能保持水土。至於造成當今自然生態失調的是臺地低丘生態結構不合理和水土流失造成的。

  在全省85255萬畝臺地低丘中,除少數農村附近的“風水林”外,大部分原生植被已不存在,有次生闊葉林存在的,也只見于瓊東南和粵北極少數地方。這類地少量被開闢成旱耕地或茶、果園,大多數為灌木草地,主要由白茅、鷓鴣草或鋪地黍、竹節草所佔據,伴生有地稔、酸藤子、山芝麻,野牡丹、桃金娘,崗松、懸鉤子、蛇莓等灌木、半灌木。部分臺地低丘有馬尾松、桉樹或木麻黃等人工林。此外,還有大量裸露地。由於地面覆蓋度低,水分流失快,兼之臺地低丘多不與山地連片,地形起伏,水源不足,因而水熱失調,生態環境差。闊葉林的消失,馬尾松人工林和灌叢草地生態質量低,是土壤貧瘠、土壤酸性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臺地低丘主要由第四紀紅土、紅色岩系、砂葉岩、花崗岩構成,由於地處盆地和平原周圍,氣溫高,風化強烈,土壤疏鬆,易受沖刷侵蝕,植被受破壞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這類土地又近人類居住地區,人為活動頻繁;砍樹、墾殖、撩荒複墾、割草、放牧,開路,燒磚,挖土取泥,更易造成水土流失。據測定,無林地植被覆蓋低於60%,每年表上流失可達1~2釐米,每畝土地每年損失有機質達800~1000公斤。表土裸露或人為影響,損失更大。海南島墾地種橡膠,據觀測,新墾山坡若地面無覆蓋,每年被沖走的土層厚這8~12釐米。全省嚴重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積108萬平方公里,幾乎全是發生在臺地低丘上,主要集中在南雄盆地、始興盆地、五華盆地,興梅盆地、星子盆地和羅定盆地以及沿海平原等的臺地低丘上,其他臺地低丘也發生水土流失。因此說,臺地低丘水土流失是廣東省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癥結,是本省國土整治的重點。所謂流域治理的根本措施就是這類土地的艱巨水土保持措施。

  二、臺地低丘是廣東省可供開發利用的主要土地資源潛力

  根據廣東省分縣面積和地貌類型統計,全省土地面積共318408萬畝。可分為平原、臺地(含階地)、低丘陵,高丘陵、低山、中山、峰林石山和河流水域等8大類。由地貌類型的特點,決定土地的水熱狀況,再結合水文特點,從而決定土地大農業的利用方向。上述8類地貌類型的土地,其中平原是主要農用地,是人們生產生活物質的主要來源地。臺地和低丘陵水熱狀況複雜,可以從事農、林、牧等綜合利用。高丘陵和山地主要為林用地。峰林石山是難利用地,只能以保護現存植被並營造生態林而已。

  現在本省土地利用狀況大體是:平原面積共65592萬畝,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06%,這類地除了城鄉居民用地、交通道路,工礦用地,灌溉渠道等非農業生產用地外,凡可以從事農業利用的,都基本用上了。全省現有耕地共47449萬畝,其中有水旱田3,4505萬畝,大部分就在平原上。由於廣東省人口多,密度大,每平方公里達285入(不包括港澳地區),人平耕地才8分,其中水田僅6分。並且人口還會增加,而耕地卻因建設佔用而不斷減少,平原已難再擴大耕地了。峰林石山則無法從事農業利用。本省高丘陵山地面積達158886萬畝,占全省面積的499%,這類土地包括高丘陵、低山和中山,高度分別在250米,500米和800米以上,坡度為20~25°,山地坡度可達35~45°以上,由於地形高度和坡度決定其主要只能從事林業利用,並且除部分坡度<25°的丘陵和低山地可以進行生產用材林外,大約60%的高山丘陵山地應為水源林,水土保持林,防護林和生物保護林等非開發性的永久林用地。全省現有林地面積僅7,6899萬畝,人平森林13畝,多數為針葉林用材林。森林面積不大,而且林業結構十分不合理,應採取有效措施,加速造林,使全省高丘山地能造林的土地儘量全覆蓋,並提高森林生態質量,以期改善環境和木材供應狀況。

  本省臺地低丘面積共8,5255萬畝,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68%,為平原面積的13倍多。其中臺地6,3233萬畝,幾等於全省平原面積,以瓊雷臺地面積為最大。在海南島,臺地和低丘陵面積占全島的面積的52%。

  臺地低丘的特點是:(1)相對高度低,在200米以下,臺地僅在80米以下。(2)坡度平緩,臺地一般5~7°,最大不超過15°,低丘陵坡度一般15-25°。(3)地處平原盆地之間或邊緣,氣溫高,光熱充足。(4)地下水位較高。(5)地形起伏,水熱組合複雜,土地類型多樣,因而可以進行農,林、牧綜合利用。土地生產潛力也不小,瓊北紅光農場臺地橡膠畝產幹膠60~70公斤;瓊南保顯、保國兩個農場低丘陵橡膠畝產幹膠100多公斤。在本省大陸中、南部,臺地低丘甘蔗畝產3~4噸,有的達5-7噸。潮汕平原,惠州盆地和粵北山區如潮陽,博羅、樂昌,仁化、始興、連縣等,利用臺地低丘種植柑桔、蜜柑等,畝產達1,000多斤至10,000多斤。利用臺地低丘種植薪炭林,每畝年可生產柴草10~20擔。因此,全省8,000多萬畝臺地低丘如果能切實整治並合理利用,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在海南島若能用1,500萬畝臺地低丘種植橡膠,以每畝平均產幹膠50公斤計,總產75萬噸,總值45億元。如果全省用3,000萬畝臺地低丘陵地營造薪炭林,每年可生產薪柴3-6億擔,能解決全省60~70%農村人口生活用能問題。如果用2,000萬畝地種植水果,以平均畝產800斤計,總產可達16億擔,總值為48億元,全省人平佔有水果量為270斤。

  全省8,5255萬畝臺地低丘中,除少量開闢為農耕地和茶果園外,大部份仍為荒地,未能得充分利用,主要分佈在海南島、雷州半島、惠陽地區和粵北地區等,已利用的部分也大多缺乏工程或生物措施,而不斷發生水土流失。如星子盆地臺地低丘,生長的龍須草資源遭到破壞,全無水土保持措施地墾殖種煙,其他如南雄盆地也如此。所以要開拓新的土地資源以進行生產利用,主要應把重點放在臺地低丘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上。

  三、臺地低丘利用的存在問題和合理利用及整治的主要途徑措施

  (一)臺地低丘利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挖樹頭、鏟草皮。由於農村地區生活用能緊缺,附近台立的樹木被砍光,繼之則“斬草除根”。在粵東地區由於柴草欠缺,常在村邊附近臺地低丘上挖樹頭、鏟草皮。有些農民習慣于鏟草皮熏土作肥料,英德縣英東地區農民則習慣于鏟草皮墊豬、牛欄。這些過度利用植被的方法,使之發生嚴重水土流失。

  2.過度放牧。平原地區草地少,臺地低丘往往成為“天然牧埸”,常因放牧過度,野草難於生長,以致地面裸露。

  3.用地缺乏養護措施。利用臺地低丘種植香茅、劍麻,木薯、西瓜、菠蘿等作物,但卻無保持水土措施,因此往往在利用2-3年之後表土全失,成裸露地而無法再利用。潮陽縣雷嶺區有一個山村開墾坡地種菠蘿,由於全墾全植,造成水土嚴重流失,已無耕地可用,只好到外村租地耕種。瓊雷地區在臺地上種香茅、劍麻、木薯等造成水土流失而成不能再用地,也到處可見。

  4.植樹造林,不注意生態效益。利用臺地低丘造林,種植桉樹、木麻黃和馬尾松純林,這些樹木的落葉分化後不利地面雜草生長,使地面裸露,流水沖刷,表土喪失殆盡,也成為難於作物更新的土地。這種現象在惠陽地區南部、粵西沿海各縣,海南島島東林場和島西林場都可見到。

  5.不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英德縣橫石水區利用臺地低丘上種杉,22年後樹高僅1-2米,這就是不因地制宜利用土地的典型例子。

  6.任意丟荒造成“茅草化”。在臺地低丘上開墾種植,由於不注意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瘦瘠而又任意丟荒,於是白茅入侵並佔據這些土地,形成難利用地,這就是土地“茅草化”。

  7.人工工程使台丘地嚴重“外傷”。臺地低丘因為接近平地人口稠密地區,人類活動頻繁,如修路、建築、燒磚瓦、挖土方等大量工程造成嚴重“外傷”,而成無用地。

  這些不當利用,都會造成水土流失等不良後果,並使之危害生態環境。

  (二)臺地低丘利用的主要途徑和措施

  1.發展薪炭林和經濟果林

  利用臺地低丘營造薪炭林,是積極解決農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措施。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時間內,我省農村生活用能仍只能以燒柴草為主,因此,必須盡力發展薪炭生產,可引種並擴大速生高產高能樹種的種植。目前,南亞熱帶、熱帶的較好薪炭林樹種有大葉相思、臺灣相思、木麻黃、馬尾松、荷木等,牛肋巴也可引種,較濕潤的坡地可種黎蒴。在石灰岩地區可以擴種任豆、麻楝等。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爭取人平1-2畝薪炭林。我省沿海地區無山又無林,但利用濱海沙灘種木麻黃作為防護、薪炭兩用林,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解決了柴火奇缺的問題,而且有剩餘柴草支援內地,這種成功經驗值得有大量未利用荒坡地而燒柴困難的地區借鑒。

  利用臺地低丘發展經濟林和果林,是生態和經濟兩利措施。在海南島可利用臺地低丘擴大橡膠、椰子、油棕等的種植,瓊西南乾旱而又高溫的臺地階地上,可種植腰果,木棉、芒果等。本省南亞熱帶地區的臺地低丘可發展荔枝、龍眼、柑、桔、橙、楊桃等。中亞熱帶地區則可擴大蜜柑、夏橙、沙田柚、桃、李、梨、柿,青梅的種植,並且可以引種葡萄。

  臺地低丘種果造林要注意改良生態環境,多發展闊葉林,混交林,喬木雜果可林果混種。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林下可間種藥材或牧草。

  部分臺地低丘因水土嚴重流失,生境惡化,水熱失調,植物生長困難,因而必須採取工程措施保土,或挖穴填客土再種樹。有的應種先鋒樹種並保護好灌叢草被,待生境改善後再行開發利用。多數紅色岩系臺地低丘必須採取此項措施。

  2.發展經濟作物和藥材生產

  由於本省地跨熱帶、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臺地低丘適應多種經作和藥材生長。其中,經濟作物有豆類、芝麻、劍麻、香茅、甘蔗、西瓜、紅瓜籽、茶葉、油茶、油桐、蠶桑等。

  在海南島臺地低丘適生藥材有蘿芙木、木棉花、百部、青天葵、草決明、檳榔、丁香等。全省均能生長的有山蒼子、夏枯草、金銀花、梔子,菊花等。在本省北部有獼猴桃、甘木通,使君子、黃蓮、羅漢果等都可引種。

  發展經作生產的臺地低丘,應是土層深厚、水濕條件較好而較低平的土地。海南島可發展熱作、劍麻,胡椒等。大陸中、南部可發展甘蔗。本省北部可發展茶葉、油茶、油桐和蠶桑。

  3.發展草食畜牧業

  利用臺地低丘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是加強農業生產薄弱部門的主要措施。隨著人民生活提高,除應增加豬肉和三鳥禽蛋生產外,對牛、羊肉、羊奶等的需求將大量增加。但是肉牛和牛奶的生產是我省目前畜牧業生產的薄弱環節,因此,必須利用臺地低丘草地儘快發展。

  在臺地低丘草地發展畜牧業,應具備這些條件,(1)有較大面積的連片草地。(2)水濕條件較優,產草量較高,草質好,或易於進行草地改良的土地。(3)有可建立飼料基地的宜農地可以利用。(4)有水源供應。

  本省較大面積的臺地低丘草地,主要分佈在瓊西的昌江、東方、白沙、儋縣和樂東等縣,瓊東北的屯昌,定安和文昌等縣,但是這些地方生態條件較差,產草量僅畝產鮮草300~500斤,並且草質不良,每年幹旱季達5個多月,不宜發展大規模畜牧業。雷州半島和大陸沿海也有大面積臺地低丘草地,但因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薄,牧草生長不好,產草量低且多茅草,也大多不宜發展牧業。大陸內部盆地紅色岩系臺地低丘則因水土流失,雜草不易生長,更不宜畜牧。較適合發展畜牧業並可望建設成肉、奶商品生產基地的,主要有英德縣的英中盆地、英東盆地,韶關盆地、樂昌盆地、燈塔盆地和惠州盆地等非紅色岩系臺地低丘草地。這些盆地中,臺地低丘草地面積廣闊,多連片分佈,且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每畝草地可年產鮮草800~1500斤。一些地方雖多茅草,但易進行牧草改良。尤其以樂昌盆地黃屋附近臺地草地為最佳,牛肝坪附近草地也不錯,草質都較好,以黃毛草為主。

  然而,由於我省地處熱帶,亞熱帶季風區。風化強烈而且夏秋多暴雨,丘陵山地易發生水土流失,一旦成為荒地,又甚易被白茅入侵,形成“茅草化”,難以利用。為了有利於土地的充分利用,並能取得較高經濟效益,必須建立高效率的畜牧業。這就是建立以養為主、以牧為輔、養牧相結合的畜牧業。首先應利用宜農地(荒地或低產田)建設高產飼料基地.草地則採取林牧結合,以林保牧,植樹造林,然後改良牧草。應建立小型分散牧場,同時進行畜牧體制的改革,建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牧,工、商經營體系,促進商品生產的發展。

  近年來本省引進的高產牧草飼料有象草,紫花苜蓿、墨西哥玉米等。要發展牛奶生產,還應擴大精飼料;玉米,大豆以及糧食的生產。

  本省東莞縣板嶺畜牧場和連縣高山畜牧場利用臺地低丘改良牧草以發展畜牧業,都取得了初步成功經驗。但是都未能建成穩定的飼料基地,林牧結合改良生境再改良牧草的措施也未落實,畜牧條件仍不足,故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仍不高,必須繼續努力完善。

  此外,在粵東地區、肇慶地區和瓊北有較大面積的臺地低丘被開闢為旱耕地,這也是一種利用途徑。

  (三)臺地低丘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臺地低丘雖然地勢較低平,但畢竟是正地貌的土地類型,易受沖刷侵蝕,故對其利用必須注意保護和治理。臺地低丘的利用與整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採取不同的步驟進行治理:

  1.一般水土流失型臺地低丘的治理措施

  一般水土流失是指輕度的水土流失,即以面蝕為主的水土流失,應以利用與保護相結合,使在治理過程中能同時發揮經濟效益。可採取如下措施:

  (1)土地利用梯田化。凡臺地低丘上的農耕地、飼料地、茶園、果園等需常耕或半耕的用地,都必須採取嚴格的梯田化或反傾斜環山溝(行)的形式,以利水土保持。

  (2)注意地面覆蓋。坡地梯田或環山溝的田基以及未利用的閒散地段,必須有植被複蓋,以防止土壤侵蝕。可選用雜草灌叢或種植毛蔓豆之類的綠肥豆科植被,也可間種藤狀或矮灌叢的藥材,以保護地表。

  (3)建立立體農業生態體系。對林用地採取林一灌一草多層複蓋,即造林並間種灌木,同時保護草叢植被,以利於迅速改變生態環境。

  對丘陵坡地,應以坡麓作農用地,山腰種果,坡頂造林的形式。牧用草地必須林牧結合,採取草地林灌網格化,並應種植蔭蔽樹種。這樣,使土地在利用中又得到保護,發揮經濟和生態兩種效益。

  2.嚴重水土流失型臺地低丘的治理措施:

  嚴重水土流失是指重度水土流失,即以溝蝕以至崩崗型的水土流失,應以保護為主,先整治,後利用。可採取下列措施:

  (1)生物措施。宜封山造林,首先封山保護好原有植被,然後種上先鋒樹種,可挖穴填客土種植,應儘量多種闊葉樹,或針闊葉混交。

  (2)工程措施。修築攔沙堤保護表土層,同時結合生物措施。

  我省臺地低丘面積大,既是本省主要的水土流失土地,又是潛在的可開發的土地資源,其整治和利用必須引起重視,只要採取有效措施,是能取得成效的。德慶縣原來是我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由於幾十年的努力治理,已取得成功的經驗。然而,要整治和開發本省臺地低丘還必須有資金、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做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