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韓江上游水土流失特點和整治措施


  原載《廣東亞熱帶山地開發利用研究》1986年第1期 P1-6

   **本文廣東省含海南島及其所屬島嶼。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河,流域範圍包括梅縣地區全部、汕頭市,以及惠陽地區和福建龍岩地區的少部分,流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其下游為我省第二大平原——潮汕平原,上游為梅江流域,是廣東省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區。目前因生產條件日益惡化,制約經濟發展,已成為典型的貧困山區。又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韓江,以致下游河床日益淤高,沙壩堵塞河口,造成潮汕平原的生態危機,旱澇頻繁,人民生命財產也受到嚴重威脅。因此,韓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一、韓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特點

  (一)水土流失範圍廣,面積大,程度嚴重

  韓江上游的梅江流域,包括我省梅縣地區7個縣和惠陽地區的龍川、紫金2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如下表)(略) 。  

  根據統計,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共計2908km2,占流域面積的24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90%,幾乎每條韓江支流都有水土流失現象發生,可見水土流失範圍之廣,面積之大。

  水土流失程度也很嚴重,有的地方水土流失面積高達60%以上,如五華縣的油田區和新橋區,而且溝蝕和崩崗面積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中,溝狀流失達693km2,崩崗近58萬處,面積284km2,其中寬、深10米以上的大崩口達35000處。

  同時水土流失量也很大。根據華城水文站測算,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818噸/km2。據五華縣水保站測算,梅江小支流烏陂河年侵蝕模數為3722噸/km2,比黃河陝縣站2330噸/km2還多60%,可見比黃河流域還嚴重得多,而且在黃河流域,還保存下厚達幾十米至幾百米的黃土,但在華南地區,有效土層僅幾釐米至幾十釐米,暴雨又多,一經沖刷,基岩裸露,土地便成為廢地,難以再利用甚至無法利用。

  (二)水土流失類型多樣

  在梅江流域發生水土流失的地區,地貌類型有臺地,低丘陵、高丘陵以及山地。強烈的水土流失多發生于高丘陵,這是本省其它地區較少見的。

  地質條件方面,發生水土流失的既有紫色砂葉岩,紅色砂岩,第四紀紅土,也有花崗岩。花崗岩類有酸性岩也有中性岩,包括花崗岩,花崗斑岩,偉晶岩、正長岩和閃長岩。長石類花崗岩和第四紀紅土丘陵上常發生崩崗。這是在治理中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

  由於地貌類型和地質條件的不同,岩石風化程度和風化層厚度都不一樣,形成錯綜複雜的各種各樣水土流失類型,給治理措施帶來較大的困難,必須採取不同的整治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三)水土流失危害大

  由於水土流失範圍廣,程度嚴重,因而對上下游地區都造成極大的危害。

  1.山塘水庫和渠道淤積,水利工程失效,大片農田受害

  僅梅縣地區統計,全區因水土流失淤積的山塘水庫共3,507宗,占全區山塘水庫的316%,其中505宗已經報廢。水庫淤積造成蓄水減小,並影響水電資源的開發。全地區受影響水電站共47宗,裝機容量1,793千瓦,其中報廢13宗,裝機容量642千瓦,占36%。

  由於水土流失,蓄水能力低,常現旱澇災害,僅梅縣地區受害農田達53萬畝,占全地區耕地面積的1/4。其中有1萬多畝農田被沙埋沒,不能複耕。梅縣荷泗區水土流失面積近30km2,占全區面積的50%,受害農田達4569畝,占全區水田的49%,其中1,445畝變成沙壩地。

  2.河床增高,航程縮短,危及下游安全

  根據梅縣地區統計,全區有379條大小河流的河床淤高05~29米。其中15條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包括其支流,原可通航裏數為784公里,現已縮短443公里,減少了5659%。

  據潮州水文站實測,韓江每年輸沙量達719萬噸。自1953~1982年觀測,每年河床增高35釐米,三十年來已淤高1米多。出海口被沙壩攔塞,使河口每年向外延伸20米,造成韓江三角洲洪澇嚴重,每年為了防洪搶險,花費大量物資和人力,而且日趨嚴峻。

  3.生態失調,生產難以發展,人民生活貧困

  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地失去土壤,植被難以恢復,以致農村生活能源特別緊缺,森林砍伐越來越嚴重,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平地旱澇災害嚴重,妨礙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逐年減少,自然生產力下降,經濟難以發展。梅縣地區土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76%,人口占全省的64%,但1984年全區農業產值僅1464億元,占全省的27%,不及珠江三角洲東莞一個縣的產值。人平收入僅230元,只有全省人均收入的一半,還有125個鄉,人平收入不足120元,比省內石灰岩山區人平收入還低,也成為全省最貧困的山區。

  (四)整治困難

  梅江流域水土流失範圍廣,面積大,程度嚴重,類型多樣。同時,這一地區耕地少,人口多,而水土流失嚴重區基本是在海拔200~300米以下的丘陵地範圍,這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植被保護極其困難。根據水土流失較嚴重的五華,興寧,大埔,梅縣等4縣統計,水土流失面積達2,178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人口密度為256人/km2,為粵北山區人口密度的19倍。人平佔有耕地僅059畝,其中水田049畝,都低於全省人平耕地水平。尤其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五華,興寧兩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76km2,占梅江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508%,占兩縣土地面積的282%。這兩個縣人口密度達331人/km2,是粵北山區人口密度的24倍、全省人口密度的114倍,人平耕地056畝,其中水田045畝。流域內闊葉林已被砍伐殆盡,僅在邊遠山地才保存下部份松樹幼林及少量中齡林,近山丘陵地則為光山禿嶺。由於農村生活用能十分緊缺,亂砍亂伐難以制止,導致挖草根作柴火現象。另外還有因大量建房而開山和開荒擴地,造成水土流失。

  這是幾十年來水土流失治之反增的原因之一。再者農民生活貧窮,水土流失不治則愈窮,越窮越難治,形成經濟和自然生態環境關係上的惡性循環。另外,資金缺乏也是治山困難的原因之一。

  二、水土流失類型

  要使水土流失能對症下藥,能較有效地進行治理,必須從區別水土流失類型入手,分別研究治理措施。

  目前,關於水土流失類型的研究並不多,一般只根據山區水土流失的現狀劃分輕度、中度和嚴重等類型,具體又分為面(片)蝕、溝蝕和崩崗三類。滑坡和泥石流也是一種水土流失形式或類型。不過前者可稱為“靜態”類型,後者可稱為“動態”類型。為了較好地表示水土流失的全部狀況,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以便進行較細緻的水土流失類型的劃分。根據水土流失的“動態”形式,大體可以分為“緩和”,“沖刷”、“強烈”三種類型,這樣與“靜態”類型結合,便可進行多類型的劃分。各類型應有分類指標,但是,這需要通過觀測和實驗才能確定,未能確定,則暫可用概念性的指標來表示,這些類型指標暫定為:

  1.緩和型;大雨,暴雨時地表徑流泥沙含量較少,流水有一定透明度。

  2.沖刷型;大雨、暴雨時地表徑流含有大量泥沙,流水混濁不清。

  3.強烈型:大雨、暴雨時地表徑流夾雜沙石滾動,嚴重的甚至發生滑坡或泥石流。

  這些指標可以通過目測確定。

  上述類型和“靜態”類型組合,就可反映水土流失的全貌。再結合岩性水土流失類型就可以較準確地表示。組合的方式是:岩性+“靜態型”+“動態型→水土流失類型。這也是類型命名法。如花崗岩面蝕緩和型,花崗岩崩崗強烈型等。有些水土流失,由於植被的破壞,或地表受挖掘,雖然是面蝕,但仍然會形成“沖刷”或“強烈”的流失狀況。反之有些崩崗,由於受岩性或植被的影響,也可以成為相對“靜止”的“緩和”的狀態。在梅縣地區,許多紫色岩地區的水土流失,一般多屬溝蝕沖刷型,紅色砂岩則多屬面蝕緩和型。

  而花崗岩地區的水土流失,就有多種類型了。由於岩石礦物成份,風化程度和水土流失時間長短等的不同而有不同類型。因而採取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這是確定水土流失類型的重要意義。

  三、水土流失整治的經驗教訓和關鍵措施

  解放三十多年來,在黨政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也有深刻的教訓。

  1952年五華縣成立了水保站,開展了對梅江支流五華河的小支流烏陂河的整治,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上游修建了三個小水庫,營造水保林31萬畝,竹058萬株,果樹588萬株。整治崩口2,244個,完成土方694萬m3,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7km2,有明顯效益的53km2,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使河床下降了106米,並且有蓄水降洪抗旱的作用。崩口下原來每畝農田年產只有400斤糧食,1984年已達1760斤/畝。

  從1952年一1984年全梅縣地區總共治理了873km2,有明顯效果的達1369km2。

  但是由於受“左”的干擾,政策多變,對保持水土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森林不重視保護,治理措施不得力,重視工程措施,不注重生物措施;或者雖採取了生物措施,但只採用松樹單一樹種,而且缺乏政策保證,使原來工程失效,甚至受嚴重破壞,使水土流失反而加劇,面積不斷擴大。這清楚地表明: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須有正確的政策措施和科學措施,才有成效。主要的措施是:

  (一)以流域的綜合整治為主,進行全面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須要求全面治理和根本治理,靠局部的治理解決不了問題,局部某些方面的治理更解決不了問題。正如俗語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是“醫好頭痛腳抽筋”。正確的辦法應該採取流域綜合治理,從上游做起,從小流域做起,進行全面治理,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五華縣烏陂河整治經驗說明了這一點。

  要搞好流域整治就必須進行流域的調查和規劃,摸清各(小)流域水土流失現狀,土流失類型,確定治理方案,全面實施,才能求得根治。

  (二)應以生物措施為主,適當結合工程措施,並以生物措施鞏固工程措施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植被受嚴重破壞造成的,因此治理措施也應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恢復植被才能保持水土。但是在強烈水土流失區,成片的土壤和風化物正在受沖刷搬運,尤其是在風化層深厚的長石岩類花崗岩地區,強烈的水土流失造成崩崗、泥石流,僅採取生物措施並不能阻止強烈水土流失的發展,這些地區應輔以工程措施,修築攔河壩攔住泥沙,然後採用生物措施使之得到鞏固。

  在採取工程措施時應儘量少動表土,尤其是已有地衣苔蘚等低級生物生長的地方,更應保護好這些“地皮”植被。這一點應加以重視。有些地方,即使有大崩口,而且崩口內壁較陡,也不宜過多地利用削坡開級的辦法處理,因為陡坡足很難制止崩塌的;只有到了有一定硬度的風化殼或基岩,才會停止,否則會花費很大量人力物力,而收效甚微。在崩口的適當位置應修築防沙壩,(注意溢洪,以防崩壩),然後在壩內外儘快植草種樹覆蓋地表,以固定沙土。

  (三)以林為主,林一灌一草結合,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

  三十多年來,各地水土流失整治的經驗表明,封山育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妥善辦法。根據五華縣水保站在牛角塘承包山試驗點測驗顯示:林木植被覆蓋率達40%時,年侵蝕模數為3,000噸/畝(坡度21-22°),封山後森林植被覆蓋率達50%時,則年侵蝕模數可減少到1,000噸/畝。森林植被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

  為了保持水上,造林應以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為主,並應有灌叢和草被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才能更有效地保持水土。單純的松樹針葉林,保持水土作用較小,如果林相差,地表無覆蓋,則仍然不能防止水土流失。這種情況是到處可見的,在五華縣油田區新田壩和博羅縣廣汕公路兩邊,都可見到松林下仍發生嚴重水土流失的例子。桉樹和木麻黃也不能形成多層次的森林系統,對山區水土保持作用也不大。

  造林保持水土還要因地制宜,因地植樹。在較乾旱的地方,可先種松樹,作為先鋒樹種,然後種植臺灣相思、大葉相思、柯木等,水濕條件較好的土地類型可以種藜蒴、濕地松、黃檀、新銀合歡等。

  灌叢草被較茂的地方,可以封山育林,而植被極少的地方,則應植樹造林種草然後實行封山,才能恢復植被。

  崩崗可在崩口修築攔沙壩,並應鋪上草皮,可採用竹節草、狗牙根和香根草等根系發達的草種。壩內混種竹子、荷樹,濕地松,相思樹和桉樹等。坡壁可撒種芒萁,大芒,五節芒、棕葉蘆等。崩崗頂植馬尾松、濕地松、荷樹,楓香、相思等。還應切實保護好草叢和地衣、苔蘚等“地皮植被”。

  溝蝕類型較難整治,但仍應以生物措施為主,應先種馬尾松,濕地松、臺灣相思。適當挖魚鱗坑,小穀坊蓄水保土,並應嚴格封山。

  面蝕類型,可以飛機播種造林,然後封山育林。

  緩和型可封、造結合,廣種闊葉林樹種。沖刷型和強烈型以造林為主,應首先種植先鋒樹種。

  紅色砂岩、紫色砂葉岩地區可種紫荊、新銀合歡、構樹、馬桑、布荊、龍舌蘭、夾竹桃和楓樹等,並且必須採取保護樹木的措施,減少土壤流失,並促進土壤形成。

  花崗岩和第四紀紅土緩和型水土流失,可在造林同時結合發展果樹,進行開發性生產,以取得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要注意用地結構,山頂應以耐乾旱的針葉林為主,山腰可種闊葉林和果樹,形成立體林業結構。

  同時,要大力結合營造薪炭林,這是水土流失區解決農村能源、促進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不能忽視。可在近山丘陵地區對坡地進行規劃,落實地權,規定營造薪炭林,因地制宜發展速生高產樹種,如藜蒴、大葉相思、臺灣相思、荷樹,木麻黃、新銀合歡、紫荊等,還要採取其他措施(如小水電、沼氣等),儘量解決農村生活用能,才能鞏固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果。

  (四)整治和開發相結合,是保持水土的關鍵措施

  水土流失的整治目的,在於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有利於土地的開發利用,因此在整治過程中,應盡可能地結合開發,以開發鞏固整治,這已是各地的成功經驗。在梅江流域各縣近年來整治水土流失過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事例,先治理水土流失,同時盡可能結合發展生產,取得經濟效益,以治理促進生產,以鞏固治理成效。

  梅縣地區是耕地少,人口多的地區,如果不利用丘陵山坡發展生產,是難以富裕起來的,因此在該地區治理結合開發更為重要。但是,要盡可能寓治理于開發之中,這就需採取有利於土地保護的利用方式。其中發展水果,經濟林業就是最好的結合形式。

  梅江流域地處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南緣,適宜多種水果和經濟林木生長,因此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山區,可以結合發展這些水果和經濟林,柑,橙、桔、荔枝、龍眼、黃皮,桃駁果、梨,李,柿,青梅等,都是可以大力發展的品種,還可以發展紫膠、紫荊、茶葉,並可以發展多年生的木本和藤本藥材。各縣區應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在農業區劃的基礎上規劃好用地,建立水果生產基地,紫膠生產基地,黑荊生產基地和藥材基地。在生產基地建立後,還應建立加工業,提高產品產值。

  但是,在水土流失區,並非所有土地都能開發利用,直接取得經濟效益,某些地類,取得生態效益比取得經濟效益更為重要。這就需要在土地利用中適當處理,需要發揮生態效益的應以生態效益為主,極力保護,可以開發的土地,則進行開發利用,以取得經濟效益。有幾類土地是不能開發或不能以開發為主的,主要有:(1)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尤其是正在發生強烈水水土流失並且對下游有較大影響的地區。(2)水源林地。(3)防護林地。對這幾類土地應嚴加管理,切實封山育林,或實行長期封山。大片的生態林(水源林,防護林等)應列為生態林保護區,小片的生態林可以進行承包管理,或者連同開發性土地一起承包給專業戶,規定生態林地和開發性用地定向利用,長期擁有,但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五)貫徹正確的政策措施,這也是鞏固水土流失整治成果的關鍵措施之一

  水土流失的整治還需要採取保護措施。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如果沒有必要的政策保證,只有失敗,難有成功。因為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林業措施。林業生產週期長,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故此必須有相應的政策措施作保證。應該在“森林法”和“水土保持工作條例”指導下根據地方特點,制訂出具體的適合當地的法規,才能保證措施的成效。

  各級地方政府領導,應把治理水土流失排在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上來,這樣,有了法規的保證,明確領導的職責,結合群眾的利益,都與水土保持聯繫起來,才有希望改變山區的貧窮落後面貌。

  (六)加強科學試驗,促進水土流失的整治和開發。

  水土流失的整治也是一項科學工作,它涉及自然環境各種因素以及社會條件。治理工作富有科學性,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則成效好,否則將浪費人力物力。因此,在整治水土流失過程中,應加強科研工作,進行科學實驗。地、縣,區應有相應的科研機構,要有一定的科研手段,並且還要有一定權力,使其提出的治理意見能付之實施和行使全面管理督促,為了避免機構的重複,這些科研機構可附屬於土地管理機構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