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研究——地理學研究的新方向


  原載《華南熱帶亞熱帶地理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 P117-120

    在協調人地關係,解決世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問題中,建立合理的地域生態—經濟體系是一項重大的措施。根據不同區域,建立不同生態—經濟體系的研究,地理學將為此發揮其學科的優勢,在人類歷史發展新時期作出應有的貢獻,並將增添學科的活力,促進學科的發展。

  一、建立合理的地域生態—經濟體系是解決世界面臨三大問題的重大措施

  生態經濟的理論也即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並結合保護自然資源,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理論。實踐證明,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建立合理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協調人地關係的有效措施。

  在人類社會中,第一性物質生產,即利用再生自然資源的生產是最重要的經濟生產。由於所有的再生資源與環境具有雙重性,即既是物質資源,又是環境因素,因此,只要建立適宜的生產體系,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就能在利用的過程中伴隨自然環境因素的再生產,取得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效果。

  生態經濟學的觀點和實踐在我國早期的生產活動中就已經存在著,並在不斷地發展。不過,明確地提出這個概念則還是近代的事。

  早在3000多年前,即公元前1150年西周文王時期頒佈的“伐崇令”就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殺無赦。”這是至今所知世界上最早頒佈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法令。到了秦代有更具體地保護自然資源的法律。如“秦律•田律”中規定:“每年從春二月到夏七月,不准進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間水道,不准入山采樵、燒草木灰,不准捕捉幼獸、幼鳥或掏鳥卵,不准毒殺魚鱉。”歷代勞動人民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中有極其豐富的實踐,並懂得五業互相促進的關係。這在歷代名人著作中都有記載和反映。兩千多年前便有“樹落糞木”(《荀子》)的說法。《齊民要術》提到“豐林之下,必有庫瘐之坻”。《農政全書》還有引證古農諺“木奴千,無凶年”等等提法,指出了林木對農業的屏障作用。自古以來,有關林木蓄水的說法更是流傳不衰。我國長期利用糞肥施田,也是生態經濟的實踐。在近代,珠江三角洲“基塘”生產體系的出現已是完善的“生態—經濟體系”的範例。近年來,生態農業理論的提出,各地生態農業的實踐,已經遍地開花,證明了生態—經濟體系的實用意義。在當前世界性的資源和環境危機中,這一理論的廣泛應用將是解決危機的重大措施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經歷了100萬年,一直至1800年全世界的人口才達到10億。此後僅經過130年,到1930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達20億。再後人口增長更快,到1975年,僅45年時間,又翻了一番達到40億。1989年世界人口已突破50億大關。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的暴增,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突飛猛進,使人類社會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但是,地球有限的資源和環境由於人口的過快增長,已使資源顯得不足,環境不勝負荷。近幾十年來,人類已嘗到濫用資源的惡果:大量耕地被非農業佔用或遭破壞;森林在減少,僅從50年代以來,全世界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目前仍以每年10~4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銳減;草原過度利用而變劣;漁場因酷漁濫捕和污染而受破壞,甚至連淡水資源也已告急。本世紀以來,雖然修建了不少山塘、水庫,蓄水能力大增,但是農業和工業用水分別增加了7倍和10倍,而且需求還在增加,使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森林的減少,特別是天然林的減少,影響了陸地水的環境容量;不少富水地區供水也陷入窘境。自然資源的破壞,又使自然環境質量變劣,更兼之城市和工業的發展,空氣受污染,土壤受污染,河流受污染,海洋也受污染,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總之,資源出現危機!環境出現危機!面對全球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急需採取對策。解決問題的辦法,從根本來說,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是為上策,尤其是在人口暴漲的國家和地區,控制人口增長更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是發展和採用科學技術,挖掘生產潛力,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提高生產水平,這也是一項有效的措施。其中,通過人們的能動作用,建立合理的地域生態—經濟體系,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利用生產系統相互調節作用,在發展再生產的同時促進自然環境的優化,保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質量的穩定。這是協調人地關係的有效措施,也就是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應用。

  二、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研究是地理學的研究範疇

  由於目前世界上資源和環境已成為突出問題,故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也備受重視,並被廣泛應用到各個環境生產領域中去,但是,這種應用還多是部門的,或局部的,而作為全球性或較為普遍性存在的環境、資源問題,則必須綜合地或從整體上加以解決。地域生態—經濟體系就是以地區或地域為整體解決問題的措施。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地域的整體性,藉以建立地域協調的人地關係;二是地域內具有以第一生產為基礎的環境資源,能直接利用再生資源進行基礎生產因而具有資源環境的自複能力,也就是說,具有地域內部自我平衡的生態功能,而地域環境資源的研究隸屬於地理學的研究範疇。

  地理學曾經長期作為一門統一的學科而存在,它是一門既研究自然,又研究社會的邊緣科學,即根據自然規律,研究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結合自然和社會的綜合研究是該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在歷史上,由於科學的發展和分化,地理曾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門獨立的學科。前者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的形成、發展、結構和地域分異規律;後者是研究地區生產力佈局及其發展條件和特點,各自都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但是,無論任何科學,其研究的最終目的應是為社會實踐服務,地理學更不例外。當前,在解決全球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中,不但需要有全球的戰略,更需要依靠各國、各地區的協同努力,因此,一切工作的起點仍然是地區或地域問題,這是全球戰略目標的基礎。在解決地域問題上,地理科學具有本學科的專長,然而,僅靠自然地理學或經濟地理學都難以單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事實上,自然地理研究的對象恰好是解決地域問題的基礎,而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正好是解決地域問題的目的。為完成歷史的使命,發揮學科的優勢,應重新進行學科的相互統一,使學科研究和應用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將使研究目的更加明確,也將減少不同學科研究的低效重複,促進高效的銜接研究。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地理學獲得新的活力。

  三、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地理學的任務

  地域生態—經濟體系是生態經濟學理論在地域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中的實際應用。由於地域分異規律,造成各地域自然環境的差異和自然資源分佈的不均,而且一定的地域與周圍相關地區的關係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域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建設方向也各有區別。

  為建立合理的地域生態—經濟體系,不但應該對不同地域的差異特點進行研究,而且應該對各地域基本條件進行綜合研究。

  由於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建設涉及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各方面,在時間範圍上還涉及歷史發展過程、現狀和對未來的預測。因此,應力求全面地研究下列內容:

  (1)地域自然環境特點和變化的基本規律,環境容量潛力和存在問題

  (2)自然資源狀況、生產潛力和可開發量、開發利用存在問題;

  (3)社會經濟條件的歷史過程變化狀況、現狀和存在問題;

  (4)地域經濟職能;

  (5)地域資源環境的人口容量(載負量);

  (6)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項目效益預測和發展目標;

  (7)地域生態—經濟體系模式設計與論證;

  (8)地域物質和能量平衡以及必須採取的主要措施。

  上述項目研究內容十分廣泛,而且這些又是實際應用研究,為了能進行系統的理論論證,保證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對掌握的情況應當具有最可靠的準確性和精度,因而需要進行定量的研究。

  另外,地理學研究對象無論在空間上,或在時間上都有廣泛的範圍,但由於研究手段的局限,以往的地理學,多為定性的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目的的新要求,有可能、也有必要對地理學加強新科技手段的武裝,不但要改進研究手段,而且要提高研究速度和研究水平。

  目前,在改進研究手段方面,除了應用計算機和衛星遙感技術外,還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農學等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新成就。時代的要求和科技發展的可能,將會把地理學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四、區域規劃是建立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具體實踐

  區域規劃是一定地區國民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是局部地區的國土規劃。它包括地區內各類,或各部門的規劃,如農業區域規劃、工業區域規劃、城鄉佈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河流流域整治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它是地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總體性、綜合性的規劃。

  區域規劃的目的在於建立良性循環的地域生態—經濟體系,它須以下列原則為指導:

  (1)基礎性原則 即從區域具體情況出發,以本地區自然、社會條件和資源為基礎的原則。

  (2)經濟學原則 即以最有效的投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原則。

  (3)生態平衡原則 即環境效益原則。根據這一原則,任何經濟生產活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整體上看,資源的開發應以保護環境質量的穩定為前提。

  (4)綜合性原則 要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由於社會效益是綜合效益,因此,也即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原則。

  事實上,這些原則就是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理論原則,所以說,區域規劃實際上是建立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具體實踐。

  根據區域規劃的目的,要十分注意加強區域環境系統的自複能力,因此,要利用再生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因素具有雙重性的特點進行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其核心是建立地區內以農業為基礎、以森林植被為生態支柱的綜合性生產體系,使之成為地域生態—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為此,區域規劃要特別重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農業用地規劃。為完成這一任務並獲得學科應用的深入發展,地理學還應特別強調加強生態學,尤其是森林生態學的基礎理論武裝,以便向更綜合的方向發展。

  RESEARCH OF REGIONAL ECO-ECONOMIC SYSTEM—

  NEW DIRECTION OF APPLIED STUDY IN GEOGRAPHY

  Chen Chaohui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world is faced with three serious problems: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harmonious regional eco-economic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population.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researches of establishing different eeo-economic system in various regions, mainly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s conditions: For example, researches on the exploit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feasibility of modelling various regional eeo-economic systems, and on relate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seeking  ways and measures to keep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ll these are the researche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relations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y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geograph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ynthetic study. It is in these fields, geography should make its contribution to all mankind, and make itself more vigorous.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