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山區綜合科學考察


  原載《地理學在廣東發展的回顧》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香港),2003年11月  P336-343

  根據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下達的“南方丘陵山區綜合考察”“六•五”重點攻關科研項目,在國家計委國土局的支持下和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組織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綜合科學考察隊第四分隊,在廣東省計委和省國土廳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廣東山區的綜合科學考察。

  該考察隊由廣州地理研究所、華南植物研究所、廣東省土壤研究所、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和廣東省林業廳等單位70多名科技人員組成,分為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大農業、工礦交通、能源、水土流失等五大綜合專題和地貌、氣候、水資源、土壤、植被、植物資源、植物區系、動物、大型食用真菌、林業、土地利用和土地資源等17個專業組,其中,廣州地理研究所共組成9個專業組。於1983年11月開始,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對全省原42個山區縣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受到各地市、縣以及鄉鎮黨、政和有關部門的歡迎,並得到大力支持和協助,至1988年末圓滿地完成了全省山區縣的考察任務。考察期間,1986年和1987年先後進行了五華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發試點和陽山縣江英鄉(扶貧點)綜合開發試點工作,該兩項試點研究工作也於1991年和1992年順利完成。如此大規模、多學科的山區綜合考察是本省解放以來的第一次。這次考察在全省農業資源和其他資源調查及區劃的基礎上更深入系統地摸清了山區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山區經濟開發和國土整治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觀點和合理化建議,並且,通過邊考察邊應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推動了地方生產建設的發展顯示了與以往調查考察的不同特色,受到考察地區黨、政和群眾的好評。

  一、廣東山區考察工作的特點和成果

  (一)山區考察的特點

  本次山區考察首先確定了“考察工作為當地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密切結合生產實際”的指導思想。考察前充分徵求省和考察地區地、市、縣黨政和有關部門的意見與要求,完善考察計劃。在考察方法上堅持“以專業為基礎,以綜合為主導”,以“五大專題”為重點,各專業組密切配合,發揮專業學科專長。考察中,首先利用現有的資料,再深人實際進行補充調查和查驗,力求準確、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資料,並作科學的綜合分析,保證有較可靠的依據,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二)取得的考察成果

  五年的山區考察取得下列成果:

  1.階段成果:

  (1)《廣東省連縣綜合考察報告集》,共17篇專題和專業報告,36萬字,1987年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2)《廣東省韶關市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集》,16篇專題和專業報告,80多萬字,資料彙編一冊42萬字,1987年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另外還編制1/75萬專業圖60幅、1/20萬彩色圖7幅(土地利用圖、森林資源分佈圖、植被類型圖、土壤類型圖、地貌類型圖、地面坡度圖、水土流失分佈圖)。

  (3)《廣東省梅縣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集》,共17篇考察報告,55萬字,1988年由梅縣地區政府內部出版印刷。

  (4)五年山區考察還出版了《廣東亞熱帶山地開發利用研究》專刊,共8期,每期約20萬字。

  (5)《廣東山區典型材料》報告,3篇共6萬字。

  (6)全國山區考察“五大專題”報告主持部分或主要編寫,並提供本省山區的材料。

  (7)編寫科學考察簡報共50多篇,其中部分由總隊印發。

  2.最終成果

  本次考察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總結,分別編寫出《廣東山區國土資源開發與治理》、《廣東山區農業》、《廣東山區能源》、《廣東山區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廣東山區工業發展條件及佈局》、《廣東山區地貌》、《廣東山區氣候》、《廣東土地資源》、《廣東山區土壤》、《廣東山區水資源》、《廣東山區植被》、《廣東山區植物區系》、《廣東山區植物資源》、《廣東山區林業》、《廣東山區經濟動物》、《廣東山區大型真菌資源》、《廣東山區土地利用》等17本綜合研究或專題研究著作,共360多萬字,匯成《廣東山區研究》套書,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套書詳述了廣東山區(《廣東土地資源》則涉及全省)自然條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生態環境及存在問題;分析了不同類型山區生態環境、資源組合特徵和開發潛力;提出了開發、治理和保護的途徑和措施。

  該成果於1992年榮獲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3.山區水土流失治理及開發綜合試驗成果

  考察期間,在總結典型經驗的基礎上,在國家計委國土局、廣東省國土廳和水電廳等支持下,與五華縣政府共同開展了五華縣河子口、新一水土流失治理與開發綜合試驗,從1986年起至1991年完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根據考察成果,編寫了《廣東省五華縣國土治理與開發綜合試驗研究》專著,共26萬字,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成果榮獲199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二、考察工作為山區提出新觀點、新建議和主要對策

  通過考察調查和資料分析,深入認識了山區的各種情況,總結了山區歷來資源開發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新建議,為山區國土整治和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尤其是針對山區的存在問題,及時地向地方黨政提供對策。

  (一)本省山區具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礦產和旅遊資源等較為豐富的優勢,又存在著資源分散、分佈不均、自然條件複雜、交通不便,科技、文化、經濟落後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山區既是平原區的生態屏障,又存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因此,必須以因地制宜、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為原則,根據山區各地不同基礎條件,建立不同類型山區的生態——經濟體系。同時應特別注意解決好部分貧瘠山區的經濟發展問題。在石灰岩山區應分類治理和開發,對純石灰岩山區應採取斷然措施外遷人口,然後搞好生態環境建設。

  (二)建設好山區林業、糧食、基本生活資料商品生產等“三大農業生產支柱”和林業、水果、畜牧業等“三大商品基地”,建成經濟發展的強大基礎。

  1.林業的生態作用是山區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應充分重視森林生態效益,把發展山區林業作為對農業最重要的物質投入。丘陵山地的利用上應以林為主,建設以林業為主體的生態支柱,建成全省生態屏障。

  2.根據山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並考慮國情和全球市場情況,必須加緊發展山區糧油等基本生活資料生產,建成基礎農業支柱。

  3.在抓緊林糧生產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水果和畜牧業商品化生產,建設農業的經濟支柱。與此同時,應發揮地區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地方土、特、優、稀名產,建設不同山區土特名產商品基地。此外,應扶助貧困山區的農業商品生產,爭取經濟有較快的發展。

  (三)山區草料資源豐富,是發展草食畜牧業的重要條件。但是,由於亞熱帶氣候和山區地形條件的限制,山區草料的利用不能大規模放牧,而應以小型放牧為主,通過鼓勵千百萬農戶分散發展草食禽、畜生產,形成不見基地的大宗畜產商品生產。同時應以林草結合、果草結合、經(作)草結合等形式,綜合利用土地,發展畜牧草飼料生產,建設牧草飼料基地。在全省首先提出“以草代糧”的觀點,創造條件建設山區畜牧業生產基地。

  (四)要重視山區城鎮城郊農業的發展和城鎮建設,改善城市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城鎮,促進山區農業人口向城鎮的轉移。

  (五)在嚴格保護山區野生生物資源條件下,研究、試驗有價值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開發,變消極保護為積極保護,並創造條件發展成規模商品生產,滿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

  (六)根據新豐縣山區夏季種植冬季蔬萊的經驗(1984年),在全省第一次提出利用山區地勢高、氣溫低等獨特的自然環境,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建設生產基地,變山區劣勢為優勢。後來通過陽山縣扶貧試點和在高州市的試驗,經推廣傳播,形成全省至全國反季節蔬菜生產的形勢。

  (七)山區大型食用真菌的生產,不能盲目發展,而應保證材料來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枯木、木材廢料和其他代用材料適當發展,以切實保護山區林業資源。

  (八)通過優惠政策,並採取扶持措施,積極開發山區水能資源、礦產資源,並發展薪炭林和其他生物能源,建成多能互補的能源結構。尤其應積極開發山區小水電,“以電保林,以林保水,以水發電”,形成山區良性生態循環。

  (九)利用山區農副產品豐富多樣和較充足的能源條件,建設資源型工業,並大力發展深加工,提高產品產值,改變山區對外商品交換的不合理狀況。尤其是在貧瘠山區,更必須發展和合理佈局加工業,提高山區“技術開發覆蓋度”。

  (十)在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條件下,有計劃地開發山區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和其他資源,發展多種經營,為山區經濟發展積累資金。

  (十一)有條件的山區,應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優美和歷史遺跡豐富的優勢,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作為改變山區閉塞狀況的手段,以便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部分自然保護區,可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開發部分旅遊業,發展生態旅遊。

  (十二)貧困山區的根本問題,在於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必須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關鍵,以根治為目標,因地制宜地建立地域生態一經濟良性循環。

  (十三)水土流失是造成本省部分山區生態惡化,資源破壞,以致經濟貧困的一個重要根源,並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治理山區的水土流失刻不容緩。而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須以分類治理為原則,生物措施與關鍵工程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喬灌草相結合,不應濫搞工程,應搞關鍵工程,並且把治理和開發結合起來,以治理促開發,以開發鞏固治理成效。

  水土流失的分類應以岩性、流失現狀和活動程度進行動態分類,才能“對症下藥”,做到有效治理。

  (十四)廣東山區儘管土地較廣,人口密度低,但是由於耕地和資源密度低,人地關係仍然十分緊張,並且由於人口增長快,人、地關係將會越來越嚴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長,促進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並實行計劃用地、節約用地是山區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措施。

  為創造山區的開發條件,必須儘快地搞好山區內部對外聯繫的交通建設,搞好城鄉體系合理佈局和建設,以及提高教育水平和培養人才,形成環境一經濟一文化科技的良性循環。為此,必須採取措施給予山區以優惠政策,並增加扶持性投資,有計劃地搞一批山區扶貧和建設試點,以點帶面,促進山區全面建設的發展。

  三、考察成果的應用及成效

  廣東山區綜合科學考察,由於能密切與地方環境治理和經濟開發相結合,從而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歡迎和支持,考察成果也能迅速被應用。在韶關市重點考察區和粵東梅縣地區考察期間,市、地各縣黨政和有關部門專門派出行政和業務人員協同進行考察,幫助收集資料和深入調查。同時,在考察進行中,考察隊科技人員一發現有價值的新資源或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問題,便及時地通報當地黨、政和有關部門,提出積極的建議。由於地方黨、政部門的密切配合和重視,使科技成果很快得到應用,及時發揮效益。

  l、協助韶關市和梅縣地區制訂“七•五計劃”和長期規劃提供重要決策參考,成效顯著。韶關市政府在1984年和1985年採納了考察隊的建議,改變了工業建設的重點,合理調整了生產佈局,重視當地資源,以基礎建設為主,以當地優勢發展工業、糧食、林業、水果和畜牧業。市黨政還根據考察成果和開發設想,提出“七•五”後期和“八•五”期間資源開發和產品加工項目達133項,以其中84項進行經濟效益分析,總投資153億元,每年可增加產值208億元,提供稅利465億元。自綜合科學考察起,該市生產和經濟穩定發展,尤其對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根據考察建議,1988年在新置的清遠市建立扶貧開發區和對石灰岩山區外遷人口,使貧困山區面貌大為改觀。

  2.開發新項目。1984-1985年在韶關市考察發現新的資源梅片樹、甘木通、獼猴桃等,市政府根據建議分別在樂昌、乳源、陽山、連縣、南雄、英德等縣進行栽培試驗,並推廣建立生產基地。同時,根據考察資料,支持中澳合作在樂昌、曲江試驗牧場的建設並投產成功,為山區發展牧草和畜牧業生產提供了經驗。還在石灰岩山區推廣任豆樹,解決石灰岩丘陵山地綠化樹種問題,很快得到推廣,加速了石灰岩山區綠化。

  3.陽山科學扶貧試驗。根據考察隊意見,1986年陽山縣利用石灰岩山區發展苧麻生產11萬多畝,收益很好。1987年在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和韶關市政府的支持下,又在陽山縣江英區建立科學扶貧試驗點,僅一年時間人均收入已從1985年的150元增加到1987年700元,成為全省扶貧成效較顯著的試點。

  4.五華縣花崗岩嚴重水士流失區綜合整治和開發試點。1986年在國家計委國土局、省國土廳、水電廳等部門和梅縣地區、五華縣黨、政部門的支持下,在五華縣河子口和新一鄉開展了亞熱帶花崗岩山區類型嚴重水土流失區綜合整治與開發的科學試驗取得成效,試點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52%,植被覆蓋率從原來的20%增加到70%,河床下降了55釐米。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經濟收入增加。該點造林、種果、種草、林、果草相結合的經驗已在全縣及全市推廣應用。

  5.推動科學技術上山,促進科技與經濟開發的結合。韶關市在科學考察中取得了成效,從而加強了合作,與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簽訂了“院、市科技經濟合作協議書”,在韶關市設立“科韶開發中心”,使科技在山區開發中建立了科研機構與地方的長期合作關係,促進和推動了科技上山。同時,梅州市也與“兩院”建立了科技上山的協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