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山區持續發展的對策


  原載《山地資源開發與持續發展》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7 P114-117

  ——以廣東省為例

  山區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特殊的地理單元。從整體上說,山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地域差異大,有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山區生態體系具有生態屏障的巨大作用,但又有其脆弱性。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加速山區經濟和資源的開發,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山區問題仍然很多,與沿海平原區相比社會經濟發展差距仍然很大。在實現全省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實現山區的現代化,保持山區的持續發展?這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一、  成就與困難

  (一)成就

  廣東省山區共50個縣(市)注,土地面積117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94%。1993年總人口為27793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15%,其中農業人口225641萬,占山區總人口的812%;城市化水平為188%,與全省相比低106個百分點,與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更大。全省山區現有耕地面積155247萬畝,占全省的445%,人均耕地056畝。隨著本省沿海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經濟的發展,基礎農業的萎縮,山區農業在全省經濟上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地位。1994年全省山區主要農林產品產量為:糧食88888萬t、油料3368萬t、豬牛羊肉8715萬t、水果18889萬t,茶葉261萬t,木材19145萬m3,各占全省總產量的535%、521%、476%、470%、786%和659%。農業總產值達30362億元,占全省的422%。

  同時,全省山區已於1993年全面完成了綠化,從而也基本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的治理,生態環境有了改善。

  由於省委、省府十分重視山區扶貧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使山區未解決溫飽的人口從1985年的400萬到1995年減少為80萬。特別是地處粵北山區的清遠、韶關兩市,把在特別貧困的純石灰岩山區的近20萬人口逐步遷往生存和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已產生可喜的結果,開始脫貧,並且有部分人已奔向“小康”。1994年全省山區國內生產總值達8711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840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8040億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81倍、8倍和13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16元。山區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城市發展、交通、通訊和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投資環境大為改善,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到山區投資大量增加。

  (二)問題和困難

  山區基礎條件差,又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社會經濟發展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94年山區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省的205%,只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292%。工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只占全省的155%和125%,只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227%和173%。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50%左右。全省50個山區縣財政收入為3230億元,而財政支出達5435億元,財政赤字達2205億元,占財政收入的683%,仍有16個縣為特別困難縣,占山區縣總數的32%。這是全省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的難點。此外,山區還存在著文化科技落後、人才短缺、基礎設施不足、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二、出路

  由於基礎條件差和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在相當長時期內,全省山區發展的總體水平是難以達到平原地區的水平的。當然也可能有少部分資源、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可能達到甚至超過平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但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自然條件差的貧瘠地區,將難以達到。根據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如何縮小山區與平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實現全省的現代化?唯一的出路是發展生產和經濟,逐步促進山區城市化的進程,實現人口和生產力的合理佈局。

  但是,山區實現城市化(或叫城鎮化)並不是全部山區都成為城市,只見青山、馬路和樓宇,也不是像90年代以來全國掀起“撤縣設市”的“縣市化”熱潮中,造幾個假數字,把所有縣改名為“市”,便實現了城鎮化 陳朝輝.論"城市化"的弊端和城市化的進程.熱帶地理,14,(1).新南方,1995,(1)。一個地區的城鎮化從“硬件”來說,應有以下特徵:

  ①地區人口結構以城(鎮)市居民人口(即非農業人口)為主;

  ②地區產業結構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而且農村農業有了穩固的基礎,並形成地域產業結構和生態環境的協調;

  ③農業高度商品化和生產高效化,農業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生產率和收益較高,城鄉差異減少以至消失,實現城鄉一體化。

  但是城市化並不是到處都建設成城市,分不清農村和城市。城市化或稱城鄉一體化,只是說實現了城鄉產業的協調,並且在生態環境上達到了城鄉生態一經濟體系的良性循環。城鄉差別的縮小或消失,只是指城、鄉勞動者勞動方式、勞動強度、勞動生產率、勞動收益、社會福利、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差異的縮小以至消失。在自然景觀、產業、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則城市仍然是城市,鄉村仍然是鄉村。特別是廣大山區,由於其自然環境的特點,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應永遠起農業腹地和生態屏障的作用,即其大部分農業區和平原區的農業區一樣,必須是以農業產業為主,為城鄉人們生產所必需的農副產品,而其丘陵山地,除有一定經濟生產外,主要在於發揮生態屏障的作用:即為城鄉和農業提供水源,起減少旱澇自然災害、保護生物資源、保持自然環境淨化能力等作用。

  目前本省山區有277931萬人口,人口平均密度達238/km2,人均只有耕地056畝。而且山區耕地質量較平原區差,生產潛力也較低。1994年全省山區糧食播種面積為257646萬畝(占地117112萬畝),平均畝產為345kg,人均佔有糧食僅320kg,即人均需要047畝耕地用於糧食生產。若以人均佔有400kg糧食水平計,則人均需要有053畝耕地用於糧食生產,占人均耕地的95%。可以看出,廣大山區人民僅靠有限的耕地則僅能維持基本的生存而已。雖然山區人均還有574畝丘陵山地,但是,丘陵山地應以林為主,可以從事經濟生產的土地有限,經濟收益也不會很高。因此,如果長期把山區人民束縛在數量有限的耕地上,是無法實現“小康”的。唯一的出路是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創造條件把山區人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鄉轉移,讓大部分原農業勞動力去發展第二、三產業,去創造新的勞動價值和財富。這樣,廣大山區也可以從人口的壓力下解放出來,使丘陵山地能盡其職地去發揮其生態效益,山區農業才可進行集約化、商品化生產,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效益才能提高,少量的農業勞動和規模的集約生產才能實現富裕的生活水平。

  三、途徑與措施

  (一)途徑

  如何實現山區的城市化?實際上是實現山區人口向第二和第三產業的轉移,主要有三個途徑。

  ①合理佈局、發展和建設好山區城鎮。發展山區城鎮是實現山區城鎮化的主要途徑。山區城鎮是山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山區對外交往的窗口,應根據山區的特點,進行城鎮佈局和建設的合理規劃。本省山區現有55座中心城鎮和760多個建制鎮,其中有韶關、河源、梅州、清城,以及新成立的雲浮市為地級市。由於山區平地不多,農業腹地狹小,同時受地域條件的限制,在發展城鎮中,除幾個地區級中心城市可以根據地域條件,適當發展成大、中城市外,其他以發展中、小城鎮為主。在現有城鎮中,基本是以行政區域設立的,有些鎮並不是地域的經濟中心,也不具備城鎮的發展條件,因此,應從全局出發,根據發展條件進行山區城鎮合理佈局規劃和發展規劃,建設好城鎮,並逐漸促進山區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

  ②發展山區工業,建設工業開發區。山區有豐富的農林產品原料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較為充裕的土地資源,還有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可以利用其優勢發展資源型工業,建設工業開發區。有條件地方,還可以產、銷一條龍,建成工、商業基地,吸收農業勞動力,促進山區農村人口的轉移。

  ③建設好沿海和平原區大城市或城市群,促進部分山區人口的轉移。這是全省人口戰略轉移。由於沿海、平原區城市發展條件好,可以建成較多、規模較大的城市,容納更多的人口,這是全省實現城市化的主要途徑,也是山區人口轉移的重要途徑之一,並且也是平原區對山區支援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二)措施

  實現城鎮化需要有經濟基礎的“硬件”和社會文明的“軟件”,要通過全民的艱苦奮鬥才能實現,為了山區脫貧奔“小康”,為了實現山區城市化,必須採取下列措施:

  ①加強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民獲得生活物質的主要手段。我國是有12億人口的大國,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一切現代化都是空話,山區更是如此。而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關鍵在於加強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也只有農業發展了,才能提供更多、高質農副產品,滿足社會需求,也才有可能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②深入改革經營管理體制,為農業集約化、商品化和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

  為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除加強農業科技開發應用外,還應改革經營管理體制,並進行耕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推廣以土地人股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合作股份制和其他承包土地形式,促進農業向集約化、商品化和規模化生產發展。

  ③加強山區的文化科技教育,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

  在文盲、半文盲比例較大的山區,如果不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是談不上農業科技應用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更難以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因此,扶持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關鍵還在於扶持山區的智力開發,加強文化科技教育,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

  ④加強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和建設好山區城鎮。

  在加強山區農業基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水平和農業商品生產率的同時,應加速發展第二、三產業,促進城鎮建設,增加第二、三產業和城鎮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容量,促進山區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向城市化方向轉化。

  ⑤根本扶貧和綜合扶貧,促進山區面貌的根本改變,趕上全省前進的步伐。

  在對山區扶貧工作中,解決8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當務之急,但是,扶貧還應從戰略上、從根本上考慮,應實行根本扶貧、綜合扶貧。這就是說應從加強山區農業,提高人民文化科技水平,幫助山區發展基礎設施,搞好山區城鎮建設,改善山區投資環境,扶持山區發展第二、三產業等,促進山區經濟能力的自立。另一方面要在發展沿海平原地區經濟、發展城市的過程中,吸收部分極貧困和較貧瘠山區的勞動力,千方百計引導山區人口轉向城市,轉向第二、三產業,促進山區和全省早日實現城市化。

  山區實現城市化之後,廣大農村將成為城市的腹地,可以成為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廣闊舞臺;廣闊的丘陵山地便可以更好地進行林業建設和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建成高效的生態屏障,一切山區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這是山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本文為1996年5月16~18日在成都召開的“中國山區開發學術年會”的報告稿。“廣東山區”在文中指山區縣,其範圍也經多次變化,在海南隸屬廣東省曾定47個山區縣,後改為50個山區縣,其後又曾確定為51個山區縣。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