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山區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


  原載《貴州科學》 1992年 第十卷 第三期 P114-118

  廣東丘陵山區自然資源豐富,但其生態環境脆弱,開發資源不當,容易引起生態平衡失調,產生不良後果。因此,資源的開發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態環境平衡。

  一、山區自然資源

  廣東山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農業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等。以全省48個山區縣統計,土地面積共計1138萬平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38%,其中,耕地面積157883萬畝,占全省耕地的417%,人均佔有土地面積是非山區縣的258倍,較寬鬆的土地資源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廣闊舞臺。尤其是全省山區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日照時數達1486~2280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達397~548千焦/cm2,年平均氣溫達19~228℃,日均溫≥10℃的年平均積溫為6310~8200℃,年平均降水量1400~2200mm。農業氣候條件良好,土地生產潛力較高;而且水資源豐富,全省山區年降水總量近2000億立方米,年平均逕流總量1120億立方米,還有大量省外客水流經,逕流總量達2560億立方米。山區還有非常豐富的水力資源。全省山區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79363萬千瓦,可開發量為53669萬千瓦,分別占全省的740%和806%。山區幾乎擁有全省各類物種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山區共有維管束野生植物230多科,5000多種,其中材用植物200多種,藥用植物800多種,油料植物200多種,芳香植物40多種,纖維植物50多種,澱粉植物40多種,野生水果幾十種,蜜源和花粉植物200多種,此外,還有栲膠植物、紫膠寄主植物,菇木植物、綠化植物和花奔等;山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省山區林業用地達11億多畝,占全省土地的412%,林木年生長量達2000~3000萬立方米,目前活立木蓄積量有15億多立方米。山區還有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其中獸類近100種,兩栖類100多種,鳥類幾百種;廣東山區礦產資源尤其豐富,在全世界已知的150多種礦產中,廣東山區已找到116種,其中有全國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大礦的雲浮硫鐵礦,全國第二位的幾口鉛鋅礦等;廣東山區旅遊資源也很多,除豐富多采的自然風景外,還有大量的人文歷史文化景觀。

  二、山區開發的環境 

  山區的丘陵山地對於農業適宜性不高,而且丘陵山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一旦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地力衰退,植被難以生長。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是山區開發中應當引起重視的問題。

  廣東山區的人口承載力較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35畝耕地,根據目前生產技術水平計算,土地平均人口承載量一般只有165~180人/平方公里,最高也只有250~300人/平方公里。而目前山區平均人口密度已達到225人/平方公里,接近土地最大限度的人口承載力,一些山區則已超過土地最大承載力。如粵東山區的梅州市等地,人口平均密度為268人/平方公里,其中興寧縣達到488人/平方公里,五華縣為309人/平方公里,人均只有04畝多耕地。由於耕地不足,土地糧食生產任務繁重,農業多種經營發展受制約,人均收入低,糧食緊缺。1985年梅州市全地區人均收入只401元,每年缺糧10多萬噸,人民生活水平低。加上亂砍濫伐森林,亂墾丘陵山地,引起水土流失和自然環境的惡化。

  據林業部門統計,僅1975~1985年的十年間,廣東省山區森林面積減少了1500萬畝,還有不少林地事實上成了有林無材地,由此使山區失去生態支柱,水土流失普遍發生。至1985年,全省山區水土流失面積已從解放初期的7444平方公里增加到11萬多平方公里,雖然在此期間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從未間斷,但是水土流失卻愈演愈烈,並成嚴重的危害。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土地變得貧瘠,河流和山壙水庫泥沙淤積,僅興寧縣一縣的138座山壙水庫就有98處嚴重淤積,占山壙水庫總數的70%,因此使水旱災害變得頻繁,為害程度加劇,嚴重危害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許多嚴重水土流失的山區成了貧困山區。

  石灰岩山區主要分佈在粵北和粵西,面積約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多萬。這類山區山高嶺峻,其間的溝穀平地海拔高程在300~500米以上,遍地石頭裸露,地表植被覆蓋度低,地下有大量岩洞和地下河發育。地表水基本全部流入地下岩洞和河道中,表現十分乾旱,水源奇缺。這是一類特殊的水土流失山區。由於水、土均缺,農業生產條件極差。經濟發展非常困難,國土的人口承載力很低,尤其是其中2000多平方公里的純石灰岩山區,連人民飲用水也難解決,長期未能解決溫飽問題。

  三、山區資源開發的指導思想和保護措施。

  (一)堅持“兩個穩定”的用地原則,保證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原則的落實。

  山區土地類型基本上可劃分為丘陵山地和臺地平原兩大體系。前者為正地貌,重點在於保護,以林業利用為主,把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後者地勢低平,重點在於開發,可利用進行各種開發性生產。“兩個穩定”就是根據山區土地類型特點,在科學用地規劃的指導下,穩定林業用地和農業用地,全面搞好林業建設和農業用地的開發。在農業用地中還應堅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步發展糧食生產。這將能充分發揮山區的生態屏障作用,同時適應我國的國情,保證山區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以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這是保證山區開發原則落實的根本。

  (二)建設“山區農業三大支柱”和“三大農業商品基地”,形成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生產體系。

  1.發展山區林業,保護森林資源,建設農業生態支柱。

  鑒於森林巨大的生態作用和山區與平原地區的密切關係,應把發展山區林業,特別是發展和保護生態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把生態林建設作為山區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並採取措施使之切實得到保護。這是山區農業資源開發中一項最根本的戰略措施。

  2.發展糧油等基本生活資料生產,建設基礎農業支柱。

  根據國情、山區地域、土地、人口和經濟條件,無容置疑,除一些特殊地區以外,廣大山區都應盡可能發展糧油生產,保證供給,並儘量支援城市和工業區,建成穩定的基礎農業。

  3.發展農業商品生產,建設林業、水果和畜牧業三大商品基地,建成山區重要經濟支柱。

  山區除耕地外,還有部分臺地和丘陵山地可以開發利用,其農業結構的調整有較大的潛力。因此,可以根據用地原則和土地類型條件,因地制宜地利用非耕地發展用材林、經濟林、水果、牧草飼料和畜牧業生產,建設生產基地,使之成為山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完善生產體系,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農業”。

  所謂“生態農業”,就是在農業生產中,根據生物的互相關係,建立合理生產結構或佈局,形成多層、高效的循環生產體系。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容之一,也是山區把保護與開發結合起來,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好形式。為此,除搞好山區農業合理佈局外,農林牧漁各業內部可根據食物鏈和生態學的原理,發展多層次、立體農業。

  (四)採取生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開發貧瘠山區。

  嚴重水土流失山區和石灰岩山區都屬貧瘠山區。解決問題的根本措施在於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多年來,正反兩方面證明:改善生態環境,生物措施是最有效的措施,只有千方百計地恢復森林植被,搞好生態林建設,改善環境,增加環境容量,恢復地力,才能進行合理開發。此外,在水土流失山區還要結合採取必要的水保工程,並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整治和開發,建立流域地域農業生態~經濟生產體系。石灰岩山區的開發應以節水農業為主。並且,這兩類地區均應切實控制人口增長,考慮採取移出部分人口,減少土地人口負荷的適當措施,以期生態環境的恢復。

  四、山區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幾個典型

  多年的實踐,廣東省山區出現了很多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好典型,其中有以下幾例:

  (一)粵北山區曲江縣小坑林場以林為主,林~水~電~林的農業生態~經濟生態體系。該場土地面積167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人口5500人。原為伐木場。因長期伐林,致使山光,水土流失,生產不能發展,人民生活困難。70年代初期,該場改伐林為營林,並全面封山育林。80年代森林恢復加上築庫開發水力資源,逐步形成以林保水,以水發電,以電取得經濟效益,即林~水~電~林生態~經濟體系。1989年全場森林覆蓋率達到835%,活立木蓄積量96萬立方米。年產木材2萬立方米。並擁有小水電站15座,裝機容量6870千瓦,年發電量2100萬度。全場人均擁有財產總值4762萬元。場內還興辦有多種工業,1989年工農業總值2183萬元。職工人均工資2600元。集體福利和文明建設也取得進展,是省“兩個文明建設”的先進單位。

  (二)粵東山區饒平縣大潭水庫庫區霞光(移民)村,以林為主一林果結合的生態~經濟生產體系。該村因修建水庫,耕地和家園被水淹沒,於是利用丘陵後地靠移民後建村。全村600多人,只有501畝耕地和3800畝海拔200~400米高程的丘陵地。他們在丘陵坡地上進行封山育林,保護天然次生林,營造經濟林,利用低平坡種果種茶,建立以林為主、林、果、茶相結合的立體農業生產體系,並利用林副產品和茶葉發展加工業,使經濟不斷得到發展。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已達2100元,文明建設也取得進展,成為省的“雙文明村”。

  (三)粵西山區新興縣簕竹鎮石頭沖養雞專業村,以牧促農,林~農~牧良性循環的生產體系。該村地處丘陵,60戶人家,以農為主。1984年在養雞專業戶的帶動下發展了養雞業。專業戶自辦雞場,以“掛鈎聯營”形式向農戶提供種雞、飼料,以及飼養和防疫技術,並替農戶代銷產品。1987年全村生產商品雞30多萬隻,產值300多萬元。至1989年連續3年每年人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1989年全鎮專業戶養雞200萬隻,戶平均3300只。由於以雞為主的牧業的發展,產生大量肥料供應農用、果園、獲得糧、果雙豐收,林業也得到保護和發展。目前養雞業已帶動全鎮,形成一業為主、帶動全局的生產格局。

  (四)粵西南山區高州縣林果結合,農林牧果全面發展的生產體系。該縣32764平方公里土地,丘陵山占767%,總人口116萬,人均059畝耕地,經濟落後。他們利用當地屬南亞熱帶氣候的自然條件,在發展林業和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以林果結合和林果藥結合等多種形式,利用丘陵坡地發展本縣特產水果高州香蕉、龍眼和荔枝以及藥材,並以水果商品生產為龍頭開展多種經營。

  1986年全縣果樹種植面積達234萬畝,總產量148萬噸,成為廣東省山區最大的香蕉生產基地。1990年高州香蕉產量已占全國的1/6,荔枝和龍眼也成為該縣出口和北運水果的“主力軍”。高州白糖罌荔枝1990年出口創匯達400多萬美元。高州龍眼近年來產量增加10多倍。高州水果生產也是一業帶動全局。發展水果需要有機肥,刺激了畜牧業的發展。香蕉生產發展了,又有大量蕉葉、蕉莖可飼養家畜和塘魚。商品生產更促進了編織業,運輸業、商業和其他服務業。使全縣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農業生態~經濟生產體系。1989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254億元。人均收入達11296元,比1986年分別增加106倍和123倍。全縣人民生活逐步走上小康水平。

  注:本文為1992年9月在貴陽召開的“全國山地環境與災害學術會議”的發言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