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岩溶山區土壤形成機制與石山改造利用


  原載《中國岩溶》 1997年第16卷 第4期 P393-396

  【摘 要】本文討論分析了石灰岩山區土壤形成的機制,提出石灰岩山區土壤並非由石灰岩形成的觀點,並對石灰岩山區提出分類保護、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意見。

  【關鍵詞】岩溶山區 土壤形成機制  石山改造利用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質上就是保證有足夠的農業用地及其可持續利用。岩溶山區長期貧困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土地土壤的不足,甚至土地土壤奇缺,農業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受制約而造成的。岩溶地區的土壤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地區能否改造利用和怎樣改造利用?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主要目的是如何解決這類山區的貧困問題,也涉及岩溶山區土壤形成的學術問題。

  一、岩溶山區土壤形成機制

  長期以來,土壤學家都把岩溶地區的土壤稱之為石灰土,並且認為石灰岩是其成土母岩[12]。作者認為;“石灰土”並非由石灰岩風化形成,理由是:(1)土壤的固體成分是構成土壤的基本物質,其中,土壤礦物質占土壤固體物質的85%~95%以上,其它為有機質等。土壤礦物質分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兩類。原生礦物是土壤主要的機械組成,主要有長石類、石英等礦物以及硫化物和磷酸鹽等。土壤中的次生礦物主要有各種鹽類、次生雲母和似雲母礦物、高嶺土、矽、鋁、鐵、錳等的水氧化物、次生粘土礦物和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次生礦物等。石灰岩的主要成分則是CaCO3,但是在岩溶地區中,並未見主要由CaCO3組成的土壤。土壤次生礦物中雖然也有由CaCO3、CaO之類的礦物存在,但其含量極少,多為土壤機械組成物質的化學附著物,不是土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並且鈣鹽或含鈣氧化物多來自鈣長石、輝石和磷灰石類等。在岩溶地區雖也有一些泥灰岩常間雜分佈於石灰岩之間,含有30%~50%的粘土,其中的粘土物質有可能形成土壤母質,但是由它形成土壤的數量也非常有限。(2)在亞熱帶和熱帶岩溶地區,由可溶岩形成風化物,再形成土壤也非常困難。因為這類岩石的物理風化過程進行十分緩慢,由它形成的岩石碎屑極少。而且由於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水循環十分迅速,水流對石灰岩的沖刷和溶蝕快,除了在一些石隙、石洞等特殊小環境外,石灰岩地表即使有由物理風化形成的岩石碎屑也會很快地被雨水和地表逕流沖走,不可能容留石灰岩風化殘積緩慢地進行生物一化學作用而形成土壤。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岩溶地區的主要成土母岩並非石灰岩,而是與石灰岩相間分佈的砂葉岩、泥岩或泥灰岩中的泥質等非溶性岩石,這些岩石的風化物再經生物一化學作用而形成土壤。岩溶地區的部分土壤因受石灰岩風化作用溶解的Ca(HCO3)2滲入,吸附了大量碳酸鈣和氧化鐵,從而使土壤含較多的鈣離子和氧化鐵,使土壤pH值呈鹼性,土體呈紅色。通過土壤採樣分析可知,在地形較高部位及含石灰岩水溶物的流水影響不到的其它地區的土壤,由於長期受淋溶作用而使之呈酸性。為此,我們認為在岩溶地區不應存在土壤分類中的所謂酸性石灰土和鹼性石灰土,而是一般的酸性土和鹼性土。從岩溶地區土壤形成機制中也可以得出結論,岩溶地(山)區土壤不足甚至土壤奇缺是“先天性”的地質環境造成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水土流失的不斷進行,土壤還將會越來越減少,生態環境也將越加惡化,這是岩溶地區土地改造和利用較困難的根本原因。

  二、岩溶山區類型劃分

  岩溶山區在我國分佈廣泛,但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以及廣東省西北部和湖南省西部地區,土地面積約50多萬平方公里,居住著一億多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貧困人口。解決我國岩溶地區人民脫貧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要任務之一。由於我國岩溶山區分佈廣,故地域自然條件差異較大。有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好,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有些地區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自然資源極端貧乏。因此必須對岩溶山區進行分類和分類治理、開發。從1983年至1989年的中國南方山區綜合科學考察中,作者曾根據岩溶山區地貌、土壤和水文等有關要素,劃分出3個類型,即峰叢峰林岩溶山區、丘陵岩溶山區和准平原化岩溶區。當時對這類山區的分類基本上只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定性分類,但事實上也可以用土壤覆蓋率、土地可墾率等定量指標進行較為準確的類型劃分。根據廣東省岩溶山區的實際情況劃分的岩溶山區類型[34]如下:

  (一)峰叢峰林岩溶山區

  基岩主要為石灰岩組成,砂葉岩等較少。地貌類型以峰林或峰叢窪地為主,地表石頭裸露,土壤覆蓋度少於30%,土地可墾率不足10%,耕地中沒有水田或極少有水田存在。水源奇缺,旱季缺乏飲用水,也缺乏修建山塘水庫蓄水工程的地質條件。

  這類山區以從事農業利用來開發十分困難,並且越是開發利用,水土流失越嚴重,生態環境也將越惡化。

  (二)丘陵岩溶山區

  由石灰岩及不可溶的砂葉岩等基岩共同構成的山區。地貌類型為丘陵、山地,但有溝穀或小盆地相間分佈。地表土壤覆蓋度達30%一70%,土地可墾率高於10%,並且有一定數量比例的水田。溝穀盆地有河流、池塘或小湖泊存在。水源足以灌溉水田,一般旱季飲用水也不十分困難。

  這類山區可以進行生態環境的改造,但農業利用效益不高,土地人口承載力也較低。

  (三)准平原化岩溶區

  由不可溶和部分可溶岩基岩構成,地貌類型以盆、谷地為主,間有岩溶丘陵、山地或峰叢殘丘分佈,但多數為非可溶岩“土丘”或“土山”。地表土壤覆蓋度在50%~70%以上,土地可墾率在15%以上,其中有40%~60%以上的耕地為水田。地表河流、池塘長年有水,水量正常,水田有較充足的灌溉水源。

  這類岩溶區較易改造利用,具有開發潛力。

  三、岩溶山區的治理開發途徑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土地、水、生物、礦產及旅遊等資源,但是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是最根本的開發。在岩溶地區,除部分山區有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外,一般都是以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為主進行開發利用而已,然而,由於其山區類型的不同,在治理、開發途徑和措施上也有所不同。

  (一)峰叢峰林岩溶山區的治理和開發

  峰叢峰林岩溶山區分佈面積不大,約占岩溶山區面積的10%一20%。這類山區可墾地不多,耕地少,故土地人口承載力低。其土地人口承載力僅40~60人/km2,而且由於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連飲用水也難以解決,生活條件極差,因此,即使人口密度在土地人口承載力範圍之內,人們也只能解決溫飽而已。這類山區是我國最貧瘠的山區之一。

  對於這類山區,自80年代初進行的全國土地資源調查時,我們便明確提出應採取外遷人口的斷然措施,才能徹底解決其貧困的問題。但是,由於人們的認識觀念以及各種實際的困難制約難以克服而未實行,直至1993年廣東省清遠市政府才首先對此付之實施。自1993年至1995年底,清遠市政府從峰叢峰林岩溶山區共移出了30193農戶,人口142073人,在非岩溶地區新建了兩個移民管理區、177個移民安置點,286個移民新村。兩、三年來,大多數的移民已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例如英德市岩背德崗村的48戶187人,於1995年初遷至灣仔村,僅半年時間總收入便達152萬元,人均收入達769元,人均收入稻穀260kg,等於在原住地幾年收入的總和。清新縣白灣鎮遷往山塘鎮草塘中心村的48戶260人口,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建了新房,大多數村民都過上了較好的生活,達到脫貧的目的。

  人口遷移是脫貧的一種途經,但對於已外遷人口的石灰岩地區,仍須加以改造利用,可實行造林、護林措施,並保護好植被和野生動物資源,創造條件建立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發展旅遊業,使這些地區成為生態建設區和風景區。

  (二)丘陵岩溶山區的治理和開發

  丘陵岩溶山區是分佈較廣的岩溶山區,分佈面積約占岩溶山區的70%~80%以上。這類山區有一定面積的耕地,其中,有較多的水田,土地人口承載力可達100~200人/km2,也有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土地也尚有開發潛力,因此,這類山區可以進行治理和開發。主要措施是:

  (1)發展生態林,保護好植被,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2)在造林持水的同時,配合修建蓄水工程,儲蓄水源;

  (3)採用新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4)發展經濟林、果林、藥材等農業商品生產,同時發展雞、兔、羊等畜牧業,並開發利用好礦產、旅遊、水力等其它自然資源;

  (5)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鄉鎮企業。

  為促進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應扶持好山區發展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並辦好教育,普及農業科技等,提高人民文化科技素質。

  但是,這類山區畢竟土地質量不高,農業生產開發潛力有限,土地人口承載力也不高,因此,應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適當外遷部分人口,減少土地的人口負荷。這類山區必須待實現農村城市化之時,才能真正脫貧奔小康,因此應採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村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建設。

  (三)准平原化岩溶區的治理和開發

  准平原化岩溶區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可以和一般農業地區一樣進行開發。這類地區由於多靠近城鎮,或交通較方便,可在保護好自然環境和風景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石灰岩建材的開發。

  參考文獻

  1.  中國南方山區綜合科學考察隊.中國亞熱帶東部丘陵山區水土流失與防治.科學出版社,1989

  2.  林美瑩,鄒國礎。廣東山區土壤.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47~50

  3.  陳朝輝.廣東省土地資源.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

  4.  陳朝輝.韶關市大農業合理結構和商品基地佈局研究,《廣東省韶關市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集》.廣東科技出版社,1987

  MECHANISM OF SOIL FORMATION .IN KARST

  MOUNTAIN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TONE MOUNTAINS

  Chen Chaohui  Fang Guoxi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Abstract

  One of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s continue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basic reason of long-term poverty in karst mountains is that there is less soil on land, even no soil at all, so the farmland can not be used year in year out. How the soil is formed in karst region? Can be reclaimed the land and how to reform and use the land in karst mountains? In the paper, we will discuss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trasformation of karst mountains.

  Key words  Karst mountains  Soil formation mechanism  Rock mountai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本文作者:陳朝輝、方國祥。

  該文為1997年4月25~27日在廣西荔浦召開的“中國岩溶山區開發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