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純石灰岩山區人口外遷後的環境保護與旅遊開發設想


  原載《熱帶地理》1994年6月 第14卷 第2期 P113-117

  【提 要】分佈在廣東省西北部的純石灰岩山區自然資源十分貧乏,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十分低,已採取外遷人口,以求從根本上解決其極端貧困的措施。人口外遷以後的石灰岩山區應繼續發展林業,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建成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並適當發展旅遊業,變無用地為有用地.

  【關鍵詞】純石灰岩山區 人口外遷 環境保護 旅遊開發 廣東省

  石灰岩山區,也稱喀斯特山區或岩溶山區,在廣東省主要分佈在粵西北的清遠、韶關兩市,土地面積逾6200km2,是本省最貧困山區,也是全國十多個貧困山區之一,其中,主要以石灰岩為基岩,很少有砂葉岩和其他易成土母岩存在,基本由峰叢和窪地構成的山區,稱為純石灰岩山區或純喀斯特山區〔1〕。

  一、純石灰岩山區的主要問題和出路

  純石灰岩山區在廣東省分佈甚廣,凡石灰岩山區均有存在,但面積不多,僅1000多km2,約占全省石灰岩山區土地總面積的1/6,大多呈分散分佈.較大面積且連片分佈的主要有兩處;①清遠市的陽山、英德和清新3縣交界的東山、白灣、岩背和青坑等鄉鎮,②韶關市樂昌縣西南部沙坪等鄉鎮。總面積共500多km2,占全省純石灰岩山區面積的46%左右。

  純石灰岩山區地表海拔均在300m以上,大多達500~800m。由於缺乏成土母岩,地表土壤不多,土層覆蓋度大約僅8%~15%,宜農業用地甚少。因為經長期的溶蝕作用,喀斯特化十分明顯,地表多是佈滿石芽的裸岩,形成殘丘、峰叢和峰林,地下洞穴和地下河十分發育。地表水經落水洞流入地下而消失,嚴重缺乏用水而成為特殊的乾旱地區。因水、土皆缺而形成惡劣的自然環境,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力極低;原生植被因人為的長期破壞而極少存在,僅散生耐乾旱的灌木叢和一些藤本植物,又因特殊的地質環境,甚少有地下礦產。所以,這類地區被稱作“金(礦產)、木(林)、水(資源)、火(能源)、土(壤)五行皆缺的地區。由於土層少,事實上這類地區難得有一塊像樣的耕地,除了落水洞附近有些有土壤存在的小片可耕地外,其他地方只有利用一些高低不平的石隙種植作物,按作物的棵數來計算“耕地”面積。這樣計算人均也只有幾分旱地。根據計算,這類山區土地的人口承載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九十人〔2〕.然而,這類山區目前人口已達16萬多,平均密度為150人/km2,土地的人口負荷已嚴重“超載”,有限的可耕地已難以養好現有的人口,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人均年收入僅兩三百元,人均口糧只有100~200kg,而且由於沒有後備土地資源潛力,生產難以進一步發展。經濟困難又導致文化科技的落後,大部分人口為文盲或半文盲,計劃生育又難以推行,使人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形成人口一環境和經濟一生態的惡性循環。石灰岩山區問題,特別是純石灰岩山區問題已成為全省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放後的40多年,省黨政和地方各級有關部門,十分關心這類山區的生產和人民生活,曾撥出大量物資和資金進行生活救濟和發展生產。據不完全統計,僅為解決純石灰岩山區群眾的飲用水問題,人均花費的國家投資已達4~5萬元,然而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成效並不顯著。

  對徹底解決純石灰岩山區特貧困問題,到山區考察的科技工作者曾提出採取外遷人口的斷然措施,但由於種種原因,這項措施難以執行或試行了效果也不理想。到了80年代末期,為解決貧困地區問題,清遠市政府率先下定決心,採取多種辦法外遷人口。自1991年起至1993年底,已有35萬人搬遷出來,安排到生產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或城鎮企業工作。這些外遷人口大部分已告別貧困,據調查,去年人均收入達700元以上,更沒有缺乏飲用水的困苦。從去年開始,全省計劃在3年內,把剩下的10余萬生活在這類山區的山民遷移出來,到1995年全省將完成脫貧的歷史使命。

  然而,人口外遷以後,原來的土地如何利用,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根據純石灰岩山區的自然條件,作者認為,最妥善的辦法是保護好環境,發展生態林,創造條件把這類山區建成國家森林公園,或變成自然保護區,使原來難以利用的土地成為水源林地和野生動植物繁衍的場所,並適當開發旅遊業,使這類山區為全省人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二、純石灰岩山區的環境保護和旅遊開發

  (一)發展生態林,改善自然環境

  純石灰岩山區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先天性的資源不足和後天性的人口過多,以及人為破壞造成的。人口外遷以後,減少土地的人口壓力,只要採取適當的措施,是可以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的。

  這類山區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90~215℃之間,年平均降水量達1400~2000mm,光、熱資源和雨水充足。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凡有土層存在的土地都能生長樹木。這類地區原生植物原為石灰岩半常綠林,目前殘存于村邊的林木中就有不少喬木樹種存在,其中有青岡櫟、化香樹、黃連木、阿膠木、廣東厚皮香、合歡、冬青、潺槁樟、陰香、粗糠柴、桂木、紫彈樹、圓葉烏桕、樸樹、光皮樹、枳椇、酸棗、任豆、泡桐、構樹等。灌木和藤本植物種類更多,常見的有金絲桃、雀梅藤、小果薔薇、火棘、繼木、牡荊、金櫻于、龍須藤、懸鉤子、滿天星、竹葉椒、八角楓、野漆樹、鷹爪、灑餅葉等。此外,草本植物種類也很多,尤其有許多油脂、茅香、藥用植物以及石灰岩山區特有的植物。對這類地區,只要人口外遷後加以環境的保護,讓土地得到“休養生息”,同時採取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的辦法,大部分地方可以逐步恢復本地區原來森林植被類型。連縣的高山鄉、英德的波羅鎮分別於1973年和1968年開始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到80年代中期均恢復森林植被,使生態環境大為改善,陽山縣廣大石灰岩山區由於封山育林,僅5~6年時間不少地區也恢復了森林植被。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由於先天性的土壤不足和水分流失,這類地區較為乾旱,要使之恢復成林,尤其是儘快成林尚有一定困難。對此,應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封山育林,讓現有的樹木生長發育。同時,在一些植被較差但尚有土壤的坡地採取人工造林的辦法,利用石源、石縫栽種樹木,並加以必要的培育,才能保證儘快成林。

  (二)建成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

  在本省純石灰岩山區中,清遠市的陽山、英德、清新3縣交界處的東山一岩背石灰岩山區和韶關市樂昌縣沙坪石灰岩山區,土地面積分別達400多km2和近100km2,不但土地面積較大,而且連片分佈。由於地形十分複雜,環境較為隱蔽,又各自成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可以利用其地理環境特點,在恢復森林植被的過程中,創造條件建成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具體辦法是採取人工方法把這兩個地區隔離保護起來,一方面恢復森林植被,一方面放養和繁殖野生動物。可放養繁殖的野生動物有野兔、果子狸、靈貓、穿山甲、林麝、獼猴、雉雞、白鷳、龜類和蛙類等,也可放養少量的水鹿和赤鹿等較大型的野生動物,同時,可以用人工築巢等辦法招引鳥類,還可利用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小區建成人工野生動物養殖場。

  (三)進行旅遊開發,發展旅遊業

  雖然純石灰岩山區農業自然資源有限,開發潛力甚低,但從旅遊的角度看,卻有較大的開發潛力。這類山區,不但有形態各異、妙趣橫生或威武莊嚴的峰叢、峰林,有景色清幽或令人驚心動魄的峽谷,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洞穴景觀。這些頗為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只是由於交通閉塞而長期得不到開發,加上森林植被的消失,而成為令人生畏的惡劣環境。但只要森林得以恢復,環境有所改善,它又會重新煥發出其媚人的自然嬌豔。如果能建成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使之成為野生動植物生長繁殖的樂園,則將大大地提高其旅遊價值。這就是事物的兩面性吧!

  為了使這些地區成為旅遊勝地,還應進一步進行旅遊點建設和旅遊資源的開發。其中,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環境,建設石灰岩山區園林,在一些石峰上建造亭塔,美化環境。尤其是可以就地取材,選擇適當的地方,建設石灰岩山區獨特的觀賞果園,石灰岩植物、盆景園,藥材園和野生動物養殖場等。同時,利用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大景觀”,開發風景獨特的喀斯特峰叢走廊和洞穴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建設成狩獵場所,提高遊客的興趣。總之只要悉心經營,我省純石灰岩山區將可建成風景秀麗多姿多彩的旅遊觀賞勝地,還石灰岩山區的本來面貌,變無用地為有用地。

  三、必要的相應措施

  為了徹底改變我省純石灰岩山區的面貌,搞好環境建設和旅遊開發,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

  第一,徹底移民,並妥善安排好外遷居民,使移民在新地方能安居樂業,防止居民回流,干擾純石灰岩山區的環境保護和建設。

  第二,切實搞好林業建設,恢復生態環境。恢復森林是改善生態環境、保證資源開發的根本措施,必須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且應恢復生態林,發展水保林和風景林。為了恢復森林植被,應採取經濟和法律措施進行造林和保護好林木。

  第三,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開發旅遊資源創造必要條件。主要包括交通、供水、環保、旅遊以及能源和通訊等設施。

  交通問題是純石灰岩山區開發的首要基礎設施,也是歷來較難解決的問題之一。由於山區居民的外遷,交通問題重點只是解決對外聯繫的“大交通”和山區內旅遊景點間的“小交通”。由於純石灰岩山區地質條件差,地形複雜,工程維護較困難,而對外交通是保證開發山區的關鍵,因此,應堅持高標準,以保證工程質量,保證交通暢順。

  供水問題歷來是純石灰岩山區發展的一道難題。但是,隨著人口的外遷,重點只是解決旅遊用水和區內動物的飲用水,而且作為建設工程的用地較多了,只要利用一些地質條件較好的小溝穀建造高質量的庫塘或小水池,便可解決問題。

  此外,隨著旅遊資源的開發,還應搞好供電和通訊等配套設施。

  第四,搞好環境和旅遊開發的規劃和建設。為了保證科學合理用地,必須進行環境保護和旅遊開發的全面規劃,主要是林業發展規劃、自然保護區規劃、基礎設施佈局和旅遊景點佈局規劃,並按規劃搞好建設。

  第五,制訂有關法規,依法、有效加以保護。純石灰岩山區自然環境十分脆弱,要建成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除應實施各項建設措施外,還應有必要的法律保障措施。為此,應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的基礎上根據地方實際,制訂更加具體的法規,使之得到切實的保護。

  第六,多方籌集資金,保證建設進展。要把原來難以利用的面積逾500km2的山區建成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並進行旅遊業開發,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建設工程。它既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事業,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資源開發事業,需要有一定的資金。為保證建設的進展,必須多方籌集資金。可採取由國家投資、地方籌資和個人集資等方式,也可以在旅遊開發中劃出部分土地進行地產開發,籌集建設基金,甚至吸引境外資金,然後按規劃逐步建設。

  此外,還應建立必要的管理、經營機構,負責籌劃和建設。

  注釋:

  〔1〕  陳朝輝。廣東省石灰岩山區治理與開發研究.熱帶地理,1992,12(4).

  〔2〕  陳朝輝。廣東山區農業,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090,7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POOR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S

  AFTER MOVING PEOPLE OUT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Key words: Poor limestone region;Moving people out;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Tourism development;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The poor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s in Guangdong are situated in subtropical zone with plentiful sunshine and rainfall. But poverty in natural resources,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nment and low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have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which are the poorest in Guangdong. In recent years, for mitigating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on the land parts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moved to other places from the regions. The author eonsiders that after moving people out, vegetation on the mountain should be recovered through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setation so as to imp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 large area of limestone mountains can be built into natural forest park or natural reserves; then some scenic spots with necessary fundamental facilities can be built for tourism.

  *本文是1994年8月22~26日在雲南石林召開的“喀斯特與洞穴風景旅遊資源開發學術會議”的發言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