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搞好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建設,解決廣東省貧困山區問題


  原載《自然地理與環境研究》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年 P61-68

  【摘 要】廣東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丘陵山區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5%左右。在全省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仍有不少貧困山區,如石灰岩山區、嚴重水土流失山區和邊遠山區等。造成這些山區貧困的實質問題主要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問題,採取措施搞好自然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環境建設則是解決貧困山區問題的關鍵。

  自從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廣東省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1990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達16526億元,占全國的95%,居全國第三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全省人民正以高昂的鬥志,大搞經濟建設,爭取用20年左右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但是,全省還有大片貧困山區,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必須儘快尋求問題的解決,才能獲得全省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奮鬥的目標。

  一、貧困山區的類型

  本省的貧困山區主要是石灰岩山區、嚴重水土流失山區和邊遠山區。

  (一)石灰岩山區

  石灰岩山區,也稱岩溶山區或喀斯特山區,面積共6208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5%,主要分佈在粵北和粵西地區。其中以粵北石灰岩山區面積為最大,分別在大東山東北側和西南側連片分佈。東北側為樂乳石灰岩山區,包括樂昌西南部、乳源西北部、東南部和曲江西部。東北側是連陽石灰岩山區,包括連南、連縣、陽山、英德和清遠北部。粵西石灰岩山區分佈較為分散,主要是封開蓮都到懷集橋頭一片、羅定東部、陽春北部和雲浮中北部等地。

  石灰岩山區是全省最貧困的山區。據統計,1985年全省石灰岩山區人口60多萬,30%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人均口糧僅100-200kg。到1990年,以石灰岩山區稱著的陽山縣和連南縣人均國民收入仍只有珠江三角洲的東莞市人均國民收入的1/5,而且還有10多萬人口尚未解決飲用水問題。長期以來對解決石灰岩山區人民生產和生活問題,各級政府不斷為石灰岩山區“供養輸血”,僅為解決樂昌的坪鄉飲水問題,就曾投資200多萬元修建水利工程。清遠白灣鎮只有15萬人口,每年調入救濟糧都在25萬kg以上,撥款也不下10萬元。全省石灰岩山區救濟糧款可謂難以勝數,然而問題並未解決。

  (二)嚴重水土流失山區

  廣東省是水土流失普遍發生的省份。根據省水電部門統計,解放初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為7000多km2,到1985年就增加到12萬km2,較嚴重的水土流失遍佈70多個縣市,其中,最嚴重的地區是韓江上游、東江上游、西江支流的南江上游、馬圩河和悅城河谷地,雲浮湧河谷地、新興迥龍河谷地、懷集永固河谷地、廣甯古水河谷地、信宜懷鄉盆地、高州鑒江谷地、清遠濱江中上游和粵北湞江上游盆地等地。其中最集中分佈的地區是梅江流域和東江上游地區,包括五華、興甯、平遠、龍川、和平、梅州和大埔等地,流失面積達2800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233%,占這些縣市土地總面積的159%。其中,五華的油田、新橋,興甯的石馬等鄉鎮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0%以上。1985年,這些地區人均收入也在200元以下。近年來,由於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資源的開發,人民生活有了提高,但與本省發達地區比較,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不少山區仍屬貧困山區。

  (三)邊遠山區

  邊遠山區是指遠離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的邊境山區和深山林區。如粵北連南、連山、乳源、樂昌北部、仁化、南雄西北部、始興南部,粵中和粵東的仁化北部、新豐、河源東部、紫金、龍川、和平、連平、平遠、蕉嶺、大埔、豐順八鄉山區、潮州鳳凰山區、粵西高州、信宜、封開、郁南和懷集等縣的深山區,其中大部分為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也是邊遠山區和貧困山區,故也稱“老、少、邊、窮地區”。以連南、連山和乳源3縣為例,1990年3縣總人口為4231萬人,占全省的068%,但工農業產值僅297億元,占全省工農業產值的018%,僅占南海市工農業產值的49%,人均收入僅540多元。豐順縣八鄉山土地面積為1124km2,1989年總人口11411人,人均收入為5728元,但大部分為實物收入折款。人均實際現金收入僅50元,人民生活水平很低。

  二、貧困山區問題的實質

  上述3類貧困山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工農業生產發展受限制,經濟基礎差,但是造成問題的實質並不相同,為此,必須瞭解山區自然資源情況。

  (一)農業自然資源是山區最重要的自然資源

  對於一般山區來說,重要的自然資源可以歸結為土地資源、農業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等。在上述資源中,土地、土壤、氣候、水和生物資源屬於農業自然資源,它以土地資源為基礎,是進行物質生產的可再生資源,其他資源基本上不是再生資源,也不是普遍存在的資源。因此,山區自然資源的開發最根本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

  組成農業自然資源的因素基本上都是自然環境因素,它們既是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同時又是一種難以替代的環境因素。

  (二)貧困山區問題的實質是自然環境資源和開發利用條件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貧困山區情況各異

  1.石灰岩山區自然資源貧乏、環境惡劣,是“先天性”問題,難以改造。

  廣東省石灰岩山區高程多在海拔300m以上,有的高達800-1000m,地表高低不平,岩石裸露,土壤甚少,只有在溝谷地或落水洞周圍才有土壤堆積,可作耕地利用。許多地區根本就沒有耕地存在,只能利用部分石隙的泥土點播作物。另一方面,所有地表水均由落水洞進入地下河流走,造成地表乾旱缺水,僅有的少量耕地也難得到水源灌溉。地表植被破壞後又難以恢復,僅生長耐乾旱的有刺灌叢和草叢。最根本的問題是自然條件惡劣,水、土資源奇缺,耕地少而且質量差,故土地的人口承載力極低。石灰岩山區的環境資源問題是“先天性的”,改造十分困難。

  2.嚴重水土流失區是自然環境遭破壞,致使地力退化或消失的“後天性”問題。

  我省嚴重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由紅色岩系和花崗岩及第四紀紅土組成的臺地和丘陵山地上,都是由於森林植被受破壞造成的,但是,岩性不同,其後果也不一樣。

  紅色岩系包括紅色砂礫岩、紅色砂岩和紫色砂葉岩等,簡稱砂礫岩和紫色岩。一般風化層較薄,可稱為淺風化岩。

  砂礫岩表土層和風化層都較薄,在發生嚴重水土流失之後,往往是土層和風化層消失,基岩裸露,使丘陵山地地力喪失,植被難以生長,部分丘陵山地生態屏障作用受削弱。紫色岩臺地丘陵上土層和風化層也很薄,一經土壤侵蝕發生便成裸岩地。但是由於這類岩石物理風化進行十分迅速,很快又有新風化層形成。雖然流失疏鬆物較多,然而,其風化物含有豐富的磷、鉀元素,故土壤侵蝕地和有疏鬆風化物堆積地方能重新利用。

  花崗岩類和第四紀紅土風化層深厚,可統稱為深風化岩,其風化層厚達數米至數百米。這類岩石地區一旦水土流失發生,不但使臺地和丘陵山地表土喪失而難以利用,而且大量風化物被沖走淤積山塘水庫,農田和河道,不但危害環境,而且加劇水旱災害,妨害工農業生產,以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深風化岩在我省分佈範圍廣,危害範圍也大。全省除南雄盆地、星子盆地和五華河部分紅岩臺地低丘外,其他地區水土流失幾乎都是在這類岩性上發生的,但是,深風化岩大多有深厚的風化層,可通過治理控制流失、恢復地力,使環境資源重新得到利用。

  3.“邊遠山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缺乏開發資源的社會經濟基礎條件

  邊遠山區大多為深山林區。由於山體高大,盆溝地狹小,耕地資源較少,但是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不但有大量森林資源和生物資源,還有富裕的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但是,這些地區遠離大、中城市和沿海平原發達地區,並且由於山嶺重迭,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缺乏技術和人才,商品生產意識薄弱,自然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和利用,經濟發展落後。如地處湘桂交界的連山縣,土地面積共11055km2,有108萬畝耕地,其餘基本為林地,只有101萬人口,人均有1畝耕地和164畝山地,還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礦產資源和林業資源,但是經濟基礎十分薄弱。1990年全縣工農業產值僅788107萬元,人均7796元,只有南海縣人均工農業產值(6519元)的12%,僅僅解決溫飽問題。

  三、解決貧困山區問題的途徑和措施

  解放以來,各級黨政對解決貧困山區問題十分重視,曾採取各種措施予以扶持,力圖解決人民生活和生產問題,對水土流失地區也採取過治理措施,但由於體制和政策多變,並且多是採取“給養輸血”的治標辦法,根本問題未能解決,因而成效不大。

  我省的三類貧困山區雖然都是環境和資源的治理和開發問題,但是,問題的實質各不相同,尤其是全省山區分佈較廣,自然條件十分複雜,即使同一類貧困山區也存在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差異,必須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治理措施,才能奏效。

  (一)石灰岩山區的分類和治理

  石灰岩山區是環境資源先天性缺陷的問題。根據岩性組成和喀斯特化程度的不同,大體可以分成純石灰岩山區和半石灰岩山區兩大類。

  1.純石灰岩山區及其治理措施

  純石灰岩山區是指基本以溶岩為主構成丘陵山地,其中砂葉岩或泥岩夾層甚少,在長期溶蝕過程中形成連片峰體和峰叢窪地的山區。這類山區因成土母岩砂葉岩或泥岩不多,地表多為裸岩,地表水難以保持,故水、土俱缺,生態環境極其惡劣。

  純石灰山區主要分佈在陽山、英德和清遠三縣交界處,包括清遠白灣、英德青坑、岩背、陽山東山等鄉及杜步、水口和江英的部分村。此外,還有樂昌沙坪、乳源大坪和古母水、連南三排、封開蓮都、懷集橋頭、陽春春灣等鄉鎮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村。這類山區的最大問題是少有連片有土之地。所有“耕地”大都是分佈在窪地(當地稱崆)斜坡上的石隙土,由石壘成堤牆,大小不等,有的僅有臉盆大,僅能種1兩棵玉米,幾十塊甚至上百塊地才夠上一畝地,因無法丈量,以每種上800棵玉米就算是一畝地計。無水灌溉,也不能使用農具,只能“刀耕火種”。而且,這樣的地也不多。例如,清遠白灣鎮“土地”面積72km2,其中97%為石山和窪地。只有8000畝可耕地,按此計算全鎮有土壤覆蓋的地表僅10%左右。其中只有所謂水田1000畝。然而,這類地區人口卻按“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原理增長,人口平均密度已達210人/km2,高於一般山區人口密度。而這些地區土地人口承載力卻甚低,大約為120人/km2以下。過多的人口已使土地不勝負荷,人民生活十分貧困,每年3-4個月缺糧,甚至連飲水也未解決。

  純石灰岩山區資源開發潛力有限,環境改造也十分困難。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必須首先發展和保護好森林植被,以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環境水容量,促進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是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應是“釜底抽薪”,即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基礎上,採取妥善措施轉移出大部分人口,以減少土地的人口負荷。近年來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已通過勞務輸出和優先招工辦法逐步轉移部分人口,這是解決這類山區問題的良好開端。

  2. 半石灰岩山區及其治理措施

  即由溶岩和部分砂葉岩、泥岩等交錯構成的山區。由於有砂葉岩、泥岩等成土母岩的存在,地表有較多土層覆蓋,甚至有較大面積的岩溶盆谷地,也有部分土丘土山,環境水容量較大,因而水文條件也稍好,在一些溝穀盆地可見溪河和池塘。這類山區不但耕地較多,甚至有些水田,而且有“土丘土山”可供利用。本省石灰岩山區除上述純石灰岩山區外,其餘大部分屬於這類山區。而且在一些純石灰岩山區中也間有小片半石灰岩山區。如陽山江英鄉的江英圩寨背、小洞等村便是半石灰岩山區。

  半石灰岩山區環境資源有較大開發潛力,可以通過環境治理,促進資源的開發。主要治理措施是:

  (1)發展和保護林業,改善生態環境

  在環境資源諸因素中,只有植被因素可以通過人工的辦法,使之得到恢復,從而改善生態環境,並促進資源的開發,改變貧困山區的面貌。

  英德縣波羅鎮和連縣高山鄉等石灰岩山區,因沒有森林植被,不但經濟不能發展,連飲用水也十分困難。為解決飲用水問題,曾花大量投資修建水利工程,但因環境持水能力差,致使大量投資和人力、物力白費。在吸取教訓之後於1968年和1973年分別進行造林和封山育林,至1983年恢復了森林植被,提高了環境持水能力,於是結合採取工程措施,使飲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解決,經濟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提高。事實證明:沒有林業,就難得有石灰岩山區環境的改善,不但貧困問題不能解決,飲用水也難得解決。因此,要把發展石灰岩山區生態林業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從政策、資金和技術上促進其林業的發展,並使之得到保護,決不能把發展石灰岩山區林業作為獲取經濟效益為目的,而應使之成為石灰岩山區的生態屏障。為此,還應盡可能發展生態效益顯著的闊葉林。

  因石灰岩山區土壤多鹼性土或中性土,且乾旱缺水,故應選擇適生樹種。較適宜的樹種有任豆樹、陰香、酸棗、枳椇、樸樹、烏桕、桂花、棗樹等。

  (2)結合採取適當的工程措施儲蓄水源

  當然在發展林業、改善環境的同時,還應結合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儲蓄水源。由於石灰岩山區地質條件差,一般不宜修建大型蓄水工程,而應以小山塘、小水庫為主。同時,由於石灰岩山區地形複雜,交通不便,要注意工程的維護。另一方面,還應注意搞好窪地排洪工程,以便保護農田。

  (3)發展節水農業和商品農業

  因為水源問題是長期的問題,為節約水源,應多發展節水農業,不強求發展水耕農業。為促進經濟發展,還應盡可能利用石灰岩山區多旱地和土質特殊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蠶桑、苧麻等經作,銀杏、板栗、紅棗等經濟林,金銀花、菊花、甘木通、龍腦香樹、使君子、玉竹、百合等藥材。盡可能建立生產基地,以發展商品生產。

  (4)開發多種資源,發展鄉鎮企業

  因石灰岩山區環境特殊,除有些地區有礦產資源外,有些地區還有旅遊資源和獨特的生物資源,應創造條件儘量加以開發,形成多元化經濟。並且在進行開發資源的同時應利用地區優勢,建立農副產品加工業,生產具地方特色商品,還應支持發展鄉鎮企業和商業。

  (5)解決能源和交通、通訊

  解決農村生活用能是保護好森林植被的有效措施,要鼓勵和支持開發沼氣,改灶節燃和以煤代柴,並盡力發展薪炭林。此外,支持解決交通、通訊以及發展文化教育也是改變石灰岩山區貧困問題的重大措施。

  (6)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是所有石灰岩山區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問題,必須切實執行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並創造條件遷出人口,這是解決石灰岩山區問題的關鍵。

  (二)嚴重水土流失山區的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的發生原因不但有自然的原因,而且有社會經濟的原因。因此,對其治理也應因勢利導,“對症下藥”,才能取得成效。近幾年來總結了過去幾十年治理水土流失中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改變了以往重視工程措施,忽視生物措施;重視治理,不注重開發等情況;取得成功,也獲得了許多新鮮的經驗。這些經驗主要是:

  1.科學分類和分類治理

  水土流失新的分類是動態分類,是根據水土流失的活動程序劃分為緩蝕、沖蝕和崩蝕三類〔1〕,並根據發生水土流失的丘陵山地岩性的不同(具體分為深風化岩、淺風化岩和難風化岩)決定採取工程措施與否。一般只對深風化岩類的沖蝕流失和崩蝕流失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其他流失類型則少用或不用工程措施,從而減少治理費用和人力、物力的浪費,以及治理上的失誤。

  2.以生物措施為主,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根據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改變其影響因素藉以改變土體物理性狀和加強土體抗蝕力是從根本上治理水之流失的有效辦法,而最有效的辦法是發展和保護森林植被,形成完善、有效的地表覆蓋和土體固結網絡。可採取林、果相結合,林、(牧)草相結合,發展水果、經濟林和牧草等結合開發,促進生產和經濟的發展。這也是從社會經濟上根治水土流失發生的最有效辦法。

  3.喬、灌、草相結合,寓治理于開發之中

  在採用生物措施的過程中要喬、灌、草相結合,使之形成多層植被、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才能發揮最好的生態效益。在發生嚴重水土流失地區,工程措施固定土體之後,先種植草被,再行植樹,並予以封山育林,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與此同時,要科學規劃治理與開發,合理佈局生產,建立適應于當地自然條件的農業生態一生產體系,寓治理于開發之中。

  4.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治理水土流失的“全殲戰”

  經驗證明,以小流域為單元可以進行完整地域治理與開發的全面規劃,全面施工,開展治理水土流失的“全殲戰”。

  (三)邊遠貧困山區的治理措施

  造成邊遠山區貧困的原因不在於資源的貧乏,也不是自然環境遭破壞,而是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創造山區資源開發的基本條件,措施主要是:

  1.發展交通,改變山區閉塞的狀況

  發展交通是開發邊遠山區的首要條件。邊遠山區地處江河上游,歷來少有甚至沒有河運之便,且有崇山峻嶺之阻,十分閉塞。近年已逐步通了公路,但多是等外公路,加上長期受拖拉機的破壞和缺乏維修,不少山區仍是“有路難行”。為改變這一狀況,必須花大力氣,下決心發展交通。這樣,不但能促進資源開發,更能促進山區與平原的物資和人才交流,從而促進全省經濟的共同發展。

  2.搞好山區中心城鎮的建設

  山區中心城鎮是開發山區、建設山區的堡壘,也是山區聯繫平原區的窗口。搞好山區中心城鎮建設不但能增強山區開發的基礎和實力,更能促進山區與平原的聯繫,並有利於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

  3.發展能源和開發旅遊資源

  能源,特別是水力資源是山區的優勢資源。充足而價廉的能源和勞動力,以及豐富的原材料和場地是山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發展能源將為勞動力和原材料資源的開發創造條件。

  山區的另一優勢資源是自然風景和人文旅遊資源,這是與平原地區不同的資源。這些資源的開發不但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還可促進人文的交流、改變山區閉塞的狀況。

  4.科學規劃,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合理開發山區資源

  山區自然資源豐富、多樣,除了水能資源和旅遊資源外,還有林業資源、水果、藥材、野生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各種建材資源等等。在創造開發條件的基礎上,可以充分發揮山區的優勢,開展多種經營,合理開發各種自然資源。但是,我省邊遠山區基本是以低、中山地為主的深山林區,不但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林地,也是我省平原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由於山區特殊自然環境,存在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並且環境遭到破壞以後便難以恢復,因此,在開發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十分注意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為此,必須重視科學的規劃,把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證山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1.陳朝輝,廣東山區農業.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

  2.陳朝輝,魯爭壽.廣東省土地資源.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

  3.陳朝輝,林幸青等.五華縣沙子口、新國土綜合治理、開發試驗研究報告。《廣東省五華縣國土治理與開發綜合試驗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1-55

  Enhancement of Natural Eni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Measures of Solutions to Poverty in

  Guangdong Mountain Regions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bstract

  Guangdong is a mountainous province with 65% land area being mountain regions. Although the provinces economy is booming, poverty exists in Karst regions, mountain regions with severe soil erosion problems and remote mountain regions. The causes of poverty in these regions are degrad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o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nhancemen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Solutions to Poverty in Guangdongs Mountain Regions.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