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石灰岩山區治理與開發研究

  原載《熱帶地理》1992年第12卷第4期1992 P309-314

  【提 要】主要分佈在粵西北和粵西的石灰岩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力低,改造利用也極困難,是廣東省最貧困的山區。對這類山區的綜合治理,首先應從生物措施人手,改善生態環境,並保護和儲蓄水源,然後進行綜合開發,發展節水農業和農業商品化生產,開發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應創造條件遷移部分居民,以減少土地的人口壓力。

  【關鍵詞】石灰岩山區 治理與開發 廣東省

  本省石灰岩山區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西部山區,其中粵西北面積最大,主要集中分佈在大東山兩側。其西側稱為建陽石灰岩山原,包括連南、連縣、陽山、英德、清遠北部和乳源南部;東北側稱為樂乳石灰岩山原,包括樂昌西部、乳源中北部和曲江西部。粵西則集中于封開蓮都和懷集橋頭一帶、羅定東部、雲浮中北部和陽春北部。廣東石灰岩山區總面積6208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5%,1990年共有人口約65萬,是全省最貧瘠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甚低,已成為我省的一個“社會問題”,因此,應當根據客觀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尋求問題的解決,使其儘快跟上全省前進的步伐。

  一、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土地生產潛力低,經濟文化落後

  本省石灰岩山區雖然地處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達19~215℃,年平均降水量約1400~2000mm,光、熱和雨量豐富,但這些山區海拔多在300m以上,而且大部分為500~800m,山峰高達1000m以上,故稱為山原。石灰岩山區因缺乏成土母質,地表土壤覆蓋度低,經長期的溶蝕作用,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地表高低不平,岩石裸露,窪地、殘丘和峰叢散佈其間,少有平地。地下岩洞與地下河十分發達,且與地表窪地連通,雨天,地表水即經落水洞流入地下,無法利用,因而成了降水豐富而長期缺水的特殊旱區。這類山區歷史上也曾是森林茂盛的地區,由於受破壞之後難以恢復,大部分成為光山禿嶺,或僅生長耐旱的有刺灌叢和一些藤本植物。這類山區可利用地不多,尤其是缺水,更少有水田存在。特殊的岩性組成使其缺乏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故被稱為“金(礦產)、木(林)、水(水源)、火(能源)、土(土壤)五行皆缺的地區。

  因生態環境差,該地區耕地甚少,又由於水源缺乏、土層淺薄、土質粘重、土壤含鐵質多而有機質少,所以土地質量差,常年糧食作物平均產量僅1500~3000kg/hm2(1hm2=15mu),大豆和花生300~500kg/hm2,根據每平方公里土地擁有耕地的平均數量和土地生產潛力計,國土的人口承載力很低,特別是在純石灰岩山區,人口承載力每平方公里只有幾十人。然而,目前石灰岩山區人口平均密度已達100-200人/km2,已超過人口承載力的最大限度。為了擺脫貧困,當地群眾任意墾殖,使植被反復遭受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根據1985年統計,全省石灰岩山區的60多萬人口中,有25萬人居住在環境很差的地區,30%左右的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人均口糧僅100-200kg,且大部分為旱糧粗糧,溫飽問題難以解決。到了1990年,典型的石灰岩山區縣陽山縣和連南縣,人均國民收入只有東莞市的20%。人民生活水平仍十分低。地方財政也十分困難,1990年這兩個縣財政虧損分別達1784萬元和1760萬元,財政支出各為財政收入的2倍和334倍。

  由於經濟貧困,令文化教育難以發展,教師奇缺,只能“就地取材”,中學畢業生教中學,小學畢業生教小學,許多適齡兒童無法入學,有些學生則中途輟學。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文盲和半文盲占很高的比例,大部分婦女都是文盲。長期以來,在該地區形成的經濟貧困一環境惡化一文化落後的惡性循環的局面難以改變。

  嚴重問題還在於計劃生育難以落實,人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比非石灰岩山區增長還快,人地矛盾日益加劇。

  石灰岩山區問題已成了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解放以來,政府一直為石灰岩山區“輸氧供血”,為解決當地人民的生活和飲用水問題而發放的錢糧和各種物資確難以勝數,僅為解決樂昌縣沙坪鄉萬餘人口的飲用水而投資修建水利工程的費用就達200多萬元,然而問題並未能解決。清遠北部白灣鎮只有1萬多人口,每年調入的救濟糧就達25萬kg以上,通過各種渠道撥款每年也超過10萬元,但仍未能解決溫飽問題。

  二、石灰岩山區的分類及其治理方向

  石灰岩山區分佈範圍廣,自然條件地域差異大。根據其岩性組成和喀斯特化程度的不同,大體可以劃分為純石灰岩山區和半石灰岩山區兩大類,其治理和開發上也有所不同。

  1.純石灰岩山區

  即主要由溶岩構成、較少砂葉岩存在,並且由於長期溶蝕過程形成以峰叢窪地和峰林為主的地區。這類山區由於缺少砂葉岩等成土母岩,故地表甚少有連片土層覆蓋,大部分為裸露地和石山,因此,土地持水能力極差,環境水容量極小,即使雨天,地表也嚴重缺水,生態環境極端惡劣,自然資源極其貧乏。致命的問題是水源缺,可耕地少,例如清遠市白灣鎮,與陽山縣東山鄉相鄰,同是純石灰岩山區,全鎮土地總面積72km2,其中峰叢窪地70km2,占土地總面積的972%,共有15萬人口,總共只有500多hm2所謂的耕地,人均約38m2,其中只有47m2水田。其餘大部分的村根本就沒有水田。而且所謂“耕地”大多分佈在窪地(即崆)四周石頭山坡上,地塊很小,四周由石塊壘成,每塊地只有幾平方米,有的只有臉盆大小,僅能種一兩棵玉米或狗爪豆。因地塊太小無法丈量,只能以種夠800棵玉米,作為1/15hm2。地計,這類土地既無水源灌溉,也無法使用犁耙耕作,只能沿用刀耕火種的辦法,作物產量低,每年收成只夠七八個月的口糧,飲用水也缺乏,人民生活極為貧困。這類山區主要分佈在陽山、英德和清遠交界處的東山、岩背、白灣和青坑等鄉鎮。此外,樂昌的沙坪,乳源大坪、古母水,連南三排,以及陽山杜步、水口、江英,封開蓮都,懷集橋頭,陽春春灣等鄉鎮的大部分或部分村也屬這類石灰岩山區。在本省,純石灰岩山區分佈面積不多,但其改造利用十分困難。

  2.半石灰岩山區

  半石灰岩山區是由溶岩和部分砂葉岩等岩類構成的山區。這類山區由於有部分成土母岩存在,地表土層覆蓋度較高,甚至有部分“土丘”和“土山”分佈,其間有一些較寬的岩溶盆地或溝谷地。因喀斯特化受阻礙或時間較短,地下河、地下岩洞尚未十分發育,水土流失程度也較輕,盆谷地中常有河流和池塘等水域,環境持水能力較強,水容量較大,耕地較多,並且有較大比例的水田。本省大部分溶岩山區屬於此類。有些純石灰岩山區中也有少部分屬這類山區,例如陽山縣江英鄉中的江英、岩背、小岩等村便屬於半石灰岩山區。半石灰岩山區自然環境條件較好些,農業開發條件也稍好。所謂治理和開發石灰岩山區主要是對這類山區而言。

  此外,還有一些由溶岩構成的盆地和殘丘地區,因其自然條件與非石灰岩山區相似,在此不作進一步討論。

  一般而言,山區自然資源較主要的都有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等。其中,土地、氣候、土壤、生物和水資源屬農業自然資源,它以土地資源為基礎,是進行物質生產的可再生資源,而且是普遍存在的資源,也是山區最根本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不是普遍存在的資源,而且除少數旅遊資源外,都不是可再生資源。因此,山區自然資源的開發根本在於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對於資源貧乏的石灰岩山區來說更是這樣。

  因為組成農業自然資源的各種因素都是環境因素,所以農業自然資源實質上是一種環境資源。它以環境為依存,並且其中的地貌、地質、氣候和土壤是難以進行人工創造的。誠然,由於科技的進步,也可以進行小範圍的“人工自然環境的創造”(模擬),但因其成本非常昂貴,尚難有實用價值。石灰岩山區自然環境惡劣和自然資源貧乏的原因,主要決定於岩性組成和地貌因素,是“先天性”的缺陷,其中,最“致命的問題”是土壤的缺乏,致使環境持水能力差。雖然降水豐富,但環境水容量極其有限,兼之地勢較高,地質條件複雜,地下水難以利用,故水源奇缺。當然,也有“後天性”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進一步造成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環境趨於惡劣、地力衰退等問題。因為石灰岩山區範圍廣闊,無法從外地運進客土進行改良,更難以改變其地質和地貌狀況。唯一的辦法是針對其“後天性”的問題,採取生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增強環境持水能力,提高地力,從而促進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這是治理石灰岩山區的主要方向。但是,由於這類山區分佈甚廣,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大,故應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治理和開發。

  三、治理和開發的途徑與措施

  長期以來,廣東省和地方各級黨政部門十分重視解決石灰岩山區的問題,採取各種辦法,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以往多以錢糧和物資救濟,或單純通過工程措施蓄水解決用水問題,故成效不十分明顯。從1986年起省府還採取組織勞務輸出和開發性移民等扶貧措施。然而,到1990年底,尚有135萬人口未能解決溫飽問題,10萬人未解決飲用水問題。實踐證明,對於石灰岩山區,應採取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的措施,並且從環境和人口的根本問題著手,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主要途徑和措施如下:

  1.發展生態林和保護好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在構成環境資源的諸因素中,只有森林植被可以採取人為干預的辦法,使之得以恢復,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並促進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英德縣波羅鄉和連縣高山鄉同是石灰岩山區,由於缺乏森林植被,曾花費大量投資修建水利工程,以求解決飲用水問題,但難見成效。在吸取教訓之後,於1968和1973年分別進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到1983年基本恢復了森林,並結合採取工程措施儲蓄水源,在解決了飲用水問題的同時,生產用水也獲得解決,農業得到發展,糧食自足,當地群眾收入增加,生活大為改善。這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發展石灰岩山區林業,首先應解決林業政策問題,要把發展生態林作為發展林業的重大措施,各級黨玫及有關部門要改變以往“營造用材林才算造林”、“只有宜林地才能造林”的觀點和政策,樹立廣東省石頭山不但宜林,而且應當造林的觀點,同時予以政策和資金上的保證和支持。

  因石灰岩山區石頭多,土壤呈中性和鹼性,因此應注意造林的樹種問題,選擇適生樹種。因造林的主要目的在於發揮生態效益,故應儘量選用闊葉樹種。主要適生樹種有任豆、陰香、桂花、酸棗、枳椇、樸樹、烏桕、黃檀樹、新銀合歡、構樹等。部分酸性土適生樹種較多,更應儘量發展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由於石灰岩山區乾旱缺水,為保證樹木成活,應盡可能實行工程造林(或採用營養杯),造林後還應加強管理,實行封山育林,使之形成良好的森林植被。

  2.結合工程措施儲蓄水源

  在發展和保護森林植被的同時,可結合修建引、蓄水工程,有效地引、蓄水源。石灰岩山區地質、地貌條件複雜,一般不宜修築大型工程,宜以小山塘、蓄水池為主。同時,還應修建排水工程,使雨天低窪地漬水能及時排出,以免發生洪澇。

  3.發展節水農業,儘量節約用水

  水源問題始終是石灰岩山區的重大問題。為節約用水,不宜強求發展水耕農業,而應以節水農業為主,多發展旱作和耐旱作物,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發展滴灌耕法。同時要注意選用良種,並用間種、套種、輪作等辦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提高產量。

  4.大力發展農業商品生產

  為解決石灰岩山區人民溫飽問題,保證糧食生產是必要的。同時,應搞好土地的綜合開發,盡可能大力發展農業商品生產。石灰岩山區各地情況不同,但可發展生產的經濟作物不少,如蠶桑、苧麻、木薯、油料、豆類等經濟作物;板栗、銀杏、棗子、柿等經濟果木;金銀花,菊花、桔梗、百合、玉竹、甘木通、梅片樹、黃柏、使君子等藥材。同時,還可以林、草結合,經(作)、草結合,或藥、草結合等形式,發展牧草生產,促進飼料和養殖業的發展。

  為發展農業商品生產,應儘快建設一批商品生產基地,生產的發展既可集中,也可分散,可建立農業商品生產開發公司,組織生產,負責供應種苗、飼料或其他生產物資,指導生產,防疫防病,以及收購或代銷產品,變分散產品為“集約化產品”,提高經濟效益。這是不見生產基地的生產基地,也是適應山區,特別是石灰岩山區自然資源較為分散的特點而進行商品生產的好形式。

  5.綜合開發利用其他資源

  儘管石灰岩山區自然資源貧乏,但因這類山區分佈範圍廣,環境複雜,仍存在多種可開發的自然資源,如旅遊資源、生物資源和某些礦產資源等,應盡可能開發利用,尤其是旅遊資源。

  在交通較便利的地區,還可開發石灰岩資源,變廢為寶,把發展水泥和其他建材生產作為扶貧項目,重點支持。有些植被較好的山區還可以發展養蜂業,有些山區則可飼養龜、蛇等,並在有關部門特許和監督下,引養穿山甲、靈貓等珍稀動物。這是對山區資源所採取的積極保護發展的有效措施。

  6.發展鄉鎮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

  為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在開展商品生產的同時,應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活躍工商業,特別是要建立農副產品加工業,如木薯粉深加工,絲、麻加工,板栗、藥材、水果和畜牧產品加工等,並力求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為此,有關部門應給予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扶持。

  7.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土地人口壓力

  目前石灰岩山區人口密度已超過土地承載力,並且仍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這種“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狀況應當改變,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在純石灰岩山區,由於環境改造十分困難,資源開發潛力非常有限,生活條件也極其艱苦,故應在控制入口增長的同時,採取妥善措施轉移人口,減輕土地的人口負荷。近年來,清遠市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市區設立扶貧開發區,既逐步實現人口的轉移,也為山區爭取了開發資金,是個好辦法,被稱為“體外輸血”,巳被中央所肯定和支持。

  8.切實解決群眾生活用能

  為有效保護森林植被,首先應切實解決群眾生活用能問題。為此,一方面應積極發展薪炭林,同時利用生物能發展沼氣,並鼓勵以煤代柴等。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廣節能技術,盡一切努力做到“開源節流”,以利對森林植被的有效保護。

  9.辦好教育,搞好交通和通訊建設

  辦好教育,提高群眾文化科學水平也是最根本的扶貧措施之一。因此,應採取鼓勵政策,以吸引更多教師進人山區,同時切實保證實施十年義務教育,讓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完成基本學業。

  發展交通和通訊是改變閉塞狀況、促進山區治理和開發的基礎工程,應充分重視並組織實施。

  10.進行全面調查,搞好山區整治和開發綜合規劃

  為切實改變廣東省石灰岩山區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在省政府統一領導下,組織自然、社會科技人員與有關部門一道進行全面、深入、多學科的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對山區綜合治理與開發的總體規劃,以便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

  A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Key words: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Tackle and development;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in Guangdong is the poorest region in the province.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ities and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in the region are very low due to poor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improve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egion are very difficult.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out measures to tackl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Firstly, begin with the bio-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rnt, and to reserve water resources. Secondly, develop water-saved agriculture and commodity agriculture, and make use of other resources. Meanwhile,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ven migrate some residents to other areas from the limestone mountain reg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pulation presure to land.

  *本文曾載於《喀斯特與洞穴風景旅遊資源研究》地震出版社 1994年8月 P227-230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