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山區水果可防寒害減風險——利用小環境適地適種
原載《南方農村報》 2003年12月27日 第9版
本報訊 (記者周曉鳳 通訊員李潔尉)日前,廣州地理所題為《廣東山區水果經作規模開發地理環境評價研究》的科研成果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認為該研究是一項很有特色的創見性研究,研究成果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
廣東省山區面積占全省的65%,經濟相對落後。大力發展熱帶、亞熱帶果作生產成為發揮山區優勢,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十多年來,山區果作生產迅速發展,但許多地方由於引種果作種類不當,或因佈局不合理,栽培不成活或成活不結果,冬春受冷害嚴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每年當強冷空氣南下,作為廣東省主要水果生產地區之一的梅州市水果便遭受凍害,損失極為嚴重。尤其是1999年12月下旬北方冷空氣入侵廣東,大量熱帶、亞熱帶果作因佈局不當而被凍死、凍傷,全省直接經濟損失達10多億元,僅梅州地區就損失了3億多元。
專家指出,為保證我省山區果作業的健康發展,避免或減少損失,必須因地制宜,適地適種,並合理佈局。廣州地理所科技人員應梅州市政協和當地政府的要求,承擔這一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他們經過3年的努力,通過大量調研、實地觀測和分析驗證,得出果作凍害是引種、栽培的果作品種不適應當地小環境,經受不起寒冷“鍛煉”等原因所致,並首次提出山區“冷湖效應”的理論觀點,發現氣象臺觀測的極端低溫與野外極端低溫的差值、山區垂直高程極端低溫的分佈特點和分佈規律,從而指導果作生產。
以陳朝輝教授為首的科研組提出對策:選擇和培育抗寒性強的優良品種;不同果作相結合,綜合利用土地資源;進行果作佈局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生產,減輕凍害的影響。陳朝輝教授對記者說,“一句話,就是要利用山區小環境適地適種(注:“種”指品種)”。具體以蕉嶺縣新鋪鎮為例,從水土保持考慮,丘陵山地坡度在25度以上坡地應作為水土保持林業用地,故在此地帶內還應選坡度在25度以下、土層在1米以上坡地才能用於發展熱帶南亞熱帶果作;相對高程25-35米以下地帶可作一年生果作和農業生產用地;海拔高程200米以上坡地則僅能發展中亞熱帶溫帶的喜溫果作和林業。
鑒定委員會專家們認為,上述研究為廣東省山區水果經作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對山區果作合理佈局、規模生產等有重要指導作用,建議推廣應用。
【名詞】 冷湖效應
由於冷空氣比重較大,每當冷空氣團入侵廣東省井在其控制之下,常出現晴冷天氣,此時,空氣中濕度很低,於是夜間地表產生長波輻射,大量熱量向太空散失,形成的冷空氣沉積於地表之上,與湖水相似,飲稱之為“冷湖效應”。一旦出現冷湖效應,該地上空則出現逆溫層,就會對熱帶果作造成傷害。所以,進行冷湖效應地域分佈,冷層深度(高度)與逆溫層存在高度、極低氣溫溫差分佈等的測定,能為合理佈局山區果作生產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