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發展海洋經濟問題


  原載《汕頭科技》 ’974 1997年12月 P3-11

  一、海洋經濟的含義

  海洋經濟是海洋產業經濟的總稱,是為突出海洋資源開發而言。海洋產業是指人類開發利用海洋(含濱海地區)資源和空間進行經濟活動而形成的產業。

  海洋產業可分為傳統海洋產業(如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運輸業等)、新興海洋產業(如海洋石油天然氣業、濱海砂礦業、海洋旅遊業和海洋服務業等)、海洋高新科技產業(如海洋工程、海洋能源利用、海水化學資源開發等產業)。海洋產業也可按一、二、三產業劃分,即海洋農漁業、海洋工業和第三產業。

  海洋產業中既有最古老的產業,也有最現代化的產業。人類在地球上一出現就和海洋分不開,最早的海洋開發是捕食海洋生物和利用海水遷徙居住。而今天的海洋資源的開發,則已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範圍十分廣泛。

  二、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意義

  1.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

  世界上30%為陸地,70%為海洋。而人類基本上只居住在占30%的陸地上,而且,雖然全球30%的面積為陸地,但是陸地上又有冰川、荒漠,還有裸岩等所覆蓋的地表,實際上可以供生產和生活的土地並不多。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由於人口的激增,已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問題。要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兩條出路。一是控制人口增長,保護好資源和環境,保證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是進一步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經濟,開拓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隨著海洋資源的不斷發現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把解決當代人類面臨三大問題的出路寄望于海洋的開發。尤其是一些臨海的發達國家,為加速海洋開發的步伐,都不惜投入鉅資,組織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投身于海洋戰略研究和制定海洋開發規劃。在當代高科技領域產業中,海洋科技、海洋科技產業被列為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的重要領域之一。

  2.增加國力的需要。

  發展海洋經濟是強國的經濟。世界上許多經濟強國的崛起,都與海洋資源的開發有關。英國作為一個島國,是最早工業化的國家,由於它利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進行海洋開發(也包括掠奪),使它發展成為“日不落帝國”,曾是世界上的第一強國;日本也是島國,土地狹小,資源貧乏,但它利用海洋而崛起成經濟強國。目前,日本商船的數量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年吞吐量億噸以上的10大港口中,日本就占了四個。日本的造船業居世界第一位、約占世界造船總噸位的三分之一;新加坡,這個國土面積只有620平方公里,人口290多萬的“彈丸之國”,由於充分利用其作為海洋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發展龐大的航運業和船舶修造業,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達到經濟的騰飛;美國建國才200餘年,但它憑藉瀕臨兩大洋的優勢,走海洋興國之路,通過海洋向世界各地伸手,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頭號經濟強國;法國的戴高樂,曾提出“向海洋進軍”的口號,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國家機構中設立了海洋部的國家,由於大力發展海洋產業,使經濟得到發展,國力增強,也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3.中國發展海洋經濟將增強綜合國力,並貢獻於世界。

  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沿海國家。它背靠歐亞大陸,面臨太平洋,東部和南部為黃海、東海和南海所圍繞,海岸線長達32萬多公里(含島嶼岸線14萬多公里),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和我國的主張,享有充分主權的領海達388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達300萬平方公里,海洋資源非常豐富,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對我國的經濟、政治、安全和文化都有深刻影響,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1)發展海洋經濟是實現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數量有限。全國有占世界22%的人口,但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人均淡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4,國民經濟活動中的45種主要礦產資源,進入21世紀以後將有一半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需求,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資源和環境的負荷將更加沉重。但是她擁有廣闊的海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環境容量,是緩解這一壓力、並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我國沿海省市陸地面積只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34%,卻承載著402%的人口,創造出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62%的財富,人民生活水平也遠遠高於內陸地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臨海和用海。海洋資源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和未來社會物質生產的原料基地。開發利用好海洋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戰略措施。

  (2)利用有利時機,發展海洋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

  用好海洋和不利用海洋,關係重大。在歷史上,一些西方國家,甚至一些只是小國,由於它們利用其較為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較好設施的船隻,通過海上進行國際貿易而發展成為經濟強國,又利用其軍事力量,在世界稱王稱霸,推行殖民主義和世界霸權主義。然而,許多象中國這樣的國家,由於海洋意識薄弱、海洋開發不力,海洋經濟不發達,而淪為被淩辱和被剝削的對象。歷史的教訓應當吸取。本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世界資源的短缺,特別是一些國家石油的短缺,促使全世界面向海洋、開發海洋。到70年代末,世界海洋產業總值約達1100億美元,1980年增加到3400億美元,1990年達6700億美元。在此期間,國際間爭奪和維護海洋權益、控制後備戰略資源的鬥爭日益尖銳和複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標誌著新的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的確立和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全面管理海洋新時期的開始,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對於我國也是如此。然而,世界性的資源短缺,國際上和地區上霸權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存在,國家之間海域界線的爭端還會增加並趨向劇烈,控制出海通道、搶佔公海資源的鬥爭將會更加緊張,在此情況下,我國要利用有利時機,積極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把我國建成海洋強國,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3)開發海洋技術,發展民族海洋文明,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海洋的利用開發,既是傳統的開發(如捕撈等),也是現代高新技術的開發。古代的世界文明,可以說都與海洋技術的應用和海洋經濟發展有關。我國古代指南針、平衡式梯形斜帆、多道水密航船等航海技術的重要發明和創造,就是民族海洋文明的明證。戰國時的齊國,由於“通漁鹽之利,國以殷富,士氣騰飽”,成為“海王之國”。唐宋時期開創東南亞到西非的“海上絲綢之路”。明朝永樂年間,鄭和曾率27550多人的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都是我國海洋技術、民族文明以及國力強盛的表現,並且已對世界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海洋文明沒有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15世紀30年代開始,由於封建統治者採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使我國喪失世界文明的領先地位,以至後來發展到屈辱受欺的地步。當今的海洋開發,是高新技術的比試,我們要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應確立海洋開發的戰略,加強海洋技術研究和開發,發揚民族文明,為推動世界海洋事業,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發達國家海洋經濟進展情況

  人類向海洋索取資源的活動,在近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已從簡單的索取型向複雜的開髮型迅速發展。但是,從60年代後期起,由於大規模、現代的海洋資源與空間開發利用興起,在海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海洋環境也遭到污染的危害,環境質量降低,生物多樣性在減少,資源在衰退,也使自然與人為的災害增加,從而促使世界各國加強海洋的管理和保護,這是海洋開發的總趨勢。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民族革命風起雲湧,許多國家先後獲得獨立並開始進行經濟建設,殖民統治逐漸結束,使原宗主國難以在世界各地再進行資源的掠奪。與此同時,由於人口迅速增加形成的“人口爆炸”,造成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於是許多技術先進國家都轉入對海洋資源的開發。特別是美、日、法、英等發達國家開展了全面、現代的海洋開發活動,他們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手段,勘查和開發本國海域及公海的戰略性資源,出現了“海洋開發熱”。在海洋開發中,傳統海洋產業,如捕撈、海運、鹽業等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的海洋產業,如海洋油氣、海水養殖、濱海旅遊、海洋化工等正在規模崛起。尤其是海洋高新科技領域的開發,已使海洋產業向縱深發展,成了海洋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主要開發有下列幾方面:

  1.海洋生物開發方面。一是應用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海洋食物,其中有應用生物技術,選育和培養優質、高產、抗病、耐寒的魚、蝦、貝、藻等新品種。有發展海水增養殖,建立種苗、餌料、防治病、養成及設施配套的多種新興產業。有進行海水工業化養殖,推行高密度、集約化和自動化養殖,實現海上網箱化、陸上工廠化,促進養殖技術現代化的開發技術。二是開發海洋藥物。美國國家癌病研究所以海洋生物為重要藥源,已篩選出18000多種提取物。現已從鯊魚、海兔、海葵、海鞘、海綿、海星、珊瑚、海藻等提取多種抗癌活性物質,有的已進行臨床應用。三是提取海洋生物新材料。日本利用海洋動物和微生物的特點和功能,開發出一系列生物電子產品,如生物磁鐵、發光物質、天然液品、生物傳感器等。美、日等國還利用蝦、蟹、貝類等廢棄物提取甲殼素、殼聚糖等衍生物,用於研製防腐劑、保鮮劑、人造皮膚、無紡布料、紙漿原料、植物生長劑、新型薄膜材料,以及膳食纖維等。美國還利用大型海藻的瓊脂製成一種比空氣還輕的固體材料,稱為海凝脂。生物材料可被人體吸收,對環境也無害,還可以與金屬等製成高性能複合材料。

  2.海水和海洋化工方面。為解決陸地水資源的不足,從而加速對海水的開發利用。美國工業已有60%用水取自海水,日本工業用海水已達40~50%。前蘇聯濱海地區電站用水總量中也有50%取自海水。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還利用海水進行淡化利用。美國還利用海水發展精細化工。美國的太湖公司以溴素為原料生產的溴化物規格品種達150多種。海洋化工,主要是由海水制鹽向綜合利用發展,除制取海鹽外,還提取多種元素,發展化工工業,製成多種化工產品。

  3.海洋油氣開發方面。50年代世界只有6個國家進行海域探油活動,現在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幾乎所有大陸架上進行海洋油氣開發。1965年海上鑽井的水深僅193米,現已推進至數千米。挪威和英國對北海油氣田的開發,已取得巨大的效益。1973年挪威在北海油田鑽油產量僅30萬噸,1975年達920萬噸。自1980年以來年產量已達5000萬噸,使挪威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迅速發展。英國開採北海油田,1975年僅產油160萬噸,1979年達7650萬噸,1980年達1億噸以上,使英國還清了外債,並縮小了通貨膨脹率。

  4.加強海洋生物技術研究。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開展海洋生物技術研究。1989年在東京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學術會議,標誌著海洋生物技術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歐、美、日等技術發達國家都先後制訂了龐大的海洋生物技術研究計劃。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廳1983年投資60億日元進行“從海洋生物獲取精細化工品計劃”,歐洲“尤裏卡計劃”在1987年投入700萬美元,支持一項開發牡蠣營養和遺傳的新技術,美國在80年中期就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海洋生物研究,到1994~1995年度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經費增加到2000萬美元,1996~1997年度增加到2500萬美元。歐、美、日等國不惜投入鉅資,主要是研究和發展與海水養殖、海洋藥物、環境保護以及海產品有關技術。

  5.開發海洋礦產方面。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除油氣資源外,還有多種金屬礦床和金屬結核,主要有錳、銅、鎳和鈷等,總儲量估計達3萬億噸。目前多金屬結構開採系統研製的技術已經成熟,印度、法國、俄羅斯、日本都開始了對這類礦產的試驗開採,估計至本世紀末至下世紀初即可進行大規模商業性開採。日本還成功地進行海水鈾礦資源的開發。

  6.海洋工程方面。海洋工程主要有建造海上城市、人工島、海上浮動工廠、海上機場、海上賓館、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水下住所、海底倉庫、海底電纜等。這些工程在日本、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英國等都有成功的例子。我國在人工島、跨海大橋、海底光纖等方面也步入世界海洋工程開發先進國家之列。

  7.海洋能源開發方面。1967年法國就在英吉利海峽的朗斯河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商業價值、發電量達24萬千瓦的大型潮汐電站。1968年蘇聯也建成第一座潮汐電站。此後,利用波浪發電也先後興起,1985年挪威在卑爾根附近建造了兩座波浪發電站,發電功率各為5000千瓦和3500千瓦。1990年我國建造第一座試驗性波浪發電站投產。目前,海洋能的開發又有了利用海水溫差發電、海流發電以及鹽差能發電等技術。

  估計到2000年全世界海洋開發總值可能達15萬億美元。

  四、圍繞海洋經濟的國際鬥爭

  1.世界海洋經濟權益鬥爭的情況。

  “地球只有一個”,然而由於人口的增加,人們生存的地域空間已越來越小,於是具有廣闊空間和豐富自然資源的海洋日益顯得重要。隨著世界性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經濟條件的成熟,海洋的軍事、後備資源和經濟戰略地位已越來越為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多數國家所關注和重視,各國政府紛紛制訂相應的法規,調整國內政府機構和機制,準備參與海洋競爭。例如韓國集中涉及海洋事務的各路力量,建立統一的海洋部,以加強海洋事務的能力和對國際海洋事務的快速反應能力;有的國家加強海軍建設,增加海軍軍費,提高海軍技術裝備能力:還有的國家加強國家安全機構對海洋形勢的跟蹤和研究。世界海洋國家總的戰略趨勢就是把國家安全防衛、技術經濟競爭陣地等的戰略重點轉向海洋。正如韓國總統金泳三所說:2l世紀是海洋競爭的時代。

  爭奪海洋的歷史始於15~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海洋之謎:在人類交往中,海洋並非險阻,而是連接五大洲的通途,而且通過海洋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寶貴的資源。從此,對海洋的分割和爭奪就無休無止,而且愈演愈烈。最早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以所謂的“教皇子午線”把偌大的海洋劃分為兩國所獨有。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對海洋的分割。此後,被稱為“國際法之父”的荷蘭法學家格蘭休斯公開向西、葡兩國獨霸海洋的行徑提出挑戰。他在《海上自由論》一書中提出了“海洋不能成為任何國家的財產”的論點,從而使沿海國家能在“領海”和“公海”的準則下共同擁有海洋。這是人類對海洋的第二次分割。後來是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關於大陸架的公告,1958年聯合國又在日內瓦召開了海洋會議,通過了有關領海及毗鄰區、公海、捕魚及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大陸架等方面的公約。從此公海自由的範圍縮小了,但卻使沿海國家的海洋權益得以擴大。這是國際社會對海洋的第三次分割。

  從1973~1982年長達9年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起,開始了人類對海洋的第四次分割。首先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在海洋的活動範圍擴大,控制能力加強。再者是海上武備射程的增加,考慮到資源開發和國家的安全,因而在大陸架分割以後,又進行了“專屬經濟區”的分割。這次的分割目前仍在繼續著。它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領海、海峽、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群島、島嶼制度等海洋權益的分歧和衝突。由於沿海國家海洋管轄權的進一步擴大,相鄰國家的大陸架、專屬經濟區或捕魚區都要重新劃定,然而,這些界線的劃定並非易事,其中,存在不少爭議,尤其是在潛在資源區域劃界的爭議更大。目前,爭議區的有關國家已展開了島嶼歸屬和海洋劃界為主要內容的劇烈爭奪,出現著對峙以至張駑拔劍的狀況。1982年英阿馬島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我國周圍海域國際鬥爭的情況。

  幾百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曾給後人留下“危險也來自海上!”的警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輝煌。中華民族從古代起就向認識海洋、開發海洋邁出勇敢探求的腳步,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世界最早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的民族之一。在兩三百年前的1000多年間,我國曾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富裕、最文明的國家之一。指南針、造船業、航海技術等使中華民族在人類開始走向海洋的相當長時期內,其海洋事業雄居世界前列,後來的閉關鎖國使國力衰敗,海洋又給中國帶來了屈服。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飽受來自海上的西方強盜蹂躪之苦,經受百年恥辱。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已改變了海防薄弱、落後挨打的局面,但是來自海上的危險並沒有排除。我國本來就是海洋地理不利國,加上周邊國家強佔我國島嶼、島礁,並提出領土要求,使這種不利地位更加顯突。更為嚴峻的問題是,隨著我國海洋及海島周邊地區資源的探明,更引發了周邊國更強的佔有欲。他們不顧我國提出的“主權屬我,擱置爭議,開同開發”的良好願望,而是加緊掠奪我國海洋資源,製造事端加劇對峙局面。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願見到我國的日益強盛,企圖支持分裂我國國土,使這種形勢十分嚴峻。此外,由於我國與周邊國家之間200海裏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問題久懸未決,使《公約》賦予我國的海洋權益未得到圓滿體現。凡此種種,構成對我國的危險和不穩定因素。目前我國海域有關海洋權益主要爭議有:黃海:中朝、中韓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東海:釣魚島問題,中日大陸架劃界問題。中日、中韓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南海:島礁主權爭議和海域劃界,以及歷史性捕魚權等問題。我省瀕臨的南海面積350萬平方公里,長、寬均超過400海裏,周邊國家都可劃200海裏的專屬經濟區。越南1977年宣佈建立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制度,1982年發佈領海基線聲明時,把西沙、南沙作為越南領土,現佔據南沙27個島礁。菲律賓1961年宣佈美國與西班牙(1900年)、美英(1930年)的條線為界,界內水域為內水水域。1978年宣佈卡拉延群島為菲所有,現佔領南沙群島的8個島礁。馬來西亞1966年宣佈大陸架法時,把南沙群島的南礁等劃為其管轄範圍。由於南海劃界涉及面大、爭議國家多,對我國來說是個棘手問題。此外,南海還有我國如何利用斷續線維護權利的問題,包括水下灘、沙的權利,歷史性捕魚權,其他資源開發權等。南沙海域和北部灣海域的漁業衝突,萬安灘油氣田資源爭端等也很尖銳。

  我國面臨的海上形勢非常嚴峻和艱難,相鄰或相向的海上鄰國在不同程度上加強對我國的“海洋功勢”。有的不斷加強海軍建設,擴大島礁佔領範圍;有的國家為所謂海上運輸線,聲稱不惜武裝介入南海;有的國家把南海的經濟和軍事利益作為國家發展的機會,展開強大輿論攻勢,加速海洋開發,企圖以實際控制之勢,提高區域影響力和海洋競爭力。21世紀面臨的國家權益問題可能主要就是海洋權益鬥爭的問題。

  五、我國及本省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海洋產業是到80年代才引起重視的。最早是遼寧提出建設海上遼寧的口號。嗣後是山東借鑒遼寧的做法,提出“科技興海,建設海上山東”的口號,並率先應用科技改造傳統的海洋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1993年海洋產業產值達300億元。接著,廣西制定了“藍色計劃”。廣東提出到2000年,海洋產業產值達920億元。浙江也提出2000年海洋產業產值達200億元。海南提出“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大省”的海洋開發戰略。

  近年來,我國的海洋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1996年海洋產業產值已達22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22%,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傳統的海洋漁業、鹽業、運輸業都獲得很大發展,新興的海洋石油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年產1000萬噸左右的生產能力,海樣旅遊、海水利用、海洋能開發、海水化工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礎。

  浙江的海洋漁業、江蘇的灘塗利用開發,以及山東長島和遼寧長海以海水養殖和海產品加工為主的“藍色牧場”建設都已取得一定成效。

  由於應用生物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掌握多倍體育種、魚類生長激素的提取等高新技術,解決了海帶、對蝦、扇貝等海水產品的大規模養殖,我國的海水養殖產量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國已擁有了世界上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並已在一些偏遠的海島,如西沙等以及新疆等地應用。上海和天津兩市則開始直接利用海水的嘗試。

  近年來,我國的海洋油氣開發、深海潛水、海洋生物工程、深海採礦、海洋遙感和水聲技術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發展。聯合國已批准中國在太平洋獲得30萬平方公里的勘探、開發區域。我國還成功地完成6000米水下機器人研製。海洋技術已被國家列入高新技術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科委和國家海洋局共同制定的《“九五”和二O一O年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紀要》,將增加海洋開發投資,大力發展海洋科技、把海洋開發作為跨世紀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走科技興海之路。“九五”期間,國家將投資8億元發展海洋科技,其中一半將投資于海洋生物、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探測這三個海洋高新科技領域。目前在天津已建立全國第一個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在杭州成立了研究、生產、經營一體化的水處理技術開發研究。被稱為“中國的海洋科研教育城”的山東省青島市,把海洋科技優勢與資源優勢相結合,發展海洋藥物作為該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海洋經濟以海洋漁業為突破點也取得長足的發展。1995年全省海水捕撈總產量達16141萬噸,為1980年的396倍。海水養殖面積達1162萬公頃,總產3580萬噸,分別為1980年的539倍和471l倍。我省沿海港口建設也取得很大進展。黃埔港、湛江港、汕頭港等均經改造、擴建、增加港口設施,大大地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又新建了茂名港、鹽田港等。1995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9552萬噸,為1980年的316倍。海島開發也有較大成績。1995年全省海島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990年的4倍。南澳島、橫琴島、海陵島、上下川島和東海島等還被批准為技術經濟開發區。此外,南海油氣開發、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也有很大進展。1996年全省海洋產業總值達843億元,居全國沿海省區第一位。海洋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129%。

  但是,本省海洋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問題有,

  1.灘塗圍墾急功近利,爭奪地盤,影響河口和沿海開發的全局。

  2.港口開發一哄而起,重複建設,各處都要建億噸大港,勞民傷財。

  3.部分地區把海島開發當成“百寶箱”、“雜貨櫃”,一哄而上,使海島失去特色。

  4.海洋優勢和資源潛力未充分發揮。主要是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潛力仍未發揮。

  5.近海、淺海濫捕酷漁和環境污染,破壞海洋資源和環境。

  6.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步伐仍較緩慢。

  六、海洋經濟發展戰略

  我國是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大陸國家,又是瀕臨海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有18萬多公里的大陸岸線,沿海有6500多座星羅棋佈的島嶼。大海深處有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僅魚類就有1694種。還蘊藏著分佈極廣的礦產資源,僅有油氣開發前景的海域面積就達130多萬平方公里,此外,還有取之不盡的海洋化學資源、海洋能源、海洋藥物資源以及海洋旅遊資源,沿海和島嶼還有大量港口資源。尤其是我國地處歐亞大陸的東端和太平洋西岸,擁有聯結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海洋的區位優勢,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提供良好的條件。面對海洋開發的未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應該是:

  1.充分利用和開發海洋,把沿海地帶建設成人口集聚、經濟發達的現代化社會經濟帶。

  現代化過程,其關鍵是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村的城市化,使大量人口向平原和沿海的城鎮集聚。我國沿海地帶既有資源、環境和區位的優勢,人口向沿海城鎮集聚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應加速沿海地區海洋資源的開發,發展海洋經濟和城鎮,使沿海地區能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和人口,促進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的實現。

  2.開發海洋資源,建立優質海洋食品和食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藥物、海洋能源、海洋礦產和海洋化工等基地。

  沿海要建成人口集居、經濟發達的地帶,首先應建立產業實業,保證就業。豐富的海洋資源,是人類物質生活的重要來源,是建立實業產業的物質基礎。全世界海洋中生長20多萬種生物,每年可提供30多億噸水產品,目前僅利用1億多噸。中國海域海洋生物淨生長能力達28億噸,目前水產品年產量僅1100萬噸。豐富的海洋生物藥物資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礦產尚在開始利用。隨著海洋經濟技術的發展,我們要向海洋索取,可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在沿海地區建立優質食品、水產品、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藥物、海洋能源、油氣和海洋礦產以及海洋化工生產基地,把沿海地區建成海洋產業密集地帶。

  3.開發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技術,解決水源危機。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危機是水資源危機,已有100多個國家深感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國家有20多個。我國也是水源不足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只占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居世界各國第86位。但是國家的發展要以水、土資源為前提。根據預測,我國在下一個世紀將進入全面水資源危機,北方省區水源危機尤其嚴重,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出路在於借助海水的利用開發,包括直接利用和淡化利用,因此,要加速海水利用研究,並增加設施建設投資。

  4.發展海洋旅遊業,將其作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海洋旅遊資源與陸地的名山大川一樣具有情趣,而且更能吸引遊客。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發展最快、投入產出率最高的是海洋旅遊業。1984~1995年我國濱海旅遊業的外匯收入從131億元,增加到437億元,年增長率達348%,而同期海洋產業總值增長率僅2768%。然而,我國的海洋旅遊資源並未充分開發,海洋旅遊潛力遠未發揮,只要進一步開發好旅遊資源,不但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也可以作為國民經濟、特別是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七、汕頭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思路

  這裏所談的汕頭地區是指原潮汕地區,包括汕頭、潮州和揭陽3個地級市。如果條件可能的話還應包括梅州市和汕尾市在內的粵東地區。也即所謂廣東的東翼。從地理概念來說這是一個較大範圍的地域經濟單元,特別是潮梅地區,即韓江流域地區,具有國土單元和經濟聯繫的一致性。但是,由於人為的原因,現在被劃分為四、五個市,而且市內有市、市外也是市,加上黨內不正之風影響,形成地域割據,這不但不利於全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利於流域國土整治,更不利國家的政令統一。不過,囿於當前的情勢,這裏暫談只包括現3市在內的汕頭地區,也即潮汕地區。

  l.汕頭地區的基本特點和海洋經濟發展條件。

  (1)地域狹小,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奇缺,但它瀕臨海洋,是開拓生存和發展之路。

  全區土地面積104萬平方公里,1995年總人口達111173萬,分別占全省的58%和164%,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7人,為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264倍,全區耕地面積2851l萬畝,人均0256畝,只有全省人均耕地的50%,以國土人口經濟容量計,本地區人口已超過區域土地的人口負荷。1995年全區人均佔有糧食僅235公斤,僅基本足夠口糧之需。然而由於潮汕地區瀕臨海洋,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外的空間為潮汕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財富和廣闊的空間,潮汕人民與海洋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為今後的生存發展提供重要的出路。

  (2)著名的僑鄉,具有深刻海洋文化背景的潮汕文化,將促進潮汕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自古以來。潮汕人自海上來,又到海外去,散佈於各地,開花結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分佈在世界各地潮籍華人達八、九百萬,加上港澳地區的百余萬潮人,故有千萬海外潮人之說,幾乎與當地相等。潮汕人立足於富饒但過於狹小的土地,向海洋索取,謀生存、求發展,創造了輝煌的潮汕文化,它是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結晶,又與潮汕社會經濟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使之得到持續的發展。

  (3)廣梅汕及京九鐵路的開通和本地區港口建設的進展,為汕頭地區發展海洋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長期以來,汕頭地區由於封閉的經濟體制,使它只能在狹小的天地裏博生存,一度幾乎瀕臨窒息的境地。是開放改革和實行市場經濟,使它獲得了發展的機會。但由於缺乏對外的鐵路交通和良好的港口條件,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現在廣梅汕鐵路和京九鐵路通車了,廣深汕之間還建成了高速公路,使汕頭地區腹地寬闊了,不但真正成了粵東的門戶,也成了江西的門戶。同時,汕頭港口條件的改善,對外門戶也通暢了,有了發展海洋經濟的良好環境條件。

  (4)較為發達的社會經濟基礎,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實力條件。

  汕頭地區是廣東省僅次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雖然1995年汕頭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僅42335億元,只占全省的74%,工農業總產值85353億元,僅占全省998%,但是本區有大量人口在外地經商和從事勞務,1995年農村外出勞力達6407萬個。經商和勞務收入並未計入本地區的國民經濟收入,此外,還未計入本區的僑匯收入。事實上,本地區國民收入是較高的。此外,本區還有較發達的商品經濟,人民群眾有較高的勞動技術水平和刻苦耐勞、勤奮創業的精神。這些為本區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實力條件。

  2.成就和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本區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沿海灘塗的圍海造田、海水養殖都取得較大成績,特別是沙灘和網箱養殖取得了突破。海洋養殖技術也有很大進展。1995年全區海水養殖水面積達1760萬畝。海洋捕撈已向深海、遠洋發展,並應用了先進的技術裝備,使傳統漁業向現代化邁進。港口運輸業也取得明顯進展,汕頭港經改造擴建,特別是汕頭新港口建設,為發展海洋運輸打下良好基礎。1995年汕頭港貨物吞吐量達716萬噸,為1980年的4倍,海島開發重點是南澳島的開發,成績顯著,自90年代以來的幾年間,島內港口、公路交通、旅遊業、漁業等都有較好的發展勢頭,1995年全島國內總產值374億元,為1980年的38倍。此外,本地區海洋技術開發,主要是海洋養殖和生物技術開發也有進展。

  目前,本區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一是“撤縣設市”後形成的地方行政分割,由於每個縣市都想自立為大,以爭晉官升級,從而分散財力、物力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大家都要建大港口,甚至要建大機場,要有自成體系的基礎設施,於是造成重複建設,並且又是不惜財力的一味“超前”建設,既無效益,又削弱地區的整體優勢。二是產業上重工輕農或重商輕農,不同程度對發展實業重視不夠。三是在文化教育上重文輕技,以及人才政策的問題,使科技人才缺乏。四是企業所有制未理順,致使未能建立具有規模的公司或實業集團開展以新技術為主導的海洋產業開發。此外,對海洋技術開發研究也不夠。

  3.汕頭地區海洋經濟發展設想。

  鑒於本地區人口和資源、環境條件,以及歷史發展的傳統習慣,要把海洋作為溝通海外的通道,海洋產業的經濟應作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出路,要以陸地為基礎,科學領先,面向海洋,面向海外,以海興潮。搞好港口和汕頭特區建設,並實施向內地的輻射,促進汕頭地區以及其他內陸腹地經濟的共同發展。本區主要發展的海洋產業有:

  (1)開發和建設好港口,發展海上交通運輸和海洋漁業。

  港口是海洋開發的基地。本區大陸沿海和海島海岸以岩岸為主,岸線曲折,多岬角和港灣,有多處港灣港口條件優良,其中,除汕頭港外,還有潮陽海門港,南澳島的深澳灣、雲澳灣、煙墩灣,海山島的三百門、小金門水道,萊蕪島的萊蕪灣,達濠島的廣澳灣、汕頭灣,惠來神泉港等,都是開發條件較好的港口,應儘量進行規劃和建設,但是港口功能應因地制宜,有所分工,不能一哄而起。全地區除汕頭港作為主要海洋運輸港進行建設外,其他港口宜以漁港為主,開發海洋漁業,兼作地方運輸港口,充分發揮地區整體優勢。海洋交通運輸方面,應利用好廣梅汕和京九鐵路的開通的有利條件,擴大內陸腹地、突顯汕頭港交通優勢,開拓海外航線,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重振粵東大港雄威。

  (2)加速企業改革步伐,組建規模海洋漁業集團,發展現代漁業。

  海洋漁業是永盛不敗的產業,並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水產品需求將不斷擴大。而海洋漁業又是本區沿海的傳統產業,有一定的生產基礎,應繼續發展生產。為了保護好沿海、淺海的水產資源,海洋漁業發展方向應以近海養殖和遠洋捕撈為主,發展現代化漁業。近海養殖業,要應用高新技術,發展優質、高產、抗病新品種,滿足市場要求,遠洋漁業則需要加強現代化技術裝備,提高遠洋捕撈和加工能力。要發展現代漁業靠原來的小漁船是不行的,必須組建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漁業公司或漁業集團,並把生產與加工結合起來,配套成龍,向世界漁場進軍,參與市場競爭。

  (3)積極發展海洋高科技產業,建立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藥物等生產基地。

  為彌補本地區自然資源的不足,利用海洋化學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發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新材料和生物藥物等生產,既有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又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政府部門應加緊對這方面投資研究和試驗,有關企業要應用好新技術,建立新興產業。在發展海水化工中,應在發展海洋鹽業的基礎上,從綜合利用海水化學物質中加以開拓,建成多種產業,因此,應改變輕視、廢棄鹽業生產的傾向,保護好鹽田,繼續發展海洋鹽業生產,並朝綜合利用方向發展。這是本區海洋產業和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包括發展水產加工業,建立生產基地在內的各種海洋產業基地,不應該都往海島擠,沿海地區的所有陸地,只要有條件的地方都可以建立這樣的基地,海島既不是“百寶箱”,也不是“雜貨攤”。海島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更應重視保護。

  (4)進一步開發以海島和海灘為主的海洋旅遊資源,並且以陸一島一海相結合,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景(區)點和渡假勝地。

  本地區人民生活水平較高,且人口眾多,又有大量的海外同胞和客人,遊客資源非常有潛力,旅遊資源也很豐富。應以海島和海灘為重點,大力開發旅遊資源,並且可以把陸地、海島和海域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把人文景觀、古跡和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根據各地方特點,建設有地方人文一自然特色的旅遊景(區)點或旅遊項目,積極發展海洋旅遊業,使之成為本地區的經濟支柱。發展旅遊業既要重視硬件的建設、配套,更要注意軟件的質量,搞好服務,爭取有回頭客,等於做了大廣告,效果會更好。

  (5)積極創造條件開發海洋能源,解決當地能源的不足。

  可以創造條件利用、開發當地海灣、河口、海島等海洋能源,以彌補本地能源的不足。在開發條件成熟前,可以進行各種開發試驗研究,以備發展商業生產。

  4.主要措施。

  (1)要克服“縣市化”弊端,實行地區聯合,以便進行海洋開發的統一規劃。

  當前“縣市化”弊端,主要是造成區域行政分割,從而喪失地區整體優勢,尤其是重複建設基礎設施,分散各地力量,使海洋經濟難以發展,也難以充分、合理開發利用好海洋資源。要正確認識“縣市化”造成的危害,克服“縣市化”弊端,並克服黨內不正之風,實現全地區的聯合,以便進行海洋開發的統一規劃,充分、合理地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和海洋經濟。

  (2)正確認識海島優勢,走出海洋開發的誤區。

  近年來提出開發海洋,有人認為就是開發海島,然而對於海島的開發,又要把它變成“百寶箱”和“雜貨店”,旅遊、工業、房地產、貿易、金融,甚至“紅燈區”等,說海島有優勢,都要往海島搬。事實上,海島陸地有限,空間的優勢在於海洋,由於海島四面是海,青山藍海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因此,海島主要優勢又在於具有特色的旅遊資源。有的海島還有港口,可以發展漁業,有的有土地可建鹽場,發展鹽業,因此,海島應以旅遊、漁業、鹽業為主,依各島條件,因地制宜。至於其他產業大都可在大陸發展,在大陸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應發揮大陸陸地的優勢,不要把海島弄成人工建築群、大公路和大廣場,使特殊的景觀也消失掉,將來再創造也不可能了。

  (3)加強海洋開發科技研究,為海洋開發創造條件。

  目前汕頭地區已建有汕頭大學,可以結合本地區實際,設置和加強海洋與生物的有關專業,並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進行海洋開發科學技術研究,為海洋開發提供科技保證。當地政府應支持這些科學研究,同時,有關企業也可以與學校聯合科研,進行海洋開發技術應用研究。

  (4)多方籌集資金、支持海洋開發研究和海洋產業的發展。

  海洋開發屬於高投入、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產業領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僅靠企業不行,單靠國家也不行,應在國家和各級政策引導下,多方集資,有重點、多層次投入,首先是扶持科研和扶持生產條件成熟但基礎尚差的產業發展生產。當然,組建海洋開發大集團、大公司以雄厚資金進行海洋開發是最佳辦法,但也需要政府部門加以引導。

  (5)制訂海洋開發優惠政策,扶持海洋產業發展。

  發展海洋經濟,建立海洋產業,還應制訂開發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措施扶持有開發前景而基礎尚差的產業,也要有鼓勵和促進科研與應用結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有支持、優惠和獎勵科技人才的措施,以利吸引人才,促進海洋開發。

  (6)搞好地方立法,加強海洋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和管理。

  海洋資源,除礦產資源外,其他資源都是環境資源,因此,海洋環境遭破壞,海洋資源也遭破壞。為保證環境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應在有關海洋法律基礎上,根據地方實際,制訂有關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地方法律和法規,切實加強海洋資源和環境的管理、保護,並保證海洋開發規劃的實施。

  此外,還應加速修築連接閩南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進一步擴大本地區的腹地,增強本地區對外門戶的作用。同時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吸引海外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到本地投資,本地區也可以到海外投資,擴大和增強本地區的經濟活力。

  *本文是1997年12月2~3日在汕頭市召開的“面向21世紀的汕頭海洋經濟戰略研討會”時主題報告稿。當時汕頭日報、汕頭特區報、特區晚報均有摘載,汕頭市廣播電臺、電視臺也有播出簡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