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珍惜我們的海洋


  原載《珠江環境報》 1998年6月3日 第3版

  一、廣東沿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占地球表面70%面積的海洋是全球最大面積的環境資源,它不但擁有取之不盡的水源、海鹽、海洋礦產、海洋能源、海洋藥物、海洋水產和旅遊等自然資源,而且也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環境“淨化器”——由陸地產生的大量“三廢”物質,除部分由陸地環境自然淨化外,大部分由大氣和河流進入海洋。估計每年由大氣沉降于海洋的灰塵、由海水吸收的二氧化碳及有害氣體,以及由河川徑流帶入海洋的生活垃圾和其它廢棄物質等多達數百億噸。然而,海水通過自身的運動,把各種“三廢”物質散佈於海域各處;並且通過沉積、化學分解、化合以及海洋生物的吸收、轉化等作用把它們“消化”掉,從而保持了全球環境的乾淨,也保證了海洋“物質生產”的延續。這是我們的社會經濟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

  但是,決不能把海洋當成“垃圾箱”,什麼都往海洋丟。因為,首先進入海洋的“三廢”要有一個擴散過程,海洋的淨化作用也要一定的時間。此外,還有一些是難以轉化的污染物。如果進入海洋的“三廢”太多,又來不及擴散,就會造成局部海域環境的惡化。由陸地進入海洋的“三廢”首先進入海岸帶附近的海域。這一海域也是“三廢”最集中的海區。以我國為例,全國沿海省市土地面積只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4%,但卻擁有占全國402%的人口和大多數城市,它創造了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60%的財富,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三廢”物質,污染了沿海海域,使這些海域成為污染物積聚區。

  全國沿海海區,除渤海灣外,廣東的海岸帶海域也較特殊。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西為中印半島海岸,近岸還有大量島嶼分佈。沿海地區人口密集,也是經濟較發達地區,“三廢”排出量甚大,並且大量進入海域。由於受海岸線走向的影響,並受東南季風和近岸洋流的共同作用,又受中印半島岸線的阻擋,使我省沿海海域污染物質向外海擴散速度較慢,一些海區容易形成污染物的積聚,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

  自80年代以來,由於政策的導向、人口的激增、城鎮和工業的發展,人們加快了向海洋掠奪的步伐。大面積圍墾灘塗、建設大量海岸工程,使海域環境急劇變化,大量紅樹林遭破壞,並且由於濫捕酷漁和環境污染使海洋生物資源日趨減少;無限制的網箱養殖和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染物排入海洋,使沿海海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近二、三十年來,我省沿海赤潮的出現不但愈趨頻繁,而且越來越嚴重。今年春末從粵東到粵西沿海發生的空前嚴重的赤潮,使漁業蒙受到巨大損失,這便是對我省海域環境惡化的警示。

  二、治理環境污染是我省海域環當務之急

  廣東省海域環境日趨惡化,其中,環境污染問題最為嚴重,但廣東海域有其特殊性,因此,治理任務艱巨。

  我國大陸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由北到南,有兩處海域環境較為特殊:一是渤海,一是廣東沿海。地處華北的渤海由於南北分別有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鉗合,形成內海狀的海灣,外海域又受朝鮮半島的鉗制,造成海流不暢,海水交換不快。而沿岸地區均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和工業發達,由陸地進入海域的污染物多,易造成環境的惡化。廣東沿海雖然連接浩瀚的南海,但是,由於其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每年春至秋季刮東南季風時節,沿岸海流沿岸線自東向西流動,風向與岸線和海流成垂直狀,又受中印半島拱阻,因此,我省沿海海域海水交換相對也不快。但是,我省沿海分別為珠江三角洲、港澳和潮汕等經濟較發達地區,人口和城市眾多,工商業發達,工業和生活“三廢”產生數量十分巨大,大多“三廢”物質未經處理便隨江河流入海洋。據海岸帶調查,80年代中期以前,每年進入本省海域的工業廢水已達10億噸,城市生活廢水排入量達3億噸,由船舶排入的含油污水300多萬噸,由施用農藥進入海域的有機氯6000多噸,污染物總量達80多萬噸,而且,污染物質量逐年增加之勢。目前,僅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和香港地區每年排入海域的廢水量就已經達16多億噸,而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廣東沿海已成為重點污染的海域。

  海洋環境污染妨礙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是妨礙漁、鹽業生產。如今年3、4月間發生的廣東歷史上最嚴重的赤潮,僅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上億元。

  為保證本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我省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治理海洋環境污染已成為當務之急。

  治理海洋環境污染關鍵在於整治污染源,首先是防止來自陸地城鄉和工業產生的“三廢”物質流入河流和海洋。同時,要加強海洋管理,防止船舶對海洋的污染;對沿海圍墾養殖和網箱養殖等也應加強管理,建立良性循環的海水養殖業,防止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要保持和增強海洋的自身淨化力,其中,包括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生物資源,保持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合理規劃海洋開發和建設工程,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搞好海岸帶、海島林業建設以及沿海紅樹林保護和建設等,此外,還應加強海洋環境預報和監測。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