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建設


  《熱帶地理》2002年 第22卷 第1期 P34-38

  【摘 要】廣州市在現代化過程中,要建成山水城市,也即生態城市,首先要正確理解城市化,合理佈局城鎮體系,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包括林業、農業、水體等環境建設,優化城市環境,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城鄉經濟—生態體系。為此,必須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科學的城市規劃,保證建立合理用地結構。

  【關鍵詞】生態城市 林業建設 耕地保護 碧水工程 土地利用 總體規劃 廣州市

  中圖分類號:TU98411+1;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221(2002)01-0034-05

  廣州市既是省會所在地的廣州城區之稱,又是包括城區及花都、番禺、增城和從化等八區及兩縣市的地域名稱。在現代化進程中,要把廣州建設成山水城市。由於廣州市區北靠白雲山,南傍珠江水,有“雲山珠水”之稱,於是有人以為這就是山水城市了。2000年花都、番禺撤市改區,廣州原六區變成八“區”,由於花都北靠青雲山餘脈,番禺瀕臨南海,於是出現一陣鼓噪:廣州市從此依山傍海,更是山水城市了。這裏有兩個錯覺應當糾正:一是大廣州市域並非城市。花都、番禺設區了,只是行政名稱的理順,並從行政上使廣州市實施直接管轄,不再是代管市,也並不能都作市區來建設,即使將來從化、增城改區也是如此。二是山水城市是生態城市的意思,有山有水只是更有利於建設山水城市而已。要建設山水城市,一是要建立合理城鎮體系,二是要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建成具有良性循環的城鄉經濟—生態體系。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任務

  本市為華南第一大都市,又有廣闊的農村腹地,應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主要任務。

  (一)切實保護耕地、合理佈局農業,保障城鄉需求,增強生態效益

  保護好耕地,合理佈局農業生產,不但是保證城鄉農副產品供應,保持社會穩定繁榮的舉措,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

  根據國情和省情,全國已有近13億人口,人均耕地約700m2。我省有7400多萬人口,人均耕地300m2左右。在國計民生中,糧食不但是我國人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也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我省是缺糧的省份,每年需進口糧食250×104t~400×104t,而且,由於耕地仍在減少,而人口則在激增,未來的糧食形勢更加嚴峻。因此,保護耕地,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是全國也是本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廣州市具有一定農業腹地,1995年全市仍有耕地1343×104hm2。利用部分耕地發展糧食生產,保證本市一定的糧食自給水平,是應盡的義務。根據《廣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本市到2010年應保留耕地1668×104hm2,其中,應有部分耕地用於發展糧食生產,保證全市口糧達一定的自給率。同時,本市農業還要生產更多的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產品和各種名優土特農產品,供應城市需求和出口創匯。

  農業生產的意義還在於其巨大的生態作用。農業產生過程中,耕地在產出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的同時,吸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澱積”空氣中的塵埃,起了“自然淨化器”的作用,還可消耗人畜糞便和其他“垃圾”肥料,“變廢為寶”,淨化土壤和水體。此外,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參與水循環,對調節氣溫起巨大作用,是自然界的“空調器”,有利於減少自然災害。因此,合理佈局城鎮,搞好城鄉結合,利於城鄉經濟和生態的相互作用。廣州城區的擴大,不宜為“地氈式”或“攤大餅式”擴大,而應以衛星城鎮的形式發展,使新建城區合理“散落”於青山綠水之中,利用農田、園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態作用,與城鎮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這才是城鄉一體化的真正含義。城鄉結合和協調,需要有足夠的農田和其他農業用地,並且能可持續利用,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

  (二)搞好城鄉綠化,建設強有力的陸地生態支柱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它儲蓄水源、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增加氧氣、培肥土壤,減少天氣災害、並且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庇護和繁衍的場所,發展和保護林業,是優化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山水城市的主要措施。本市林業用地面積達2929×104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397%,還有城鄉、道路、堤防的綠地,是本市重要的生態屏障。毗鄰市區白雲山林地,被譽為“市肺”。林業的作用應得到充分的重視,保護並建成強有力的生態支柱〔1〕。

  本市的林業自解放以來蒙受了1958年“大躍進”,1968年和1978年兩次體制變化發生的亂砍濫伐的大破壞,元氣大傷,大片林地變成灌叢草被,甚至成光山禿嶺。一些亞熱帶季雨林演變成馬尾松針葉林或桉樹林,林業生態效益大受削弱,水旱災害明顯加劇。直至80年代,林業才受重視。到90年代中期,林業基本獲得恢復。然而,目前林業存在問題仍然不少。一是造林綠化達標仍有“水分”。一些臺地丘陵被“預留”作經濟果林地而未綠化,部分邊遠山區也未造林綠化,1995年全市仍有荒山坡地9200hm2;一是林分中,生態效益低的馬尾松、桉樹、木麻黃等林木占相當大的比例。90年代以來,生態林的建設已引起重視,省林業部門甚至提出按40%為生態林、60%為商品林的比例發展林業。這雖有機械和盲目之嫌,但也不失為重視生態林建設之舉措。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生態林地不足而且仍不落實,有的地方只是把偏遠山區無法管理或難以管理的林地當作生態林地,類似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一樣,造成該保的田不保,不必保的則大肆渲染。還有一個問題是自從提出發展“三高林業”以後,不少地方片面地追林業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於是大面積砍伐闊葉林改種尾葉桉,或把森林砍伐後種茶、種果,而不問土地條件該不該這樣種植。從化黃龍帶水庫庫區的闊葉林就有連片被砍伐種茶、果的情況發生。事實上,生態林地比例還應增加,尤其廣州市更應加大比例,以利環境保護。

  廣州城區林地綠化更不理想。由於濫用市場經濟,公園要“以園養園”,使目前市區所有的公園都受到蠶食。舊城區的樹木則砍的多,種的少。新城區的綠化地則被用作停車場,或佔用搞非法建築。新建公園則多以草地為主,種上幾株生態效益不高的熱帶棕櫚科樹木,既花錢花工,又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更有人濫竽充數把遠郊區、縣原來的林地,改名為森林公園,便算入市區綠地面積數。白雲山風景區由於市政府的重視,建立了保護法規和管理機構,但由於權、法關係未理順和人們法制觀念的薄弱,林地的蠶食仍然禁而不止。

  目前白雲山林分的改造中也存在值得注意的問題。早在80年代中期由筆者主編的《廣州市綜合農業區劃》報告中就曾建議,白雲山風景區應逐步改造,恢復亞熱帶季雨林景觀原貌,並可引種國內外熱帶、亞熱帶樹種,美化林相,建設成高生態效益、高觀賞價值的生態風景林。近年來,白雲山風景區林相的改造已著手進行,要把馬尾松林改成闊葉林。但是,林相的改造存在的不當之處,一是大面積伐林再栽樹。一是改種的樹種過多為馬占相思和尾葉桉,這兩種樹種雖然生長快,但生長期短、生態效益也不高。有的山坡連片改種杜鵑花,這是灌木花叢,只能作林下灌叢,為風景點綴之用,若成片種植,實為寶貴土地資源的浪費。被譽為“市肺”的白雲山風景區應以大型喬木為主,喬灌草相結合,發展成完善的“頂極群落”,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使之有足夠的“肺活量”。目前對白雲山林相的改造,實不必大面積伐林,只需間種或間伐間種一些耐陰喬木樹種,其長大之後,陽生性的馬尾松林會自然而然地演替成闊葉林。

  有廣州市“南肺”之稱的新滘鎮果林區應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該果林區不但確保了廣州市城市綠化覆蓋度可觀的基數,同時,由於它位於廣州城區夏季盛行風的上方位,更直接地給廣州城區的氣候帶來明顯的調節作用,減少了城區的“熱島效應”。因此,應加強保護和建設,提高其生態效應。

  要保證城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新城區應實行城鄉結合,重點發展衛星城鎮,城鎮間的郊區要搞好農田保護,城區要搞好綠化。舊城區進行改造也應加強綠化,部分低層建築可以改成高層建築,騰出空地發展公共交通和綠化地。道路兩旁要植樹,居住小區也要綠化。目前市區綠化問題除伐樹不補植外,部分綠化樹種以木棉、假檳榔、葵樹和羊蹄甲為主,均不是理想樹種,這類樹種只能點綴間植,不能作主要綠化樹。新建公園應以樹木為主,建成真正的城區森林公園。廣州市區人多、車多、工廠多,環境負荷重,但她地處南亞熱帶,可廣植小葉榕、大葉榕、桃花心木,以及印度榕等濃綠、冠大的喬木樹種,其除塵、遮蔭、美化等效果,能有效提高綠地生態效益,樓房陽臺也應廣植花草,使之成為真正的“花城”。

  (三)建成自然保護區體系,保持生物多樣性

  本市在發展林業和城鄉綠化的同時,應在丘陵山區和水域選擇適當地域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動、植物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以保持生物多樣性。自然界各種生物都存在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形成生物鏈,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起作用〔1〕。但是,人口的增加,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森林不斷遭破壞,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和人們濫捕亂殺野生動物,濫采珍貴的野生植物,使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減少以至滅絕。廣州地區因城市所在和人口稠密,生物受破壞尤為嚴重。為提高自然環境容量,必須儘量採取措施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發展林業,建立生態屏障的同時,利用丘陵、山地和水域,建立自然保護區,並盡可能保持其連續性,形成自然保護區體系,以利生物正常延續遷移的進行。本市現有除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面積288km2)外,其他區域仍無自然保護區,這是本市生態環境保護的缺陷。從化北部有高程1000m以上連綿的中山地,可以連片劃定為自然保護區,流溪河水庫水源林地也可建立水源林保護區。從化西南部與花都東北部的丘陵,增城北部中山地和丘陵區以及白雲區帽峰山都可設立一批自然保護區,番禺珠江口水域部分水面和海島也可建立水產資源保護區,並作為水產增殖區。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應逐步建立全省自然保護區體系,為全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和環境條件。

  (四)搞好碧水工程建設,保護和佈局水域環境

  包括江河、湖泊、池塘、山塘水庫在內的陸地水域以及海洋稱之為水體環境。它是重要的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圈整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態支柱。水不但是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質,被稱為“生命之源”。它還在自然界中以大循環的形式,把大氣中的塵埃、地表汙物帶入水體,經過澱積、化學作用或經生物的吸收、轉化,形成其他物質,對地表和大氣起淨化作用。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躍的環境因素之一,它在生物圈中所起的生態作用比森林植被的生態作用還巨大,在一個地區也是如此,因此,水域資源和土地資源一樣也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環境資源。可以說,水資源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更是重要的生態支柱。

  目前,水資源和水域環境由於嚴重的污染造成惡果已引起重視,整治污染、保護水源也已付之行動。但是,要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好水域,不受佔用,並保持城市水域流水的通暢,使流水不腐,保持正常的水環境淨化力,以保證環境容量則未被重視。特別是在城市(鎮)發展過程中,合理佈局水域更未被提到議事日程中。在已往“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的年代,尤其是在“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下,不但大面積地毀林開荒,使林業遭破壞,同時,也任意進行圍墾(江河、湖泊和海域)造田,大量淡水水域被佔用,使淡水水源儲蓄能力減弱,環境容量降低。尤其是近20年來,環境污染加劇,不少水體受污染,兼之濫捕酷漁,又使水生生物減少以至消失,使整體環境質量下降。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城鎮急劇膨脹,不少農村和農田中原有水域被填埋,不但降低環境淨化能力,而且影響小氣候環境。

  由於水體巨大的淨化作用,保護好水體環境,合理佈局水面,並保證水暢其流,是保持合理土地佈局和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新城區的建設中,應注意用地結構的平衡,預留好水域,並注意與域外水體相通,又要保護水源和水質,免受污染,對污染應進行清理,避免廢水、垃圾進入水體,尤其是應搞好汙水處理,這樣,既美化城市(鎮)環境,又確保城區自然環境淨化能力。

  (五)挖掘城區用地內涵潛力,合理佈局城市空間,優化城市環境

  本市城鎮中,廣州城區已是超級大城市,其他4個區及縣級市中心城鎮也有一定規模。要建設山水城市,還應搞好城區改造,挖掘城市用地潛力,合理佈局城市空間,綠化城市環境。

  在廣州市區,存在住宅以低層樓房為主,密度大,占地多,但容積率低,小區設施不配套,交通擁擠,綠地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等環境問題。目前廣州市區面積已達284km2〔2〕,人均占地達711m2,用地應是較充裕的,完全可以通過對舊城區的改造,挖掘城市內部用地潛力,解決城區環境問題。在城區改造中,應改變拆一座樓房,建一座高樓的無序發展的辦法,而應合理規劃,小區統一改造,適當增加中高層建築,騰出一定量空間擴展公共交通、增加綠地、水域,並發展公共事業,完善生活小區配套設施。根據土地條件和城市現代化水平,目前城區住宅可以發展14-24層為主的中高層建築,可使城市容積增加1-2倍,此外,對城內住宅和工業用地佈局也可做適當調整。商業、住宅和無污染工業可以混合建設,污染(包括噪聲污染)工業應遷出住宅區,集中於工業區,使城區佈局更趨合理,生態環境得到優化。這也是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化的重要環節,必須在城區建設和城區改造規劃中解決。

  市轄4個區、縣市的中心城區鄰近市區,不應再發展成大城市,可作廣州市衛星城鎮建設成中小城市或新城市組團,中間留足綠地和農田,通過多層次交通網絡相溝通。各城區也可以發展適當的中、高層建築,挖掘用地潛力。

  二、主要措施

  為了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應採取下列必要的措施。

  (一)科學編制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為協調好部門用地,特別是協調好農業用地與非農建設用地,做到計劃用地和依法管地,達到充分、合理和高效利用好土地資源的目的而制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訂的主要特點是具有科學性。它應該是根據當地土地資源的具體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土地的實際需求,依照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為主要原則制訂的,所以它具有科學性的特點。

  本省及各級市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於90年代開始陸續進行編制。然而,從1992年起由於“追龍”口號的提出和“撒縣設市”熱潮而興起的“房地產熱”、“開發區熱”和“建設大城市熱”造成的圈地熱潮,不少地方出現以“長官意志”為依據,任意擴大建設用地,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偏離了科學性原則。另一個問題是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作滯後於編制城市發展規劃,先入為主使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領導者)以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服從於城市(鎮)發展規劃。不少城市規劃又是在“建設大城市”熱潮中編制的,一些規劃部門為了迎合領導的意圖,也為了部門的利益,城市規劃範圍越規劃越大,以致嚴重脫離實際,從而干擾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難以達到科學性的目的。此外,由於規劃人員的緊缺,其中一些科技人員業務素質較差,也是使部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缺乏科學性的原因。尤其是在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存在不少弊端,造成千“篇”一律,更喪失其科學性。以上問題必須予以克服,以保證編制規劃的科學性。同時,應通過一定法律程序,賦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有的法律地位,使之具有對包括城市(鎮)規劃在內的部門用地規劃的指導性,成為真正協調部門土地利用規劃的依據。因此,應根據《土地管理法》儘快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有的法律地位。為克服目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各種弊端,在未來重新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過程中,還應遵循本級政府不予干預的原則,從上而下組織好對全市及市屬各區、縣級市規劃,避免地方行政對規劃的干擾。規劃的重點是城鎮體系和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控制,以確保對生態建設用地的切實保護,建立合理用地結構。

  (二)搞好城市科學規劃,建設生態型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廣州市城市規劃條例》制定的目的在於“合理制定城市規劃,加強城市規劃管理,依法建設城市”。城市規劃是部門用地規劃,首先應服從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圈定城鎮佈局和範圍之後,城市規劃只能在其範圍內規劃城市建設,並且為了地區全局利益,城市佈局規劃還應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協調全地區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其他部門用地規劃也一樣,決不容許部門用地規劃成為部門“獨立王國”,各行其是,破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結構。

  現行城市規劃法以及地方有關城市規劃條例等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規編制滯後的情況制訂的,在未來進行的有關法律修訂中應明確上述規定。中共中央、國務院[1997]11號文和新《土地管理法》已為此作出明確規定,應嚴格遵守。

  為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是城市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應以建設“生態型城市”或稱“山水城市”的模式修編好城市發展規劃和編制好城區改造規劃。

  生態型城市就是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這要求:(1)較低的污染程度。城區空氣污染指數應達良好標準以上,水源應爭取達到Ⅱ級以上指標,其他污染不超標。(2)具有較強的環境自然淨化能力,應建設成為綠色城市。為達此目的,治本之策首先是禁止在城區建設重污染的工業。第二是治理好污染源。其他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問題,一是城區內商住、工業、綠地和水域用地的合理比例和佈局,二是限制城市規模,合理佈局城鎮體系,並且在用地結構上要以城鄉結合形式,建成具有良性循環的城鄉經濟—生態體系。因此,應處理好城市(鎮)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係,除了城市(鎮)規劃應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界線進行規劃以外,還有互相協調的關係,這是關係地域用地結構合理與否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朝輝,珠江三角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自然資源學報,1998,13(增):40-46.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3-405.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GUANGZHOU

  CHEN Chaohui

  Abstract: Guangzhou City will be built a city with green hills an clear water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at is an ecologic city. Urbanization must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so that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protect and to develop forestry and to build it into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illar of land; to set up a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and to keep biotic diversification; to protect water area and to build a green water project; to improve city environment. For this reason a scientific master land use planning should be drawn up so as to set up a rational composition of land use, and under the guid ance of the master land use planning to draw up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Master land use planning; Guangzhou City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