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理性看待我國城鎮化


  原載《科學時報》  2004年12月28日 第3版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定促進科技的進步、發展以及工業化的到來,同時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效益,進而促使農業勞動力向城鎮第二、三產業的轉移。近期,就我國實現城鎮化的有關問題,記者走訪了廣州地理所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陳朝輝研究員。

  何為城鎮化?陳朝輝認為,城鎮化主要標誌有四方面:一是地域(起碼是指縣域以上的區域)人口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占70%-80%或以上);二是地域產業結構(GDP)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例大大降低;三是農業實現集約化、現代化和商品化生產,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效益大大提高,農業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縮小以至消失;四是城鄉形成生態一經濟良性循環的生產和社會體系,區域經濟社會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陳朝輝說,城鎮化是富裕農村和農民的必由之路,更是山區以至我國西部山區農民富裕的唯一途徑。我國有13億多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80%以上,人均只有1畝多耕地。在全國2800多個縣中,有666個縣人均僅08畝耕地,463個縣人均少於05畝耕地。以每畝地年產2000斤糧食計,年人均產值僅1000多元,種經濟作物或許會多些產值,但畢竟耕地有限,人均農業產值也不高。農村和農民要富裕起來,必須使農業成為集約化、現代化和商品化生產。

  可以說,城鎮化要求農業現代化,只有農業現代化,農業勞動強度才能減弱,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只有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使我國國民經濟有穩固的基礎,滿足並支撐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什麼問題呢?陳朝輝說,目前有許多認識的誤區,如認為“城鎮化”就是沒有農村、沒有農業,因此要取消農村和農業,這是因為不懂城鎮化為何物所致。他認為,步入這種誤區的不但有幹部,還有一些教授。有些人認為把城市擴大,把市縣改區,把農村改成街道或是把農業戶口改成居民戶口,或是讓農業用地全變成城鎮用地,農村沒了耕地,農民就可成為城鎮居民,就是城鎮化了,事實上這是“無路可走的城鎮化”,這對社會經濟發展將是不利的。

  那麼,我國實現城鎮化的正確途徑在哪里呢?陳朝輝認為:

  一要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水平。在當前,農業生產由於受經營體制和生產規模的限制,仍較為落後,而且難以應用新技術,因此應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應用,並推進體制改革以便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實現。這是實現城鎮化最根本的途徑和措施。只有農業實現現代化、集約化和商品化生產,才能使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出去,才能提高勞動成效,降低勞動強度,生產更多農副商品。

  二要開拓、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應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在第一、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開拓第三產業。

  誠然,在工業生產上要積極採用新技術,提高產業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但還應因地制宜,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特點和社會條件,積極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工業,以便吸收更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為農業集約化生產創造必要條件。

  讓剩餘農業勞動能力在第二、三產業就業是農村城鎮化成敗的關鍵。我國不能像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或者當今世界上的不發達國家一樣,以剝奪農民土地,讓農民破產而流入城市,成為城市貧民、遊民,而形成的“城鎮化”。目前,我國徵用農民土地雖然有賠償,但關鍵還應是保證勞動力勞動就業,社會才能穩定,才意味著真正的城鎮化;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可促成其健康發展,但不宜急於求“大躍進”的歷史教訓應當吸取。

  三要搞好城鎮佈局規劃,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並建設好城鎮和農村。建設好城鎮也是實現城鎮化的重要環節。城鎮是區域經濟、文化、科教、交通和政治的中心。城市和城鎮擁有先進的生產和生活設施,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集中體現,也是非農業人口載體。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應逐步建設好城鎮。同時,也要逐步建設現代化農村。

  近年來,全國規劃了城市和城鎮體系,對促進農村城鎮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個是發展大城市,還是發展中、小城市(鎮)之爭。另一個是如何發展中心城鎮的問題,陳朝輝認為應該是因地制宜,城鎮能大則大,能小則小,關鍵是看發展條件許可與否。主要條件是根據區域腹地、經濟物流、交通、工業和政治中心所決定的城(鎮)市功能來確定。有的地方城市規劃以攤大餅式發展,這不符合生態原則,更可能造成社會問題。

  四要發展教育,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科技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農民文化科技水平是城鎮居民素質所必備,也是保證其就業的重要條件,只有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懂得科技,才能有利於其就業于城鎮並成為合格的城鎮居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