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三角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原載《自然資源學報》, 1998年12月 第13卷 P40-P46

  【提 要】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設想和必須採取的對策及措施,為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訂土地合理利用和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土地資源 可持續利用 珠江三角洲 對策和措施

  分 類 中圖法 F3012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實質是要保證有足夠的農用地及其可持續利用,以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國民經濟的牢固基礎和強大的生態支柱。

  一、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珠江三角洲以經濟區為範圍,含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等28市縣,土地面積41569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33%,土地可墾率約達32%。到1980年全區尚有耕地9677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518%。區內還有相當面積的耕地被用作魚塘和園地,因此,本區耕地在全省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本區社會經濟活動活躍,用地十分複雜,人地關係十分緊張。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大量的耕地被圈佔和破壞,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威脅著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到1995年全區已利用土地(含水域)36229萬hm2,土地利用率為8710%。其中,耕地6852萬hm2、園地1649萬hm2、林地20614萬hm2、草地178萬hm2、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1065萬hm2、交通用地832萬hm2、水域5040萬hm2、未利用地5367萬hm2。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耕地銳減,農業基礎受削弱,林地和水域也不斷減少,環境自然淨化力降低

  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迅速,非農業建設的需求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使耕地不斷減少。政策的失誤,更使耕地的減少成雪上加霜。自1986年開始的“撤縣設市”,1992年“追亞洲四小龍”口號下迅速實現全區的“縣市化”,中山、東莞又被升格為地級市。新設的縣市大都提出要建成大城市、以至建成國際大都市,並且都把圈佔土地辦開發區、房地產當成地方財政以至個人發財的門路。於是全區辦起了數百個開發區,冒出數萬個房地產公司,同時還出現建高爾夫球場熱,全區擬建40多個高爾夫球場,需要大量圈佔土地。以原國家科委名義的“國家健康城”也在中山市張家邊(現改“火炬開發區”)就要用土地134km2,佔用耕地數千畝,其中,佔用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120hm2多。因此,使全區耕地迅速減少。自1980-1995年的15年間,全區共減少耕地2885萬hm2,減幅達298%,為同期全省耕地減少量的652%,僅1992-1993年兩年間全區就減少耕地近840萬hm2,相當於喪失3個中等縣(市)的耕地面積,使農業基礎大受削弱。

  同時,全區林業用地也在減少,並由於城鎮的擴大和增加,使部分溪流、湖泊、池塘被填埋,大面積地表為水泥所覆蓋。從而使本區自然環境淨化力大大降低,環境容量隨之減少。

  (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農業生產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惡化

  近十多年來,城鎮和工業迅速發展,但城鎮和工業“三廢”的治理未能同步跟上,加上來自農業本身的污染,使環境日趨惡化。據測算,到1995年全區城鎮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已達238億t,工業固體廢物871萬t,工業粉塵385萬t,廢氣排放量達4379億m3。其中,僅有部分“三廢”得到處理,仍有相當數量污染環境,區內不少江河水體已受嚴重污染。廣州市、佛山市和江門市等工業發達城市的珠江河段河水受污染而發臭,不但不能飲用,也不能用於農業灌溉;酸雨頻繁,每年酸雨頻率達44%~77%;城市垃圾,特別是塑料袋、泡沫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及江河和農田;全區每年使用化肥量已達18159萬t、農藥284萬t、農膜10475t,但農村有機肥的使用則明顯減少,大量人畜糞尿本來是農業的優質肥料,如今成了污染鄉村環境和江河的污染物。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環境質量降低,土地環境受破壞,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潛在危機。

  (三)城鎮規劃失控,耕地有喪失殆盡之虞,農業和環境問題將更加嚴重

  在90年代初期出現的“縣市化”熱潮中,伴隨著建設“大城市”、“國際大都市”熱和房地產開發的利誘,造成城市(鎮)規劃的失控。同時,由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滯後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律地位的不明確,起不到對城市(鎮)規劃的協調和制約作用,失控的城鎮規劃成了吞食耕地的“地老虎”。根據1993~1994年前後出籠的城(鎮)市規劃,大部分城鎮規劃面積都十分驚人。粗略計算,全區到2010年城市(鎮)規劃建成區將超過1萬km2,另外,工業開發區面積也達1500km2,還規劃建設40多個高爾夫球場和一大批人工旅遊景區,非農建設用地總量超過15萬k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6%,占全區平地面積的78%,若按照這些城鎮規劃實施,全區幾乎所有耕地都將被佔用。

  二、保證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設想

  要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足夠數量的耕地、林地和水域,並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和城鄉佈局,形成合理的用地結構。

  (一)切實保護好耕地,發展農業生產和發揮生態效益

  農業生產是保證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手段,故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關鍵是保證糧食生產。充足的糧食供應是社會安定最根本的保障因素。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卻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廣東省更是人多地少的省份,全省總人口已超過7000萬,人均僅0033hm2(05畝)耕地。珠江三角洲地區不但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排灌方便,土地生產潛力高,而且耕地較為充裕,還有部分原屬於耕地的魚塘和園地,人均農業用地0046hm2(0686畝),沿海有部分灘塗可供開發利用。因此,本區仍然是全省的重點農業區,在全省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十分珍惜好耕地,積極發展農業,以保證本區和全省國民經濟的穩定基礎。

  同時,保護好耕地也是保證良好自然環境的重大措施之一。作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需要消耗空氣中大量CO2,同時吸附或吸收空氣中部分灰塵,還可以“消耗”數以噸計以至數十噸計的人畜糞便及其它垃圾肥料,既“變廢為寶”,又淨化了空氣、土壤和水體,猶如大自然的“淨化器”,起了淨化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此外,作物光合作用參與大自然的水循環,起了調節氣溫的作用。因此,保護好相當數量的耕地和其它農業用地,將能保證區域生態環境自我淨化力,以保持環境質量。

  (二)加強林業建設,建立強有力的生態支柱

  珠江三角洲土地類型多樣,全區林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4956%,是寶貴的生態環境建設用地,應加以珍惜和保護,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建成強大的生態屏障。

  本區林業和全省、全國林業一樣,經歷了1958~1978年的3次體制大變動的嚴重破壞,直至1990年中才基本得到恢復,但是目前林業建設上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部分荒山荒丘尚未造林綠化;二是林類以松樹針葉林和桉樹林為主;三是在林業發展方向上,由於生態林沒有什麼經濟效益而不受重視,發展困難。近年來提出發展“三高林業”,引發砍伐森林種果、種茶、種尾葉桉紙材林或建莊園等,使部分生態林又遭厄運。城市綠化也有問題:像廣州市白雲山風景林不斷遭受破壞、蠶食而沒法制止;芳村區的人工林地和果林亦因受環境污染而難以保存;海珠區的果林保護區因土地開發經濟效益的驅動,也難以保住;城區內的林木由於常被砍伐而無補植,因而年年在減少;市內的公園由於“以園養園”政策的誤導,簡直成了市場,綠化受破壞,湖水受污染。雖然珠海、深圳和中山的城市綠化成績較為突出,但深圳和中山市的不少城區綠地是以犧牲農田為代價的,也值得商榷。

  為保證本區生態環境質量,應採取有力措施搞好林業建設:①要把林業建設作為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加以重視,全面落實荒坡地的綠化,提高森林覆蓋度;②進行林用地土地類型調查,然後根據土地類型搞好林類佈局規劃,合理佈局林業;③切實搞好生態林和風景林建設。本區是城市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應把生態林和風景林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全面搞好水源林、水土保持林、防護林、自然生態保護林以及風景林等的建設;④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區,形成完整的保護林體系,保持生物多樣性;⑤用材林要發展速生豐產林,提高林業經濟效益;⑥重視城鄉綠化,特別要重視城市綠化。

  (三)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區,保持生物多樣性

  發展和保護好生物的多樣性,是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大措施。

  珠江三角洲地形多樣,還有廣闊的水域和豐富的水源,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具有適宜各種生物生長、繁育的條件。但是,由於近年農田和水域被蠶食,森林遭破壞,環境污染,尤其是不斷地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濫采珍貴植物,使野生生物資源日趨減少。由於益鳥、益蟲的減少,已使危害農業的病蟲害日益嚴重,生態平衡受到威脅。

  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眾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思想認識和自覺性,參與對野生生物的保護;另一方面,要依法保護好珍稀野生生物資源。同時,必須在保護耕地、發展林業的同時,建立自然保護區體系,有效地為野生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場所。目前區內自然保護區數量很少、面積小。根據本區的自然條件,可利用部分中低山山地、丘陵、大水庫以及海島等,建立丘陵山地自然保護區、農田生態自然保護區、水域水源自然保護區、海域和島嶼自然保護區等,要注重保護區類型的多樣性和區域的可連續性,形成區域保護區體系。建設自然保護區是具有深遠社會意義和生態意義的重大工程,應組織規劃並投資建設,並應採取相應的行政、法律措施加強管理。

  (四)保護好水體環境,建設碧水工程,提高生態環境容量

  珠江三角洲地區陸地水域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212%,同時,還瀕臨浩瀚的南海。這些水域的存在是本區生態環境優越、土地肥沃的主要原因。

  水體環境的淨化能力和環境容量的大小與水體體積、面積、流動性及水生生物狀況有關。長期以來,由於人口的激增、城鄉的擴大和工業的發展,不但耕地、草地和林地被佔用而減少,一個嚴重而又未被注意的問題是水域被不斷佔用和蠶食。在“大躍進”年代和“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在“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下,不少水域為“圍墾造田”所吞沒。由於水域面積的縮小,使陸地淡水水源儲藏能力降低,物種和生物量減少,環境容量減小。尤其是近10年來,水體受污染和濫捕酷漁,使水生生物資源受破壞。這是連年水、旱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問題是海域受污染、水生生物資源受破壞已引起重視和開始進行整治,但是,陸地水域,特別是城市中的陸域水面的減少和水流不暢,從而使環境淨化能力和環境容量減小,這一根本性環境問題卻未受注意。殊不知,保護好陸地水面,並保證其長流不腐,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比綠化造林還重要。因此,保留水域,並保證碧水長流,是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內容。

  保護水域和水生生物資源,要象城鄉綠化一樣,首先要保證陸地水域,特別是保證城市區域內的水面比例,而且要合理佈局和保證水暢其流,以保持城市生態環境正常的“血液循環”,同時,要加強水域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保持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在飲用水水源地和有條件的水面要建立水域自然保護區,並立法保護。

  (五)科學佈局城鎮,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建設生態型城市

  農村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珠江三角洲優越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過程較為迅速,將率先於全省實現城市化。但是,城市化(也稱城鎮化)並不是撤縣設市式的“縣市化”,不是要把設市的區域都建設成城市,把原來的農田都建成馬路、街巷和樓房。可以斷言,一個地區實現城市化之後,仍是城鄉分明。城鎮是非農業人口和第二、第三產業集中的區域,鄉村是農業人口和第一產業的腹地。列寧說過:“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城市只是中心,也即是小區域,農村是腹地,是大區域。從生態系統來說,城市只是一種生態環境,不是生態系統。但僅僅鄉村,卻可以看作獨立的生態系統,因為它可利用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保持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城市卻必須依靠農村而生存。沒有鄉村,城市就缺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和工業原料,必須由農村提供,同時,城市生活和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三廢”需要廣闊的農村腹地將其“吸收”和“消化”掉。如果把所有的農村都建成城市,那麼農業生產就應完全實現工廠化,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實現了城市化之後仍然需要廣闊腹地的農村存在,由城鄉密切結合成經濟一生態體系,這才是真正城鄉一體化的含義。

  要實現農村城市化首先必須發展農業,要廣泛應用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和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同時,要科學地佈局城鎮,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並要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和建設好城鎮。

  本區目前有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門、佛山、肇慶以及香港和澳門等大中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和鄉鎮中有1391個“建制鎮”。“建制鎮”是以行政區域而設的,有的鎮並非地區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為合理佈局城鎮,應進行科學規劃。規劃的原則一是嚴格控制大城市,二是適當發展中、小城市(鎮),三是合理佈局,應撤消或合併部分佈局不合理的城鎮。如廣州白雲區的竹料鎮和良田鎮,同在一地,分設兩鎮,完全可以合併。肇慶市高要縣改市之後,又在緊鄰市區的南岸增設市鎮,事實上只要在市區內增設高要縣行政機構就可以了。目前這種重複設市鎮是由“諸侯割據”思想和財政包乾不合理體制造成的,應該革除。

  鑒於城市和鄉村不同的經濟和生態功能,必須對不切合實際的城市規劃進行修編。新的城市(鎮)規劃,不但應嚴格控制大城市,而且應以城鄉相結合的形式合理佈局,使城市和農村形成生活物質和環境物質的互相兼容,促進經濟的共同發展,同時,充分發揮農村自然淨化環境的生態作用,以保持城市環境的美感。這也是“山水城市”的概念。為保護耕地,不但要嚴格控制城市規模,還應以節約用地和高效用地原則挖掘建設用地潛力。另一方面在發展新城區時應以衛星城鎮或以組團形式,在城區與城區之間保存有一定面積的農田、池塘、園地和林地等,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鄉佈局,建設成城鄉密切聯繫的生態體系。

  三、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對策和措施

  (一)制訂科學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賦予其應有的法律地位,以協調好各部門用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滯後和未能賦予其應有法律地位,以及規劃本身存在的問題,使之缺乏科學性和權威性,從而尚未能起宏觀管地、合理用地和保護好土地的作用。

  在90年代以前,大部分地區已開始編制城鎮規劃,從1992年起,由於“追(亞洲四小)龍”的口號及掀起“撤縣設市”、“建設大城市熱”,造成圈地運動,於是不少地方出現以“領導意志”為依據編制和修編城市(鎮)規劃,偏離實際需求擴大城市(鎮)規模。某些城市規劃部門則以規劃用地面積大小計算規劃經費,於是又出現既可迎合領導意圖,又為部門和個人撈取利益而鼓吹建設大城市、中心城市等熱潮,造成城市規模規劃的失控。90年代初開展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又以“先入為主”的指導思想,要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協調,喧賓奪主,干擾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時,因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剛剛起步,國家有關法律尚未完善,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也未能賦予相應的法律地位,因而,缺乏權威性,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難以制約嚴重脫離實際的城市(鎮)規劃,起不了協調部門用地的作用。

  為加強土地宏觀管理,做到計劃用地和依法管地,應克服以往存在的問題,採取本級政府不參與的形式,在上一級政府領導下逐級組織規劃編制工作,同時,應提高規劃編制人員的業務素質,勝任規劃工作,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有科學性,並應賦予其高於部門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使之能對部門用地規劃,特別是城市(鎮)規劃具有指導和協調作用。

  (二)理順行政區劃關係,保持政令統一,以保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順利實施

  行政關係不順,已成為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保護好土地資源的嚴重障礙。

  解放四十多年來,行政區域變化十分頻繁,嚴重地影響各項經濟建設規劃的實施。尤其是自8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撤縣設市,使行政區劃十分紛亂。目前本區已實現了“縣市化”,區內28個市、縣中有特區市、省轄地級市、省轄市的代管市、縣級市等類型的市25個。按行政級別則有副省級市、廳級市、副廳級市和處級市等。行政區域上有由一個市管轄幾個縣級市級的,或由一個地級市轄幾個市和縣的,也有一個縣就是一個副省級市或地級市的,五花八門。中山、東莞兩縣由於經濟實力強而升格為地級市,深圳和珠海為特區市,比中山、東莞級別和待遇更高。但江門和佛山市因原轄縣稱市而成為市內之市,成為受縣級市包圍和制約的“小島”,難以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這種行政區劃的混亂,造成種種弊端。黨內不正之風又助長其弊端,造成各自為政,“諸侯鼎立”。各市都要建成大城市,以爭取能提更高的行政級別。這就是圈地不止、土地利用規劃難以科學編制、城市規劃失控、威脅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個重要根源。

  為克服“縣市化”造成的行政區劃和行政級別的混亂,保證各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編制和實施,必須儘快理順行政區劃和合理命名區域名稱。必須以科學性、系統性、穩定性和照顧歷史特殊性為原則,撥亂反正,進行行政區域的科學劃分和命名。

  我國原來行政區域中的省、地(府、州)、縣、區、鄉、村以及市、區等行政區域體系及名稱是由地理、歷史、人文等因素確定並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篩選”形成的。解放以來,全國各地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大變革,政區及其名稱變化頻繁。但是,歷史證明,上述行政區劃及名稱系列是可取的;合理、科學的區域行政體系,有利於全國政令的統一。撤縣設市之後造成的行政級別混亂必須克服,應恢復上下有別、層次分明的行政體系,以便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必須考慮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政區的特殊性,香港和澳門政區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但是,決不能違背歷史的原則,人為地製造一些特殊的行政區。把一些富裕縣升格為地級市就是十分不當的例子。

  根據上述原則,珠江三角洲地區應率先理順行政區劃和區域名稱。可報請國務院批准,首先,進行撤市複縣,恢復原來縣的名稱或縣改區。可保留廣州、佛山、江門、惠州、深圳和珠海等市名稱,但這些“市”只限於市區範圍;第二,設立珠江三角洲地區,直接管轄全區各市、縣;第三,縣下可設市,並分為兩類,一是縣府所在地,一是商業市鎮。凡有一定非農業人口和商業規模的城鎮都可稱市,如中山石岐、東莞莞城、惠陽淡水、順德大良等行政區域中心可稱市;中山的小欖、東莞虎門、樟木頭等也可稱市。其他規模較小的圩鎮則仍稱鎮或鄉。但是縣內的市和圩鎮都不應有行政級別之分,以免爭官、爭等級,引發黨內的不正之風;第四,應取消一些市鎮,如南海桂城應合併入佛山市,南海稱縣或改區;高要南岸鎮應劃歸肇慶市區;第五,取消區內地區界,進行地區行政的重新區劃。南海連同佛山市應劃入廣州地區,以利廣州市城區的發展,也有利於廣州帶動佛山和南海的經濟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有合理的行政區域,以利政令的統一和實施,但應淡化省地級以下行政界限,注重土地合理利用和嚴格管理,以利發展經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

  (三)嚴格界定房地產用地,切實保護農業用地

  脫離實際的城市(鎮)規劃和亂開發房地產、開發區已成鯨吞耕地的“地老虎”,為了保護好耕地,應嚴格界定房地產開發用地範圍。

  鄉村農業用地是第一性生產用地,是解決吃飯問題的用地。我國要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形勢十分嚴峻,一定要保護好農業用地,要在嚴格控制城鎮規模的同時,應在法律上規定農村不能進行房地產開發,也不能任意佔用宅基地。

  房地產開發用地應限定於城鎮範圍之內。城鎮土地作為國有土地,其開發應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而且,城鎮作為區域政治、經濟和商業的中心,也是交通的樞紐,是居民人口集聚的地方,土地價值表現在其增值上,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和房地產開發的良好條件。但是,應當強調的是,決不能為了房地產開發而任意擴大城鎮的範圍,任意圈佔農村的土地。而且物以稀為貴,房地產限於城鎮範圍,成為有限的土地,才顯示其價值。如果任意擴大用地範圍,土地價值就不高,也會造成對土地的糟蹋;另一方面,農村用地是農民集體所有制土地,是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命根子。國家建設需要徵用部分農村土地是應該的,如果任意擴大城鎮,圈佔農民土地,既是對農業的封殺,也是對農村的掠奪,是違背黨的政策的。

  (四)挖掘建設用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土地資源

  土地被用於非農建設利用之後,便喪失其自然性質,喪失其第一性生產的利用價值,也喪失對與其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並難以逆轉。因此,應十分節約建設用地,並盡可能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本區建設用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存量土地甚多,大量征而未用地填土後閒置;②城鎮舊城區樓房低矮、容積率低,而且道路狹窄,綠地少,水域更少,生態環境差;③鄉村佈局散亂,村裏空地多,尤其是舊村莊空屋多,人均占地過多;④本區交通建設已達一定規模,但目前部分經濟發達市縣脫離實際地建設村鎮道路,有的市、縣路寬達60-80m,造成土地的嚴重浪費。

  因此,本區建設用地仍大有潛力可挖掘。首先應採取措施合理開發存量土地,同時搞好舊城改造,城市適當增加樓房高度,提高容積率,減少人均占地,騰出部分土地發展交通、公共設施、增加綠地和水域,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農村居民點則應進行村落改造或並村,建設現代化農村和集中村落,提倡建樓房,減少建平房,從中挖掘用地潛力;交通用地應以發展大交通為主。國道、省道、地、縣(市)主要交通可超前、高質量建設,而鄉、鎮、村道則應實事求是地建設,不必建排場道、闊氣道,不應浪費土地資源。

  (五)加強土地管理和監督

  目前本區以國土部門為系統的土地管理機構已日趨完善,但也存在法律尚未完善,有法不依,黨風不正,政令不通,缺乏土地監測系統,尚未建立土地管理監督機制等問題。

  為有效地管理好本區域的土地,應儘快地實現全區土地自動監測。可在統一組織下儘快建立全區土地監測中心,應用電腦和遙感手段,建立土地資源信息系統,對土地資源及利用狀況,尤其是利用變更情況實施自動監測,使土地管理更加有效和及時。

  同時,為更好地管理好土地,應對現有土地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管地和賣地應當分家,並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制訂監督土地管理的有關法律或條例,由監察機關執行,形成嚴密的土地管理和監督機制,使土地法規得以有效地實施。

  參考文獻

  1.  陳朝輝。論“縣市化”弊端及城市化進程。熱帶地理,1994,14(4)

  2.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

  L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en Chaohui

  (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Abstract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not only 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reg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dense population and agglomerated cities, the delta s activities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re brisk. The situation of land use is complic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land are strained. Since the 1980s, there have existed some troubles as cultivated land was constantly decreas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 becoming serious day by day.For the purpose of guarantee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policies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a good eco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use, the Pearl River Delta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