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南島的土地類型


  原載《熱帶地理》1982年第4期 P43-50

  一、海南島土地類型的分類依據和指標

  土地是地表一定地段由地貌、土壤、植被、氣候和水文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土地類型是土地自然性質差異的分類。它是為大農業利用土地服務的。土地分類的依據,是土地對農、林、牧業等利用的適宜性和適宜程度。土地的適宜性主要取決於土地的水熱狀況和土壤狀況。

  海南的大農業,包括農、林、橡膠和其他熱作以及牧業等。農業分水耕和旱耕。從利用形式上,大農業又可分為常耕:農業,半耕:橡膠熱作等,不耕:林、牧業等。根據因地制宜和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土地利用原則,農業適宜于有水源的平原、谷地中坡度<12度的土地,林業根據水熱係數(表1)表明:海南的林業適宜於一切正地貌的土地類型,由於隨地放牧會導致水土流失,同時考慮到坡度與土地利用率的關係以及便於牲畜的管理,牧用地適宜於坡度<25-30度的草灌地,橡膠是熱帶林木,對溫濕條件要求較高,一般需年均溫≥22℃、最冷月平均氣溫>18℃,年雨量1200mm以上。並且由於它是半耕林業,理論和實踐證明:宜膠地以坡度<25度為宜。這些是土地分類的適宜性指標。

  表1 海南各地水熱係數(K)表

        項目

  地點       年積溫(℃) 年雨量(mm) 水熱係數K〔1〕

  海口 8687 16978 195

  海瓊 8760 20703 236

  瓊中 8170 24629 301

  東方 8943 10117 113

  崖縣 8271 12469 134

  *K=        生長期內總降水量      生長期內平均溫度總和×10

  如K<1,濕度不足;K=1—2,濕度充足;K=3—4,濕度過大。K>1適宜林業。

  (據M.E.特卡欽柯:森林學)

  海南島地處熱帶季風區,氣溫高,雨量充沛。年均溫23—25℃,年積溫8600℃以上,每年光照多於2000小時,大部分地區年雨量在1600mm以上,農業氣候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和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的水熱差異,其中,地貌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也是土地分類的主要因素。

  海南島的地貌特點是中高周低、梯級式的環狀結構。中部是以中山為主的山地,周圍是丘陵,沿海為臺地、階地和平原。地貌對地帶性的水分和熱量的再分配作用,形成這些地貌類型的水熱差異,決定了它們對大農業的不同適宜性。這種水熱差異又反映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這些是土地分類中高級的分類因素和指標。

  平原和谷地是沖積地貌,以沖積、海積土為主,有河流可供灌溉用水,地下水位也較高,一般適宜于常耕的農業。

  根據乾燥度(K 021∑t≥10℃ R)〔2〕可以看出:本島東部和西部的水熱差異十分明顯。

  故全島臺地階地的土壤類型可分為兩類;西部是燥紅土,其他地區為磚紅壤。燥紅土臺地階地年均溫達245-255℃,但年降水在1300mm以下,乾燥度>15,原生植被是熱帶落葉季雨林和刺灌叢,只宜腰果、芒果等耐乾旱的熱作和林業。磚紅壤臺地年均溫23-25℃,年雨量1300mm以上,代表性植被是熱帶季雨林,宜橡膠熱作和林牧業。

  氣溫和雨量的垂直變化是丘陵山地的氣候特點,這種變化形成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佈,它們反過來反映了垂直地帶性的水熱指標和對於大農業的適宜性。

  丘陵山地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帶,為磚紅壤和山地磚紅壤,原生植被是熱帶季雨林(和溝穀雨林),年均溫22-24℃〔3〕,年雨量1500mm以上,山地達1800mm以上,高溫高濕,是適宜橡膠熱作生長的環境。海拔400~700米之間分佈著山地赤紅壤,植被類型有熱帶雨林,熱帶常綠季雨林等類型,年均溫20-22℃,年雨量1800-2500mm,因氣溫較低,已不適橡膠的生產,宜林、牧、茶園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溫在20℃以下,氣溫低,濕度大,長年雲霧繚繞,形成山地黃壤〔4〕,生長著常綠林和山頂矮林。因山高坡陡,宜水源林。

  以上是以地貌為主導因素,以水熱差異為指標,分別一般農、林、橡膠熱作和牧業利用土地的適宜性來劃分土地類型。根據不同的分類目的,還可以把各分類因素再分出不同的指標,例如把坡度分為平坡、緩坡、斜坡……,從而把土地類型細分。

  另外,由於土地利用現狀合理與否,是土地資源評價的內容之一,所以,較細的土地分類還應儘量地反映土地利用狀況。在一般情況下,土地利用狀況與土地自然性質是一致的,因為人們只能根據土地的自然性質去進行生產利用,並且在長期的利用過程中形成穩定的利用狀況,故可把利用狀況作土地分類低級分類因素。當然有不合理的利用狀況,如刀耕火種,毀林開荒、陡坡開荒等,這種違背“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則的利用方式,必須制止。另外,海南島的灌叢草地不是氣候性植被,不反映土地的自然特點,然而由於它們的廣泛存在,並且與林、牧業利用土地有關,故也作分類因素和指標。

  海南島的土地類型分類,採用由高級到低級的分類,分類因素和指標也分高低兩級。列表如下(表2、3):

  根據上述分類因素和指標所劃分的土地類型,基本上能反映土地的水熱狀況,並能區分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從而提供農業區劃和一般生產規劃參考上的需要。這種分類,也適合中、小比例尺製圖。

  土壤肥力也是土地分類因素,包括土層(或耕層)厚度,土質、土壤水、化學毒質,有機質、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含量等。按這些分類因素進行分類,是在土地適宜性分類的基礎上細分,屬於土地質量分類,可為生產部門提供生產佈局和土地改良的依據。這種分類較細緻,單靠遙感和簡單的資料是不夠的,必須在大量深入調查和實驗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二、海南島土地類型系統

  土地分類採取由主導因素到次要因素,由綜合指標到簡單指標,按分類目的和成圖比例尺不同而採用不同分級的辦法。海南土地類型的命名,採用植被——地貌和利用狀況——(小)地貌雙名法。一些利用狀況名稱,既簡單通俗,又反映土地特點,則採用其名稱。對一些利用狀況相同,但自然特點不同的類型,在命名上儘量予以區別。例如旱耕地分別用園地、沙園、旱園、坡園、和山坡園分別表示平地、灘地、谷坡地、高階地臺地和丘陵山地等不同的地貌。草叢則分別用草地、草原、草坡、草山等。

  表2 土地類型分類因素和指標  (高級分類)

  地貌 土壤 植被 高度(m) 平均溫(℃) 年雨量及水濕 適宜性

  灘塗 海積泥沙 水草或紅樹林 ≤0  海水沖侵 泥灘宜林

  平原 沖積海積土 草甸 <20 235-25 有河流,地下水位高 宜農

  臺地 磚紅壤

  燥紅土 熱帶季雨林

  落葉季雨林 15-80

  15-40 23-25

  245-255 >1300mm較乾旱

  <1300mm乾旱 林業、熱作

  腰果、林業

  丘陵 磚紅壤

  山地磚紅壤 熱帶季雨林

  溝穀雨林等 <400 22-24 >1800~2500mm

  潮濕 橡膠、熱作

  林、牧業

  山地 赤紅壤

  黃壤 熱帶雨林、季雨林

  常綠林、山頂矮林 400-700

  >700 20-22

  <20 高濕 林、牧業

  水源林

  表3 土地類型分類因素和指標(低級分類)

  地貌 坡度(度) 相對高度(m) 土壤 水文 植被、利用狀況 適宜性

  平地 <6 <20 沖積海積土 有河流

  地下水位高 水田、旱園、草地 農耕

  低階地

  穀坡地 <12 3-5<15 沖種坡積土 可澆灌 園地、旱園、草原 旱耕

  坡地 >12   地表水流失 林、灌、草地、坡園 半耕、不耕

  斜坡地 <25   地表水流失 林、灌、草地、坡園 半耕、不耕

  陡坡地 ≥25   地表水流失 林、灌叢、草地 不耕

  三、海南島土地類型評述

  海南島總面積為5086萬畝,折合339067平方公里。除沿海灘塗外,可分4個土地系統:沖積、海積平原,熱帶季雨林臺地階地,熱帶季雨林丘陵山麓坡地和常綠林山地(表4)。分別評述如下,

  (1)灘塗:高潮線以下,低潮時露出水面的淺灘,共67萬畝。組成物質為泥沙和礫石。分為泥灘、沙灘和泥沙灘。其中沙灘47萬畝,常受海水沖刷,不能作農業利用。泥灘和泥沙灘共144萬畝,主要分佈於島之東部和北部,其中,文昌至儋縣沿海港灣面積較大。部分泥灘有紅樹林,現存55萬畝,以瓊山縣東寨港紅樹林面積為最大。

  (2)沖積海積平原:河流沖積或由瀉湖、港灣淤積而成的平地,共485萬畝,占全島面積9%,包括濱海沙地、沖積海積平原和部分海成階地,面積都不大。主要有文昌沿海平原,瓊海萬甯沿海平原,陵水榆林沿海平原和海南西南部濱海平原等。北部沿海平原多沙土較,持水力較差,水源又不足,較乾旱。西南部是氣候乾旱地區,嚴重缺水。

  所有平原大多數已開闢為農田。極少天然植被。平原可分兩大類:

  ①濱海沙地:由海積而成的新舊沙堤和狹長的沙灘地組成,共1565萬畝。組成物質主要為粗沙和貝殼,高度可達20米,又可分4個類型:

  其他大部分泥灘可植紅樹林作為護島林。 (灘塗不作陸地面積統計)。

  a.海邊田。沙堤間的平地農田,呈零星分佈,共345萬畝(毛面積,下同),多為沙質土,持水力差,又處海濱,淡水不足。部分未脫鹽的稱為咸田。圍墾而成的海濱田則多粘土。該類田為低產田。b.刺灌草沙地。生長有刺稀灌或矮草的沙灘地,共36萬畝。植被為仙人掌、露兜、茅根、厚藤等。該類地僅宜植木麻黃作固沙防風林。C.人工林沙地。已長有木麻黃的沙地,共779萬畝。文昌縣東北部沿海有大面積分布,對固沙防風、改善生態環境起了良好作用。d.鹽場。由鹽田和貯水池構成,是工業用地,共81萬畝。其中最大是鶯歌海鹽場,面積4萬餘畝。

  ②沖積海積平原;河口和沿海的平原為沖積海積平原,內陸的平原是沖積平原,共3015萬畝。地勢低平,坡度<6度,土壤組成複雜。又可分4個類型:

  a.洋田。屬平地水田,共2366萬畝。較大面積的洋田主要在南渡江、萬泉河等河流下游。多為含沙沖積土,低窪地則有粘土。洋田一般較肥沃,灌溉便利,但易受澇積,產量高而不穩。沙土洋田和地勢較高的低臺地階地上的水田則較瘦,或易受旱,而為低產田。由於海南多暴雨,農田受沖刷,土壤易砂化。據南京土壤所調查分析〔5〕:洋田土壤中大於001mm的顆粒達85%以上,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b.園地。屬平原上的旱耕地,共424萬畝,可再分濱海沙園、園地、河灘沙園等小類型:濱海沙園在沙堤邊緣,由沙土、沙壤土組成,高於水面1-2米,持水難,能澆灌而作旱耕地,稱沙園。樂東縣樂羅公社大片沙園,由於水源較足,精耕細作而成為海南著名的洋蔥頭出口基地;園地指平原上低階地和低臺地上的旱耕地,高度3-5米以下,不能灌溉,只能種蔬菜,豆類和薯類,總面積雖大,但呈零星分佈;河灘沙園指較高河灘地,有時也被水淹,且多沙土,不持水,可種薯芋和蔬菜等,面積不大。c.草地。平原中因積水或缺水尚未開墾而長草的荒地。共146萬畝。連片分佈的有東方縣感城至板橋一線以西,文昌縣北部等處。大多草地解決水利問題後便可開墾利用。d.河灘。由粗砂、礫石或沙泥組成的河漫灘,共79萬畝。部分長水草,雨季受浸,多未能開墾利用。

    表4 海南島土地類型系統及各類型面積(略)

  

  (3)熱帶季雨林臺地階地:包括沿海臺地階地、丘陵邊緣臺地低丘和部分河成階地。高度在80米以下(沿海為海拔高度,內陸指相對高度)。坡度5-7度,高臺地坡度較大,但也在15度以下。以磚紅壤為主,西南部有部分燥紅土。組成物質較複雜,沖積臺地階地多砂礫質,土層較厚。原生植被以熱帶落葉季雨林為主,東部臺地有部分常綠季雨林,但原生植被極少存在。臺地水源缺乏,難以灌溉,不宜農。但坡度小,可作半耕少耕的熱作林地。本系統又可分為3類:沖積坡積土谷地,磚紅壤臺地和燥紅土臺地階地。

  ①沖積坡積土谷地;臺地間狹長的溝穀平地,共5233萬畝。谷地與台地面有明顯坡折,長谷地有小溪河流經,短谷地僅有間歇性溪河或沒有溪河。中間是沖積土,邊緣為坡積土。分兩類型:

  a.坑垌田。谷地中水田,包括邊緣少數梯田,共4515萬畝,多數是旱田,少量是夾于成片大面積臺地間的谷地坑垌田,地下水位高,常年有地下水滲出成爛底田。此類農田多數是低產田。北部玄武岩地區的“肚田”,四周是玄武岩,中間低,也屬坑垌田。田中石塊散佈,耕作困難,水利條件也較差。b。旱園。屬低坡地(低臺地、低階地)和臺地低丘邊緣的旱耕田,共718萬畝。坡度6-7度以下,相對高度3-5米。難灌溉,只可澆灌,土壤以坡積土為主。是常耕農用地。

  ②磚紅壤臺地:除溝穀平地以外、磚紅壤分佈的臺地,共1804萬畝,占全島面積的355%。高度15~80米,可分15~25米、30~40米、45~60米和60~80米4級。磚紅壤臺地平均氣溫達23-25℃。因臺地四周低,難引水灌溉,地表水又易流失,僅靠雨水,宜橡膠熱作和林業利用。其中又分6個類型:

  a.坡園。主要是15~25米一級的臺地,種植香茅、菠蘿、劍麻、胡椒和經濟作物,或雨季種西瓜、薯類等短期或耐旱作物,共4683萬畝。坡園與旱園的區別在於地形高度,旱園近谷地,能澆灌,可常耕,是宜農地。坡園為台坡地,地勢高,僅靠雨水,除耐旱作物外,雨季才能種植農作物,是間歇性耕地,不宜農。b.石園地。玄武岩臺地上的早耕地,共704萬畝。高度<10米,四周用玄武岩石塊堆成田基種植荔枝,龍眼或生長刺灌,沒有河流水源,利用井水或靠雨水灌溉。由火山灰組成,多小石塊,透水性強,故常呈嚴重乾旱,但土壤富含礦物質,十分肥沃。種植甘蔗為主,還有芝麻、薯、豆等。c.草原。屬生草臺地,多矮草,共3558萬畝,占全島草地面積的439%,是主要待利用地。有疏灌或木麻黃、桉樹、相思樹等殘存,亟待造林改造,以供綜合利用。d.灌叢草地。是生長灌叢為主的臺地,共3447萬畝,占全島灌叢地的415%。沿海多以刺竹、刺葵為主的有刺灌叢,其他地方多密灌。以儋縣沿海和昌江西北部面積較大。該類地宜林、牧、熱作。e.人工林地。為種植橡膠、椰子、油棕和木麻黃、桉樹等經濟林、用材林的台攙,共5258萬畝,其中橡膠395萬畝(毛面積,下同)。f.季雨林地。天然林殘存的臺地,僅359萬畝。多見於東南沿海少量村邊林,由青皮、竹節樹、大沙葉等組成。

  ⑧燥紅土臺地:本島西南部燥紅土分佈的海成階地,面積共855萬畝。高度15~40米,地勢平坦、坡度<5度,年平均氣溫245~255℃,乾旱缺水,但高溫多光照,可植腰果、木棉、芒果,等熱作。又可分5個類型:

  a.坡園。種植經濟作物的階地,共308萬畝。b.草原。生長草叢的階地,以茅草為主,間或有木棉、牛黃木,桃金娘及其他刺灌,共354萬畝。急需造林改造以供利用。c.刺灌叢地。以生長刺竹、刺籬木、圓葉刺桑、臘刺等為主的階地,共135萬畝。宜造林。d.人工林地主要是腰果林,近6萬畝。e.落葉季雨林地。以厚皮、赤才、麻櫟為主的天然林地,全是次生林,面積小,零星分佈。

  (4)熱帶季雨林丘陵山麓坡地:指磚紅壤和山地磚紅壤分佈的丘陵和山地垂直地帶,一般在海拔400米以下,共12744萬畝,占全島面積的251%。代表性植被是熱帶季雨林和溝穀雨林。年均溫22-24℃。除孤立分佈的丘陵較乾旱缺水外,大多數丘陵與山地連成一片,水源較豐富,濕度較高。此類土地是較好的橡膠宜林地。因宜膠地受坡度限制,這類地又可分為坑谷地、斜坡地和陡坡地3大類。

  ①沖積坡積土谷地:丘陵和山地中的坑穀平地。相對高度在10~15米以下,坡度<12度。成土母質為沖積洪積和坡積物。水源豐富,地下水位高,灌溉便利,是宜農地,其中又可分兩個類型:

  a.坑垌田。丘陵山地的谷地水田,包括面積較小(5000畝以下)的山間盆地農田,其中有少量崗田、梯田和旱耕地,共49萬畝。部分中山山地坑垌田,因海拔較高,氣溫低或水冷,是低產田。其他大部分坑垌田是穩產高產田。b.旱園:階地和洪積扇上的旱耕地。面積小,分佈零星,中、小比例尺地圖難以反映出來。

  ②磚紅壤斜坡地:坡度<25度的磚紅壤山坡地,共6995萬畝。由於地貌發育的特點,斜坡地的分佈高度:低丘陵在海拔150-200米以下,高丘陵在250-300米以下,山地在350~400米以下。此類土地是橡膠宜林地,分5個類型:

  a.斜坡坡園。種植經濟作物的斜坡地,共206萬畝。此種利用方式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種植少耕、覆蓋度大的長期作物。b.草叢斜坡地。草叢分佈的斜坡地,以中草或高草群落為主,有稀樹灌木散佈,共872萬畝,低丘陵以矮草為主。此類土地宜牧業,也宜種植橡膠。c.灌草叢斜坡地。以稀樹灌叢為主的斜坡地,共2746萬畝。此類土地宜種植橡膠或封山育林。d.人工林斜坡地。橡膠、油棕或桉樹林地,共1583萬畝,其中橡膠林地1485萬畝。e.季雨林斜坡地。天然林坡地,共1587萬畝。本島東部多常綠季雨林,西部多落葉季雨林,但大都是次生林,少量溝穀有次生溝穀雨林,以藤本植物為主。

  ③磚紅壤陡坡地,坡度≥25度的磚紅壤山坡地,共5259萬畝。其分佈特點是,低丘多在海拔150~200米、高丘250~300米、山地350~400米以上。坡度達30~40度,多露岩,土層薄。由於坡度大,易發生水土流失,故應用作水土保持林地。營造並保護好陡坡地上的林木,對斜坡地上的橡膠生長十分有利。此類地又共分5個類型:(a)陡坡坡園。種植經濟作物的坡地,共615萬畝。此種利用方式不利於土地保護,應退耕還林。(b)草叢陡坡地。以生長高草為主,共72萬畝,宜封山育林。(c)灌草叢陡坡地。以生長灌叢為主的坡地,共1358萬畝。也宜封山育林。(d)人工林陡坡地。主要為橡膠林地,近5萬畝,其他人工林25萬畝。橡膠林應改為水土保持林。(e)季雨林陡坡地。天然林地,共2312萬畝。因交通不便,多原生林,主要林木有雞占,厚皮,白格等。

  (5)熱帶常綠林山地:赤紅壤和黃壤分佈的山地及高丘頂部,大約在海拔400米以上。共8344萬畝,占全島面積的164%。年均溫在22℃以下,年雨量一般在2000mm以上,濕度大,常年有霧。植被為熱帶雨林和常綠林。地形複雜,海拔500~600米、650~700米及750-800米等處有坡折面(剝蝕面),是較大片斜坡地,其他多為陡坡地,坡度40-50度以上。因地勢高,坡度大,除少量平臺及溝穀宜牧外,大多應用作水源林地。又可分兩大類:

  ①赤紅壤山地。海拔400~700米間赤紅壤分佈的山地丘陵,共5411萬畝,年均溫20~22℃。溝穀和陡坡地保存較大面積的天然林,共3811萬畝,占天然林面積的38%,是優材林基地。其中可再分6個類型:

  a.山坡園。茶園及其他經濟作物園,共27萬畝。有些茶園是陡坡地,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應退耕還林。b.草叢山坡。生長五節芒,棕葉蘆、斑茅等中、高草群落,散生木棉、五椏果等稀樹灌木的山地,多為山脊地帶,共1218萬畝,宜育林。c.灌草叢山坡。生長密灌或以灌木為主的山坡。僅355萬畝,宜育林。d.人工林山坡。橡膠或桉樹林山坡。零星分佈,中、小比例尺地圖不能反映出來。e.雨林山坡。生長雞毛松,綠楠,坡壘等熱帶雨林或山地雨林,共1062萬畝,應加以保護。f.常綠季雨林山坡。以蝴蝶樹、荔枝、油楠、黃桐為主的天然林地,共2749萬畝,占全島天然林的274%,是最大面積的天然林土地類型。

  ②黃壤山地。海拔700-750米以上的山地黃壤分佈地帶,共2933萬畝。氣溫較低,年均溫<19-20℃,濕度大,常年有霧。因地勢高、坡度大,天然植被保存較好,有林地1973萬畝。分5個類型;a.草山。以生長大芒、棕葉蘆、茅草等為主的稀樹高草群落,主要在山脊地帶,共884萬畝。b.灌叢山地。以稀樹密灌為主的山地,共75萬畝。以上兩類型只宜造林和封山育林。c.雨林山地。如陸均松、稠木,子京等主要樹種組成的山地雨林地。一般在海拔750~1200米間,共1228萬畝。其中尖峰嶺、猴獼嶺、馬域嶺和吊羅山等地有較大面積的雨林山地。d.常綠林山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常綠林分佈的山坡,共663萬畝。多數是坡度40~50度以上,主要有陸均松、海南相桐、栲、海南五針松等。e.山頂矮林山地。山地頂部,因氣溫低,濕度大,常風大,生長矮林,樹高<10米。以厚皮香,櫟子稠、廣東松和五裂木等為主。共82萬畝。

  ③內陸水域:主要河流和水庫,共1061萬畝(不包含內港)。

  注釋:

  〔1〕 參加海南島土地類型圖編制和面積計算工作,還有周武昌、龐芝章、譚丕顯、黃志深、吳玩文、羅平、王儒勝、沈建聰、霍兆祥、林建平等同志。本文經余顯芳先生審閱。

  〔2〕廣州地理研究所:海南島農業氣候區劃,1981。

  〔3〕根據氣溫變化垂直梯度平均為-075℃計得,下同。

  〔4〕華南熱作學院:海南熱作土壤資源與區劃,1981。

  〔5〕廣東土壤研究所:海南島土壤區劃報告,1981。

  *本文作者:陳朝輝、魯爭壽。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