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的方向
原載《珠江三角環境與空間發展研究》 科學出版社,1988年 P76-83
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在內的珠江三角洲,是我省最大的農業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80年代以來,由於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面對這種經濟/發展和對外進一步開放的形勢,未來的農業出路何在?是本文討論的中心問題,也是該地區環境與空間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珠江三角洲農業的地位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本文討論的珠江三角洲範圍包括東起惠陽、西至恩平、北抵三水、花縣、從化的整個珠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區,共8市16縣〔1〕。土地總面積28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57%。1986年人口共1483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4強。其中耕地面積1086多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275%。本區域內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歷史悠久,耕作水平高,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歷來是本省糧食、糖蔗、蠶桑,塘魚,水果的重要產區和商品基地。1985年本區域生產的糧食、糖蔗和水產品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5%,43%和39%,糧食商品率達32%以上,幾乎為全省提供一半的商品糧。香蕉,荔枝,柑桔等水果產量也為全省之冠。不少農副土特產馳名海外,故歷來是廣東省水果、塘魚,畜產品,蔬菜以及農副產品加工製品重要的出口基地,每年出口量占全省40%以上,是我省農業主要創匯的地區。
由於珠江三角洲開發歷史悠久,經濟發展水平高,故區域內大,中,小城市密集。其中,除大城市廣州外,還有佛山,江門,深圳、珠海,惠州,東莞,會城等中、小城、鎮。城鎮居民人口達535萬,占總人口的354%,是目前我國城市居民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區之一。同時,又毗比鄰港澳地區,對外交往十分便利,農副產品出口條件優越。因此,本區的農業生產既要滿足區內城鎮居民的需要,又要發展出口創匯產品,促進經濟發展。該地區的農業在全省農業商品生產及全省經濟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由於本地區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和農村城市化過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的農業也面臨著不少問題,主要如下:
1.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生產力受削弱
近幾年來,珠江三角洲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大量農業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據統計,從1983年至1986年本地區各市(地)農村人口減少的幅度達到8-13%,主要是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以婦女和老年勞動力為主,有些縣市這兩類勞動力占農業勞動力的70-80%,而且文化素質低,這必然使仍然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受到削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 耕地大幅度減少,使農業基礎縮小
耕地是農業存在的重要基礎,但是,區內由於人口的激增和城市的擴展,使近郊耕地減縮。自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的耕地面積每年減少30%,比本省其他地區耕地減少的速度快2-3倍,只僅次於潮汕平原。1985-1986年廣州市,佛山市和江門市就減少了267萬畝耕地,占全省減少耕地總數的278%。這種趨勢對農業生產是極大的威脅。
3. 糧食和農副產品產生不斷萎縮
珠江三角洲1986年糧食生產比1984年減少了44%,蠶繭減產76%,糖蔗1986年比1985減少了14%。全省農業低盈利農產品生產在下降,珠江三角洲下降更快。由於有些產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有些是重要工業原料。這種趨勢將影響人民生活提高和經濟發展。
4. 鄉村工業對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由於鄉村工業分散,不易管理,防汙設施差,致使環境污染難以制止。南海,順德等地鄉鎮不少農田和水源受工業污染已相當嚴重,這對於農業生產也是極大的威脅。
目前珠江三角洲經濟十分活躍,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每日來往人數甚多。一方面社會對農副產品的總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農業的基礎則在被削弱,矛盾是錯綜複雜的,有土地利用、大農業結構,城市化環境保護、工業,交通等問題的交叉,如何理順各種關係,尋求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新途徑,是珠江三角洲環境與空間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二、珠江三角洲農業未來發展的出路
探索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的出路,必須充分考慮下列問題。
1.糧食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糧食生產絲毫不能放鬆
本地區有近1500萬人口,每年需要基本口糧達370×104t左右,加上工業用糧和飼料糧,糧食總需要量在500×104t以上,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30%,占全國的3%左右。但是,糧食和其他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農副產品以及工業原料的農產品相比價格偏低,屬低盈利生產,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為了保證糧食供給,達到社會安定,必須有計劃地抓緊糧食生產。包括糧食在內的農業基本性生產仍然應作為一切農業地區的應盡義務,實行國家干預。珠江三角洲佔有全省275%的耕地,當然也應盡其義務發展糧食生產。
2.社會對鮮活農副產品需求大
本區內有535萬多城鎮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菜,肉、蛋、奶、魚等大量鮮活農副產品,其中,許多副食品必須由本區農業提供。另外,向港澳地區以及其他海外市場提供部分農副產品,尤其是名、優、土特產,也是本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任務。這既是政治經濟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優勢。
然而,必須充分考慮港澳市場只是600多萬人口的市場,容量畢竟有限,而且它是世界性的開放市場,不是本區農副產品包銷市場。本區只能提供部分有競爭能力的農副產品,即質高而價格合理的產品。另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本區已有不少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逐步衰退。例如,馳名國內外的嶺南佳果香蕉和柑桔等水果,在港澳市場的競爭中受美、泰、菲等國產品的排擠,已難以堅持,其他產品也有類似情況。
3.人、地矛盾會更緊張
由於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城市化過程還會加快,並且人口還會增加,而生產和建設不可避免地仍要佔用部分耕地,因而人,地矛盾還會更加尖銳,農業發展空間會越來越窄。
上述存在問題,確定了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發展方向仍然應該是堅持糧食(包括城市需要的菜蔬)等基礎農業生產和商品化農業生產並舉的方向,並積極發展創匯農業。為了解決社會總需求與農業基礎萎縮的矛盾,以及農村城市化過程,應加速農業現代化,提高土地和勞動生產率。這是發展農業的根本出路,也是全省以及全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只是珠江三角洲的農業應該在這方面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全省及全國農業發展的先導和榜樣。這也是本地區未來農業的重要任務和方向。
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建設創匯農業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決不是唯一的方向。農業生產永遠是地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以內需為主。對於珠江三角洲來說,“兩頭在外”,即向本區域以外的省內外其他地區爭取原料,發展商品生產和建立創匯產業應該作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內容,並且以此為條件,促進本地區農業現代化的更快實現。
三、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儘快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的農業商品化生產
據統計,1985年至1986年,珠江三角洲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農副產品占全省的45%以上。並且由於經濟的發展比其他地區快,人民生活提高幅度也較大,這種需求還會增加。同時本地區是省會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又是全省旅遊的中心和全國對外交往的南大門,流動人口多,消費水平也較高,因此對農副產品商品需求量迅速增加,現有分散的小農生產已難以適應這一需求,必須發展專業化,集約化的商品化生產。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珠江三角洲的農業商品生產在原來基礎上有較大的發展,1986年該地區國土農業產值平均每畝1182元,比全省平均(587元)高出1倍。但是,由於該地區工業的迅速發展,已使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相形見絀。1986年全地區農業總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125%,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1309元,僅為工業勞動生產率的1/10左右。這將妨礙農業的發展,故此,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農業的後勁。唯一的出路在於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必須儘快實現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的商品生產,為農業現代化管理和高技術應用創造條件,因此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專業戶的聯合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
2.迅速發展高技術農業
珠江三角洲人口平均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530人,比全省平均高80%。人平僅7分耕地,土地資源短缺,農業生產任務繁重,必須挖掘土地潛力,充分利用光、熱、水資源。為此,必須發展高技術農業,以便迅速地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並提高農產品質量,以便參加市場競爭。
高技術農業包括採用現代化技術設備武裝農業,應用新技術和優良品種,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當前應把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低產田,捉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做好防病治病,改良品種和搞好農副產品加工等為重點。工廠化農業也是現代化高技術農業的重要內容。順德縣建設工廠化花卉生產,引種優良花卉品種,發展創匯農業,已初步有了成效,各地可選點進行試驗、推廣。實現高技術農業的重要措施是加強對農業的投資,增加農業投資,儘快實現高技術農業,才能建立牢固的經濟基礎。
3.建設生態農業
建設生態農業是保證農業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重大措施,是現代化農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妥善辦法。
建設生態農業首先應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此必須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和環境污染的治理,並建設農業生產的保護傘——建立林業生態支柱。珠江三角洲生態環境建設的具體措施是:
(1)搞好西江、北江、東江等流域水土流失的整治,建設流域上游的生態屏障。重點是北江和東江上游的整治,
(2)治理由廣州、佛山、江門等大,中城市造成的環境污染,防止並杜絕工礦,小城鎮及鄉鎮企業造成的污染;
(3)發展區內丘陵、山地林業,並結合發展南亞熱帶果樹,建設以果林為主的農田防護“林”帶,使這些“林帶”既是果林,又是農田防護林。因此,可用荔枝、楊桃、橄欖、番石榴、龍眼、浦桃等合理混種,適當間種闊葉樹種,形成混交林。
建設生態農業的另一內容是搞好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合理佈局。可利用本地區塘魚生產的優勢,建立農,牧,漁業良性循環的農業生產體系,並進行各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發展立體農業(間種、套種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使之得到保護,提高地力。各縣、市和鄉鎮,可以選點進行生態農業的試點和推廣。
四、珠江三角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
農業現代化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的出路,也是應儘快實現的奮鬥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雖有不少困難,然而也有許多有利條件。
1. 經濟比較發達,資金較為充裕
本地區農業商品經濟歷來就較發達,自開放改革以來,農村經濟空前活躍,農村資金也較充裕。1936年該地區工農業總產值共44698億元,占全省工農業總產值的568%,其中農業總產值4965億元,占全省的266%,外匯收入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三來一補”企業收入占全省的50%以上,人平收入高於全省平均1~14倍,因此,資金積累較多,有利於增加對農業的投資。
2. 科學技術力量較強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省會所在地,是全省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中心。該地區農業科研機構較為齊全,科技人才也較多,僅地市一級以上全民所有制農業技術人員就達9000多人,占全省的39%,每萬農業人口中有農業科技人員比全省平均多一倍。還有許多與農業有關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擁有較先進的科研手段。廣州市目前農業科研工作已有了較大的進展,前年還成立了蔬菜,花卉和果樹三個科研中心,在郊區合資建立了現代化飼料加工廠,養雞場和牛奶場。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及大專院校與農村聯合進行現代化農業科研,應用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也有較大的進展。
3.引進技術和資金的優勢
該地區是我國沿海較大的開放地區,有引進技術和資金的優惠政策,使該地區有較充分的活力,利用世界現代化的技術和引進資金,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1986年本區利用外資的合同共7000多項,占全省的77%,利用外資額達8億多元,占全省的56%。
4.國內外廣闊市場的促進作用
由於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農副產品需求不僅在量方面迅速增長,在質方面也迅速提高,它對農業現代化起促進作用,尤其是面臨港澳國際市場的劇烈競爭,必須向現代化邁進,才能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取得自身的發展。
五、農業現代化的措施和步驟
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可以歸結為生產社會化和生產手段科學化。前者是生產關係和管理經營的形式,可通過積極引導來實現。後者是生產過程的問題,從種子到農產品加工各環節都要引入最新技術。而科學化則是主導方向,必須通過生產手段的科學化,才能引導生產的社會化儘快實現,並使之鞏固和發展,所以生產手段的科學化是實現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要實現生產手段的科學化,則需要採取三方面的措施:①加速科技人才的培養。②重視農業科研工作。③進行農業現代化的裝備。
1.加速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
利用本地區的大專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培養大批農業高級科技人才,不但要有育種、栽培、防病和農副產品加工方面的人才,還應有科學管理和商業服務的高級人才。不但要在數量上使科技人員在農業人口中的比例達到較先進國家的同樣水平,而且農業技術人員要有名符其實的科技水平,還要有效地採取措施提高科技人員的待遇。一方面要逐步提高農村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普及農業科技,採取措施,使珠江三角洲走在全省的前列。
2.加強農業科研工作
本地區農業科研工作首先考慮下列幾個方面:
(1)名、特、優農產品品種的提純復壯和繁育,引種、引養新的優良品種;
(2)農作物低毒防疫防病和生物防止病蟲害,和養殖業的防疫防病方法;
(3)穩產,高產,優質,低消耗的栽培或飼養技術;
(4)農副產品的保鮮,加工,貯藏和包裝,特別是方便食品的加工和包裝;
(5)先進的農業機械,重點是減輕勞動強度的耕作機械和收割機械;
(6)生產管理和市場信息等;
(7)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農業技術。
3.儘快搞好農業現代化裝備
主要是農田水利建設,高產穩產農田建設,以及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和生態農業的建設等。
為了達到農業生產手段科學化,最關鍵措施是加強農業的投資,應從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重視農業的作用,一定要扭轉二十多年來實際農業投資減少的趨勢。農業投資在國家建設投資中應占一定的地位,特別要重視基本農業生產的投資,農業才能穩定。
在實施步驟上可以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首先,建設好城郊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作為整個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的試點,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近期內可在廣州、佛山、江門、深圳、珠海等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以及條件較好的城鎮,按照規劃建設一批占地少,效益高,為城市提供鮮菜、鮮果、鮮奶、鮮肉、鮮魚、鮮蛋、鮮花等“七鮮”農副產品或珍禽、珍畜及特種水產品的商品生產基地,取得經驗推廣到整個郊區,再逐步擴散到整個珠江三角洲。也可引進資金和技術建設一批外向型的“農業工廠”,並逐步推廣。
由於耕地減少,城市型農業的工廠化生產將會普遍出現。
當然,耕地永遠是農業的基地,並且其生產潛力是有限的,國土承載力也有一定的限制,故此,控制人口的增長和保護好耕地應是農業正常發展持之以恆的重要任務。
另方面,搞好能源,交通和農村建設也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任務。珠江三角洲也應在這些方面走在全省的前面,為全省提供經驗。
此外,為了提高本區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的競爭能力,還應該在認真重視農業科技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加工業,生產優質、易運、易食產品。
THE DIRECTION OF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en Chao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Abstract
There are 8 cities and 16 Counties with an area of 28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almost 15 mill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inclubing Guangzhou cit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and Shenzhen and Zhuhai special zones economic. The delta is the biggest agricultural zo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a position of the important open zone along he coast of China. There are many dense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zone. It is near Hong Kong and Macao. Its communication is very convenient. The task of agricul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ovides not only farm troducts for the people in city and town but also exportations for developing pural economy. But many problems as land environ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farm products will become more severe by the populgtion increasing quickly the rural labour translatting to other occupations without agri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ping.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ep by step, it is that to realize specialization contralization and commeriality of agriculture gradually, and to adopt high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 agriculture” so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natural resouces perfectly, to protect natural resouces better and to raise the l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refor,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mor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 of agriculture,to pay more attention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to make advancement with modern equipment.
注釋
〔1〕包括廣州、佛山、江門、中山、深圳、珠海、惠州、東莞8市和花縣,從化、番禺、順德、南海、三水、高明、鶴山、臺山、開平、恩平、增城、新會、寶安、斗門和惠陽等16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