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市綜合農業區劃》的編制


  原載《地理學在廣東發展的回顧》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香港)  2003年11月  P384-386

  改革開放,萬象更新,百業待興,為此,我國制訂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把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列為第一項重點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因地制宜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工作。由廣州地理研究所陳朝輝執筆編寫的《廣州市綜合農業區劃》專著於1986年完成,共40萬字。1988年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成果1989年獲廣東省農委和農業區劃委員會授予優秀科技獎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農業部、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授予優秀科技獎二等獎。

  一、主要內容

  該區劃的地域範圍包括原廣州市管轄廣州市區的東山、越秀、海珠、荔灣、芳村、天河、白雲和黃埔等8個區以及花縣(即花都)、從化、番禹、增城、龍門、新豐、佛崗和清遠(即清遠市區及清新縣域)等縣,土地面積166萬km2,占全省(含海南)陸地面積的78%。

  該書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區域農業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闡述和評價,然後根據廣州市作為華南的門戶以及最大城市的特點,提出市郊和郊縣不同區域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生產佈局,農業發展的戰略措施。最後,根據地域差異的理論,進行區域分區和提出不同農業區的發展方向及相應措施。其中,對廣州市農業生產既是城郊型農業,又具有廣州山區腹地的山區農業提出許多新見解,對本市及全省農業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二、新觀點和合理化建議

  編著《廣州市綜合農業區劃》正當改革開放初期,該專著根據廣州市在全省以及華南的城市定位以及農業地域特點,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合理化建議。

  (一)加強農業投資,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業現代化,鞏固農業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

  (二)建成為大城市和港澳服務的城郊型農業。主要是對城市提供高質農副食品,服務城市,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廣州市郊林業不同于一般山區林業,不但要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還應對美化城市,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和旅遊條件發揮更大作用,因此應建設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體的林業和風景林。同時,不但城市要綠化,還應把廣州市八大出口公路線建成林果綠色走廊。

  (四)根據新豐縣黃礫滇山區夏季種植冬春蔬菜品種的情況,首先提出“龍門、新豐、清遠、佛岡等部分海拔較高的山區,因夏季氣溫比平原低,日夜溫差大,雲霧多,光照較少,可以生產反季節蔬菜,其他山區可以摸索經驗開展生產,逐步形成生產基地。”其後在廣東山區綜合科學考察“山區大農業”又推廣這一經驗,並先後在陽山縣扶貧試點和高州農業開發中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稍後豐順縣八山鄉扶貧工作中也推廣山區反季節蔬菜生產。到90年代反季節蔬菜生產便發展成山區重要生產項目。

  (五)提出把花卉生產列入城郊農業八鮮(菜、肉、魚、禽、蛋、奶、果、花)品種之一,建設生產基地,並爭取出口創匯,促進花卉種植業的發展。

  (六)石灰岩山區(清遠北部)應以旱作為主,發展節水農業和林、經結合,發展經濟林業。林業則應以生態林為主。

  (七)提出發展“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業(即綠化農業產品生產)的觀點。

  (八)對野生動物首先提出在加強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進行引養和人工繁殖,變消極保護為積極保護,並創造條件發展規模人工養殖,建成生產基地,以適應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

  (九)提出控制人口增長和大城市規模,嚴格控制占農用地,積極發展衛星城鎮,促進農村商品化生產,使農村致富,以利農村現代化實現的理論。

  (十)根據不同山區地域特點,建立不同類型山區生態——經濟良性循環模式和林—水—電—林生態—經濟體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