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市場經濟下保證農業的持續均衡發展


  原載《地域研究與開發》“專家訪談” 1994年第13卷 第2期 P8-9

  90年代將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將步向成熟。人口的增加,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育,使農業生產上存在的問題更加嚴重。為保持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政府應採取措施,加強宏觀調控手段,保持農業持續,均衡發展。

  農業不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產,並且是人們生活最重要的自然環境因素,而耕地是農業的基礎,保護耕地已成為保證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為此,政府各級部門應重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土規劃工作。根據土地利用原則協調好農業用地與非農業用地的關係,科學規劃用地,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制地位,採取行政,政策利經濟措施,切實保護好耕地,並保護好農業生產環境,確保農業發展的基礎。這應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之一。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原來就是因為共農業發達,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而成為發達地區。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些地方的決策者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把發展農業當成負擔,不惜浪費耕地甚至破壞耕地。廣東省個別市僅1992午一年非農業就佔用1/4耕地,而大部分是蓋上黃土成了“荒漠”。個別市到1992年保留的耕地僅為1980年的316%,幾乎無地可耕,而原來耕地卻成黃泥水污染源。廣大農業科學工作者和農民不得不大聲疾呼:保護耕地,保存生存基礎!

  農業生產可分為二大產業和一大支柱。二大產業是:以糧、油,菜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生產為主的基礎農業和以商品生產為主的商品農業。一大支柱是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支柱。糧,油、菜也是商品,但它們是特殊的商品。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農業生產將以市場為導向。然而,由於基礎農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應採取特殊的政策,引導並保證其穩定發展。所謂“無農不穩”,實際上是“無糧不穩”。以糧食為代表,包括糧、油、菜等在內的基礎農業在保證社會安定中有其特殊的作用。糧食是不能少或缺的主食。它與肉、蛋、奶及蔬菜等主要副食品價格又密切相關,更與勞動力價格密切相關。象我國這樣的發展小國家,要保證糧食的正常供應和價格的合理、低廉,才能保持副食品價格的穩定,才能保證社會的安定;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勞動力價格較為低廉,從而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因此,一般來說,糧食生產應是基礎生產,應是低盈利的生產,然而,一定要保證其生產能穩定發展,以滿足社會需求。在象我們這樣一個有近12億人口的大國任務是何等艱巨,為此,除了發展集約化,專業化、企業化和規模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外,還應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採取行政、政策措施和經濟手段,首先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一般農區應盡的義務,同時採取建立糧食發展基金,“以工補農”,和“以商補農”,保證糧食價格等辦法使糧農得益有保證,保持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油料生產也是如此。蔬菜原為一般副食品,然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尤其是農村城鎮化的進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為主要副食品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使以共為主的副食品生產的所謂“菜籃子工程”也已成為基礎農業的重要內容。蔬菜還有必須新鮮供應利均衡供應的特點,也應有相應的政策措施,以保證其均衡生產。

  林業是大農業的一部分,它既是生態系統的支柱,更是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支柱,其中,包括水源林。水保林、防護林以及風景林等在內的生態林,是不盈利或低盈利的生產,但卻有巨大的農業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它不但可以看作是基礎農業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農業環境基礎設施的範疇,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土規劃中應保證其應有的用地,而且要作為基礎設施一樣投資建設,還應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農業商品生產是指基礎農業生產以外的商品農業生產項目,包括外向型創匯農業,它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生產,並參與市場競爭。但是政府部門在採取措施保證基礎農業穩定、持續發展的同時。也應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完善經營管理體制,加強農業科學研究,鼓勵應用高、新科技等手段,引導和促進農業商品生產,並加速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以更有效地保證農業的持續均衡發展,使社會經濟發展有充分的物質保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