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南島牛羊牧業發展方向與草地利用問題


  原載《熱帶地理》1982年第2期 P55-61

  海南島面積共5086萬畝,其中草地面積9479萬畝,占全島面積的186%,此外還有灌叢地7459萬畝。由於林地的不合理開墾,草地面積仍有日漸擴大之勢。如何合理利用草地?與草地利用有關的牛羊牧業應怎樣發展?現在根據實際調查情況,談幾點意見。

  一、草地的一般狀況

  根據海南島土地類型分類〔1〕,海南島的草地可分為山地草坡地,丘陵草坡地,臺地、階地草地和濱海沙灘草地四人類。各類草地面積如表1:

    表1 海南島草地土地類型及其面積(略)  

  土地利用應根據土地類型的自然特點,以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為原則,即因地制宜的原則。海南島的土地利用,宜充分利用熱帶自然資源,建立有利於生態平衡的農業生態結構。因此,濱海沙灘灌草地只宜作固沙防風林地;丘陵陡坡草地、山地陂坡灌草地,宜作水土保持林地;山地斜坡灌草地宜作為水源林地,其他類型的草地,一般在海拔350-4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和臺地的,則宜作為橡膠和其他熱作經濟林用地,連片的宜牧草地,只限於海拔350-500米左右的丘陵坡地和山地坡麓灌草地。從土地類型來看,宜牧土地面積不多,這就限制了本島牛羊牧業的發展。

  海南島地處熱帶,年均溫23-25℃,≥10℃的年積溫在8300度以上,年平均光照2000多小時,光熱資源豐富,而且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區年雨量達1500-2000mm,這是發展生產的優越條件。然而雨水分配不均,雨、旱季分明,雨季從5月至10月,多暴雨,雨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90%。11月至次年4、5月則為幹季,雨量甚少。海南河流短促,儲水力差,因而用水不足,這是海南自然資源開發的極大障礙。根據英國植物生理學家布萊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多因子影響某一過程時,反應速度是受其中“最不滿足”因子限制的。從光合作用方程式:

  CO2+H2O 光 葉綠體 (CH2O) +O2

  可以計算得:形成1克糖類需水06克。由於生理和蒸騰的需要,實際上需水量為該水量的千倍以上。海南旱季供水不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由於缺水,高溫和強光照反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長,這不但是海南多種作物單產不高的原因之一,也是牧草不足的原因之一,這就限制了海南牧業的發展。

  牛羊牧業必須依靠牧草,影響牧草生長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熱量。水熱狀況可用乾燥度(K= 021∑t≥10℃ R,∑t為≥10℃的積溫,R為同期降水量)來表示〔2〕。取乾燥度15為較乾燥與較濕潤的界限指標,可以把海南島分成兩部分:較濕潤的東部和較乾燥的西部(以下稱西區)。由於地貌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水草狀況與牧業狀況,根據明顯的地貌差異,還可以把海南東部分成兩區:沿海平原臺地丘陵區,稱為東區,中部山地丘陵區,稱為中區。這樣,全島共分為三個自然區:西區、中區和東區(見下圖)。現在把各區自然條件及草地分佈和利用情形分述如下:

  (1) 西區 以乾燥度≥15為界(崖縣氣象資料僅代表沿海地帶,不採用),南起崖縣梅山,北至臨高縣西北部,即西部沿海平原臺地低丘陵區。本區在臺地丘陵上有大面積成片草地分佈,如東方縣高坡嶺草地。該區以放養黃牛為主。

  本區氣溫高,年平均氣溫235-250℃,但是年平均雨量僅1000-1300mm,沿海不足1000mm,而年平均蒸發量竟達1700-2400mm,為年雨量的兩倍,旱季長達6個月以上,年乾旱日數長6-7個月。土壤為燥紅土和褐色磚紅壤,廣大面積的沿海土地為砂土或沙壤土,地瘦瘠而不持水,常年大部分時間處於“天旱地旱”的狀況。

  草地植被多為刺灌叢低草群落。臺地上灌木有刺竹、刺葵、東方桔、坡柳、山芝麻和其他有刺矮灌木,皆不適牛羊採食。草本植物有白茅、扭黃茅、裂稃草、狗尾草,飛機草、馬鞭草等。草高3-10cm,覆蓋度50-70%,估計每年每畝可產青草200-300斤左右。較低的地方生長竹節草、蜈蚣草、丁葵草、蟋蟀草等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草質較好。低丘陵生長刺灌叢低草植被和中草植被,主要灌木有刺竹、坡柳、臘刺、黃牛木、排錢草、野牡丹、桃金娘、黑面神、番石榴等。草本有五節芒、白茅、斑茅、粽葉蘆、芒其。草高60-80cm,有的達120cm,覆蓋度60-90%,草質不佳,每年每畝草地產青草200-500斤〔3〕。以標準黃牛日食青草26公斤計,折採食率,本區草地平均載畜量為每頭黃牛40-60畝。

  本區發展牧業存在的問題,在於有青草的期間短,每年11月至次年3、4月河涸草枯,牛羊缺少鮮草採食,以致嚴重掉膘。據估計,每年幹季牧牛掉膘失重達體重的20%以上,甚至有餓死的現象。夏秋季雖然水草較豐,但此時氣溫高、日照強,每天上午10至下午4時牛羊必須避暑,不能採食。

  本區雖然草地多,人口少,有可作牧場的土地,但是由於水濕條件差,草質劣,產草量低,目前沒有發展大規模牧業的條件。

  1980年,我省在東方縣高坡嶺創辦示範牧場,引種牧草36種,其中新紫赤綠豆、有溝竹花草、SECA竹花草、GRAM竹花草等豆科牧草和卡松古魯狗尾草、蓋氏狗尾草、巴拉草、青黍、雀稗等9種牧草已初步引種成功。1981年12月我們到此參觀,那時已是旱季,草地仍見一片嫩綠。不過,由於牧草地近高坡水庫,土地高程僅2-3米,播種時松過地、施過肥,又未經牛羊採食過。將來放牧之後,恐怕土壤會發生板結;又因該地天氣如此幹熱,牧草生態是否能保持不發生變異?前途仍然未蔔。

  (2) 中區  即海南中部山地及其周圍高丘陵地區。本區草地面積達300多萬畝,水草充足。較大的牧場有鸚哥嶺牧場、南豐牧場、紅島牧場等。谷地放養水牛,山地放養黃牛。

  本區水濕條件較好,年平均氣溫22-23℃,≥10℃積溫8000度左右,年雨量1800-2500mm,年蒸發量僅1800mm左右,每年旱季3-4個月,相對濕度大,300米以上山區常年有霧。土壤呈垂直帶狀分佈:350-400米以下為磚紅壤,400-700米為赤紅壤,700米以上為山地黃壤〔4〕。質地大多為壤土或輕粘土。因水濕條件好,草地植被以稀樹灌叢高草群落和中草群落為主。群落的組成:喬木有三角楓、木棉、麻櫟和厚皮等。灌木以桃金娘,野牡丹、黃麻杆、黃牛木、山蒼子、黑面神、山芝麻為主,草類有芒、斑茅、白茅、野古草、青香茅等為主,其次為金色狗尾草、珍珠茅、粽葉蘆等。草高90-160cm,覆蓋度90%以上,可利用率20-30%。中草群落主要草類有青香茅、纖毛鴨咀草、白茅等,狗尾草、秀竹、竹節草,東方畫眉次之。草高50-80cm,覆蓋度80-90%,可利用率40-60%。丘陵有部分灌叢低草群落,以纖毛鴨咀草、牛虱草、青香茅、竹節草和蜈蚣草為主。低地則多蜈蚣草、地毯草、硬骨草、茅草、雀稗和飛機草,草高3-15cm,覆蓋度60-80%,可利用率70%左右。

  本區產草量較高,每畝年產鮮草800斤,相當部分草地畝產達1300-1600斤〔5〕,載畜量為12-15畝/頭(標準黃牛)。低產草地則為20-25畝/頭,高產草地10畝/頭。因水源豐富,冬春(旱)季仍有部分水草供牛羊採食,為全島最優良的牧區。但存在的缺點是;山高坡陡,多數坡地是水源林地或水土保持林地,長期放牧不利於土地保護。也存在著坡度大,牛羊採食不便、土地利用率低的問題。此外,交通不便,管理困難,牛經放牧後往往成為“野牛”,商品率極低。故此,本區目前尚缺作為大型牧場的條件。

  瓊中縣耕牛繁殖場近年來引種多種牧草,其中岸什l號、巴拉草等長勢甚好。從氣候、土壤條件看來,該區發展牧業以引種牧草較有前途。

  (3) 東區  即東部平原臺地丘陵區。北起自臨高,沿中區高丘陵邊緣南至崖縣梅山這一線以東的地區。本區草地多屬零星分佈,以放養水牛為主。瓊山和文昌放養有大量山羊。

  本區年平均氣溫235-245℃,年降水量1600-2200mm,年蒸發量1500-1900mm,旱季4-5個月。水濕條件優於西區而次於中區。土壤以磚紅壤為主,沿海多沙土。

  草地植被多為稀樹(人工林之殘次林)灌叢低草群落。樹種以木麻黃、桉樹和臺灣相思為主。灌木有野牡丹、桃金娘、崗松、山芝麻等。草類以五節芒、竹節草、茅草為主。低地以地毯草、蜈蚣草、竹節草、茅草和狗尾草為主。丘陵草地群落組成類似中區而長勢則亞于中區。本區產草量估計每畝年產青草一般為800-1500斤,沿海臺地草場產草量較低。載畜量為15-25畝/頭,旱季河流水邊仍有少量青草可供採食。由於該區大片連片草地較少,而人口密度大,耕地少,故目前不具備發展大規模牛羊牧業的條件。

  二、牛羊牧業的生產現狀與土地利用問題

  海南島雖然有大量的灌叢草地,但是牧業發展緩慢。據海南畜牧局統計,1979年全島僅有牛723萬頭,羊232萬頭,畜牧產值(包括禽畜在內)僅占農業總產值的1043%)〔6〕,近年來,個體戶放養牛羊發展較快。1981年,僅東方縣就發展了個體養牛7000多頭。

  集體牧業以放養為主,個體牧業多以(飼)養與(放)牧相結合。養牧結合的畜牧形式較好。以放牧為主的畜牧形式則存在以下問題:

  (1)牛羊牧業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低。

  放牧式的牧業,受自然條件嚴格制約,土地載畜能力小,牲畜成長慢,故生產效率低。以瓊中、白沙和昌江等縣產草量較高、載畜量較大的草場為例,以載畜力為15畝草地/頭黃牛計,4、5年可以屠宰,每頭牛產肉200斤,(1979年統計,每頭牛只產肉143斤)6),平均每畝草地年產牛肉3斤左右。西區草地載畜量為40-60畝/頭,5年以上才可屠宰,平均每畝草地每年生產牛肉半斤至1斤。據統計,海南牧業每個勞動力每年只生產肉類459斤6)。瓊中、昌江等地許多牧場年年虧損,這雖與勞動管理不善有關,但也與以放牧為主的畜牧形式生產率低有關。

  表2 瓊中縣黃牛年齡與體重調查表   (瓊中縣畜牧局,1981年)(略)  

  中區草場雖然水草豐富,但是多為山地草場,海拔較高,如鸚哥嶺牧場其高程在570米以上,多數達1000多米,而且大部分是陡坡,坡度40-50度以上,僅能利用部分溝穀和平臺放牧,土地利用率僅20-30%。旱季牛羊從平臺到溝穀飲水,上下幾十米至幾百米,行走需千米至幾公里,常有牲畜失足跌死。溝谷陡坡相連,交通不便,對牲畜的管理、捕捉和運輸都有困難,只好槍殺取肉,故商品率極低。根據土地利用與保護的原則,衡量利弊,似乎得不償失。

  (2)草場日益退化,水土流失嚴重。

  海南島的草地並非氣候成因的草原,而是由熱帶森林經反復多次砍伐,植被幾經演替而成。它是一種不穩定的生態系統,在海南熱帶季風氣候條件下,進行植被保護,可以恢復成林;但如進一步破壞植被,則生境將進一步惡化。

  海南的草地只有連續放牧或放火燒山才能保存牧草,這樣,灌叢高草群落演替成灌叢中草群落,再而變成稀灌低草群落。隨著群落的演替,覆蓋度逐漸降低,水土流失隨之加強,土壤日趨砂化,地面上鐵錳結核、石頭裸露,在花崗岩地區或風化物較松的地方則可發展成為崩崗,破壞農田。

  南豐牧場至今僅放牧18年,並非重放牧區,現已可見植被演替的全過程,牧草退化十分嚴重。紅島牧場和鸚哥嶺牧場建場時載畜量為10一14畝/頭,現在20至25畝草地才能勉強養大一頭牛(6)。瓊中縣耕牛繁殖場緩坡上已出現大量球狀風化物,這裏生長有鋪地金錢、野牡丹、蕨類和一些蓼科草類,顯示出坡地良好的水濕條件,但是白茅、飛機草以及桃金娘、黑面神、黃牛木已成為優勢種,說明生境已由濕潤趨向乾旱的變化。

  澄邁縣金江北岸仁裏坡的臺地草場,因長期放牧,水土流失已相當嚴重(照片1,2);沖溝長達幾十米至數百米,深3~6米。台地面上,稀疏的東方桔、黃牛木、臘刺、黑面神等小灌木和蜈蚣草、竹節草散佈著,覆蓋度在50%以下。地面為砂壤土,到處有鐵錳結核與小石頭裸露。

  表3是瓊中縣農業局對不同植被下土壤的化驗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到:植被由森林向草叢演替,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砂化。坡度略增大,則土壤砂化愈趨嚴重。

  草地長期單純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的後果,使牧業也將萎縮。另外,中區廣大水源林地和水土保持林地用來單純放牧,無異於殺雞取卵,不利於海南地區的生態平衡。

  表3  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狀況 (瓊中縣農業局,1981年)(略)  

  三、海南牛羊牧業的發展方向

  海南的牛羊牧業,總的來說,西區草地多,但患乾旱,牧草缺乏;中區草地多,水草豐富,但地處高海拔山區,又多陡坡地,應以封山育林、涵養水源為主,東區草地少而分散,人多地少,因此,發展畜牧業都受限制,而且以單純放牧形式的牧業,又不大適宜于海南草地的利用。那麼,海南的牛羊牧業是否就此不能發展了呢?不是的。人民生活必須逐步改善,我國人民以糧為主的食物構成將會逐漸改變,因此,海南的牧業不但需要發展,使在國民經濟上佔有相當的比重,而且也是能夠發展的。只要改變過去認為“草地就是牧場”的舊概念和“靠天養牛”的粗牧方式,確立牧業新的發展方向,海南的牧業就可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海南發展牧業的方向應該是:綜合利用草地,優先發展林業,林牧結合,以林保牧;在大力發展農業、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飼料種植業,以農養牧,以牧促農,採取以飼養為主,(飼)養與(放)牧相結合的較現代化的畜牧業。

  (1)發展林業,林牧結合,以林保牧。

  地處熱帶季風區的海南島,到處可以生長樹木,全島乾旱最嚴重的西南部,即使在濱海沙地上的八所港,也生長著榕樹、木麻黃、銀樺等,鬱鬱蔥蔥,生機勃勃。這說明全島各處都具備綜合利用土地的條件。其中林業與牧業之間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它們之間是統一的、可以互相促進的。

  中區的水源林地、水土保持林地應該營林護林,這是毫無疑義的。而宜牧草地也要先造林,使林牧結合,才不致草場退化,水土流失,牧業萎縮。

  西區“天旱地旱”的環境,水草不足,如果沒有改良環境,便沒有良好的畜牧條件;而環境改良的根本辦法只能是造林植樹,涵養水源,增加濕度,造成蔭蔽的環境。林下可以生長草質較好的牧草,不但採食率高,生長期長,而且夏天在林下放牧,牛羊又可避暑,延長放牧時間,使牛羊成長加快。

  造林放牧,以林保牧,有利於土地的保護,並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的價值。據測定,海南的人工林,每年每畝木材生長量為02-03m3。造林2-3年後生長加快,10-15年每畝材積量可達5-6m3。每畝土地僅木材一項年產值30-40元,若種植腰果(西區)、木棉,芒果等經濟林,果林,再結合牧業,其產值也會很高的。

  林下牧草主要是地毯草,蜈蚣草、秀竹和竹節草。如果再大量引種適宜林地環境的優良牧草,勢必能加速牧業的發展。現在農村社員利用村邊林、果林放牧,這就是林牧結合的例子,不過其規模較小而已。

  目前海南人工林以種植木麻黃、桉樹為主,這些樹易生快長,但其枯枝落葉含單寧多,造成土壤酸性強,林下不易長草。採用其他闊葉林樹種,就沒有這種情況發生。不過,在土壤條件差的地方,可將木麻黃、桉樹作先鋒林種,待環境改善後再種其他闊葉樹種。其中臺灣相思是較好的樹種。低地土層較厚,種大葉相思效果很好。如若結合種植豆科樹木如假木豆、單節莢假木豆、新銀合歡等,既可作飼料,又是改土植物,效果更佳。造林3-5年後樹木長大,牧草茂盛,即可放牧。

  要使林牧結合以發展牧業,還須改變當前“行業所有制”的狀況,林、牧,水利各部門應進行地區性合作,也可開展多種經營,以經濟聯合的辦法,因地制宜來發展林、牧、副業。

  膠牧結合是林牧業結合的一種方式。如要充分利用海南熱帶氣候資源,必須大力發展橡膠熱作。膠林地一般坡度不大,林內濕度較高,林下空曠,適宜牧草生長。據儋縣等地農場估計,每畝膠林牧草年可產青草幾百斤至千斤,草質鮮嫩,利用率高。膠林下放養水牛,黃牛都可以。海南的農場已有利用膠林放牧的先例,有的養牛近萬頭。瓊海縣東平農場有土地共174萬畝,1981年僅利用部分土地就能放牧牛2000多頭,還準備在第2批橡膠更新後,將進一步發展牧業。現在,海南農村正在大力發展橡膠種植業。利用植膠林地養牧,將是發展農村牧業的有效措施。膠牧結合的主要問題是做好牛羊的管理工作,錯開收膠與放牧的時間,尤其必須做好膠苗的保護工作。

  (2)大力發展農業,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飼料種植業,以農養牧,以牧促農,採用以飼養為主、養牧結合的較現代化的畜牧業。這是發展牧業的主要方向。

  “靠天放牧”,生產率低,土地利用價值和勞動生產率也低,只適宜於地廣人稀、勞力不足而有大面積天然草場的經營方式,在我國南方,尤其是我們廣東省是不適合的。在地處熱帶的海南島,不但要保護好土地資源,並且應更大限度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對於發展牧業的主要途徑是發展飼料種植,建立以飼養為主,養牧相結合的畜牧方式。目前世界上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如日本、東德、西德、丹麥、新西蘭以及美、蘇等國,都是倚賴發展飼料來發展牧業的。東德僅有耕地630萬公頃,飼料和草場卻占126萬公頃,為耕地總面積的20%。

  海南島東方縣和瓊中縣牧場引種牧草的初步成功,證明發展飼料種植是完全可能的。由於引種牧草花工較多,成本較高,與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擴大低效生產形式的牧地,不如多花點人力物力發展高效生產形式的飼料基地,建立以飼養為主、養牧結合的牧業,這樣,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的價值,又有利於土地的養護。而且這種牧業便於加強對牲畜的管理,可以開展科學飼養,解決旱季飼料問題,提高生產率,還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鑒於海南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天然資源,海南的糧食應該自給,也應該能夠自給。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從合理利用土地的角度,騰出一些農田種植飼料,這就是以農養牧;只要提高糧食的單產,這樣做完全是可能的。牧業發展了,將會有更多的有機肥料和資金來發展農業,這對海南的農業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就是以牧促農。

  養牧相結合的牧業,由於較充分的發揮了土地的生產潛力,因此在面積不大的土地上,就可以建立起較大型的牧場或建立以牧業為主的多種經營的聯合企業。此外,可以利用農村的“五邊地”(田邊、水邊、村邊、林邊等)和其他零星的草地種植飼料或放牧,扶植和發展個體牧業。據昌江縣統計,全縣成片的草地共266萬畝,而“五邊地”卻達20-30萬畝,按農田比例計算,全島這類土地至少有400萬一500萬畝。另外,還可充分利用農副產品如禾草、豆杆、蔗渣蔗葉、花生殼及水生植物等進行加工,製成飼料。這樣,發展養牧相結合的牛羊牧業就有著廣闊的前景。

  注釋:

  〔1〕廣州地理研究所:海南島土地類型說明書,1981。

  〔2〕 海南氣象局等:海南島農業氣候區劃

  〔3〕昌江縣畜牧局資料,1981。

  〔4〕華南熱作學院:海南島熱作土壤資源與區劃,1981。

  〔5〕瓊中縣畜牧局資料,1981。

  〔6〕海南綜考隊畜牧組:畜牧業調查報告。1981。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