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走出本省園林誤區,建設高效園林綠地


  原載《廣東園林》 2002年第1期(總第92期) P7-10 並載於2002年3月28日《廣東建設報》第8版。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深入人心,各地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並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等措施正在落實。其中,園林綠化建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措施。近年來我省在城市園林建設也取得了很好成效,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市被譽為園林城市。省會廣州市近年來在街道環境、公園周邊和珠江兩岸的整治、新城區的綠化,白雲山林地的改造和環城林的建設也有巨大進展,城市面貌確有日新月異之感。但是,本省城市園林建設仍存在著不少誤區,造成不良後果。要真正建設好城市園林,必須是走出這些誤區。

  一、我省園林建設的誤區

  (一)城市園林綠化“有增無減”,“數字化”的神奇統計法

  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資料,1998年廣州市區園林綠化面積為1855公頃,2000年達的86204公頃,僅兩年間全市園林綠化地增加了455倍,平均每天增加628%,的確真正進入“一天等二十年”的大躍年代。城市園林綠化進展如此神速,原因有三:

  一是城市園林綠化“有增無減”,只統計城區新建的園林綠化地,卻不計算老城區綠地的減少。由於舊城的改造,大多古老街樹都被砍光或遷走了,不少小片樹林或單株樹更是不見了。一株古樹僅占地幾平方米面地其樹蔭卻可達幾十至幾百平方米。這些樹木的喪失,不但老城區綠化地在減少,尤其是城市綠化質量大大降低。但是,在統計上:卻是城區園林綠化地“有增無減”。這是全省普通現象,是不實統計。

  二是曲解“撤縣設市”和“改市為區”為行政區域“市區化”,市區內的山地森林“園林化”。2000年廣州所轄市縣花都和番禺改稱為區,這原是為便於治轄的行政措施,但是,“統計法”卻把原兩縣市也計人廣州市“建成區”。兩區的所有山林也象“隨母改嫁”一樣。改名換姓成市區園林。這是對城區和園林的曲解。

  三是變戲法飛地變成園林。原白雲區的帽峰山和從化市北部山區的森林、近年來,要以林發展旅遊業。便把部分林地改名為“森林公園”,於是乎,這些離市區20公里到80多公里的森林公園也被計人廣州市區的園林綠地。這是“飛地法”。

  上述三種城市園林綠地統計法,實際上是弄虛作假的行為。此為誤區之一。

  (二)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弄巧成拙營造老樹頭林

  一些城市可能是錢財遍地,為了急於綠化環境,不惜工本地把其他地方的大樹除頭去尾,然後移植過來,馬上綠化。然而,這些成年大樹慘遭外傷內殘,不但生長不快,而且樹形不雅,也傷及壽命。這無異于拔苗助長,從長遠看,於綠化並不利。事實上,若確實急於綠化,可選種速生樹種,間種優質樹種。然後逐步淘劣留優,也可達到快速綠化良好的效果。

  (三)一味追求“國際化”,大建草坪不種樹

  近年來不少城市的園林綠化大趕洋時髦,凡要綠化必是大建草坪不種樹,或孤零零地種幾株魚尾葵、王椰、葵樹等棕櫚科樹種。看起來,既不象草坪,又不是熱帶風光,有點象“薩王那”(熱帶幹草原),不但不漂亮,而且草坪難於管理,要不斷地澆水、施肥、施農藥,更不值得是其生態效益低,幾十畝草坪還抵不上一畝林地,這是土地資源的浪費,也是勞民傷財之舉。我省地處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生態環境優越,夏季長而炎熱,光照強,城市綠化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以樹為主,大建森林公園、林蔭大道,閒散零星地也應盡可能“見縫插針”地種上樹木。並且以林、灌、草(花)相結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空間環境,提高綠地生態效益和景觀觀賞價值,還可以節省人力、財力和物力。

  (四)不適當的林地改造,毀林種樹,種花草

  廣州市白雲山經多次造林和長期保護,已形成“白雲松濤”美景。不過,白雲山林地基本以松林為主,生態效益不高,景觀價值也不高,而且松林常受病蟲害威脅,有毀於一旦的危險。為提高白雲山“市肺”的作用和觀賞價值,必須進行林地的改造。問題主要在於毀林種樹的辦法,並砍伐松樹種植大葉相思、馬占相思、尾葉桉以及杜鵑花和草坪。其不當之處是首先是毀林。這是不必要的。第二個不當之處是替代樹種生態效益不高,樹齡不長;第三個不當是用寶貴的宜林之地來種草、種花、大大降低生態效益,浪費土地資源。正確的做法應是在松林內間種耐陰的闊葉樹種,通過“自然演替”發展成適宜本地環境的季雨林,並且以林、灌、草相結合,發展成頂極群落,花、草可以點綴園林。這樣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將會更高。

  (五)主次顛倒,大量毀田搞綠化

  90年代初,我省大規模“撤縣設市”形成的“縣市化”過程中,不少縣改市後都要建成“國際大都市”,城區規模無限擴大,大面積農田被填上黃泥作為建設用地和工業開發區。後來,不少建設用地因無設可建,省要求複墾,這些土地不少被種上樹木以應付檢查。現在這些原來田中樹林也成了城市綠地。本省某縣被升格為地級市之後,為了擴大城區,全市耕地面積從1992年的110多萬畝,到2000年僅剩57萬多畝。由於該市財力充足,毀田造地種樹、種花、種草成績顯著而被譽為園林城市,但這卻無人提及這種損失50%農田為代價的綠化,不能說不是我省農業的嚴重內傷。

  事實上,農業生態體系與園林綠化一樣,不但具有巨大的生態作用,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景現價值,“田園詩”般城市與園林城市同樣是生態城市,甚至更具景觀價值和經濟效益。田園包圍中的城鎮適當的發展一些園林綠地也是必要的,但更應充分利用田園風光建設生態城市,這可以一舉多得。由於農作物的單產高和物質循環快,故具有更大的生態效益。

  (六)講排場,論改績,不負責任建廣場

  近幾年來,一些縣市領導為了講排場,搞政績工程,在城區周圍徵用大量農田建廣場。據說,有人還揚言要建比天安門廣場更大的廣場。一個只有幾萬人口的城鎮要建這樣的廣場何用?集會用嗎?不是。美化環境嗎?更不是。這些所謂廣場實際上只是一片爛草地。犧牲幾千畝良田換一片爛草地談什麼美化環境呢?須知在人多地少的我國,耕地是何等寶貴,是我們的命根。曾記否?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奮鬥,犧牲了千百萬生靈,主要目的就是奪取政權,並把地主手裏的耕地奪回來分給少地、無地的農民。這是何等壯烈!又是何等艱辛!然而今天。我們有的幹部卻利用手中的權力,把農民的耕地(須知全省人均僅045畝)奪過來,讓它作長草、曬太陽的“廣場”,要是讓它生農作物不是更漂亮嗎?

  (七)一切只要地,大量填埋水域環境

  水域環境有比森林生態系統更重要的生態效應和景觀價值,也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體及水域內生物群落構成水域生態體系,而且由於水的流動性並參與大自然水分循環,因而起著與森林生態體系一樣、甚至比森林生態體系更大的生態作用,其景觀價值更是殊同。廣州市區有珠江環繞,兼有眾多河湧、湖泊和沼澤濕地,擁有良好的水域體系,具有建設高質、完美園林的優勢。近年來,市區珠江兩岸和公園周邊地區通過整治,清除障礙建築物,還河、湖水域於民,展現珠江和公園湖泊的原貌,不但增添美麗,又感親切。然而,人們在索求土地中往往忽視水域的價值。因此,無論是在以往的圍墾造田、平整土地,還是近年來城鄉、工礦及交通等建設,都是盡可能填埋各種水域,多佔用地。部分水域因建築造成阻塞,成了死水,加上污染,使之由發揮生態作用變成污染源。這也是園林建設中的誤區。

  應該正確認識水域環境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巨大生態作用和景觀作用,在各種建設中切實保護好水域環境,整治相關環境,並保持水流通暢,同時,在水域周圍應加輔以林、灌、草美化和保護水體景觀。同時,逐步配建標誌性人文建設景觀。相映成趣,以提高其景觀效益。

  (八)長官意志瞎指揮,胡搞政績工程

  園林建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學、社會經濟學、美學和工程技術,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科學和藝術相交織的學科。但是,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出現了一些領導,特別是第一把手“全才”的人物,在城市園林建設上喜歡搞政績工程,長官意志瞎指揮,創造了許多“長官園林”,典型的例子很多。縣市城區大建廣場、肇慶市鼎湖區的建設規劃、在端州區北嶺山和七星岩景區內大建別墅群以及上述一些園林建設誤區都是長官意志的產物。這些園林建設的誤區破壞了自然風景,又浪費土地資源,並且勞民傷財,將成為歷史的笑柄。

  二、建設生態與景觀協調、高效園林的途徑

  園林綠化建設雖然是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科學,但主要是生物生態學與景觀工程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其重點是研究城鄉、工礦、商旅、交通等人文建設景觀與林、農、草、水(體)、生(物)等自然生態系統佈局相協調,達到最大環境容量和最佳景觀、效益的藝術建設工程,也可稱之為“科學風水”景觀建設工程。

  研究園林建設目的是建設高生態效益、高景觀效益的園林。在本省園林建設中。應走出誤區,才能達到此目的。正確途徑是:

  (一)依法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切實保護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園林建設的基礎。雖然我國曾有“地大物博”之稱,但是,由於人口眾多,可利用地又少,人均用地資源十分有限。尤其是本省人口已超過8000萬、人均耕地僅045畝。在潮汕地區,人均甚至只有020畝耕地,如果對有限的土地不嚴加保護,全部作為建設用地尚且不足,怎能進行園林建設呢?因此,保護土地資源和自然環境已成當務之急。應以“三個代表”理論為指導,實施法治,嚴厲治黨,切實糾正黨內不正之風。認真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有關自然環境保護的法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反對弄虛作假行為,保護好土地資源和自然環境,以保證園林建設的基礎。

  (二)在城鄉建設規劃中重視園林建設規劃

  園林建設規劃與基礎設施規劃一樣,也是城鄉建設規劃中的重大規劃,應加以重視,同步完成,糾正以往在城鄉建設中“規劃開頭,建築緊跟,園林掃尾”的錯誤做法。同時,應借鑒世界上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凡園林建設用地都應得到法律的保護,包括政府在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佔用,並且永不改變其用地性質。

  (三)要擴大園林建設的視野,做到宏觀生態環境與微觀環境的協調

  園林建設規劃首先是城鄉等人文建設大環境的宏現規劃,是城鄉等人文建設佈局與其環境中林、農、草、水(域)、生(物)等生態體系的協調規劃。這是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其次是城鄉建設中的園林微觀建設規劃。後者應在注意生態效應的前提下,結合山水林草花木與亭臺樓閣的適當結合,突出景觀美感的藝術,達到區域生態與藝術的統一。在建設總體規劃中應注意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的協調。

  (四)要培訓一批合格的園林規劃與建設的人才

  園林建設是一門綜合性科學,必須有一批具有相應知識水平的人才,才能擔當起園林建設規劃和建設的任務,因此,為適應城市建設和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中對園林建設人才的需求,應加強人才的培養,政府部門應予大力支持,有關大專院校應擔負起這一任務。

  (五)各級政府應重視園林建設

  園林建設是關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素質的基礎建設,各級領導應予重視和支持,從人才培養到規劃和建設等,要從政策、法律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有關領導,應有自知之明,在園林建設決策中不要越俎代庖,企圖搞政績工程,以免成為歷史的笑柄。這是為人民負責。

  (六)因地制宜,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園林

  園林建設要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廣東省的園林建設首先應考慮本省氣候條件和生境特點。同時,還應考慮本省人口眾多,耕地有限,工業發達等情況。由於本省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炎熱、濕潤,光照強,在園林設計上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建成高生態效應的園林。在大環境建設規劃中,應在控制建設規模前提下,保護田、林、水,盡可能建成山水田林與城鎮(含工業區等)形成、城鄉協調的生態~經濟體系。城區內的園林建設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在宜林則林、宜樹則樹的大前提下,盡可能地多建設森林公園(此處不是山林中的森林公園)、森林廣場、林蔭大道、林蔭庭院等。樹木不但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卉”,而且一些樹木樹齡可達千年,樹木越古老,越大,也越美麗,生態作用也越大。同時,植樹造林,一次成材,千年受益,不象草坪需經常澆水、施肥,以致勞民傷財。園林綠化選擇樹種應以樹冠大、具有濃蔭的闊葉樹種。為充分利用空間環境,應採取林、灌、草、花、農作物相結合方法,配合流水、小橋、樓、台、亭、榭、營造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襯托、相協調的園林。另一方面,不同地區,不同的環境條件,應注意避免千佛一面,各地城市應具有各自不同特色。在城鎮內,應以一街一景或一地一景為好,構成千姿百態、形式各異的景觀。有些地方適當建造草坪是可以的,但千萬別到處是“草坪加葵樹”,令人生厭。

  注:本文為“2001年廣東省園林學會年會”上的學術發言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