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解決農村飲水問題應標本兼治


  原載《珠江環境報》  2002年8月14日 第3版

  目前我省農村因環境污染造成飲用水困難的問題已非常嚴重,而且愈演愈烈,應切實、儘快解決,否則,後果堪憂。

  據《羊城晚報》4月24日報道,普甯和潮陽兩市境內的練江中下游污染嚴重,河水“水色黑竭,日曬發臭,魚不能殖”,僅達到國家三類以下水源標準。普寧市地下水多數含嚴重超標的氟、錳、鐵、硫磺和石灰等有害物質。據調查,全市飲用水未達標的有

  321個村,89萬之口,占全市農村總戶口的5665%。

  普寧市地處粵東潮汕平原,是廣東三大降雨中心之一,水資源豐富,年平均降水量達21269mm,年平均徑流深度1363mm。長期以來直至80年代,全市僅有幾個村因地下水含氟而存在飲水水質問題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均飲用溪河天然水,並不存在飲用水問題,但是近年來不少地方必須飲用井水,現在連地下井水也不能飲用了,癥結是水質性缺水,原因則是環境受嚴重污染和自然淨化功能的退化。

  普寧市的環境污染,一是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的工業企業全無進行污染處理,任由“三廢”排入大氣、土壤和水體。二是城鄉生活廢水、垃圾和人畜糞便,就連中心城區也是垃圾成堆。夜間街道兩側的不少居民便把道路當“垃圾箱”任拋垃圾,許多農村更甚於此。

  有的耕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使農田受污染。人畜糞尿不用於農業反成了環境污染物,溪流、池塘等水體幾乎成為廢水、垃圾和糞便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大量塑料廢物到處堆積或隨波逐流。許多水體成了污染源,從而使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也受污染。此外,修建大量水庫山塘截流導致河流缺水而縮小,不少河流淤積,河道與池塘又不通暢,使不少地方原來的活水變成了死水,受污染後便成了臭水。

  以上種種問題,在許多沿海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村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面對如此嚴峻的農村用水問題,尤其是部分高氟病區,儘快找錢引水改水是必要的。但是,決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著手治理環境污染,還大地以青山綠水,才是標本兼冶的根本辦法。

  治理環境污染首先是治理鄉鎮企業造成的污染。為此,應在市、縣內集中辦工業區,集中鄉鎮企業以利於進行“三廢”處理;二是搞好城鎮生活廢水和垃圾的處理;三是廣大農村應向贛南地區學習,利用人畜糞製造沼氣和高質肥料,發展傳統農業和生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家肥,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四是整治、恢復水域生態系統。應疏通河流、恢復河湖、池塘等水體,並使其通暢,形成活水,同時防止水體污染,從而恢復和提高水域淨化環境,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飲水問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