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少唱高調 多點同情


  原載《珠江環境報》   1998年9月23日 第3版

  今年夏季長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發生了特大洪水,雖然經過全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洪鬥爭的偉大勝利。但是,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仍然是嚴重的,據統計,截至8月下旬全國受災面積達318億畝,受災人數達223億,其中,死亡30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不少災民家毀人亡,無家可歸;不少孩子沒了課室上課;不少農田已不能耕種,洪澇地區江河兩岸一片狼籍。這場洪澇,是天災,也是人禍。人禍就是政策的失誤,其中,人口政策的失誤、全民大煉鋼鐵、“農業學大寨”、“以糧為綱”和體制的多變等,使森林屢遭破壞,湖泊、池塘等水域不斷縮小,造成環境容量減少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教訓是深刻的,當務之急,是總結抗洪勝利的經驗和造成罕見洪澇的教訓,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再接再厲,進行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和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減災防災,使全國人民能全力投身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而重建家園,又需要花費個人和國家多少金錢、物資、人力和時間,因此,全國人民對於受災的群眾應多同情、支持和幫助,想方設法為國分憂,但在這方面卻有不少不和諧的噪音。今年9月10日《廣州日報》現代科技版(D7)刊登了一篇題為《舊的去了新的來  辯證地看待洪災得失》的文章,對這場災害闡述了不少經濟學家的“經濟新見解”其中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來光賢教授說,損失的另一方面可轉化為需求。……即使是長江兩岸的主要水稻和棉花產區被水淹,能產生的一個補償的效果是使農產品的價格堅挺起來。他還特別強調,災後重建工作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容忽視,……經過主動調整,這次天賦機遇才能真正發揮效益。經濟學家吳敬璉說:災害有助於擴大內需,…首先水災破壞了住房,生活設施,重建家園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絕大部分家庭要動用儲蓄,政府也會投入資金,大力幫助。經濟學家李成勳認為,洪水災害如果辯證地看,也有對經濟有利的一面,除了刺激國內需求之外,對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城市化都有好處。杜一教授介紹(于光遠)的“災害經濟學”說,投入問題是災害經濟學要研究的一種根本性問題,可謂“減負得正”即減少災害,獲得效益。對減負得正的經濟效益,他認為投入效益大致為1:8。

  上述這些觀點,似乎不明白災害的嚴重損失,而且一些損失是補不回來的,如失去親人。而失去財產的損失是使社會失去財富。他們不知災民家破人亡的痛苦,不知重建家園要個人和國家花費多大的氣力,這些觀點事實上和文革時的“貪官比清官好”的理論毫無二致。按照這些理論,何必耗費巨大的物力、財力,動員數百萬軍民去抗災呢?不是讓受災更大些,好處更多些,可使內需更大,新經濟增長點更大嗎?按照這些理論,帝國主義的侵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好處”可能也不少。這種以經濟論經濟的觀點實在是太片面了吧!還是少唱高調,多點同情,多談些教訓和經驗更好!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