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水質危機 禍延農村


  原載《珠江環境報》  2001年5月30日 第6版

  □練江在源頭處就成了臭水溝

  □九十年代後部分農村連井水也不能飲用

  廣東省本來就是水源豐富的地區,平均年降雨量達1700多毫米,水資源總量達4130億立方米,除少部分沿海地區和粵北石灰岩山區因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缺水外,其他地區水源都較充裕。但近20年來,由於城市(鎮)和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使許多流經城市的河流受污染,造成城市取水和供水的困難,從而引發了水質性的供水危機,而且這一趨勢正快速向農村蔓延。目前,我省珠江和韓江兩大河系由於部分河段受污染,水質已逐漸惡化,其他江河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從而造成廣大平原地區農村供水的困難。粵西小東江是受污染的典型例子;粵東榕江也受污染;練江則在其源頭處就成了臭水溝,中、下游因“肥料”充足,滿江水浮蓮長勢旺盛,已成粵東一景。

  自90年代中期起,城市環境污染和供水問題已受到人們重視,並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解決,情況在好轉。但是,廣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和水源危機卻越來越嚴重。

  50-60年代,我省大部分農村基本上都是取溪河水飲用。80年代以來,不少地方溪河水逐漸不能飲用,必須飲用井水。90年代以後,有些地方連井水也不能飲用。與此同時,由於要保證水庫水足夠用於飲用,致使流入江河的水量減少,造成江河自淨能力降低,遇上旱季,許多溪河幾乎喪失淨化能力,河水水質惡化,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我省不少平原地區農村的環境污染可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其主要污染源是鄉鎮企業的“三廢”、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廢水。80年代後我國實施“地方財政包乾”政策,結果造就了省、地、縣到鄉、鎮、村大小不同的“經濟諸侯”。同時人們意識到“無工不富”,要富就得辦工業的道理,於是造成了無休止地佔用農田辦開發區、辦鄉鎮企業的現象。遍地開花的開發區和鄉鎮企業造成了農村大面積的環境污染。也是由於這種“諸侯割據”的局面,又造成了環境污染不受監督的地方保護主義。潮陽市貴嶼鎮全民辦企業造成嚴重污染,致使飲水困難,空氣混濁。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廢水不經處理污染環境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塑料膠袋堆積村邊,者塞池塘、河湧,沿江河流人大海已是普遍的“風景”。尤其是目前有的農村已實現了“農業化學化”,靠施用化肥、除草劑和農藥,而不使用人畜糞便等傳統的農家肥,使土壤和水源受污染,尤其是不用農家肥以致糞水橫流。這是造成河水和井水都不能飲用的原因之一。

  本來,城市是污染源,農村是“淨化器”,但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源的污染,將削弱以至喪失其“淨化器”的作用,並且形成農村包圍城市(鎮)之勢,後果不堪設想。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